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度评价--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出发,具体阐述了可持续发展度的评价方法。从资源禀赋、资源利用效益、资源利用结构、资源外部依赖性和资源管理5个方面选取22项具体指标构建区域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度评价的指标体系系统,应用层次分析法从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力和协调度3个方面对区域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度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能力和协调度较低,整体可持续发展度较低。  相似文献   

2.
兰州市2002年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评价方法,因其基于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量化指标、新颖的思路和简便的计算方法以及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及方法本身的普适性而日益流行。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兰州市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计算结果表明兰州市生态足迹需求总量大于生态足迹供给,表明在现有发展和消费水平下,区域发展超出了其生态系统可承受的范围,生态足迹需求以化石燃料和耕地为主,主要生态生产性土地均出现生态赤字,区域发展中的生态压力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3.
河南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角度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Mapinfo技术等分析方法,对河南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河南各区域之间可持续发展能力出现明显的分层,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区域很少,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弱的区域多,且两极分化显著。各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形成了以西北区域为中心,向东南递减的圈层结构。保持区域内各可持续发展子系统之间的相对平衡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长期提高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评价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水平是区域旅游业进行旅游规划和提高竞争力水平的基础和出发点.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以竞争力理论、旅游系统理论等为依据,从旅游业基础竞争力、竞争业绩、竞争潜力3个层面构建了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以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应用,对我国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水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的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法可以为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遥感影像居民地信息自动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快速掌握居民地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的发展,为居民地的快速提取提供了新的途径。传统的人工目视解译费时费力,基于遥感影像的居民地信息自动提取势在必行。主要探讨了居民地信息自动提取的5种方法,即基于统计的分类法、谱间结构阀值法、归一化指数法、纹理分析法、地学专家知识分类法,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总结了目前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居民地信息自动提取方法的发展趋势.认为多种分类方法相结合,建立居民地信息提取的专家系统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章简述了传统测算区域经济差异的方法,以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个指标为例分析了湖北省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同时建立了评价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指标体系,选取1990~1998年有关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湖北省区域经济综合差异,并进行了排序和分类;得出了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区域环境容载力理论及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从环境容载力的概念入手,探讨了环境容载力的定义、特征及其综合功能。并进一步讨论了环境容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指标体系的结构与内容、层次分析法与专家决策法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权系数赋值方法。该指标体系有助于掌握区域环境容载力的动态变化规律与演变趋势,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区域透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绝大部分研究仅仅局限于就小城镇论小城镇,笔者认为区域才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小城镇赖以生存的环境,小城镇是区域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小城镇和它所在的区域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只有当二者为互动关系时,才能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笔者从理论与实证研究角度,阐述影响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环境、区域经济、区域社会、区域与小城镇的整体性等因素,认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庞大的系统,推动其发展的包括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并构建区域与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火箭”模型。  相似文献   

9.
基于专家打分法与AHP法、多目标线性规划法获得指标体系的权重和评分值。构造了相对最大差异尺度和均衡度公式,界定了最优均衡度综合指标及其4种均衡状态、最优和非最优均衡趋向指标以及单项指标筛选标准,从而系统地改进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分析方法;分析了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地区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不高且地区发展不平衡,南宁处于基本可持续发展阶段,其他地级市处于准备阶段;地级市之间、地区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优势差异明显。2)旅游可持续发展环境不足以及旅游业趋向过于均衡发展,促使当前与未来区域旅游发展协调处于初步可持续发展阶段,但是地区之间旅游发展环境差异小,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潜力大。3)旅游发展规划作用明显,良好的旅游业发展现状是区域旅游发展趋向于可持续发展阶段的基础。最后从基础设施、旅游社会经济地位、旅游-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城市旅游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0.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本文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出发,论述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与陆地系统科学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并围绕食物保障度、生态稳定、农村经济发展和区域内部平衡四个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确定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1.
兰州市2002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可持续发展状况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军  陶明娟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6):113-116,128
生态足迹分析法因其基于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量化指标、新颖的思路和简便的计算方法以及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及方法本身的普适性而日益流行。应用该方法对兰州市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兰州市人均生态赤字为1.692 88,其生态足迹是当地生态供给的近7倍,表明在现有发展和消费水平下,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大,其发展超出了生态系统可承受的范围。并据对计算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建议。生态足迹法自提出以来,在全球、国家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在兰州市的实际应用,对西北干旱区城市的可持续状况从侧重生态的角度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2.
绥化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周嘉  尚金城 《地理科学》2004,24(3):333-338
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的核心内容是确定人类是否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本文应用Wackernagel等提出的生态足迹概念和方法对绥化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进行了生态足迹的多样性和发展能力的测算。绥化市2001年人均生态赤字为0.42 hm2,较1998和1999年赤字的幅度有所下降,同时通过万元GDP的生态足迹分析表明,其资源的利用效益在不断提高。建议通过增加生态足迹的多样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降低生态足迹,使绥化市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定量度测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有效的生物物理方法,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应用该方法对我国有色金属基地白银市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认为白银市人均生态赤字达1.341 28 hm2,超出生态承载力的186%,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已对生态系统平衡构成威胁;生态足迹的需求空间以化石燃料用地为主,其需求空间占全部需求空间的65.5%,是生态足迹总供给面积的1.52倍.通过生态度足迹的分析,有利于探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最后提出白银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是识别人地协同规律、支撑科学决策的重要工具和热点需求。通过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框架构建,耦合能值及?方法,提出自组织能力指数(SO)、生态压力指数(EP)、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SC)构成的,基于热力学理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模型,利用文献荟萃法筛选17个典型发达国家1985年状态值计算SO与EP阈值,划分了4个阶段。利用中美两国1985-2015年特征对比验证,结果显示:① 2005年以前中国属“低自组织能力、低生态压力”阶段,之后进入“低自组织能力、高生态压力”阶段,存在低生态效率、规模扩张驱动特征;美国一直属“高自组织能力、高生态压力”阶段,存在高生态效率驱动、经济与生态脱钩特征,与全球生态足迹网络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的研究结果一致,模型具有较好适应性和可靠性。② 模型利用“获得?量/输入能值量”表达经济社会生态效率、“经济社会?损耗量/生态系统年产?量”表达生态压力,连接了经济社会对生态基底的熵化路径,可识别区域所处可持续发展阶段、分析水平变化和驱动因素。③ 模型以人类与生态并重的视角,从深度上反映经济社会的生态效率、从广度上评价生态空间被占用比例,具有宏观规模与微观效率分析相结合的优势,是对经典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的生态屏障,西部地区由于其严重的生态退化、频发的自然灾害,以及与东部地区的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而倍受广泛的关注。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央政府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政策,为该地区注入大量经济援助和许多项目资助。许多研究论文强调了西部生态恢复对中国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少有研究论文关注影响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多方面冲突分析。本文分析了在目标和利益驱动下的主要冲突类型,这些冲突相互作用而且极易被忽视。为了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建议多方位的冲突管理必须实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分县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空间格局分析(英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A balance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its understanding are important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human kind.Here,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has been used for measuring the dependencies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China’s ecological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has become a global concern and is widely debated.In this study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supply-demand balance of China’s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Firstly,the ecological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was calculated and evaluated,and secondly,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dex (ECCI) was derived for each county of China in 2007,and finall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valuated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supply-demand balance of Chin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cological deficit appeared to b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supply-demand balance in 2007 of China at county scale.In general,more than four-fifths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was concentrated in less than one-third of the land area and more than two-thirds of the land area was inhabited by less than one-fifth of the population.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demand-supply was unbalanced ranging from significant overloading to affluence from southeastern to northwestern part of China.It appeared to be more dominant in regions located at coastal areas which are attracted by migrants and had a generally higher population density.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trends in China,ecological deficits in these regions will become more severe.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性评价的 ImPACTS等式   总被引:68,自引:2,他引:66  
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在一个地球的约束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通过分析生态足迹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从可更新和不可更新资源利用效益角度来看,在发展的可持续性上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地球容纳环境和社会期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气候变暖的事实说明,人类对不可更新化石燃料的开采和利用速率已经超过地球上生态系统吸收CO2的能力。各国要取得社会发展并使之具有可持续性,应该在地球的可持续性尺度范围内增加自己的全球足迹份额,而不是简单的减少足迹。以中国的南水北调、北粮南运,粮食安全及世界石油消费利用为例说明了社会资源在缓解和减轻环境影响方面的作用。在剖析经典的IPAT等式及其变种等式ImPACT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框架--ImPACTS等式,并讨论了新等式的政策含义。在ImPACTS等式中,新增项S代表社会资源的状态 (社会发展状态),m代表管理,用来强调人类采用协调的方式来解决超过可持续性尺度这一问题的重要性,I因此变成了集成的影响评价--对环境的影响和社会发展的损益评价。  相似文献   

18.
因重要的生态屏障功能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科学问题。以典型北方农牧交错区——宁夏盐池县为例,借鉴"可持续性晴雨表"理论和方法,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盐池县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定量评价,并对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15年盐池县区域发展成就显著,人类福利指数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但生态系统福利指数稳定增长则始于2005年禁牧等生态政策的生态效益显现以后。(2)改善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人类福利,经济发展可以直接改善人类福利,经济发展的成果也可以通过生态政策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投入从而改善生态系统福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盐池县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不同时空尺度下,生态承载力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会作出不同程度的响应。利用可持续发展指数测度模型和生态承载力响应模型,对洞庭湖区2001-2010 年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2001 年以来洞庭湖区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一直呈上升趋势;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向良性转变;环境可持续度则呈波动性下降态势。② 洞庭湖区17 个县域的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均呈上升态势,可持续性呈现差异性地向弱可持续转变;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的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高于其他14 个县域,环境可持续度则下降最明显。③ 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的响应状态分为强超载、超载、弱低载和低载4 类,不同时段县域生态承载力的响应状态差异明显;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其生态承载力响应状态则处于强超载,在区域发展水平上反映出湖区县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的协调性较差。④ 环境可持续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提高生态承载力的重要基础,现行的“掠夺式”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提高生态承载力的阻碍因子,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开发以及生态环境干扰,使得环境可持续度对于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影响相对较弱,其实质往往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相似文献   

20.
新疆可持续协调发展动态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资源大区”的新疆,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资源战略地位、生态安全地位和沿边开放地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新疆区域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依据1980-2003年的统计数据,采用组合评价法研究新疆可持续协调发展及其动态变化,并得出一些主要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