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论福建推覆构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通过实例说明了福建省推覆构造是广泛发育的,根据推覆构造介入的地层特点和发育所在的层位,将推覆构造划分三种基本类型:即基底逆冲推覆构造、盖层间拆离推覆构造和盖层间逆冲推覆构造。并按类型较详细地总结了推覆构造发育的基本特点。明确指出了基底逆冲推覆构造和盖层间拆离推覆构造是福建最基本的构造类型,对福建省基本的构造特点具有重大的影响。推覆构造的形成是受同一的、继承性的由北西向南东挤压应力作用,具有间歇性、多期次的特点形成的时代,主要是印支期和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又继续发生推覆,并定位予白垩纪。文中对推覆构造的发生和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北缘石合拉沟逆冲推覆构造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最近在包头市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在黄河南部鄂尔多斯北缘隆起带中发现了由北向南逆冲的石合拉沟推覆构造。上盘逆冲推覆体由基底浅变质的石英岩、黑云变粒岩和大理岩构成,推覆在晚石炭统太原组和中三叠统二马营组之上。野外地质关系表明逆冲推覆变形作用发生在晚侏罗世,与河套新生代断陷盆地北缘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晚期逆冲推覆变形作用是同时的,逆冲推覆方向相反,构成了以现代河套盆地为中心的晚侏罗世背冲型逆冲推覆构造。该逆冲推覆构造的发现对探讨华北地台北缘中生代地壳构造变形特点和新生代河套断陷盆地基底构造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研究区逆冲推覆构造属扬子陆块的盖层构造。在其发育和扩展过程中伴随着重力滑移构造的产生,并于构造调整期或应力释放阶段产生逆冲反转作用,铸成一定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逆冲一推覆构造组合。文中除对逆冲推覆构造作较详的几何学描述外,采用位移─距离图解和剖面平衡技术对其运动状态和过程进行讨论,认为马颈坳─王家塘逆冲断层和磷肥厂─翁下逆冲推覆断层具有不同的扩展速率和滑移速率,反映出同一体制下的应变差异,从而形成区内各具特色的逆冲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4.
采用现代构造几何分析方法,研究了巢湖煤田的控煤构造,发现巢湖煤田主要受大型平卧式褶皱逆冲推覆构造控制。按构造变形特点从南到北可以划分为和县-含山平卧式褶皱推覆构造、巢湖银屏山平卧式褶皱推覆构造和无为平卧式褶皱推覆构造 3个构造带,卷入了震旦系灯影组-三叠系的整个扬子海相沉积盖层。这种大规模的褶皱逆冲推覆是扬子板块沿着郯庐断裂向华北板块A型俯冲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孙士军 《贵州地质》1996,13(3):225-236
研究区逆冲推覆构造属扬子陆块的盖层构造。在其发育和扩展过程中伴随着策略滑移构造的产生,并于构造调整期或应力释放阶段产生逆冲反转作用,铸成一定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逆冲-推覆构造组合。文中除对逆冲推覆构造作较详的几何学描述外,采用移-距离图解和剖面平衡技术对其运动状态和过程进行讨论,认为马颈坳-王家塘逆冲断层和磷肥厂-翁下逆冲推覆断层具有不同的扩展速率和滑移速率,反映出同一体制下的应变差异,从而形成区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逆冲推覆构造理论,分析研究了湖北中部荆门—仙居地区的构造特征,认为该区为一平面三分带、垂向三分层、南北二分段的背形叠置式双重逆冲构造。该构造处于燕山期南大巴山~大洪山褶冲带的前缘,划分了地台盖层褶冲变形与台褶变形的界限,为区域构造研究提供了一个逆冲推覆构造实例。  相似文献   

7.
龙门山逆冲推覆作用的地层标识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文章详细论述了龙门山前陆盆地充填地层中所记录的能反映龙门山冲断带逆冲推覆作用的地层标识。根据地层标识,并结合龙门山冲断带构造分带,主干断裂与地层切割关系,以及岩浆岩和变质岩年龄频谱,将龙门山冲断带自诺利克以来的逆冲推覆作用分为6个逆冲推覆构造幕和11个逆冲推覆构造事件,龙门山冲断带逆冲推覆作用在时间上具多幕性和周期性,在空间上具产展式进推覆的特点,逆冲推覆作用的强度具有由北东向南西迁移的特点,并具  相似文献   

8.
太白维山逆冲推覆构造是太行山中北段多金属矿的主要控矿因素,前人对该逆冲推覆构造的变形特征、演化机制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而对南东侧神仙山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较少。根据野外第一手资料,对神仙山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学特征进行了统计,对各组成单元(飞来峰、逆冲推覆断裂、外来岩系(推覆体)及原地岩系)的展布特征、产出形态和变形机制进行了分析,根据组合样式、地层厚度及各逆冲推覆断裂与切割地层之间的几何关系,对其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出神仙山逆冲推覆构造总体推覆方向为由NW向SE,总推覆平均距离约为23.3 km。结合该推覆构造切割的地质体与被覆盖、被改造的先后关系,探讨了神仙山逆冲推覆构造的发展与演化过程,该逆冲推覆构造经历了华力西中、晚期—燕山早期的初始活动,燕山中、晚期的主期发展和喜马拉雅期的后期改造3个阶段,为进一步研究神仙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上地层、岩浆岩、矿产与构造的关系提供了构造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9.
米仓山推覆构造的结构样式及演化特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变形剖面和平衡剖面综合分析方法研究米仓山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格局,得出该区构造样式为一大型东西向和北东向叠加的推覆滑脱构造,变形剖面总体格局为推覆—断展复式背斜,次级变形单元具叠瓦扇、逆冲岩席、断展褶皱、层滑褶皱等多种样式。推覆构造演化经历了断展隆起、逆冲推覆、逆掩滑脱和复合叠加变形阶段。  相似文献   

10.
秦岭南缘大巴山褶皱-冲断推覆构造的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董云鹏  查显峰  付明庆  张茜  杨钊  张燕 《地质通报》2008,27(9):1493-1508
秦岭造山带南缘的大巴山巨型逆冲推覆构造主要是在秦岭造山带板块俯冲碰撞造山与中、新生代以来陆内造山过程中长期复合作用形成的。详细的室内外构造研究表明,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可以巴山弧形断裂带为界划分为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和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北大巴山自北而南依次由安康-武当推覆体、紫阳-平利推覆体、高桥-镇坪推覆体和高滩推覆体逆冲叠置而成。南大巴山则以镇巴-阳日断裂为界,分为北部的前陆冲断褶皱带和南部的前陆褶皱带。北大巴山主要是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和燕山期陆内逆冲推覆作用叠加改造的结果,南大巴山则主要是燕山期递进变形过程中的产物。构造变形北强南弱,北以冲断褶皱变形为特征,南以皱褶作用为主;北部褶皱紧闭复杂,向南渐变为宽缓的薄皮构造。逆冲作用在时序上具有由北向南扩展传递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显观、微观和超微观构造研究揭示了华北聚煤区南部三大滑脱构造系统所处的不同构造环境,聚煤区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作为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区域性逆断层系的前锋端元,具有中浅层次韧脆性变形域特点;徐淮推覆—滑覆构造系统为盖层薄皮构造,属于中浅层次—浅层次的韧脆性—脆性变形域;豫西滑覆构造区则主要属于板内伸展体制下的浅层次脆性变形域。  相似文献   

12.
合理厘定西南天山构造属性,不仅对天山大地构造单元的准确划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对中亚造山带的古生代构造演化也至关重要。通过对西南天山乌什北山地区的地质填图和构造解析,识别出5期构造变形,包括2期逆冲推覆构造。对主期逆冲推覆构造进行几何学、运动学研究表明,该逆冲推覆构造在空间上具有由北向南逆冲的运动学指向,并由北向南表现出由逆冲推覆构造的根带向前锋带变化的构造样式。根据逆冲推覆构造的物质组成及变形样式,认为西南天山乌什北山一带应属于塔里木板块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从而为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及西南天山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提供构造变形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 下扬子地区的前陆变形总体呈现为南北对冲的构造格局(图1):大致以长江为界,北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主要呈现向南推覆;而南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主体向北推覆。两套系统均可划分为根带—中带—锋带系列,呈对称排列。根带上呈现为基底卷入的厚皮构造特征,中带—锋带表现为仅有盖层卷入的薄  相似文献   

14.
大别山造山带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郭华  吴正文  柴育成  冯明 《现代地质》2002,16(2):121-129
大别山造山带为一条中生代陆内造山带 ,其构造系统是由逆冲推覆构造组成的构造楔形体 ,尖端指向南。构成逆冲系统的 4条主干逆掩断层 ,由南向北呈后展式 (上叠式 )依次扩展 ,并使基底岩系和沉积盖层同时卷入构造变形 ,形成了大型薄皮构造 ,造成地壳缩短量达 46 8%。大别山造山带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形成于早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 (J3 1—K1)。  相似文献   

15.
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研究的主要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研究是造山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造山带外带即前陆褶皱冲断带(主要发育盖层冲断推覆体,一般遵循薄皮构造变形规则)与造山带内带(主要是基底褶皱推覆体,呈现厚皮构造变形规律)结晶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形成机制也不相同,但其间仍有紧密的联系。近20年来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研究的主要新进展为:①前陆褶皱冲断带逆冲断层及其相关褶皱的几何学特征分析已趋定量化,对其组合类型与演化时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且对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发展演化模式取得了新的共识,即遵循临界库仑楔模式;②平衡剖面技术在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应用已从二维平衡与复原演进到三维平衡与复原,且日渐计算机化;③对造山带内带结晶基底逆冲推覆构造的主要类型(C型与F型逆冲岩席)及其特征已有较深的理解;④对前陆褶皱冲断带与结晶基底逆冲构造的相互关系及其形成演化模式有了新认识。目前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①造山带内带结晶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比较薄弱;②造山带晚期走滑构造及伸展构造的叠加与改造使得造山带内结晶逆冲推覆构造更为复杂化,致使其研究难度加大;③全面、精细的造山带深部地球物理资料较缺乏;④造山带内结晶逆冲岩席变形变质历史与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机制及折返过程之间的关系尚未揭示清楚。在今后研究过程中应加强对上述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南沙海槽东南缘深水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冰  朱本铎  万玲  张伙带  吕文超 《地质论评》2015,61(5):1061-1067
位于我国南海南部南沙海槽东南缘深水逆冲推覆构造系统记录着古南海俯冲与消亡及南海扩张的演化史,为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系统。本文综合阐述了深水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形成时代和形成过程,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其动力学机制,建立构造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几何学特征差异该构造系统在平面上可划分为南段和北段,垂向上分为上部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和下部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受控于动力学机制,北段褶皱构造变形强度明显大于南段,体现在相邻逆冲褶皱排列间距明显小于南段。综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认为:下部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变形机制为晚白垩世—早中新世古南海俯冲消亡于婆罗洲之下的地壳缩短作用,而上部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变形机制为中中新世以来三角洲推进的重力滑脱作用与苏禄海盆扩张的地壳缩短作用的叠加结果。  相似文献   

17.
井冈山逆冲推覆构造基本特征及找矿意义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井冈山逆冲推覆构造位于华南板块北缘,由一系列规模不等,方向基本一致,倾向南东的叠瓦逆冲推覆断层组成。卷入地层有寒武—震旦系、泥盆系—三叠系及侏罗系和白垩系,空间上具双冲型推覆特征,推覆方向早期由南东向北西,晚期由东向西。据各推覆体的叠置关系及40Ar/39Ar同位素测年结果(184.16Ma),认为该推覆构造主要活动于燕山期。该推覆构造的发现,可能反映出该区中生代存在一定规模的陆内造山,是本区中生代陆内变形的主要方式;同时也为本区寻找隐伏煤矿提供了有力的地质依据,为寻找与构造蚀变岩(推覆面附近)有关的贵多金属矿产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中段古近纪早期古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古近纪早期发育大量区域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典型实例如冈底斯逆冲断裂系、纳木错西逆冲推覆构造、伦坡拉逆冲推覆构造、唐古拉山北逆冲推覆构造、东昆仑南部左旋斜冲断裂系。古近纪逆冲推覆构造对古新世—始新世沉积盆地具有重要控制和改造作用。冈底斯古新世—始新世早期发育大量中酸性岩浆侵入和多期中酸性火山喷发, 岩石Sr/Y-Y地球化学显示为岛弧岩浆岩, 推断与古近纪早期新特提斯残留古大洋板块俯冲存在成因联系。古近纪早期新特提斯残留大洋板块俯冲向印度大陆板块俯冲的转换时代约为46-45 Ma, 转换期前逆冲推覆构造运动与新特提斯残留古大洋板块俯冲存在密切关系; 转换期后印度大陆板块俯冲导致更为强烈的逆冲推覆构造运动和挤压缩短变形, 不仅使早期很多逆冲推覆构造继续发生构造运动, 还在喜马拉雅、冈底斯、风火山、东昆仑南部形成大量新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相似文献   

19.
通过1∶5×10~4区域地质调查及对重点区段的解剖,首次对湘西永顺-大明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样式与变形特征进行详细研究。推覆构造总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在逆冲推覆构造的前锋断层沿线,寒武系及奥陶系向北西逆冲推覆于奥陶系及志留系之上,形成规模不等的串珠状排列的飞来峰与构造窗。推覆主断层具有典型的台阶式结构特征,即推覆断层在寒武系上统和奥陶系以灰岩、白云岩为主的强硬岩层中形成高角度切层断坡,进入下志留统下部以泥岩、页岩为主的软弱岩层后断层倾角变缓,转为断坪。推覆构造沿走向变形强度以及结构特征存在明显变化,由北东往南西各区段的水平位移总体上呈现递减趋势,最大推覆距离约4km。永顺-大明逆冲推覆构造的厘定确证雪峰造山带北西缘推覆构造的存在,但诸多证据表明该区域并不存在大规模推覆作用,推覆体为准原地型。分析认为推覆构造是印支—燕山期在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场下递进变形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125万甘孜县幅区调将测区推覆构造划分为岗嘎逆冲推覆构造和雀儿山滑覆构造.岗嘎逆冲推覆构造由三个叠瓦状排列的推覆片体组成,由南西向北东挤压推覆,具后展式叠瓦扇的特征,属B型俯冲推覆类型.雀儿山滑覆构造为测区内逆冲推覆、地壳大幅压缩抬升之后造成的重力不均衡的产物,属重力滑动滑覆构造类型,其滑移方向为北西向南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