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青海共和地区2003~2013年连续11 a的马铃薯生育期(4~9月)观测资料和1961~2013年4~9月地面平行观测气象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积分回归等方法,对共和地区马铃薯生育期主要气候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其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3 a来青海共和地区马铃薯生育期平均气温、≥0℃积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降水量、日照时数则表现为不显著下降趋势。热量和日照时数是影响该区马铃薯生长发育的主要气象因子。其中温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是出苗前期为正效应,现蕾至开花期为最大正效应,成熟期为最大负效应;降水对其产量的影响是现蕾前期为正效应,现蕾后期至成熟期8月中旬为最大负效应,9月为最大正效应;日照时数对产量的影响是播种期为负效应,现蕾至开花期为正效应,成熟期为最大负效应。  相似文献   

2.
晋西北地区马铃薯生态需水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晋西北地区8个地面气象站1960~2010年的气象资料及马铃薯生育期平均资料,运用P-M公式,计算了马铃薯生态需水量,分析了生态需水量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晋西北地区马铃薯生态需水量整体上呈显著下降趋势,但不同时段下降幅度差异较大;风速和日照时数的变化对马铃薯生态需水量的影响最为突出。气候变暖对该地区马铃薯生态需水量的影响表明,气温的升高会增加马铃薯的需水量,且不同地区需水量的增幅不尽相同,气候变暖对寒冷地区马铃薯需水量的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3.
利用共和盆地地区2个气象台站1960—2012年气温、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等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及其突变情况。结果表明:近53年来共和盆地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年、秋、冬季平均气温增温更为显著,年平均气温的升高主要是由于夏、秋季平均气温的升高引起的;年和春、夏、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而秋季则呈减少趋势,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南部大于北部,但整个盆地降水增加或减少的变化趋势不十分突出,仍维持暖干状态;共和盆地地表蒸散量除秋季以微弱趋势增加外,年和其余季节均以微弱减少趋势为主,年和四季共和盆地地表蒸散量变化不突出。盆地北部仍以暖干化趋势为主,南部气候向暖湿化转变的趋势。共和盆地年平均气温均在1987年出现了突变,但较北半球的突变早;冬降水量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了由少向多的突变;年、春季、冬季蒸散量分别在1961—1983年、1962—1983年、1962—1984年间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4.
环青海湖地区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刚察、海晏、共和、天峻、茶卡5站1961—2008年气温资料,分析了环青海湖地区气温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结果表明:环青海湖地区平均气温具有明显的升高趋势,升幅为0.304~0.551℃/10a,各地平均气温上升幅度:南部〉东部〉西部〉北部;年、季平均气温均发生了突变,刚察、共和年平均气温在1987年发生突变,海晏在1990年出现突变,茶卡、天峻两地在1992年出现气候突变;刚察、天峻两地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现异常偏低,刚察、天峻和茶卡年平均气温在2006年异常偏高,共和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末异常偏高,季平均气温异常各地出现的年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产量的风险评估及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美兰  侯琼 《气象科技》2003,31(4):237-242
以马铃薯主产区乌兰察布盟地区为例,从1961~2000年马铃薯单产波动的相对值着手,以历年减产率指标、减产率变异系数指标、减产率概率指标和综合风险指数指标等为评估标准,结合小网格资源推算的方法,分析了乌兰察布盟地区马铃薯单产的风险分布规律。根据气候相似性原理,利用最优动态聚类方法,给出马铃薯种植的风险区划。同时对影响马铃薯产量波动的风险成因进行分析,指出春、夏季干旱及全年干旱、降水变率大是引起该地区马铃薯产量波动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利用灰色理论模型对内蒙古东北部地区1971—2000年马铃薯产量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马铃薯产量与生育期各气象要素的灰色关联度从大到小顺序为:气温、地中10cm平均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日较差、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并选择关联度较大的5个因子建立了马铃薯产量的灰色监测模型。  相似文献   

7.
利用共和盆地共和、贵南2个气象站1961~2006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年和四季的气候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并对气候突变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近50年来共和盆地表现出气温升高、降水量呈微弱增加、地表蒸发量增大的变化趋势,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变化趋势更加明显。这种气候变化趋势加速了共和盆地草地退化和沙化,同时人类活动又加剧了共和盆地草地的退化和沙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03年共和盆地(共和、贵南两站平均值)观测的年季气温、降水等资料,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荒漠化扩大的成因。结果表明共和盆地40a来年平均气温增温比较明显,上世纪90年代四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平均最低气温较90年代偏高0.8~2.6℃,年、夏、秋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冬、春季降水呈增加趋势。年大风日数80~90年代较60~70年代大风、沙尘暴日数多。80年代温度升高、降水减少、大风日数增多的干暖化气候背景是荒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之一;90年代以来,干暖化的趋势继续加剧,并逐步扩展到冬、春季,使得该地区的草地资源明显退化,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马铃薯种植气候区划及风险区划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及气候资源信息,对内蒙古乌盟地区的主要农作物马铃薯做了多项自然资源空间统计分析,并选定了该地区马铃薯种植的气候区划指标和风险指标。这些指标涉及到马铃薯的种植失败风险和减产风险。利用小网格资源推算法,实现了基本气候资源分布的细化。同时借助于CITYSTAR GIS的二次开发功能,用Visual C^ 编制模型,进行马铃薯气候资源区划和种植风险程度区划的地理制作。研究结果可供农业种植规划部门及农业保险部门使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79—2013年内蒙古73个旗县气象站资料、历史干旱资料、马铃薯产量数据和社会属性数据等,通过内蒙古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全生育期的降水负距平百分率与相对气象产量二者建立的回归方程,结合农业干旱等级和降水距平百分率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得到了马铃薯轻旱、中旱和重旱的等级指标,确定了干旱致灾因子的危险性,结合承灾体的脆弱性、孕灾环境的暴露性和地区的防灾减灾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内蒙古马铃薯干旱风险进行评估与区划。研究结果表明: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市东北部、呼和浩特市南部和北部、乌兰察布市大部和锡林郭勒盟南部地区,所占面积比例为19.1%;中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市部分地区、赤峰市中部和南部、通辽市西北部、兴安盟东北部、呼伦贝尔市北部地区,所占面积比例为20.1%;干旱较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赤峰市西部和北部、通辽市东南部、兴安盟西南部、呼伦贝尔市东南部地区,分布区域面积最大,所占比例为41.0%;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灌溉区域,包括河套灌区和辽河流域,所占面积比例为19.8%。  相似文献   

11.
在半湿润的南京地区,以微型马铃薯荷兰七号为指示作物,采用平地起垄覆膜的种植方式,分别选用黑色地膜(BM)与普通白色地膜(WM)做比较,并以不覆膜的平地作为对照(CK),分析不同处理对微型马铃薯生理指标、产量以及种植区土壤质量的影响.发现BM处理下微型马铃薯的淀粉质量分数和产量最高,较WM处理增产31.1%,较CK增产43.7%;覆膜处理显著降低了耕层土壤的速效钾质量分数,BM处理下耕层土壤的速效磷质量分数最低,但土壤铵态氮与硝态氮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覆膜处理有效提高了微型马铃薯出苗期的耕层土壤含水量,BM处理下微型马铃薯生育期内的表层土壤温度明显低于WM,且高于对照,对微型马铃薯的生长更有利.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西北半干旱地区马铃薯生产的影响,选取甘肃省定西市为研究区,以马铃薯气候适宜度模型为基础,利用1961—2010年当地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重点分析该区域马铃薯的温度、水分及综合气候适宜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1961—2010年定西地区马铃薯温度适宜度以0.012·(10 a)~(-1)(P0.01)的速率呈现上升趋势,水分适宜度变化趋势并不明显,综合气候适宜度以0.006·(10 a)~(-1)(P0.05)的速率呈上升趋势。从空间分布特征看,温度适宜度和综合气候适宜度均呈现北高南低的地域分布特征,水分适宜度总体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递减的分布特征。相较于1961—1990年,1991—2010年定西北部地区马铃薯气候适宜度增加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生态气候条件分析及适生种植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铃薯是陇东南地区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马铃薯具有适应性强、分布广、产量高、增产潜力大、粮菜兼用的特点,是陇东南地区一种高产秋田作物,播种面积9.5万hm2,平均单产1946.6kg/hm2,其中天水播种面积5.2万hm2,平均单产1701.1kg/hm2,陇南播种面积4.3万hm2,平均单产2192kg/hm2。1 陇东南马铃薯近5a的分布情况据统计部门近5a平均资料反映[1],陇东南地区马铃薯从川区到海拔2500m处均有种植。其中,天水主要分布在甘谷、武山、秦安、张家川等县,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3.6%~17.0%,秦城、北道、清水较少,占播种面积的8.8%~10.3%;陇…  相似文献   

14.
对青海省地闪监测网自2008年至2013年监测的165503次地闪资料,采用5km×5km网格进行密度统计,并利用Arc Gis10.0分别按监测方式绘制了青海省地闪密度分布图。通过比较发现青海省地闪监测网内,二站振幅、二站混合、三站混合和四站算法4种定位方式监测范围基本覆盖了刚察、共和、兴海、玛沁和达日5个监测站连线以东的所有地区,但以上4种定位方式下各监测方式的监测覆盖范围略有差异,且东部省界处存在监测范围未覆盖地区。  相似文献   

15.
毕伯钧 《气象》1977,3(4):4-5
土豆(马铃薯)种性退化是影响其发展的严重障碍。过去,本溪地区的土豆种薯一直依靠黑龙江省供给。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广大贫下中农和农业科技人员为解决土豆种薯,开创了高山留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79—2018年太阳后向散射紫外辐射计SBUV(/2)星下点臭氧遥感资料,结合ERA-Interim和MERRA-2大气温度再分析资料,考察青藏高原区域内拉萨和共和两地春季臭氧和大气温度变化趋势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拉萨和共和两个地区的臭氧和大气温度逆转趋势均发生于1999年。对比2008年以来青藏高原整体臭氧总量变化速率(4.5 DU/(10 a)),拉萨臭氧总量变化更快,为5.9 DU/(10 a),共和相对较慢,仅为3.7 DU/(10 a);同时,1999年以来拉萨和共和春季下平流层(100~30 hPa)大气温度分别以0.5~1.4℃/(10 a)和0.01~0.9℃/(10 a)速率增加,上对流层(250~175 hPa)大气温度分别以0.2~1.5℃/(10 a)和0.2~1.2℃/(10 a)速率降低。与2008年以来高原整体大气温度变化相比较,均慢于高原下平流层(125~70 hPa) 1~2℃/(10 a)的增温速率,快于高原上对流层(225~175 hPa)0.4~1.1℃/(10 a)的降温速率。两地臭氧与大气温度的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计算结果表明,拉萨和共和两个地区1999年以来春季臭氧恢复速率的不同是导致两地同期下平流层-上对流层温度逆转速率差异的重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7.
春季马铃薯晚疫病的气象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厚桐 《山东气象》2002,22(2):12-13
分析滕州市 1 999~ 2 0 0 1年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 ,本地浸染状况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初步揭示本地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规律 ,为马铃薯晚疫病的预防和防治 ,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提供了科学管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内蒙古73个旗县气象站点1979—2013年的观测资料、历史干旱灾害资料、马铃薯产量数据和社会属性数据等,通过内蒙古马铃薯花期的降水距平干旱指标,确定了干旱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分布,结合承灾体的脆弱性、孕灾环境的暴露性和防灾减灾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内蒙古马铃薯花期干旱灾害的风险性进行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干旱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市东北部、呼和浩特市部分地区、乌兰察布市大部、锡林郭勒盟南部和赤峰市部分地区,所占面积比例为15.0%;干旱中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市南部和北部、赤峰市大部、通辽市西部和兴安盟大部地区,所占面积比例为33.4%;干旱较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通辽市东部和呼伦贝尔市东南部,所占比例为31.8%;干旱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具有灌溉能力的河套灌区和辽河流域,所占面积比例为19.8%。  相似文献   

19.
桂林马铃薯冬季生产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桂林市的温、光、水及霜冻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和越冬等农业气象条件,提出了马铃薯在桂林的合理种植时间及品种的安排,为马铃薯避开霜冻和提高产量提出几点措施,为桂林利用冬闲田发展马铃薯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贵州高原马铃薯生态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马铃薯生长发育的特性和优质高产所需的气象条件,分析了贵州高原马铃薯的生态气候条件,概述了贵州高原栽培马铃薯的气候优势及主要的气象灾害,提出贵州马铃薯优质,高产,稳产的农业气象适用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