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3 毫秒
1.
黔东南隔槽式褶皱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隔槽式褶皱与隔档式褶皱构成侏罗山式褶皱。传统观点认为,侏罗山式褶皱是滑脱作用所形成,其典型实例是在刚性岩体(基底)之上有一层软弱岩层,在软弱层之上的岩层发生“台布式”滑动而形成隔档隔槽式褶皱。黔东南地区隔槽式褶皱实地调查发现:(1)隔槽式向斜核部的地层比两翼和背斜核部的地层厚;(2)沿隔槽式向斜核部发育多期次活动的纵向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枢纽一致;(3)背斜产状平缓变形弱而向斜产状急变变形强,背斜与向斜相间出露构成典型的强弱应变域,复杂变形发生在向斜核部。在湘黔交界处的寒武系内发育了典型的露头尺度隔槽式褶皱。通过隔槽式褶皱的露头尺度解析与宏观变形分析,认为黔东南隔槽式褶皱的形成受多期活动的断层控制,早期沉积阶段的正断层,控制了隔槽式褶皱紧闭向斜的发育位置,构造反转之后,先期断层是应力集中区,正断层转为平移或逆冲断层,在隔槽式褶皱向斜核部发育复杂变形。其次,正断层对隔槽式褶皱发育与逆断层对断弯褶皱发育的控制不同,前者断层发育早,后者断层发育晚。  相似文献   

2.
钩状褶皱又称无根钩状褶皱,是区域变质岩中广泛发育的特有构造形态之一,与面状构造置换密切相关。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恢复大型褶皱形态和变质岩原岩产状。本文初步探讨了四川汶川─理县志留系茂县群中广泛发育的无根钩状褶皱的形态、产状、成因和与大型褶皱构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结合现行褶皱分类,从褶皱的轴面产状、轴线产状及两翼岩层切平面法线的夹角来分析褶皱的形态,提出了用像晶面符号一样的表示形式,来进行褶皱分类的新方案。新方案可较直观地表示出褶皱形态的几何意义,具有见其名而知其形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陈树旺 《贵金属地质》1996,5(3):207-212
金龙沟金矿的控矿构造,是两个连续的层间倾伏褶皱构造;区内的金矿体主要产于两褶皱的公共翼及转折端处,形态和产状受相应的次级构造控制。继承性的构造活动导致了金矿化的多期次性。  相似文献   

5.
经典的构造地质理论常以傅里叶级数对褶皱形态进行拟合,并根据褶皱层面不同位置的坐标值来确定傅里叶系数,进而用系数b3/b1比值来判别褶皱形状,现通过对褶皱层面产状的系统测定来求解傅里叶级数,并提出了判别褶皱形状的切线比图解。  相似文献   

6.
张明华 《广西地质》2000,13(4):75-77
褶皱解析的主要或关键内容是用极射赤平投影求解褶皱的枢纽及轴面,通过对褶皱两翼大量产状数据的处理以获得较为精确的枢纽及轴面的值。用计算机语言编制程序实现这一过程,速度快、精度好、效率高,克服了传统手工操作和诸多缺点,文章详细阐述这一过程的原理及数学方法,并使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7.
江西城门山矿区侵位动力褶皱与控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启全 《江西地质》1998,12(2):123-128
本文阐述了侵位动力褶皱与岩体和区域性褶断构造的时空关系和侵位动力褶皱的平剖面及三维空间的形态、分布、变化特征及主要判别标志;探讨了侵位动力褶皱形成的温压环境与形成条件;论述了侵位动力褶皱对矿区不同类型矿体的产状、形态、空间展布及矿液富集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扬子板块北缘中段多期褶皱构造的变形特征及叠加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子板块北缘在中生代期间经历多期构造变形,早期形成的构造样式多被后期的构造变形改造破坏,仅在大巴山弧形断裂和大洪山弧形带之间的南漳一带较好地保存了早期的构造变形样式。笔者通过对当阳复向斜北段发育的褶皱构造的构造要素测量统计和褶皱叠加关系的解析,在扬子板块北缘中段南漳一带识别出三期走向不同的褶皱叠加构造,按发育早晚顺序分别为NW-SE走向褶皱、NE-SW走向褶皱和近EW走向褶皱,分别对应扬子板块向北俯冲以及后期转入陆内变形、江南–雪峰褶皱逆冲带向NW逆冲推覆和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期间大巴山向SW推进等构造变形过程。  相似文献   

9.
一个褶皱控矿的典型—厚婆坳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构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庆年 《地质与勘探》1993,29(11):23-28
广东潮州厚婆坳银多金属矿床、是一个成矿裂隙严格受褶皱控制的典型。矿区内含矿裂隙带与褶皱要素,如层面、劈理面、轴面、枢纽以及某些显微构造等,具有密切的空间展布和相同的应力与应变关系,褶皱构造地球化学控制成矿逆分带。中讨论成矿构造展布规律与找矿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曲面曲率的几何意义可以反映曲面一点邻近区域的具体形态和变形特征,因而可以用来研究褶皱层面的变形特征、构造样式及其可展性.褶皱面裂缝发育主要为一组张裂系,张裂隙走向与最大主曲率的方向垂直.褶皱构造的主曲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与褶皱有关的张裂隙的发育情况.对于圆柱状褶皱可以估算与褶皱有关的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以王场褶皱构造面为例,通过计算二次趋势面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得到褶皱构造面主曲率的大小和方向,确定该褶皱为圆柱状褶皱,并对与之相关的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11.
汪新 《高校地质学报》2005,11(4):568-576
南天山山前发育叠瓦状断层和叠加褶皱,这类褶皱构造形态复杂,研究难度大。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依据地表倾角产状、二维地震剖面和钻测井数据,建立了南天山山前库车秋里塔克背斜和柯坪八盘水磨背斜的构造模型。该研究思路和手段对中国西部山前带复杂褶皱的研究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顾心如 《物探与化探》1999,23(4):317-318
介绍了用古地磁研究地质构造问题时倾伏褶皱地层产状的校正方法,推导了换算公式,以提醒同行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传统构造地质学中小构造要素统计方法,从空间上恢复并确定了芒场锡-多金属矿田内印支早期北北西向芒场复背斜和燕山晚期北北东向褶皱;利用趋势面分析方法给出了两期褶皱的叠加部位及其控矿模型。根据叠加褶皱具等距性控矿特点,笔者预测了已知矿床外围的两个未知矿点,经野外验证和工程揭露表明,上述矿点均见有锑、银矿化。  相似文献   

14.
褶皱构造与隐伏矿床预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鄂东地区接触交代型铁铜矿床勘探和矿山开采经验与理论为依据,分析了接触带在剖面和平面上的形态与褶皱构造的关系,以及岩体中捕虏体与褶皱构造的关系,提出了以褶皱构造产状为基础的几何图解法,可用于定性预测隐伏接触带的形态,并定量预测隐伏的成矿部位.  相似文献   

15.
冀北辽西地区的盖层可分两个构造层,由燕辽复向斜和秦皇岛背形相互叠加,并相应发育两期推覆构造。复向斜范围包括内蒙古地轴和燕辽沉降带,是由长条形的3个背斜和2个向斜相间,及配套的EW向纵断裂、SN向横断裂和NE向、NW向的共扼断裂组成。著名的尚义一宽城一凌源一朝阳一北票断裂是复向斜及其次级背斜的轴部纵断裂,以南大岭组、窑坡组和北票组作为其裂隙充填物。燕山EW向断裂南北对冲现象是复向斜纵断裂放射状排列并向核部推覆的反映。秦皇岛背形以秦皇岛一凌源断裂为轴面,由复向斜的轴面褶皱而成,背形转折端在秦皇岛,呈相对上翘。本区NE向、NNE向断裂的叠加在区域上有不同的表现:冀北段NE向、NNE向褶皱叠加的结果使燕山段复向斜成为短轴褶皱样式,平面团呈NW向排列,符合Ramsay第一类褶皱干涉样式的第二种类型。复向斜的形成机制完全符合纵弯褶皱作用下岩石的变形原理,是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的结果;秦皇岛背形的形成是后期太平洋板块俯冲在欧亚板块之下所致。  相似文献   

16.
根据褶皱构造的分类、分期原则,首次将雅砻江锦屏水电站地区褶皱划分为 3期:第 1期为印支造山期主褶皱;第 2期为印支期后层内流变褶皱,第 3期为燕山期-喜山期叠加褶皱。这 3期褶皱在类型、规模和特征上各具特色,晚期褶皱对早期褶皱还存在叠加关系,从而对本区构造格局的形成以及地层岩石的展布、形态和厚度变化等方面起着直接的控制作用。印支期主褶皱在宏观上控制了坝区地层岩石的总体分布,第二期和第三期褶皱造成坝区岩层厚度、形态、岩性组合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锦屏磷矿翻卷褶皱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锦屏磷矿的构造研究,作者提出锦屏矿区构造为一翻卷褶皱,并用“通用座标系”方法求解了翻卷轴线的产状,恢复了翻卷前的构造位态。表明其构造与区域构造的一致,同时也解释了两翼不同矿体的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18.
青海大柴旦金龙沟金矿控矿构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树旺 《地质与资源》1996,5(3):207-212
金龙沟金矿的控矿构造,是两个连续的层间倾伏褶皱构造;区内的金矿体主要产于两褶皱的公共翼及转折端处,形态和产状受相应的次级构造控制。继承性的构造活动导致了金矿化的多期次性。  相似文献   

19.
纵弯褶皱叠加机制和类型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叠加褶皱的研究是以叠加机制和叠加类型为基础的。从变质岩构造研究中形成的叠加褶皱理论是以剪切褶皱为基础,而沉积岩的纵弯褶皱叠加机制和类型均与之不同。国外有学者分别指出再褶皱时的斜纵弯褶皱机制和早期褶皱枢纽的迁移机制以及四种基本叠加类型。我国有人论述了早期褶皱的枢纽、拐线的迁移是正纵弯再褶皱的一种机制,依此提出了正纵弯叠加褶皱的三种基本类型。本文对这些成果的主要认识和依据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20.
屈伟  丁坚平  邹仕孝  曹兴民 《地下水》2009,31(6):131-133
在威宁水文地质调查中,笔者等发现这一地区向斜和背斜转折端有岩溶泉的发育,其走向与褶皱轴线走向一致,对上述现象做了一些探讨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岩层变形逐渐加大,继而形成构造形迹褶皱构造,在其轴部局部应力场作用下,在褶皱转折端产生放射状张裂隙,该类张性裂隙有利于地下水的赋存、径流和岩溶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