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钟敏  高布锡 《天文学报》1996,37(4):361-367
本文利用小波变换这一新的频谱分析方法研究了地球自转极移近120天准周期变化的时频特征,证实了在极移序列中存在显著的近120天准周期振荡,得到了极移准周期变化的周期与振幅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地球自转动力学为基础,在时域内分析了大气变化对自转极移季节内变化的激发.表明大气激发在本文所研究的频段内是极移短周期变化的主要激发源。并发现在极移近120天准周期振荡平静时期,发生ELNino事件,同时日长变化近120天准周期变化增强.  相似文献   

2.
同ENSO现象相关联的日长亚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地球自转日长亚季节近50天和近120天周期变化的时频特征.结果表明,日长近120天周期变化及近50天周期变化的振幅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ENSO事件发生之前,日长近50天周期变化加强,进入ENSO时期,逐渐减弱,成为ENSO产生的先兆之一,同时,日长近120天周期变化显著增强80年代,日长近50天周期变化明显发生了两次周期分岔分岔的一种趋势经历了一个周期延长的过程,收敛于ENSO时期增强的近120天周期变化,该过程不仅与ENSO现象相关联而且可能受到近10年波动的调制作用.同时证实了日长近120天周期变化及近50天周期变化的激发机制主要是同频段的大气环流变化所导致。  相似文献   

3.
日长亚季节变化的振幅调制与厄尔尼诺现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钟敏  朱耀仲  高布锡 《天文学报》1999,40(1):101-106
利用Hilbert变换解算了1962年至1996年日长亚季节振荡的包络变化.结果显示,日长亚季节变化的振幅调制不仅具有一线性增长趋势,而且包含一个超前厄尔尼诺变化历程的年际变化.分别研究日长亚季节准50天包络变化以及准120天包络变化后发现,这种超前性来自日长亚季节准50天的振幅变化,这一结论与大气的研究结果一致.日长亚季节准120天的振幅变化在1972年附近发生了位相180°反转,因此日长亚季节准120天的振幅变化自1976年以来与厄尔尼诺的历程正好同步,1972年以前则截然相反.众所周知,日长变化在亚季尺度上具有显著的易变性,然而上述的非线性调制现象不仅表明了日长亚季节变化的内在规律性,而且证实了地球自转运动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存在极明显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同时也表明,日长变化作为全球风系变化的一个有价值的信息指标,将逐渐成为研究气候系统全球状态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厄尔尼诺与太阳活动的50d振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志安  林巧 《天文学报》1996,37(4):443-448
本文分析研究了1981—1994年太阳辐射流量(2800MHz)、太阳黑子相对数、大气角动量和地球自转日长变化序列的50d振荡.振荡周期的变化范围从40d至60d,它们的变化规律极其相似。1981年-1994年期间发生的3次厄尔尼诺均出现在太阳活动的50d振荡周期的谷值时期.这说明太阳活动的50d振荡可能是引起厄尔尼诺事件的一种原因.  相似文献   

5.
地球物理现象和太阳活动中的高频振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震年 《天文学报》1995,36(1):65-72
本文用几种谱分析方法了从1976年7月-1992年9月期间的地球物理资料(日长变化,大气角动量)和太阳活动及1976年7月-1987年12月的日冕指数。结果证实所有序列中呈现出40-60天的振荡,同时也表明:它们的振幅和周期是随时间变化的。本文研究了谱结构的时空分布和讨论地球物理象与太阳活动之间的可能联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具体讨论了密近双星系统动力演化中洛希(Roche)临界等位面(即过第二直线秤动点的零速度面)所涉及到的零速度面的变化问题。考虑两子星相互绕转轨道偏心率e_1的影响时,在一定条件下,零速度面的变化并无长期项和周期特别长的共振项,而仅有一般周期项,其主周期即两子星相互绕转周期,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所得结果可说明洛希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有可能更好地解释轨道偏心率e_1较大的密近双星系统的物质交换过程。  相似文献   

7.
地球自转日长变化中某些短周期项的可能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根据1974.0-1980.0年的日长(LOD)资料,太阳黑子相对数(SP),以及计算得到的日心相对于太阳系质心相同时期的轨道角动量变化率序列·/J⊙,对它们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LOD的短周期变化中,近95天和120天项可能来自太阳的周期性活动,而大行星的轨道运行引起日心的周期性轨道角动量变化率或许是太阳活动的一种外部力学因素。  相似文献   

8.
1、太阳活动的节律:太阳活动遵循着一定的节律,表现为一个大周期里包含着间距不等的三个小周期,大周期平均长度为73±2.9(天),小周期的分别为平均为15、22、36、(天),综合指数平均峰(谷)值分别为3.2、(2.2)、2.8、(1.8)、3.1、(1.2)。表现出“强—弱—强—弱—强—弱弱”的节律,调制着耀斑的爆发。 2、大耀斑期的节律:大耀斑(≥X_(0.1)/2F级的耀斑和质子)的时间分布是不均匀的。1988年1月至1989年1月期间的大耀斑分别集中在9个时段,分布也显示出明显的节律周期。即两个相近的耀斑期后有一个较长的间歇期。两个耀斑期和两个间歇期组成一个耀斑节律周期,平均为93±7.8(天)。节律期内的耀斑期和间歇期平均长为:12天(耀斑期)—19天(间歇期)—14天(耀斑期)—48天(间歇期)。显示“强—弱—强—弱弱”的节律。 3、大耀斑的Carrington经度分布:大耀斑节律周期由活动区在日面上分布不均匀引起的。1988年的大耀斑96%分布在90°—160°和250°—10°两个经度带上。它们和上述节律周期共同调制着大耀斑的爆发。 4、对未来一年大耀斑期的预测:(1)1989年3月7日—20日;(2)1989年4月14日—26日;(3)1989年6月9日—23日;(4)1989年9月13日—26日;(5)1989年10月18日—28日;(6)1990年1月15日—26日;(7)1990年3月14日—24日;(  相似文献   

9.
罗时芳等对1820—1970年地球自转速率日长变化的分析得到十二个周期,其中59.555年周期的振幅比其它周期大半倍到数倍。这一周期现象在地球物理场及太阳系内的天体物理场中有些什么表现,它的成因与太阳活动的关系如何,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一、天象 1.地球古自转罗时芳等根据现代仪器日长记录分析出59.555年周期后,郑大伟等对同一组数据用最大熵谱法也得到类似结果。古代的情况李致森等整理了自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636年的历书时改正值△T。用唯象法找出了60年振动的几组证据,并用待定系数法对扣除△T长趋势后的残差值求得60年左右周期振幅。此振幅除比1700年周期振幅要小外,均比求得的其它周期振幅大。以此说明了60年左右周期的延继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1991年3月5日一个与3N级光学耀斑伴生的喷泉状爆发日珥。用Hα线观测从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共持续约50分钟时间,日珥的最大投影高度15.9万公里,视向速度分布表明,日珥主要以较大的速度向着观测者的运动,最大速度每秒120公里。  相似文献   

11.
1991年3月5日的喷泉状爆发日珥及视向速度分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本文介绍了1991年3月5日一个与3N级光学耀斑伴生的喷泉状爆发日珥。用Hα线观测从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共持续约50分钟时间,日珥的最大投影高度15.9公公里,视向速度分布表明,日珥主要以较大的速度向着观测者的运动,最大速度每秒120公里。  相似文献   

12.
利用Swift/BAT望远镜的观测数据,获得BL Lac天体Mrk 421从2005年2月12日到2012年11月26日在硬X射线15~50 keV能段上的辐射流量变化曲线。用离散相关函数(Discrete Correlation Function,DCF)方法、Jurkevich方法和功率谱方法对Mrk 421在X射线波段的辐射流量变化周期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3种周期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Mrk 421在X射线波段存在(1.7±0.1)yr和(3.7±0.1)yr的变化周期,其中3.7 yr的周期值与Li等人在射电22 GHz、37 GHz波段获得的3.95 yr周期值基本一致。用双黑洞系统的轨道运动驱动引起喷流的非弹道螺旋运动模型解释Mrk 421在X射线波段存在的1.7 yr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3.
利用Swift/BAT望远镜的观测数据,获得BL Lac天体Mrk 421从2005年2月12日到2012年11月26日在硬X射线15 ~ 50 keV能段上的辐射流量变化曲线.用离散相关函数(Discrete Correlation Function,DCF)方法、Jurkevich方法和功率谱方法对Mrk 421在X射线波段的辐射流量变化周期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3种周期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Mrk421在X射线波段存在(1.7±0.1)yr和(3.7±0.1)yr的变化周期,其中3.7 yr的周期值与Li等人在射电22 GHz、37 GHz波段获得的3.95 yr周期值基本一致.用双黑洞系统的轨道运动驱动引起喷流的非弹道螺旋运动模型解释Mrk 421在X射线波段存在的1.7 yr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4.
地球轨道根数变化与第四纪冰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根 《天文学进展》2001,19(4):445-456
介绍了米兰柯维奇(Milankovitch)天文气候学理论和第四纪地质时期以来冰期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地球上的冰体积具有近10万yr的变化周期,并伴有近4万yr和2万yr的变化周期,它们是由于地球的轨道根数变化导致的气候变迁所致;不同的地球物理资料中均存在上述类似的变化周期,表明气候变迁所导致的变化是全球性效应,证实米兰柯维奇天文理论是基本正确的;对天文气候学理论作了简要介绍,指出了米兰柯维奇天文气候学理论的可能不足,对引起最近百万yr以来的近10万yr气候变化周期的可能天文机制也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地面光学望远镜对NGC4151进行国际联测所得的结果,通过周期日方法和逐步回归方法得到了该目标的一些较为明显的光变周期.结果表明,NGC4151存在两个主要光变周期.一个是所有光学波段存在约14天的周期,另一个是连续谱存在约30天周期,而对于Hα和Hβ则分别为24和38天的周期.  相似文献   

16.
本利用AR谱估计的Marple算法分析了ERP(SHA)序列中的谱结构,地球自转(日长变化和极移)的一些基本周期在谱结构中的存在表明,ERP(SHA)序列伯可靠性以及它在天和地球物理方面的可应用性。本还给出了ERP(SHA)序列的高频变化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一个太阳射波射电爆发中的快速脉动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0年7月30日观测到一个射电大爆发,其中在2840MHz射电爆发的峰值附近,发现了周期约为30ms的快速脉动现象,脉动是窄带的,调制度约为50%。  相似文献   

18.
一个太阳微波射电爆发中的快速脉动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7月30日观测到一个射电大爆发,其中在2840MHz射电爆发的峰值附近,发现了周期约为30ms的快速脉动现象,脉动是窄带的,调制度约为50%。  相似文献   

19.
地球自转、大气角动量和太阳活动的30—60天波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分析了十三年的日长变化、大气角动量和太阳黑子相对数资料,研究了这三种资料序列中30-60天波动过程,用统计分析和检验方法证实这种波动过程在时间尺度上具有随机游动的特性,定量分析表明,在此时间尺度上,大气环流中带风的作用对日长变化的贡献约为87%。如果太阳活动对地球自转中30-60天波动存在激发作用,其作用过程不能完全证明是直接通过大气影响地球自转的。可能存在其他媒介,如通过海洋再作用于大气和固体地球。  相似文献   

20.
日长、大气角动量和太阳活动指数中MJO的子波变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了子波变换分析的基本原理,并用这一方法分析了日长、大气角动量和太阳活动指数的MJO特性。结果表明:几种序列均存在着40-60天高频变化,且这些变化在不同历元处有显著的差别,这些时空变化特性将进一步揭示太阳活动指数与日长、大气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者认为,子波变换分析可帮助我们考虑这些序列之间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