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北京市电网雷害分布规律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6—2009年北京市逐日电网灾害资料分析了北京市电网雷害的发生规律, 结果显示:北京市电网雷害存在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合同期气象观测站的雷暴日资料、北京市各区县的经济和人口密度特征提出了电网雷害概率、电网雷害频度、电网雷害密度、经济易损模数和生命易损模数作为北京市电网雷害风险评估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4级分区法对上述电网雷害易损性评估指标进行分级,并将北京市各区县按照5个电网雷害评估指标的所属等级值累加,得到电网雷害综合易损风险评估的评估系数。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电网雷害高风险区集中在北京城区中心附近,山区和山前迎风坡地带尽管电网雷害频次较高,但电网雷害风险却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
浅谈计算机机房网络系统设备的防雷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印军  王军 《青海气象》2007,(F06):25-27
雷电防护包括针对建筑物的直击雷防护,以及针对建筑物内设备、人员的雷电波侵入防护和雷击电磁脉冲防护(简称为“弱电防护”)两大部分。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机房网络设备对防雷过电压的要求越来越高。为较好地维护机房网络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最大限度地抑制雷害对机房设备的伤害,减少雷击对机房的危害,根据现有的比较成熟的防护技术,针对所在机房雷害的来源,进行防雷设计。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机房防雷安全检测工作中 ,经常发现有些单位忽视机房 UPS的防雷问题 ,认为 UPS本身具有稳压、防浪涌等功能 ,不需要再对 UPS采取防雷击措施 ,实践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根据有关资料统计 ,在遭受感应雷击造成电子、电器产品损坏的事例中 ,UPS遭受雷击损坏的比例约占 5 %~ 8% ,特别是一些中低档 UPS遭受雷击的概率更大。1 雷害击毁 UPS的途径和原因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 ,科学家对雷害破坏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发现雷害大体可分直击雷害、感应雷害和雷电波侵入三大类。不论是那种雷害 ,都是因雷云对地…  相似文献   

4.
智能建筑与综合布线防雷设计探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介绍了智能建筑物防雷综合设计要求,并讨论在智能建筑物的综合布线系统方面如何对弱电系统采取防止雷害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现有的比较成熟的防护技术,针对水厂自动化系统结构特征,对目前造成水厂雷害的来源进行了理论分析说明,提出合理的防雷设计方案和解决措施,以便最大限度地抑制和减少雷害对水厂设备的危害,更好地搞好防雷安全工作.  相似文献   

6.
水厂自动化系统防雷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杰  朱俊 《四川气象》2006,26(2):40-41
本文根据现有的比较成熟的防护技术,针对水厂自动化系统结构特征,对目前造成水厂雷害的来源进行了理论分析说明,提出合理的防雷设计方案和解决措施,以便最大限度地抑制和减少雷害对水厂设备的危害,更好地搞好防雷安全工作。  相似文献   

7.
电闪雷鸣是大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据统计知:全球每年因雷害损失在周亿美元以上,仅我国每年遭雷害伤7500人,死3000人。那么,地球上响雷最多的地方在哪里呢?是非洲苏丹的内陆村—一阿布克列比巴的纽克卜寸,当地人叫它“呼伦尔比巴,洛克前摆”(意为“响雷”)。该村,一年365天有300天左右在“轰隆隆、劈烈烈”的特大雷声中度过,就连远在几十公里处也可听到惊雷贯耳的响声。埃塞俄比亚的一位经师到那儿讲经,他还未进村,就被巨大的响声吓屁滚尿流——跑了。原来,经师“错把茄子当辣椒”,他误认为村庄内正在进行激烈地炮战…  相似文献   

8.
胡泉  覃春霞 《广西气象》2006,27(2):43-45
根据变电站受雷害的特点,提出了变电站在防直击雷保护和防沿线路过电压保护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并着重对变电站中的重要设备的防雷保护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2006年8月10日19:00开平市某机砖厂遭受雷击,厂区内电源总开关跳闸,值班室外割木机电源开关损坏,割木机电缆接开关端被烧焦,割木机电源箱被击脱落,电源箱内三相开关被击碎脱落等雷害事故。据机砖厂工作人员反映,遭受雷击前2h刚验收完烟囱的防雷整改工程,为什么烟囱整改前,未曾出现过雷害事故,整改后反而遭受雷击。厂方要求要给予他们一个合理、清晰的解释。为此,我们组织技术人员到现场分析鉴定雷害的原因,提出防雷设施更完善的整改意见。  相似文献   

10.
引言我省的防雷减灾工作从93年开始到现在已经进行了7个年头。就雷害的成因均依照电工学理论原理为基础,没有形成从气象学的角度应用大气电场知识,结合雷暴云特点及现代建(构)筑物特征去分析发生雷害事故的原因,以完善和充实自身防雷理论。雷害的发生,与气象、地质结构、环境地理等诸多因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本文拟通过运用大气电场特性,结合其相关因素,就现代条件下预防和降低雷害事故的发生及它们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浅谈个人看法。1大气电场1.1大气电场的特性雷害是大气中的雷电所引发的一种自然灾害。雷电本身具有大气电现…  相似文献   

11.
闪电定位资料对仪征储油罐雷灾成因的分析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民学  罗慧  焦雪 《气象科学》2007,27(6):679-684
本文根据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与闪电定位仪资料,结合雷电现场进行实地勘查的结果,探讨2006年8月7日发生在扬州市仪征油罐雷电灾害事故。综合分析发现当时强对流回波达55 dBz、顶高14 km;在距油罐1 km范围内有闪电13次,负电荷集聚、强度多在20~50 kA之间。此次雷灾事故的直接致灾原因是强大的感应雷电脉冲电流在储油罐罐体与浮顶两根连接电缆上产生较大的电压,导致储油罐罐体与浮顶之间在密封处产生闪络,引起油汽外泄燃爆成灾。为减少此类雷电灾害的发生,提出防护建议。  相似文献   

12.
苏州地区雷电分布规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利用苏州地区2002~2004年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闪的月变化、日变化、强度、闪电密度等特征。结果表明,苏州地区地闪的月变化呈单峰分布,而日变化则呈双峰分布,夏季19时左右是该地区强对流天气最易发展成熟的时段;雷电流强度不大于104A所占比例最大,强度大于104A的强雷电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以正闪为主;苏州市区是闪电频发的中心地带;闪电多发区与当地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利用江西1955—2011年气象观测资料和2004—2011年雷电监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分别依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简称新规范)和(GB50057—94,简称旧规范)计算的年平均雷击大地密度(Ngn和Ngo),计算了江西实际雷击大地密度,研究新规范的实施对防雷分类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平均雷暴日小于116.40 d时,Ngn〉Ngo;大于116.40 d时,则相反;等于48.5 d时,两者相差最大,约为1.12次(/km2.a)。相较于旧规范,按照新规范划入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筑物数量偏多。按照新规范,计算得到的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比江西实测值大30%,即江西地区的同一建筑物,依照Ngn划定的建筑物防雷类别可能高于利用实测雷击大地密度计算结果划定的建筑物防雷类别。  相似文献   

14.
消雷器电晕电流的测量和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言穆弘  华贵义 《高原气象》1995,14(1):121-128
迄今为止,“消雷器”产生的电晕电流及其“消雷”机理尚有争论。本文利用一种“消雷器”实测电晕电流和电场强度,并根据一次闪电后地面电场恢复特征,从理论上估算了恢复时段内电晕电流密度。结果表明,即使在电场恢复到较为稳定的时刻,测量值仍比理论值约大一个量级,而理论值和地面自然尖端产生的电晕电流在量级上相当,“消雷器”产生的电晕电流不会高于自然尖端的作用。此外,“消雷器”结构(强局地表面电场、较大电晕有效面  相似文献   

15.
张广蔗 《高原气象》1991,10(4):400-405
本系统与LLP公司出品的闪电位置分析仪连为一体,可以实现闪电资料实时处理、显示地闪位置和自动整理、记录闪电数据,定时或实时向用户传送闪电数据,并能以不同的地理图为背景及时反映闪电活动演变规律及移动路径,显示雷电图直观形象。也可实现闪电资料的格式化处理及向用户提供接口,为研究、统计、分析雷电资料提供了方便。新研制的系统与原系统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雷电观测网络,扩大了其应用功能,提高了应用效益。  相似文献   

16.
西昌发射场及川西南地区闪电气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西昌发射场及川西南地区19994年至1998年的交汇云地闪探测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得出了该地区闪电强度和回击数的气候概率分布,闪电的日变化、年变化和「空间分布的气候规律,并将所得结果与我国京津冀地区的闪电气候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闪电的气候特征可以揭示特定地区对流活动的空分布的气候规律。  相似文献   

17.
我们用一台自制宽带电场接收机和四台窄带电场接收机对同一闪电的辐射场进行了测量,得到了从2kHz到80MHz频段内云闪和地闪的绝对振幅谱。云闪和地闪的谱峰值分别出现在4kHz到10kHz和20kHz到80kHz频段内。在10kHz到2.8MHz内,地闪的平均谱按1/f衰减,2.8MHz到80MHz内,按1/f~(1·4)衰减。在40kHz以上,云闪的平均谱按1/f~(1·4)衰减。40kHz以下,地闪是主要的辐射源,40kHz以上,云闪和地闪有几乎相等的辐射强度。50km距离上,地闪首次回击辐射电场峰值的平均值为15.16V/m,标准差为8.38V/m。1MHz以下,地闪首次回击辐射总能量为0.84×10~5J,标准差为1.57×10~5J。峰值功率为0.85×10~(10)W,标准差为0.98×10~(10)W。峰值电流为27.80kA,标准差为17.12kA。电流时间变化率峰值为109.30kA/μs,标准差为91.53 kA/μs。我们对观测到的一些特殊的闪电现象也做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18.
浅论大气电过程与天气气候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言穆弘  张义军 《高原气象》1996,15(2):234-242
该文论述了大气电学在天气气候学研究中的渗透,并根据实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讨论了晴天大气电过程、雷暴和闪电与天气气候过程之间的相关性和可能的耦合机制。结果表明,区域和全球性雷暴活动是耦合机制的一个关键参量,闪电是直观量,能以参数化形式引入大气环流模式定量地讨论耦合机制;发展的全球电路概念有可能把太阳、大气和地层联结在一起进行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两个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降水结构和闪电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曹治强  李万彪 《气象学报》2005,63(2):243-249
对两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降水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处于初生至发展阶段的MCS,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的面积比相对较大,处于成熟至消亡阶段的MCS的相对较小。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这两个MCS个例在6km高度处的雷达回波特征及其和闪电的关系,结果表明处于初生至发展阶段的MCS的绝大部分事件(闪电资料的一种)集中发生在MCS中的强对流单体回波区,而对处于成熟至消亡阶段的MCS,事件集中发生在对流区和对流云向层云转化的回波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南北方雷暴及人工触发闪电电特性对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7,他引:13  
张义军  刘欣生 《高原气象》1997,16(2):113-121
通过对我国南北方雷暴及人工触发闪电电特性的对比分析,发现南北方雷暴及人工触发闪是电特性有很大差异。北方雷暴电荷结构呈三极性,人工触发闪电是在地面电场为正的情况下成功的。主要由连续电流和双极性电流脉冲组成,最大放电电流为1kA,中和电葆量只有几库仑;南方雷暴则为偶极性,触发闪电由连续电流和我次回击组成,电流峰值在于10kA。触发闪电时地面电场均为负极性,其中在4kV/m以上;触发高度在北方最低为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