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旅游资源分类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资源分类是进行旅游资源普查、评价的前提,也是科学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重要途径。分析了旅游资源特性,认为旅游资源具有相对性、广泛性、交叉性。对国内外旅游资源分类方法及方案进行简要分析和评述,认为中国现行分类方法和方案具有较强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从理论上探讨旅游资源分类方法,并论述如何将这些分类方法综合应用于分类实践,认为旅游资源可以采用多种分类方法,不同分类方法的适用范围各有不同,也可以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2.
古村落旅游地写生游客满意度评价——以黟县宏村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写生旅游是古村落旅游开发中极富特色的一种旅游产品形式,构成了研学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黟县古村落宏村为例,开展古村落旅游地写生游客满意度评价研究。研究发现:(1)黟县古村落写生客源地来源广泛,主要集中于中、东部地区;写生消费总量可观、经济贡献比普通游客大。(2)识别了古村落写生游客满意度评价6个维度,按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写生核心吸引物、专门管理与服务、写生氛围、公共服务设施、写生环保设施、食宿设施。(3)总体上写生游客对黟县古村落写生旅游产品有着较高的满意度水平,写生游客满意度6个因子均对总体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其中写生核心吸引物影响最大,公共服务设施次之。(4)开展了游客满意度—重要性矩阵分析,对优势因素、重点改进因素、后续改进因素和维持因素进行了识别。研究成果有助于提升写生旅游者游客体验和促进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休闲旅游是旅游消费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休闲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有其特殊性。本文界定了休闲与休闲旅游资源的概念,探讨了休闲旅游资源的构成要素和资源特性,提出了基于资源性质与休闲方式相结合的休闲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案,将其分为自然游憩类、文化休闲类、康娱游憩类、专项休闲类四个主要类型,构建了由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开发条件与...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老年旅游者对旅游设施建设的需求,将影响老年旅游者对旅游设施评价的因子分为功能、消费价格、安全性、使用寿命、外观和便利性等7个指标,通过调查赴都江堰的老年旅游者,对数据采取均值分析、回归分析和交叉列表分析发现,老年旅游者主要关注:餐饮设施的就餐环境、消费价格和服务质量,住宿设施的便利度、安全性和消费价格,交通设施的便利度和安全性能,游览设施的消费价格和安全性,旅游购物设施的消费价格和服务质量,旅游娱乐设施的项目内容和消费价格。老年旅游者对都江堰市的餐饮、住宿、交通以及景区游览软件设施和旅游购物的软件设施满意度不高;并随着年龄增长,对住宿设施、餐饮设施硬件、交通设施硬件和购物设施软件的满意度呈逐步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名山风景区旅游开发用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名山风景区为例,论述区域旅游开发的用地评价、旅游业用地类型与结构、旅游用地的约束因素以及旅游用地规划与管理。  相似文献   

6.
游客认知评价对旅游目的地发展有重要作用,基于一手调查数据,对古都西安国内游客认知评价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对17项条款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西安国内游客认知评价四大主成分,分别为服务维度、设施维度、资源维度、环境维度,并以此构建西安国内游客认知评价结构方程模型;其次,对假设模型进行分析,四大维度因子对旅游认知因子影响程度依次为服务因子、环境因子、设施因子、资源因子;最后基于分析结果,认为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更加注重服务及环境条件,以便获得深层次的旅游体验,这是游客消费方式由功能性消费向感情性消费转变的外在显现。分析结果中服务维度及环境维度因子对游客旅游认知程度较高,资源维度因子影响较低。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提升西安旅游服务水平、完善设施配置、促进西安旅游发展有一定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殷琳 《西部资源》2010,(3):22-23
<正>一、建设用地使用权是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  相似文献   

8.
采用了情景模拟、现场观测和访谈等方法研究了昆明西山森林公园旅游垃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1)游道两侧垃圾散落严重,且多分布于隐蔽区域;(2)公园内存在诸多隐形休息区,同时也是旅游垃圾管理的盲区;(3)环卫设施设计忽视人体工学原理;(4)垃圾分类概念模糊,缺乏规范标准;(5)环境教育意识淡薄,多流于形式。研究发现依据旅游垃圾的二次利用性进行分类、重视环境教育、合理设计和布局环卫设施、科学分类收集和合理分类处理等措施有利于西山森林公园旅游垃圾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9.
珠海市旅游用地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莹雪 《热带地理》2012,32(4):444-451
从生态环境质量、结构、功能3方面构建旅游用地演变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定量评价近23a来研究区旅游用地时空演变对生态环境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珠海市旅游用地变化对生态环境综合影响指数为-0.24,斗门区、金湾区和香洲区分别为-0.28、-0.13和-0.29。表明珠海市旅游用地变化对生态环境的总体影响是负面的。其深层的影响机制是:首先,旅游用地空间分布与地类结构演变的欠合理;其次,旅游用地规模在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忽视了生态内涵建设,旅游用地复合化开发层次偏低。  相似文献   

10.
旅游用地时空演变及其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旅游用地时空演变及其环境效应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在海滨度假区、游憩商务区、环城游憩带的空间形态变化过程和变化机制以及旅游用地开发对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具体有野外调查、模拟实验和长期监测,野外调查法被采用的最多.先进的3S技术在已被应用于旅游用地及其环境影响研究方面,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在国内对旅游用地环境的影响研究多以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环境监测资料为依据,以野外调查为手段,缺乏对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研究存在动态演变模型构建不足、时空尺度单一、生态环境效应的过程与机理研究薄弱、环境效应数据的动态监测缺乏等的问题.指出未来研究的趋势是:旅游用地时空演变机制的动态模拟;旅游用地时空演变环境效应时空尺度的扩展;旅游用地时空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定量评价;旅游用地时空演变环境效应的监测与预测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入境游客旅游消费总体趋势与区域差异:1996~2005年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1996~2005年入境游客旅游消费的截面数据,通过构建评价表征指数,对中国入境游客消费变动以及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10年,入境旅游人均消费水平显著增加,但仍属于滞后性消费。旅游消费结构"九五"期间有较大变动,"十五"后趋于稳定合理。从入境旅游消费区域差异看,相对于区域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游客区域差异变动和消费结构呈现稳定状态;但是相对于旅游外汇收入水平,接待境外游客较多的地区恰恰也是人均消费水平相对偏低的地区,这些地区近10年来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的主要助推因素仍主要来自接待入境游客规模的整体扩张,游客消费水平并没有质的提高。因此,塑造和完善旅游消费体系和保障体系,营造宽松的旅游消费环境,通过旅游产品供给结构优化调整来促进旅游消费质量的提档升级,将是实现入境旅游发展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战略转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构建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生态旅游是不同于大众化旅游的一种保护环境的持续发展模式。生态旅游资源是以生态旅游的新视角去认识旅游资源而形成的一种新类型。在生态旅游资源构成中,生态环境不再只作为旅游资源的背景,甚至成为生态旅游的主要吸引因素。本文通过对构成生态旅游资源的生态旅游景观资源、生态旅游环境资源进行分析界定,尝试性地提出了景观和环境并重的旅游资源分类评价思想,初步创立了生态旅游资源的景观—环境分类方案;探索性地采用AHP方法构建了生态旅游景观资源与生态旅游环境资源相结合的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价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香港居民本地旅游消费行为的调查与访谈发现,家庭群体是本地旅游市场的消费主力,因此,本地居民虽然在单次旅游消费上表现为中低水平,但旅游活动的频率次数、人数规模都相当可观,同样成为了旅游目的地消费群体的主力构成。同时,居民本地旅游活动表现出自助活动为主、意愿偏好明显等消费行为特征,由此对旅游产品开发、公共交通设施、市场宣传营销以及旅游发展的社会公平都提出了不同于外地游客的要求,目的地的旅游发展必须在上述方面进行针对性地组织安排,才能实现对本地旅游消费市场的开拓发展,从而促成目的地旅游发展经济性和公平性的共同实现。  相似文献   

14.
徐红罡  吴悦芳  彭丽娟 《地理研究》2010,29(7):1324-1334
以西递、宏村为例,分析了古村落旅游地高度集中的旅游线路的形成和固化过程。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游线固化实质是一个路径依赖的结果,其中大众游客的市场结构、消费文化因素、权力因素、古建保护因素、制度因素和经济因素等形成的正反馈机制是不断加强游线固化效果、形成路径依赖的主要力量。在这些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目前的线路已经陷入锁定状态(Locked-in),短时间内改变则会由于巨大的机会成本而变得困难重重。黟县及西递、宏村村镇政府必须坚持加大对东部民居保护及旅游设施发展投资,设计多样化的专题旅游线路,多样化发展游客市场,并通过市场的力量促进遗产保护、旅游建设以及社区居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徐勇  赵燊  段健 《地理研究》2019,38(10):2388-2401
“统一用地分类,系统整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城市用地分类,形成空间规划用地分类标准”是新时期国家推进空间规划和统一规划基础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演化特点和解析中国现行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空间规划和不同部门对用地分类的要求,通过历史继承、部门融合和综合集成,提出既希望服务空间规划、又能满足部门行业需求的基础性土地利用分类方案。研究表明:20世纪20年代以来国内外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演化进程大致以1960年和1985年为界分为前、中、后三个不同时期;中国现行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体系在分类方法、分类主体、分类层级、类型构成、类型命名以及适用的数据采集方式和精度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不同体系的成果数据相互之间缺乏可比性;研究建立的空间规划土地利用分类方案由7个一级类型、27个二级类型、79个三级类型构成,与中国现行的分类体系相比,该分类除了在林地三级类型、建设用地部分三级类型吸纳了现行林地分类体系和城市用地分类体系中的合理成分外,对耕地的三级类型、园地的三级类型、草地的二级和三级类型、水域的二级类型等做了重大改进和调整。  相似文献   

16.
海南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及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城镇与农村居民点功能的认知,分别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数法对海南省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据此划分地域类型,并提出集约利用模式。海南省各市县城镇用地集约水平呈现南北分异格局,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投入水平等经济因子是强化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水平表现为西高东低格局,历史发展基础是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中部市县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与区位条件较差,其城乡建设用地集约水平普遍较低。提出了土地市场导向、城乡增减挂钩、"控增逼存"、产业-用地协调增长4种集约利用模式,各市县应依据主导因素,选择不同模式来促进其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结果可为分类引导海南省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长期以来, 土地适宜性评价一直在土地规划利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近十几年, 农业土地 适宜性评价持续深入开展, 城市用地、旅游用地、土地整理复垦以及其他用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日渐增多; 基于此,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景观生态学被引入土地适 宜性评价, 可持续利用观深入人心; 土地适宜性评价在方法上也有新的发展, GIS 在土地适宜性 评价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这使得土地适宜性评价更为灵活、科学。  相似文献   

18.
“两规”新旧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两规”衔接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两规”新用地分类体系的先后发布给“两规”衔接带来了契机。运用比较分析方法研究了“两规”新、旧用地分类体系的相互关系,将“两规”用地分类体系的关系演变划分为1997年以前相互独立发展、1997-2006年相互冲突和2006年以来相互衔接3个时期。“两规”旧用地分类体系的比较表明两者在分类重点、分类体系构成、建设用地分类方法和空间范围4个方面的矛盾和冲突最明显。“土规”新、旧用地分类体系的比较表明有4个方面的特征变化:①现状、规划两套分类体系由相互分离转变为相互衔接;②现状分类由三级体系变为二级体系;③在建设用地分类中突出考虑了行业因素;④增强了规划分类的弹性空间。“城规”新、旧用地分类体系的比较分析表明有2个方面的特征变化:①增加城乡用地分类体系;②修订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最后构建了“两规”新用地分类体系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城乡结合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初探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28  
刘贵利 《地理研究》2000,19(1):80-85
在GIS的支持下,采用邯郸市邯山区(含部分郊区)作为研究对象,围绕 3种主要建设用地类型(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分类绘制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图及综合评价图。选取区位因素为主导因素,对研究区的建设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初步建立了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程序。  相似文献   

20.
席建超  赵美风  葛全胜 《地理学报》2011,66(12):1707-1717
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 技术和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25 年来典型旅游村庄苟各庄村土地用地格局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① 苟各庄村土地利用经历缓慢起步阶段、快速扩展阶段和平稳提升阶段三个时期,实现了从核心到外围,从平面到立体的双重拓展,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② 苟各庄村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过程与传统乡村功能解构和村庄"旅游化"过程相伴而生,逐步由从单一的村民居住型用地逐步向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住宿、购物、餐饮、娱乐等复合型用地转变.③ 自然地理环境框定了乡村聚落空间拓展的基本格局走向,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是村庄功能转化的根本动力,农户行为的理性调整是村庄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动因,政府调控是村庄用地维持相对稳定的重要诱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驱动村庄用地格局的变化.④ 村庄用地格局的变化是乡村发展转型进程的综合表现形式之一.研究发现乡村用地格局演变伴随着乡村城镇化的过程,呈现出周期性特征,目前苟各庄村已进入以特色旅游城镇发展为导向的转型升级阶段.对乡村旅游发展而言,原有用地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因此,要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针对旅游型乡村用地特点和要求,充分考虑现有乡村聚落旅游用地需求,加强乡村用地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并完善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实现乡村旅游用地模式由传统内生型"人口增长+生活需求"模式驱动,向外向型的"旅游需求+人口增长"驱动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