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构造反转是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的关键基础过程之一,其形成演化受到多因素的控制,对研究油气圈闭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陆梁隆起是准噶尔地区石炭纪多岛弧构造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石炭纪裂陷背景下发育的断陷结构在二叠纪以来经历了多期次构造作用的叠加和改造。本文针对陆梁隆起北部石英滩凸起开展精细构造建模,依据不整合面、生长地层约束构造演化时空格架,正演、反演相结合建立构造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石英滩凸起反转构造受控于3条主要断裂,石西断裂(Fsx)、石英滩南断裂(Fssyt)、石英滩北断裂(Fnsyt),控制石西凹陷—石英滩凸起石炭系非对称地堑结构。2)石英滩凸起及邻区构造演化历经早石炭世断陷伸展期,早-晚石炭世之间弱断陷—坳陷过渡期,晚石炭世伸展—挤压转换期,早二叠世弱伸展期,中二叠世—中三叠世挤压以及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挤压6期重要构造事件,其中反转构造活跃于晚石炭世末期和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3)正、反演结果表明石西断裂(Fsx)、石英滩南断裂(Fssyt)控制石炭纪断陷结构,后期的改造作用主要激活了石英滩南断裂(Fssyt),断陷的发育与反转构造可能受控于多期次构造变形中最大构造主应力...  相似文献   

2.
新疆阿勒泰南缘地壳结构与构造演化及其对金成矿的制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阿勒泰地区地壳结构及地壳演化。根据地层-岩石组合、区域不整合面特征、构造变形层次、岩浆及火山活动,将阿勒泰地区的地壳分为三大单元:前寒武纪基底构造层(包括早中元古代变质基底及震旦纪褶皱基底)、奥陶纪至早石炭世上叠盆地构造层、中石炭世以来前陆盆地、山间盆地及再生前陆构造层。  相似文献   

3.
西天山那拉提-红柳河缝合带构造组合样式与变形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那拉提-红柳河板块缝合带主体构造组合样式为NEE向展布的巨型挤压—剪切构造系统,递进变形过程中逐渐转化为走滑构造系统,主导变形机制为中深部层次的“转换压缩变形”,主变形期对应于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初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伊犁-伊赛克湖微板块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南天山微板块间的斜向陆陆碰撞缝合带内挤压-剪切构造系统经历了3个...  相似文献   

4.
歪石砬子变粒岩构造演化序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纪春华 《吉林地质》1998,17(4):45-48
歪石砬子变粒岩为早元古代变质岩,因经历了多期变形的叠加与改造,岩石构造非常复杂,可划分为四期变形,由区域变质变形,层间韧性剪切带,开阔褶皱和单向膝折带组成构造演化序列,前两期变形属中浅部构造层次变形,后两期变形属表浅部构造层次变形;构造应力场由近南北向挤压转为近东西向挤压。  相似文献   

5.
以地震、钻井资料为基础,结合构造地质横剖面特征,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探讨沙湾凹陷及其邻区石炭-二叠纪伸展断陷构造的几何学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地层生长指数、反转率,进一步揭示沙湾凹陷及其邻区石炭-二叠纪构造运动学特征及形成演化过程。研究认为:1) 沙湾凹陷及其邻区石炭-二叠纪共发育16 条断层,其中5 条正断层、6 条逆断层、5 条断层具备下正上逆特征;2) 沙湾凹陷及其邻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处于南北向挤压、东西向张裂的伸展断陷环境,早二叠世晚期风城组(P1f)沉积之后,该区域构造环境转变为北西-南东向挤压环境,部分先存正断层发生反转,形成一系列隐伏的隆起区;3) 通过计算地层生长指数和部分断层的反转率,认为研究区西北部地层生长指数和断层反转率普遍较高,研究区南部地层生长指数和断层反转率相对较低,即研究区西北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受伸展构造活动影响较为强烈,早二叠世末期受构造改造较为明显,研究区南部基本保持早期伸展断陷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6.
庐山隆起─滑脱构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庐山隆起-滑脱构造呈不对称状,西部外壳宽,出露地层完整;东部外壳窄,缺失地层较多,其内核为-开阔短轴背形,由早元古代星子群深变质及晚元古代、早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组成。外壳由中元古代双桥山群浅变质沉积岩和细碧-石英角斑岩,晚元古代汉阳峰组浅变质流纹岩、细碧岩,晚元古代辉绿岩,震旦纪及后震旦纪未变质地层组成。内核与外壳间的接合面原是早元古代星子群与中元古代双桥山群间的平行不整合面,但在庐山隆起-滑脱构造形成过程中,受到了顺层韧性剪切作用及其以后其它构造作用的改造和破坏。以接合面为界,外壳自内向外,顺层韧性剪切变形变质、顺层韧性剪切固态流动褶皱变形由强至弱发生变化,直至无变形变质;而内核从接合面附近向内部,退变质作用逐渐消失。庐山隆起-滑脱构造是在西部挤压,东部拉张的伸展构造环境中形成的,经历了吕梁期雏形(或基础)、晋宁-加里东期形成发展及海西-喜山期改造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1∶25万三道岭幅区调项目在东天山博格达地层小区托斯巴斯陶组一段采集到大量腕足化石,其中包含不少晚石炭世常见分子,但该组以往被认为是早石炭世地层。通过对腕足化石的鉴定和区域对比发现:一段下部层位发现了Gigantoproductus、Megachonetes和Syringothyris等早石炭世常见分子,可与北疆地层区阿恰勒河组和美路卡河组等早石炭世晚期地层进行对比;一段上部层位发现了Brachythyria、Cancrinella、Ella和Wellerella等晚石炭世地层常见分子,及晚石炭世特征分子Choristites和北疆地层区晚石炭世早期的地方特色分子Paramuirwoodia。研究认为一段上部发现的腕足化石具北疆地层区Choristites-Paramuirwoodia腕足化石组合带的特征,可与晚石炭世早期地层石钱滩组和祁家沟组等进行广泛的对比。托斯巴斯陶组腕足化石组合具早石炭世晚期—晚石炭世早期时代特征,说明该组上部层位已出现晚石炭世地层。  相似文献   

8.
熊星  王希文  程悦 《江苏地质》2014,38(4):594-598
黔北栗园向斜北段铝土矿是产于早志留世韩家店群(S1Hj)泥页岩或晚石炭世黄龙组(C2h)粗晶灰岩之上的一水硬铝石型沉积型铝土矿床。铝土矿产出层位为晚石炭世大竹园组(C2d)。在阐述该铝土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矿床形成过程中的控矿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有构造、古地理及古气候、地层、成矿物质来源四大控矿条件。鉴于区域内具备相似条件的向斜构造还有多个,如参照该矿床开展地质勘查工作,有望再找到多个中—大型铝土矿床。  相似文献   

9.
扬子地台西缘江浪变质核杂岩的出露地壳剖面构造地层柱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颜丹平  宋鸿林 《现代地质》1997,11(3):290-297
扬子地台西缘江浪变质核杂岩的出露地壳剖面构造地层柱自下而上由3个体系构成,即中元古界李伍岩群堆垛层系统,代表深部构造层次中多期、多体制变形变质改造后的扬子地台基底;古生代褶叠层系统(中间韧性流变层),其中的3个岩组具有不同的褶叠层构造地层型,其时代分别为奥陶纪、早志留世和二叠纪;最上部为浅部构造层次纵弯曲变形的三叠纪西康群板岩带。在各体系之间以及各体系内部,发育了一系列的顺层韧性剪切滑脱带;其中以分割基底堆垛层与下部盖层流变层的区域性韧性剪切滑脱带最具意义,我们称之为基底剥离滑脱带。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北部的平山湖盆地,被围限于龙首山、北大山和合黎山之间,是一个在早白垩世受南北两侧逆冲断层共同控制形成并发展的盆地。笔者通过研究盆地内下白垩统沉积特征、构造变形、生长地层以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划分了平山湖盆地在早白垩世的构造演化期次,并恢复其形成演化过程。盆地内发育一套由下向上总体变细的下白垩统庙沟群沉积序列,盆地内构造变形以NE-SW向挤压和近E-W向伸展为主,庙沟群上岩组的碎屑锆石最小年龄为(129.3±1.8)Ma,可能代表了地层沉积和同期地堑发育的最早时间。由此得出,在早白垩世早期发育挤压构造盆地,同构造生长地层为挤压盆地的形成与构造演化提供了时代约束;在早白垩世晚期发育伸展断陷盆地,由挤压到伸展的转换时间晚于129.3 Ma。  相似文献   

11.
Carboniferous deep‐water marine strata have been insufficiently studied in western Junggar, NW China where the deep‐water facies successions have long been disputed in terms of age constraints, sequence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views in the light of new materials obtained from this region in recent years. The presence of the Visean plant fossils from the upper Ta'erbahatai Formation in the Tarbgatay Mountains indicates that the formation can be extended to the Early Carboniferous epoch in age. This unit also displays obvious diachroneity, which is of Late Devonian to Early Tournaisian age in the Saur Mountains and Late Devonian to Visean age in the Tarbgatay Mountains. The Xibeikulasi, Baogutu and Tailegula formation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northwestern Karamay areas. The scouring structures and graded bedding near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he three formations confirm the stratal sequence that they were originally assigned, namely the Xibeikulasi, Baogutu and Tailegula formations in ascending order. The ‘fossil chaos’ of the three formations is due to mistaking fossils of other stratigraphic units for fossils of these three formations. After revision, only the Early Carboniferous fossils are considered reliable, and combined with the newly found plant fossils, the Xibeikulasi, Baogutu and Tailegula formations are re‐assigned to the early Visean, late Visean, and latest Visean to Serpukhovian ages, respectively. An extension of the lower Hala'alate Formation was recognized in the southwestern Hala'alate Mountains. The presence of the latest Early Carboniferous brachiopods constrains the Hala'alate Formation as late Serpukhovian to Bashkirian in age, bearing the mid‐Carboniferous boundary.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2.
新疆西准噶尔包古图组凝灰岩锆石SHRIMP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7,自引:12,他引:15  
安芳  朱永峰 《岩石学报》2009,25(6):1437-1445
西准噶尔地区出露巨厚层的下石炭统火山-沉积岩,包括太勒古拉组、包古图组和希贝库拉斯组,前人主要通过生物化石来确定各组之间的层位关系,并存在争论。本文对包古图金矿区包古图组中3个蚀变凝灰岩样品开展的锆石SHRIMP年代学研究表明,凝灰岩的年龄分别为328.4Ma(MSWD=0.72)、342.6Ma(MSWD=0.76)和336.5Ma(MSWD=1.6)。结合太勒古拉组年代学数据和下石炭统火山-沉积地层的分布关系,确定西准噶尔下石炭统火山-沉积地层从下到上依次为:希贝库拉斯组、包古图组和太勒古拉组。  相似文献   

13.
西准噶尔野鸭沟地区褶皱冲断构造的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准噶尔地区的褶皱冲断带多被认为是向东南逆冲的。在东部野鸭沟发育的褶皱冲断构造中识别出顶端指向北西的褶皱组合。褶皱自北西向南东逐渐由直立褶皱转变为斜歪褶皱,最后褶皱北西翼发生倒转而倾向南东,表明它们的极性指向北西;褶皱翼间角也由110°转变为60°左右,显示野鸭沟褶皱自北西向南东变形程度逐渐增强。根据卷入褶皱冲断带最年轻的地层为石炭系,又被307Ma的闪长岩穿切的事实,认为该褶皱冲断带形成于晚石炭世的顶端指向北西的剪切环境。  相似文献   

14.
西准噶尔包古图地区地层火山岩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1,他引:13  
包古图地区位于西准噶尔东南部,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石炭系太勒古拉组、包古图组和希贝库拉斯组,为一套巨厚的半深海相-大陆坡相火山-火山碎屑沉积建造。这套地层的时代归属和地层层序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报导了包古图地区实测地层剖面,并从太勒古拉组玄武岩和包古图组及希贝库拉斯组凝灰岩中分别选出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57.5±5.4Ma、332.1±3.0Ma和336.3±2.5Ma。由此确定这套地层属于早石炭世的杜内阶到维宪阶,由下到上依次为太勒古拉组、包古图组和希贝库拉斯组。  相似文献   

15.
班公湖—怒江洋的演化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对于其俯冲极性有不同的认识, 前人大多从岩石学、 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证据去探讨, 而缺乏构造变形的相关研究。本文以构造解析理论为指导, 通过野外大比例尺填图、 构造实测剖面等工作对研究区色哇组的构造样式、 变形期次等进行了研究。综合研究表明, 西藏热那错地区和荣玛地区侏罗系色哇组地层均发育紧闭的三级复式褶皱以及后期叠加的平缓—开阔褶皱。早期褶皱的褶皱轴近东西向展布, 板劈理近东西走向, 是南北向挤压作用的产物。在热那错地区早白垩世美日切错组火山岩角度不整合于已变形的侏罗系色哇组之上, 且色哇组紧闭褶皱的构造样式未在美日切错组火山岩中发育, 推断色哇组紧闭褶皱发生在早白垩世之前。结合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 推断研究区内侏罗系色哇组地层的早期紧闭的三级复式褶皱是班公湖—怒江洋向北俯冲的产物, 而后期叠加的平缓—开阔褶皱可能与羌南地块和拉萨地块的碰撞有关。  相似文献   

16.
在湖北西部长阳地区完成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以国际地层表(2008)为指南,从生物地层、岩石地层、事件地层、化学地层角度,对调查区地层进行了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对长阳地区中/下奥陶统界线、奥陶系/志留系界线进行了重点研究,并与宜昌黄花场剖面、宜昌王家湾剖面进行了对比,实现了金钉子对比标志作用的区域拓展。对调查区各...  相似文献   

17.
廖婉琳  肖龙  张雷  王国灿 《地球科学》2015,40(3):485-503
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和碎屑锆石特征在沉积岩物源分析及构造背景的研究中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对克拉玛依后山地区早石炭世包古图组和太勒古拉组碎屑岩样品(共42个)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这套碎屑岩的主量元素SiO2含量为54.64%~73.14%,Al2O3含量相对较高(11.89%~19.36%),(TFe2O3+MgO)含量比较高(3.97%~9.99%),反映岩石化学成熟度偏低.岩石稀土元素含量变化较大,在83×10-6~252×10-6之间变化,无Ce异常,Eu呈微弱负异常,具有低的∑REE等特征,与大洋岛弧型砂岩相似.采自这2个组的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包古图组有340 Ma和440 Ma两个主峰值,主要来源于石炭纪、志留纪的源岩;太勒古拉组碎屑锆石主峰值为325 Ma,其年龄与地层年龄很接近,推测其主要来源于同沉积石炭纪岩石.根据主、微量及稀土元素等多个构造环境判别图解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早石炭世包古图组和太勒古拉组沉积物的物源特征及沉积构造背景较为相似,主要为大洋岛弧-大陆岛弧环境下的中酸性火山岩,夹有少量基性火山岩.   相似文献   

18.
在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中段的冈玛错-日湾茶卡地区,近东西向展布着一条富含暖水型生物化石的早石炭世地层日湾茶卡组(C1r)。对日湾茶卡组砂岩中的碎屑锆石进行LA-ICP-MS U-Pb定年,分析结果显示存在325~400Ma、400~500Ma、500~600Ma、950~1100Ma、1400~1800Ma和大于1800Ma六个年龄区间;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为325 Ma,时代为早石炭世维宪期;碎屑锆石中362 Ma和454Ma的年龄峰值最明显,为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岛弧消减事件和加里东运动的年龄记录,表明碎屑岩的物源区主要来自于扬子大陆周缘。结合古生物化石资料可知,日湾茶卡组属于欧亚大陆扬子型石炭纪沉积地层,为岛弧环境下的一套浅水台型沉积。  相似文献   

19.
西准噶尔是中亚造山带(CAOB)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厘定早石炭世西准噶尔地区的构造环境,有助于构建晚古生代中亚造山带的构造格局。托里地区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是一套浅海相火山碎屑岩沉积,保存有较完好的古生物化石。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火山碎屑岩特征,指出西准噶尔地区早石炭世早期构造稳定,火山活动较弱,但仍是俯冲构造环境,到早石炭世晚期,西准噶尔地区进入后碰撞构造环境,古亚洲洋在西准地区的闭合时限在早石炭世晚期之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新疆卡拉麦里姜巴斯套组火山岩野外地质特征、岩石学和高精度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发现姜巴斯套组火山岩具典型双峰式组合,岩石类型包括玄武岩-酸性火山碎屑岩-玄武粗面安山岩;得到玄武粗面安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19.8±2)Ma(加权均方偏差值为3),表明姜巴斯套组火山岩形成于早石炭世谢尔普霍夫阶。对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姜巴斯套组火山岩钙碱性系列、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钾玄岩系列岩石兼而有之,岩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均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型,无明显Eu异常,玄武岩和玄武粗面安山岩具有K正异常和Sr负异常,酸性火山碎屑岩表现出Nb、Ta和Ti显著亏损。总体来说,姜巴斯套组火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玄武岩和玄武粗面安山岩表现出大陆裂谷(大陆板内拉张区域)岩石特征;酸性火山碎屑岩表现出岛弧或者活动大陆边缘岩石属性。总之,姜巴斯套组火山岩形成于卡拉麦里洋盆闭合碰撞造山后的拉张伸展环境,卡拉麦里地区在早石炭世末期就进入了碰撞后的陆内伸展拉伸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