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联合会际岩石圈委员会(ICL)于1985年8月在东京提出了全球地学大剖面计划(GGT)的设想。这是国际岩石圈计划(ILP)的一项新活动,它大体上仿照“北美地质学十年”的陆一洋大断面计划,但是,这个计划偏重于陆壳,而不是海洋和大陆的过渡带。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世界上不同地方的地壳进行直接的对比。  相似文献   

2.
近代高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使地质科学的研究向“外太空”(利用资源卫星)和“内太空”(即地球深部)两个方向发展。一门新兴的“深部地质学”已经兴起,早引起世界地质学家的广泛重视,并进而形成一项《国际岩石圈计划》(ILP),自1981年实施以来,已取得一些成就。这是一项80年代地球科学带有前沿性和战略意义的国际性多学科的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3.
全球地学断面计划(GGT)是80年代国际岩石圈计划后五年的主要任务.中国岩石圈计划全国委员会下设了GGT协调组,由地矿部牵头(赵文津研究员任组长)与石油部、中科院、国家地震局等四个部门共同设置了11条一级地学大断面,它们跨越和控制了我国主要构造(见图).全部完成后将为研究我国岩石圈格架打下基础,为研究矿产分布规律和减灾提供深部依据.  相似文献   

4.
国际科联(ICSU)从1982年开始筹备组织一个以研究全球变化为对象的学科间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叫作《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nternational Geosphere Biosphere Program),缩写为IGBP。经过四年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研究,这个计划已被1986年举行的国际科联第21届全会讨论通过,将开始预研究和为期十年的全面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清晨 《地质论评》1991,37(2):191-192
国科联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全国委员会扩大会议以“中国岩石圈研究进展与发展战略研讨会”为题,于1990年11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市龙乡饭店举行。这次会议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岩石圈全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马杏垣教授和秘书长孙枢教授在会上回顾了国际岩石圈计划执行10年来的情况,并介绍了今后5年的研究动向。来自国内30  相似文献   

6.
国际地科联构造委员会(COMTEC)于1987年设立了构造名词分委员会(Subcommissionon Tectonic Nomenclature),并任命Paul Hancock为分委员会主席。Hancock致函国际构造委员会委员马杏垣教授,提出分委员会的首要工作是出版一本构造新概念和新名词的专著,约请马杏垣教授与他共同主编该书,并建议在我国出中文版。该书将简明地阐述近20年来构造学领域出现的新概念,重点是讨论需要重新理解的岩石圈动力学的一些新概念,不同  相似文献   

7.
经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及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重新检查.国际科学联合会委员会确认以后,部门间国际岩石圈委员会(ILP)于1991年1月22日正式确定了它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其具体项目安排如下:研究领域一:全球变化的地球科学1.古图(负责人C.Scoteze.美国得克萨斯大学);2.空间大地测量和全球海平面变化(负责人S.Zerbini,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  相似文献   

8.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第143项“遥感与矿产勘查”讨论会,于1982年5月17日~21日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15个国家的约80名代表.国际地科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派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是总结25年来各国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其用于地质找矿方面的成果,兼讨论第143项活动结束后新的活动课题.从提交和宣读的论文内  相似文献   

9.
回顾已经过去的2007年,在各位有关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第九次常委会决定的几项任务得到了落实,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今年是我们开展的建阶研究项目第四阶段课题研究的结题之年,又是一系列新的研究任务,包括建阶项目第五阶段新课题的设置、《编制全国多重地层表及说明书》、已被国际地科联批准确立在我国的几个“金钉子”剖面的后续工作及深入研究等,开始启动的一年。  相似文献   

10.
由国科联岩石圈委员中国全国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共同主办的“中国及邻区新生代火山岩及深源岩石包体国际讨论会”于1992年9月8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目的是总结交流近几年来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我国与海内外学者的合作,促进国际岩石圈计划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1.
1986年9月,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决定实施一项新的跨学科研究计划,这个计划叫做“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变化研究”(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agramme——Astrdy of Globle Change”,简称IGBP)。1987年元月,ICSU执行委员会任命了一个特别季员会负责IGBP的组织,协调工作。早在1983年,就组成了以全球变化为目的的四个小组,并提出了各自的大  相似文献   

12.
最近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科学联合会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全国委员会扩大会议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马杏垣、程裕洪、叶连俊、刘东生、王鸿桢、刘光鼎、叶叔华以及来自地矿部、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有关高校、能源部、国家测绘局的二十多位地球科学家,联名呼吁把岩石圈研究列入今后十年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 国际岩石圈计划是80年代的一项重大国际科学计划,也是当代固体地球科学中最大的一项跨学科的国际合作计划。十年来,参加实施这项计划的国家达60多个。我国是最早参加国  相似文献   

13.
近三十年来,国际上组织了一系列全球性地球科学的研究,如国际地球物理年、国际上地幔计划、地球动力学计划、国际海洋考察和深海钻探计划及目前正在实施的国际岩石圈计划。现在世界上五分之三的国家和地区都制订了本国的岩石圈计划。 地壳和上地幔是人类居住和获取各种资源、能源,改造和利用自然的重要场所。岩石圈的结构、组成、演化和动力学研究是80年代  相似文献   

14.
1991年3月9日,国科联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全国委员会举行了主席团会议。此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是,根据1990年11月17日全国委员会扩大会议纪要,商定下属机构的设立及其负责人选。主席团认为,除应设立与改组后的国际岩石圈委员会相对应的任务组和协调委员会(见附件一)外,还应针对中国大陆岩石圈的特色成立若干个工作组。本着成熟一个成立一个的原则,主席团决定成立一批任务组、协调委员会和工作组,并确定了负责人。这些任务组、协调委员会和工作组的  相似文献   

15.
国际地层委员会(ICS)显然是国际地科联(IUGS)组成机构中最大的一个,其历史远比地科联本身悠久。近年来,它主要致力于建立地层柱的国际标准。本期《Episodes》附有初版的国际地科联编制的《国际地层时代对比表》,总结了迄今为止的工作进展。为古生代的阶和元古宙所创立的新的地层术语的数量,是判断近年来地层学家研究地层柱的精细程度的一项标准。本期《Episodes》发表的Chlupá和Oliver的文章就是一丝不苟地从事这一研究工作的样板。该文正式宣告了下泥盆统洛霍考夫阶—布拉格阶(Lochkovian—Pragian)界线的全球层型剖面和层型点的建立。国际地层委员会的几位领导在以下评论中记述了该会最近的一些有新闻价值的活动。  相似文献   

16.
《1990——1995日地能量计划》(STEP)是国际科联(ICSU)下属日地物理科学委员会(SCOSTEP)于1990年4月形成的一个庞大计划。 与ICSU的其他计划,如《巨型计划》(mega—program)、《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G)、《国际减灾十年计划》(IDNHR)、《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等一样,STEP也为了解来自地球内部的和外部的以及人类本身的扰动和作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2012年5月15日,应中国地质科学院董树文副院长邀请,国际地科联(IUGS)秘书长彼特·鲍勃罗斯基(Peter.Bobrowsky)博士和国际地科联理事桑帕特·坦多(Sampat Tandon)博士访问中国地质科学院。  相似文献   

18.
<正> 联合国教科文地科联下属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于1991年8月批准了J.卢卡和L.普雷沃特呈交的新计划,题为“古地理与磷块岩及有关的自生矿物的对比关系”。并将其列为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325项计划,简称IGCP325。参加此项工作的成员来自35个国家,共计141人。项目主持人为法国斯特拉斯堡路易十八大学地球科学部的J.卢卡博士和L.普雷沃特博士。我国参加IGCP325的成员仅三人,他们是化工部化学矿产地质研究院的东野脉兴、陈延成和郑文忠。  相似文献   

19.
正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科联)最近以全票通过的表决结果,批准把寒武系第三统和第五阶的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建立在中国贵州剑河。国际地科联秘书长、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教授Stan Finney日前签发了国际地科联的批准书(图1)。这是我国所获得的第11个"金钉子",标志着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对寒武系第三统和第五阶共同底界"金钉子"的长达20余年的研究、选择已尘埃落定。  相似文献   

20.
国际地科联(IUGS)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29项目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于1983年5月9日至13日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布瓦尔(Burwalls)会议中心举行会议,会议由工作组主席J.W.考依博士主持。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11个国家的36名地质学家:中国(3),苏联(3),美国(6),加拿大(1),法国(2),西德(2),丹麦(1),瑞典(3),西班牙(1),澳大利亚(1),英国(13),其中正式委员11人,通讯委员21人。中国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全国委员会及中国地质学会派遣了界线工作组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