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当前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受到资源家底不清、政策环境不完善和生态保护压力等因素制约,存在着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低,产业体系不健全,生产成本高,产业技术水平低,行业发展无序等问题。结合这些问题,立足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科技进步趋势,本文提出今后重点加强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政策扶持,生物质能原料资源调查评估,生物质能转化利用技术开发和能源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以期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阐明世界生物质能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从中国和福建省的资源现状分析和需求分析2方面,对福建省发展以生物能源为龙头的生物质产业群的资源与需求进行分析;根据福建省生物能源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福建省生物质工程产业发展的经济可行性;提出福建省生物能源产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包括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重点考察的领域、重大产业化示范的可能区域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在阐明世界生物质能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从中国和福建省的资源现状分析和需求分析2方面,对福建省发展以生物能源为龙头的生物质产业群的资源与需求进行分析;根据福建省生物能源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福建省生物质工程产业发展的经济可行性;提出福建省生物能源产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包括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重点考察的领域、重大产业化示范的可能区域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4.
能源资源是指能为人类提供能量的天然物质。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柴草能源时期、煤炭能源时期和石油天然气能源时期。目前尽管各界对石油枯竭的预测数字一直存有争议,但全球石油资源正在日趋减少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寻找新的能源资源以解决能源短缺给人类发展带来的危机,已成为全球日益紧迫的课题。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等新能源的利用技术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中。其中,生物质能由于具有资源数量庞大,形式繁多;可将有机物转化成燃料,减少环境公害(例如垃圾燃料);比核能使用安全;比风能、地热使用广泛;…  相似文献   

5.
王利  吴良  李言鹏  张丹  杨林生 《地理学报》2021,76(5):1078-1089
全球气候变暖加速了北极海冰的融化,使得北极能源开发变成可能,大大激发了泛北极国家参与北极能源开发的积极性。本文在分析了泛北极国家(北极8国和13个观察员国)能源贸易格局的基础上;利用相关性分析方法,明确了影响北极能源的关键地缘要素;并通过模糊定性分析(fs/QCA),揭示了关键地缘要素及其组合对不同国家开发或参与开发北极能源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北极国家多为能源输出国,而北极观察员国多为能源进口国;中国从北极国家能源进口量较少,潜力较大;② 能源依赖性、能源重要性、军事力量、对外投资影响力和国家包容性是影响泛北极国家开发北极能源的关键地缘要素,而气候表现和环保指数与北极能源开发的关系并不显著;③ 关键地缘要素的作用路径主要包括:一是以能源依赖性、能源重要性和军事力量为主要驱动,包括俄罗斯、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和韩国等国家;二是受到包容性发展限制的、以大国力量为驱动的西欧国家;三是以能源重要性为驱动的北欧国家。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中国参与北极能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地理教学》2010,(2):62-62
工业锅炉节能减排国际论坛暨首届中国工业锅炉节能减排国际论坛日前在沪举行。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倪维斗在演讲时指出,未来20年到30年间,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将难以解决我国能源的主要问题,煤炭仍是我国能源作用的主力,因此,煤炭的高效、清洁和低碳综合利用对我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田生物质能的数量、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年际变化研究对于生物质能集约利用的规划、选址以及后续的原料供需预测尤为重要.本文基于EOS/MODIS卫星2000~2006年的MOD17A3数据集,在栅格尺度下,利用农田净初级生产力对广东省农田生物质能数量进行估算,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应用邻域统计分析提取了生物质能分布优势带.并利用趋势线分析方法对其时间动态和年际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在2000~2006年间农田生物质能总量呈下降趋势,主要因为农田面积在不断减少.从另一方面看,农田生物质能单位平均能值总体呈略微上升趋势.其中2000~2002年均值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02~2004年呈现迅速增加趋势,2004年后又呈现回落特征.单位平均能值最大的年份是2004年,为5775.10KJ/(m2·a);最小为2002年,为4697.87 KJ/(m2·a).区域单位能值的增长为农田生物能源的利用提供物质基础.研究结果能为区域农田生物能源利用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今年召开的“两会”也已确定从今年开始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内涵丰富,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能源问题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能源消费的数量、结构和主要部门也在相应变化。从总量上看,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由1980年的328.0百万吨碳当量(M t C e)上升到2000年的670.5MtCe;从结构上看,1979年生物质能占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的68%,到2000年生物质能消费仅占35%,商品能源消费则从1980年的30%增加到2000年的68%;从主要…  相似文献   

9.
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对中国粮食生产现状和趋势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评述国际上某些有关观点,阐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粮食安全的保障,最后提出粮食安全的4项基本对策,由于耕地增在边缘地区,减在东部沿海和内地;增的多为低产地,减的多为良田,所以,耕地面积增减数量平衡并不意味着能保障耕地产出能力的平衡。文章认为,在我国未来的耕地资源开发中,走高效集约道路,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口食物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地理教学》2008,(8):F0003-F0003
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资源潜力大,环境污染低,可永续利用,是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全球可再生能源在2002年-2006年基本以年均15%~30%的速度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就是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5年间年平均增长率高达60%。2007年,全球风能发电能力增长28%,联网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能力增长52%.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安全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安全中的重要部分之一。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地众多,本文从能源安全的角度建立了评估指标体系,对我国主要的25个石油进口来源地进行了量化评价,结果发现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地平均安全度整体偏低,处于较安全等级的边缘、高安全度的进口来源地集中在非洲、安全度低的进口来源国多集中在中东和拉美地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积极发展能源外交、运输方式多样化、提高海上运输通道保障力等对策保障我国能源进口安全。  相似文献   

12.
中国食物安全基础的定量评估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食物安全水平受粮食生产和供给能力、食物结构的多样化以及居民的收入水平或获取维持生命所需食物的能力等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本文从食物安全的内涵出发,依据评价指标选取原则,选定了与食物安全密切相关的评价指标,包括粮食自给率、食物消费水平及居民消费水平等,构建了食物安全可持续性综合指数模型,计算了1950~1998年我国食物安全可持续性综合指数,对我国食物安全可持续状况进行了单因子和多因子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50年代我国处于食物基本安全状态,60~70年代处于食物不安全状态,80年代初期及至90年代已进入食物安全阶段。从60年代开始食物安全水平逐年提高,80年代以来进入持续良性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With the 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ecurity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How to ensur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ecurity has become a great concern for many scholars. As an important agricultural province in China, Hubei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hinese food security and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ims to establish an index system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security classification of Hubei via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Pressure-State-Response methods. An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ecurity in Hubei, with a base of the national average value in 2015, reveals that the security degree has increased by 0.07566 from 0.90150 in 2005 to 0.97716 in 2015. Results show that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ecurity in Hubei has improved but failed to reach the national average and there is still large space for improvement of the security level, considering a trend of deterioration in some indexes, such as per capita water resources, population density, per unit area pesticide load of farmland, forest coverage, grassland degradation rate and average annual precipit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especially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misconduct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sufficient ability in agricultural 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 deficiency of agro-ecological technology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ecurity in Hubei are analyzed. For improvement of the degree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ecurity in Hubei,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中国能源安全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能源消费和生产大国,能源安全成了21世纪中国资源持续开发的核心问题,能源安全主要由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能源使用的安全性两个部分组成。过去中国在影响能源安全的生产、运输、消费各环节及能源安全的法律保障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由于我国大规模工业化时间还很短,对能源安全这一复杂的系统研究不够,导致了对国家能源形势判断屡屡出现失误。中国能源安全正在经历从供应保障的稳定性为主向使用的安全性为主过程的转变,迫切需要重新思考中国能源安全问题,重点对国家能源安全的阶段性及特征、能源消费变化和环境破坏代价、能源保障空间组织、能源管理体制、能源价格、能源对外依存及代价、替代能源开发及风险等问题作全面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从海洋环境、海上航运、海上能源和海洋食品等方面分析了南海地区凸现的非传统安全问题.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开始对南海地区非传统安全问题给予关注,但直到21世纪,特别是"9·11"恐怖袭击之后,南海地区非传统安全与区域开发合作才真正成为学术界研究的新领域.南海地区非传统海上安全威胁主要源于:周边沿岸国家的海洋污染,猖獗的海盗行为,能源安全利益竞争以及过度的海洋捕捞.呼吁南海周边有关国家通过双边和区域开发合作方式,进一步增强南海地区各国人民在海洋环境、航运、能源和食品等方面的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16.
In view of food affordability and the threshold for food security, this paper has established an integrated index for assess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food security in China, which is composed mainly of the balance between food supply and demand, the reserve for food security and the economic capacity for offset food demand. Six types of food security regions a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data from county-level statistics. At regional scale, China’s food security is not optimistic.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without the emergence of extreme disasters and decline of grain-sown areas, China’s most vulnerable areas (Type VI) account for 30.3% of the total number of counties (cities), which are unable to meet the ends by food productivity or market based measures at subsistence levels. In China, there are only 14.5% of the counties (cities) that could guarantee well-off food security through grain production (Type I) or economic measures to meet the demand by themselves (Type III).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vulnerable levels of food security and its dominant forming factors, vulnerable regions of food security in China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1) Vulnerable regions of food security dominated by natural factors (including Type IV and Type VIa), which account for 39.4% of the total number of counties (cities), mainly located in fragile ecologic zones, i.e., farming-grazing transitional zones in the marginal areas of summer monsoon, the poor hilly areas in southern China and so on; (2) Vulnerable regions of food security dominated by low ratio of grain-sown areas (including Type VIb and Type V), which account for 16.7% of the total number of counties (cities), mostly located in the developed areas in the eastern coast of China; (3) Potential vulnerable regions of food security with underdeveloped local economies (Type II), of which 57% are the main grain-surplus regions in China, mainly located in the areas of plains and basins with favorable climate.  相似文献   

17.
全球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9  
王铮  郑一萍 《地理研究》2001,20(3):282-289
以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SEI)建立的粮食需求和供应模型为基础,同时采用Ds和Shaw建立的全球变化各因子对粮食需求和供给影响的模型对其变量进行修正,结合唐国平、李秀彬的结果,模拟计算了全球变化条件下,我国未来粮食需求量和产量。在分析中发现:受全球变化的影响,在保持人民消费水平持续增长的条件下我国未来粮食生产有可能不能满足需求增长的要求,存在7~8%的粮食缺口。但是,由于全球变化的各个因素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技术进步对增加粮食产量有很大促进作用。计算结果揭示,只要采取正确的措施来尽量减少全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危机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