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国良  孙宇航 《地震地质》1990,12(2):173-177
新生代火山岩生成以来,如果所在地块没有发生过明显地南北向位移,并且火山岩原生剩磁矢量的统计平均值满足轴向地心偶极子磁场规律,那么通过座标转换可以得到其生成时期原始水平面经构造变动后呈现今产状的数学表达式。从而使用古地磁方法确定的块体绕垂直轴的旋转量和地层绕水平轴的掀斜量更为接近客观实际。同时也使无产状可寻的新生代火山岩用古地磁方法研究其构造运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华南地块和印支地块相对运动的古地磁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印支地块中生代的古地极位置较华南地块的古地极位置经度偏西、纬度偏南。此现象系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后,先是印支地块绕喜马拉雅山系的东枢纽(阿萨姆枢纽)顺时针转动了8°,然后华南地块自西向东移动了大约20°。此解释与主走滑断层迁移模式基本吻合。古地磁数据还表明,虽然红河断裂近期活动为右旋性质,但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初期,它曾是一条调节两板块相互作用的巨大的左旋走滑断层  相似文献   

3.
阿拉善活动块体的划分及归宿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萍  王增光 《地震》1997,17(1):103-112
通过对阿拉善地区地震活动图象呈现显著的条带状、新构造变形表现为块体的隆升和向北的掀斜、周缘的内部性质各异的断裂活动状况、结晶基底与基底内推覆和滑脱构造发育等构造特征的分析,以及与相邻块体的比较,论证了阿拉善活动块体的存在,对其边界作了厘定,并将其归属到华北亚板块,强调了阿拉善块体为一活动构造,其内部存在一个NE向的阿拉善地震带,归属于华北地震区。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4.
掀斜块体滑脱深度的几何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建军 《地震地质》1991,13(4):377-383
本文从几何学的角度,根据掀斜块体长度、掀斜角、脊的隆起量和边界断层倾角等几何要素,推导出了计算掀斜块体滑脱深度的表达式。结果表明,旋转平面状正断层围限块体的滑脱深度与脆韧性转换带上顶面深度一致,为10—15公里;铲形正断层围限块体的滑脱深度达到或超过脆韧性转换带深度,为20—30公里  相似文献   

5.
华北平原早第三纪的主导构造是伸展断裂。伸展断裂的主要特征是水平拉伸及其导致的地层或地块的旋转。旋转引起地块掀斜,掀斜是直观的拉伸构造。涉及基底的断裂,其伸展最终造成地壳减薄。这种构造不仅是华北平原,也是鄂尔多斯地块周边新生代断陷的主要构造;在大陆裂谷区、美国西部的盆岭构造及大西洋的被动边缘普遍发育。  相似文献   

6.
刘卫华  魏东平 《地震》2006,26(2):45-53
中国西部的青藏和新疆地区现代构造变形活动非常强烈, 业已证实该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塔里木、 阿拉善、 天山、 柴达木和西藏5个活动地块。 利用GPS观测资料得到的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的速度场, 借鉴全球板块运动模型的建模方法, 将其视为刚性的地块系统, 反演得到各地块相对欧亚板块运动的欧拉矢量, 进而求得各地块两两之间相对运动的欧拉矢量, 并计算出沿地块边界的相对运动速率。 结果显示, 与地块边界上的地震滑移矢量, 由地质学资料得到的滑移速率, 以及GPS数据本身均有较好的一致性, 从而也说明了将该地区划分为若干活动地块并视为刚性地块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区现今地壳运动动力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GPS、断层形变等观测资料,实现华北地区构造运动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其现今地壳运动及形变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华南地块、东北亚地块等周边构造块体的相对运动基本决定了华北地区现今表面运动及应力场格局.而另一方面,当考虑区域下部岩石层较快速的“拖动”作用时,表面速度场可以得到更好模拟,并同时形成共轭分布的剪应力梯度带.可见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印-欧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等可能造成岩石层深部、浅部运动差异,从而对研究区现今地壳运动产生深刻影响.此外,地形重力作用、断层分布及区域流变结构非均匀性也对现今地壳运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但处于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籍(马杏垣)称东北为黑龙江亚板块,依次划分两个地块,东部为长白块体,西部为松辽-大兴安岭块体.松辽-大兴安岭块体受嫩江断裂带控制形成不同的地震地质构造单元.长白块体新构造动表现最活跃的有两条断裂构造,依-舒地堑和敦-密断裂带.  相似文献   

9.
正青藏高原东北缘作为青藏块体东北部大型边界变形带,地处青藏块体、鄂尔多斯地块和阿拉善地块的交汇处,是新构造时期以来较为活跃的地质构造单元,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产物。由于缺乏浅地表、地壳和上地幔的构造信息,目前对这种大规模地壳运动的具体成因以及由碰撞引起的地壳和上地幔形变仍未有定论,这也是当前地震学和地球动力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现代地壳运动与活动断裂带关系的模拟实验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GPS观测、大地热流测量、较高精度地形数据、全球板块相对运动的REVEL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以青藏高原现代构造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东亚地区构造形变场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内部和周边地区走滑断裂带的活动对东亚地区地壳运动速率和方向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青藏高原物质向东南方向运动有显著影响;不同构造块体岩石圈强度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川滇菱形地块边界断层错动性质.在考虑青藏高原地形附加重力作用和周边板块汇聚作用对现今大型断裂带运动特征控制作用的同时,岩石圈之下的橄榄岩软流圈至转换带物质对流对岩石圈的拖曳力也是必须考虑的底部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及邻区现代地块运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洪汉争 《地震地质》1990,12(4):319-331
本文利用板块几何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及邻区地块间的相对运动,用数值方法计算了地块运动的角速度及边界断层的滑动速率。计算结果与活断层数据相当吻合,本文还利用地块运动速度讨论了我国现代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陆构造块体的现今活动和变形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立人  王敏 《地震地质》2003,25(1):23-32
在重新对 1998年和 2 0 0 0年的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和基本站的 2期观测资料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上 ,得到了ITRF97坐标框架下 ,参考时刻分别为 1998年 9月 5日和 2 0 0 0年 6月 8日 ,分布在全国各主要构造块体上的 79个GPS站的坐标和协方差矩阵。分别以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 (马杏垣 ,1989)中的中国大陆主要构造单元 (称之为亚板块 )和张培震等 ( 2 0 0 2 )给出的中国主要活动块体为格架 ,用笔者提出的 1种推广了的QUAD方法对中国大陆的 2 0个主要构造块体逐个进行判别检验。那些现今无明显相对运动的相邻块体则被归并起来 ,从而确定了活动块体和它们的边界。采用刚体运动 +块体均匀应变 +局部变形的模型作为描述中国大陆构造块体的现今活动和变形的模型。求出了有明显相对运动块体的欧拉运动矢量和块体的整体均匀变形参数、各块体内部的不均匀局部变形以及活动边界的活动方式和强度。在此基础上 ,除了一般地指出中国大陆地壳运动西强东弱的特征之外 ,还对西部主要活动块体和边界活动强弱给出了定量比较结果 ,从而为强震危险区的判别提供了形变背景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造成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和高原内部活动块体的向东运动。由于相对刚性的四川盆地的阻挡,巴颜喀拉块体与其发生了挤压碰撞,并使得中生代的古龙门山构造带复活,发生逆冲推覆运动。虽然龙门山断裂带表现出来的滑动速率非常低,不到  相似文献   

14.
新疆准噶尔二台地区晚古生代古极点位置与塔里木、哈萨克斯坦地块同时代极点位置无显著差别。实测古纬度更接近于用哈萨克斯坦极点计算得到的预期古纬度。因此,晚古生代准噶尔地块与哈萨克斯坦地块已是统一的整体。泥盆纪准噶尔地块内的准噶尔洋盆于晚石炭世闭合于乌伦古河一带。西伯利亚板块、塔里木、哈萨克斯坦地块等组成东部劳亚大陆的块体,尽管其运动演化有所差异,但都遵循了以西伯利亚板块为主体大致相同的总的运动演化过程,即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早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的NW向运动和侏罗纪以来的SEE向运动  相似文献   

15.
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地震地质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冀鲁豫交界地区是华北地块一级构造单元。该单元处于太行山断块、冀鲁断块、皖豫断块的交汇部位,是北东—北北东向的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沧东—聊考断裂带与北西向的磁县—大名断裂、新乡—商丘断裂的扭结区,并构成以内黄隆起为中心的,西、东两侧隆起,北、南两边沉陷的鞍状构造。从新构造活动及地震震源机制分析得出:本区自第三纪末—第四纪以来受北东东—南西西方向的区域主压应力的控制,故新构造活动在保留原有升降运动的基础上,以水平扭动为主,并伴有掀斜升隆及块体的框动。本区地震活动呈显明的条带分布,明显地受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及沧东—聊考断裂带的控制,构成太行山东麓地震活动区及沧东—聊考地震活动区。而北西西向断裂的切错常成为具体的发震条件。可能由于内黄隆起块体的框动的影响,本区重要的强震及中强震围绕着它呈中心对称分布。  相似文献   

16.
块体构造学说的大地构造体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训华  郭兴伟 《地球物理学报》2014,57(12):3861-3868
在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的研究过程中,板块构造理论用于解释中国复杂的大陆动力学过程有所局限,而中国本土的大多数大地构造观点无法展开洋陆对比研究.朱夏和刘光鼎对中国大陆边缘和中国大陆的构造演化历史和动力学体制有其独到的见解,即以活动论为内涵的全球构造理论,我们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方法论和认识论等内容,提出块体构造学说.块体构造学说在用板块理论解释新全球构造阶段构造现象的基础上,将块体和结合带赋予新的定义和内涵,作为板块之下的二级构造单元,用以表示古全球构造阶段的大地构造单元.本文在简要介绍块体构造学说提出的历史和背景基础上,简述对中国海陆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的理解,系统阐述块体构造学说的大地构造体系,明确块体和结合带的定义、分类和特征,作为正在编制的"中国海陆大地构造格架图"中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怒江断裂带南段道街盆地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理  陈国星  苏刚  李光涛  高战武 《地震》2011,31(2):97-105
上新世末以来滇西地区发生大面积掀斜隆升构造运动, 同时伴随块体的差异性升降运动。 在这种构造背景下, 怒江断裂带南段形成了一系列断陷盆地, 其中道街盆地是面积最大的一个盆地。 本文利用野外地质考察、 钻探和后差分GPS实测剖面等方法对该盆地第四纪地层和控盆断裂进行研究, 认为道街盆地控盆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晚更新世之间, 而盆地内部断层晚更新世以来仍有活动表现。  相似文献   

18.
晚古生代以来古亚洲洋构造域主要块体运动学特征初探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基于近年来的古亚洲洋两侧地质和古地磁资料 ,总结华北块体和西伯利亚板块拼合焊接的时间和位置 ,对兴蒙造山带晚古生代以来大地构造演化历史进行简要阐述 ,探讨了华北块体与西伯利亚板块的运动学特征 .早侏罗世 ,西伯利亚板块北向漂移达到高潮 ,转为南向漂移 .受其影响 ,早侏罗世期间华北块体也表现为相应的南向位移 ,但由于块体间造山带的应力消减 ,使得南向位移量产生差异 .早侏罗世以后 ,由于库拉板块的斜向俯冲 ,使得华北块体转为北向漂移 ,并产生 10°左右的逆时针旋转和形成中国东北巨大的弧形构造体系 .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粘弹性有限元方法和弹簧滑块的耦合模型,模拟了缓慢的大尺度地壳构造运动转化为急剧的小尺度断层失稳的时间过程,展示了地壳块体系统在板块边界作用下的相对运动,断层分配了主要的变形,导致了应力的积累,通过弹簧滑块模型模拟出服从Gutenberg-Richter定律的地震序列。断层摩擦强度的不均匀性控制了地震的发生以及块体的应力状态,地震破裂过程由成核点开始向两端扩展,伴随有应力的触发、应力释放和应力再分配的过程。断层的破裂事件释放了地壳块体的部分应力,靠近断层的地块应力受到局部破裂段的影响,而远离断层的地块应力状态受到断层整体地震活动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晋北张性区盆岭构造及其形成的力学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晋北张性区内各断块有规律地掀斜构成了典型的盆岭构造。本文根据晋北张性区内主要断块边界断裂的产状变化、扩展规律,地层倾斜及河流阶地资料的观测和研究,定量地再现了不同时期各断块的掀斜量和边界断裂两侧的差异运动幅度、速度等,指出晋北盆岭构造具有控制断块掀斜的边界断裂由西向东发展和各断块的掀斜幅度西大东小的特点,引进了与上述特征相一致的“水平扭转式掀斜”的概念。从其形成的力学机制来看,包括系舟山、五台山、恒山以及蔚县盆地南北两侧等断块在内的晋北张性区各断块由西向东发展的水平扭转式掀斜所组成的盆岭构造格局是山西右旋剪切带北端张性区构造发展过程中的特征产物,是剪切带尾端张性区地壳局部性伸展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