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防震减灾技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本文论述了甸防震减灾技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分别从地震监测技术系统,地震信息网络系统,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以及地震紧急救援技术等四个方面论述了系统的现代化建设。重点介绍了地震及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地震及前兆台网的规模及作用。  相似文献   

2.
模拟地震振动台的近况及其发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方重 《世界地震工程》1999,15(2):89-91,96
主要介绍了模拟地震振动台的近况以及有关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首先阐述了东南大学4 m×6 m组装式单自由度地震模拟振动台系统的组成、性能参数以及创新技术的运用;接着深入地论述了如何正确运用台面拼装技术、合理利用现有的基础和导轨,以及现有控制系统的改造和控制方法的选择;最后通过实际的台面背景噪声试验以及波形失真试验,验证了这些创新技术的突出优点。组装系统节约了60%的建设成本;300 kN的最大载重量以及超出93%的信噪比证明,运用创新技术还极大地发挥了组装系统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的20年里,探测和勾画岩浆囊的科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多种地震技术,包括速度和衰减的层析成像,地震活动性映像,反射和折射,势场技术,如重力,大地测量和电磁观测,都提供了关于在几个火山下面的岩浆囊的大小,形状和物理状态的有用信息。本文对这些技术进行了讨论和综述。我国已在P波波速层析成像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特别是在云南地区已得到了该省及其邻近地区的三维速度图像。由于现有台网不够密集,获得的速度图像分辨较低。尽管如此,在腾冲地区从20km到450km深度都有低速度结构的显示。要想系统地研究腾冲火山地区的火山构造和地震活动性,以及探测该地区的岩浆囊,必须在该地区布设较密集的地震观测台网。  相似文献   

5.
前言     
正值张奕麟先生80寿辰,谨祝他健康长寿,晚年幸福!张奕麟先生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加入了地震科学研究的行列,在50多年的地震职业生涯中,他发奋努力、不辞辛苦、不断开拓,在地震仪器的研发、地震台网的建设、地震数据的收集处理以及地震台网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为我国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成为这领域中的一位杰出科学家.  相似文献   

6.
IPv6技术在地震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简要介绍了有关IPv6技术的相关概念和发展现状,接着介绍了地震监测网络的状况。文中详细介绍了IPv6技术在地震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结构和应用方式,以及IPv6传感器网络可能带来的仪器运行方式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7.
以近年来InSAR技术在地震灾害领域的应用研究为基础,综述了InSAR技术应用于青海地区的研究进展,并利用ALOS PALSAR数据和Sentinel-1A卫星数据对2010年玉树7.1级、2016年门源6.4级、杂多6.2级地震的InSAR数据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玉树7.1级地震和门源6.4级地震地表形变比较明显。其中,玉树7.1级地震地表形变长轴达60 km,门源6.4级地震地表形变长轴达30 km,杂多6.2级地震地表形变比较模糊,长轴约10 km;干涉条纹与震级、震源深度以及震源机制解性质等都有着明显的相关性,不同性质的地震断层引起的地震破裂在干涉图上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通过验收后,面对集系统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一体的地震数字化前兆台网技术保障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数字化前兆仪器的特点,提出了建设地震前兆设备技术保障体系的观点。利用本省数字化前兆台网建设的有利时机,有计划地培养一支技术保障队伍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9.
现代地震观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定量地震学研究的深入使地震观测技术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地震观测的目标由单纯实现地面运动向地震记录的转化发展为实现地面运动向地震记录的转化、地震观测设备向地震观测系统的转化和研究成果向常规工作的转化。本文结合数字地震学的发展,对现代地震观测技术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基于网络的雅安市防震减灾技术系统各子系统在芦山地震中运行正常,保证了地震应急对技术工作的要求,介绍了各子系统的构成和在芦山地震中的运用及地震后对系统的扩展和升级,分析讨论了各子系统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地电阻率观测是地震前兆观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从唐山地震、 松潘地震、 澜沧-耿马地震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震前地电阻率都观测到明显的异常. 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地电阻率的观测环境受到各种干扰, 其中采用直流牵引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干扰尤为严重, 致使一些地电阻率观测台站的观测数据无法满足规范要求, 部分台站因此被迫搬迁. 本文通过对部分受城市轨道交通干扰比较严重的台站进行测试分析, 对现有观测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一些抗干扰措施, 为进一步提升地电阻率观测质量做了技术铺垫.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06-2011年宝应模拟电磁扰动监测范围内3-4级地震前异常变化的时、空、强的特征统计和分析,认为宝应模拟电磁扰动仪器具有较好的地震短临预测能力,归纳仪器的异常通道、异常起始时间、最大振幅变化和异常频次与地震间的特征联系,并对震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进行探讨,认为未来在立足观测的同时,还需根据仪器所处的地质和地震情况,综合其他观测手段开展地震预测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3.
14.
The Homebush Bay area, Sydney, site of the Olympic Games 2000, has been largely occupied for nearly a century by an abattoir, brickworks, armaments depot and waste dumps. However, it contains remnants of original ecosystems, including two estuarine wetlands, and the Olympic Co-ordination Authority (OCA), set up to manage the redevelopment of the site, is committed to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se ecosystems. The ecological approaches and rehabilitation measures used for one of the wetlands are detailed. Apart from a history of disturbance, it has for 10 years been without tidal flushing. However, these wetlands are the largest remaining in the Sydney estuary, and are significant for a number of reasons including biodiversity and waterbird conservation. The ecological parameters of the site, the results of a ‘before-restoration-impact' study, and the iterative links between science and management i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ehabilitation measures, are presented. Criteria for success are discussed, along with biomonitoring strategies to test success.  相似文献   

15.
CNEM08一I电扰动仪的开发与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当代地震电磁扰动有关理论,地震临震前会引起地下电磁场发生变化,电磁扰动观测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能够发挥较好的短临预报作用。本论文旨在开发研制基于地下交变电磁场数字化电扰动仪。CNEM08一I电扰动仪采用低功耗、高性能的工控机作为硬件平台,选取大容量存储器,对地下电磁场变化进行实时观测,连续数字化采集。编制了数据采集系统软件及与观测系统配套使用的分析系统软件,自动将采集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分析控制中心,同时对多个基站的观测数据进行显示、统计分析,可进行分段统计平均值、最大值、总量,可对异常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洛阳地震台依法保护地震观测环境的实践,认为这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重要工作,需要建立一支地震观测和法律相结合的专业队伍,提出了保护工作要坚持的5项原则。保护工作,一方面要提高地震监测设施的抗干扰能力,另一方面,要敢于执法、善于执法,发挥政府机关对保护工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FHD分量核旋仪观测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电磁波干扰和电源高频谐波干扰是分量核旋仪观测系统的主要干扰源;分量核旋仪观测系统的探头、分量线圈、供电系统及通信线路是主要的干扰途径。作者着重对干扰途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观测系统的抗干扰措施,并分别对探头及信号输入通道、分量线圈、供电系统、通信线路、仪器电路、仪器控制软件进行了全方位的抗干扰设计,新设计提高了分量核旋观测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诱发前震图象与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根模  王树义 《内陆地震》1996,10(4):289-295
地震引起的应力场扰动随距离不断衰减,远程触发很难发生,只有极不稳定状态的断层才有这种可能。利用这一特点,可以预报下次地震的位置,为实施减灾措施和捕捉短临前兆提供机会。所以,紧随大地震之后发生的“诱发前震”就具有了特殊的前兆意义。统计表明,大地震(A事件)可能触发远处临界失稳断层发生前兆地震(F事件),在F事件附近发生下次大震(B事件)的概率比自然概率高十几倍到几十倍。这一结论被从中国大陆、全球主要板块边界及日本列岛发现的众多AFB图象所证实。对其发生的可能的物理机制在文末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的观测和分析表明,影响沂水泉氡值变化的最大干扰是降雨.由于这种干扰存在着“记忆“滞后影响,所以用一般的相关分析难以将这种影响排除干净,本文采用了褶积积分方法较好地排除了这种影响.分析了菏泽5.9级地震前后沂水泉氡信息熵的变化特点,讨论了这种信息熵的变化与区域应力场的调整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