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5 毫秒
1.
弧—陆碰撞是俯冲带发生的主要造山过程之一。在西太平洋 ,台湾、帝汶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还发生着活跃的弧—陆碰撞。其中台湾的构造是最不复杂的 ,因而其地质记录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以前对台湾弧—陆碰撞的研究基本上依据陆地地质和地球物理 ,近年来台湾东部和南部的海洋调查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台湾弧—陆碰撞的演化。笔者综合了19°~25°N、119°~122°E的陆地与海洋资料 ,提出台湾陆上及其周边地区现今同时依序发生着4个地球动力学过程(洋内俯冲、初始弧—陆碰撞、高级弧—陆碰撞、弧的塌陷/俯冲)。台湾4个地球动力学…  相似文献   

2.
台湾的弧陆碰撞研究及其地层沉积构造研究年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台湾及其邻近地区典型板块构造弧陆碰撞运动的研究历史沿革与代表性观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将1977年颜沧波有关台湾及其邻近地区典型板块构造弧陆碰撞运动研究的观点与30年后黄奇瑜教授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性介绍;同时介绍了反映台湾及其邻近地区典型板块构造弧陆碰撞运动的地层沉积构造综合研究年表。  相似文献   

3.
大洋中的水下陆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今大洋中分布有许多水下陆块,其形成演化经历了大陆破裂,洋脊跃迁及同扩张沉降等过程。引发大洋水下陆块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推测与垩纪中期的超幔柱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4.
英国西北陆缘漂移沉积物的长期记录是通过地震反射资料及钻孔和短芯资料来综合研究的。这些资料表明英国西北陆缘的底层流开始活动时间为晚始新世早期,即在罗卡尔海槽和哈顿--罗卡尔盆地的一个主要沉降期之后。地震反射剖面反映了上始新统下部坳陷和侵蚀面以及被中--上新生界沉积物上超的较老地层。后者主要由深海等深流沉积物组成,其保存形态为丘状、长条状和宽阔席状及与波状沉积物相关的漂移沉积物。这些漂流物序列的地震地  相似文献   

5.
大亚湾大气降尘中污染物入海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研究了大亚海大气降尘及其降尘中8种污染物质的入海量。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区大气降尘入海量为4464t.a^-1,降尘中污染物质入海量为84.56t.a^-1。降尘量的大小与陆域距离远近有关,并具有季节性变化。大气降尘中污染物质含量的多寡与陆周围工矿企业污染源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大亚湾海区降尘量较少,大气中污染物质含量低,大气污染物的降落对该海区水体环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李赶先 《台湾海峡》1996,15(1):81-85
本文利用三轴庆力椭球理论,探讨了台湾海峡春两侧弧陆碰撞断裂系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在台湾岛东部地应力椭球,δ1与δ2水平,而δ3垂直;在台海海峡及两侧,δ1与δ3水平,而δ2垂直。  相似文献   

7.
南海南部海区前陆盆地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南沙地块南缘与加里曼丹—巴拉望地块作为一个构造演化的整体进行研究,对南海南部构造边界的蛇绿—混杂岩及岩浆岩的分布和岩性,以及南海南部前陆盆地的构造与沉积特征加以描述、分析,发现前陆盆地系统的形成时间是自西南往东北,逐渐由晚始新世末—早中新世—中中新世,与南边的俯冲碰撞带形成时间相对应,认为南沙地块南缘与加里曼丹—巴拉望地块之间经历了一个与古南海消亡息息相关的连续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南海北部外陆架和上陆坡海底滑坡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海洋工程地质调查发现,在南海北部外陆架和上陆坡海底,有大片滑坡,其水深范围约在180-650m之间,它们沿着陆架外缘坡折处呈北东-南西方向分布,其具体位置往往与古三角洲前缘的海底陡坎及古海岸线位置密切相关,大量浅层地震,旁侧声纳,底质取样分析和土体力学理论计算表明,本区滑坡主要是由于地形坡度,沉积物特性,土体自身重力,它们是区内海底很不稳定的地带,是一种重要的地灾害因素,在海洋工程地质设计和实施时  相似文献   

9.
典型的前陆盆地一般位于造山带和稳定克拉通之间的狭长槽地,而南黄海盆地则主要为华北—扬子地块陆陆碰撞及后期太平洋系构造运动叠加形成的"再生"陆内前陆盆地,因此具有其"特殊性"。虽然南黄海前陆盆地经过多期构造运动叠加改造及破坏,但仍然保存了比较完整的楔顶、前渊、前隆及隆后各带,故划分了各带分布的位置,认为其楔顶沉积带位于千里岩隆起、前渊带位于北部坳陷东北凹、前隆带位于其乳山凸起、隆后沉积带位于乳山凸起与中部隆起间;并从地震、沉积、构造3方面分析了各带的结构构造和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0.
台湾海峡台西盆地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建强  黄慈流 《台湾海峡》1994,13(4):323-330
通过不整合,地层缺失,岩浆活动,断裂活动等分析,以及与邻区构造事件进行对比,认为台西盆地新生代构造事件主要有晚白垩世晚期-古新世早期(距今约70M-60Ma),古新世末-始新世初(距今约54M-51Ma),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距今约42M-32Ma),晚中新新世-上新世初(距今约10M-5Ma)和上新世末-中更新世(跑今约2.5M-1Ma)。它们在区内表理明显,依次反映了台西盆地从裂谷出现(晚  相似文献   

11.
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的冲淤及造陆速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带不同时期(1855—1934、1934—1976、1976—2001年)及现今的冲淤速率。探讨了黄河三角洲海岸带不同时期的造陆速率。1976年以前的造陆速率,主要由于黄河的输沙造成,1976年以后的造陆速率,除黄河的输沙因素外,海岸带的人类活动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台风模拟对不同陆面过程方案的敏感性,本文以0808号登陆台风"凤凰"为例,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及NCEP同化资料,进行了48 h的数值研究。结果表明,每一陆面方案与大气模式耦合模拟时台风中心位置及台风最大风速都呈现出该耦合系统独特的模拟特征,如与观测台风中心位置相比,NOAH方案模拟移动路径平均偏差最小,PX模拟偏差最大,NOAH-PX两方案差异可达NOAH方案模拟移动路径平均偏差的40%,可见台风模拟可因陆面方案的不同而呈现系统性的差异,且台风模拟对陆面方案的选择是敏感的;不同陆面方案通过模拟地表通量的差异导致温压场差异,并进一步影响模拟台风路径及台风强度。这些结果都表明了在台风的模式预报中,选择适当陆面方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探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深部地震和重力资料反演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在总体上由北部的华南沿海(厚约30km)向南部的洋盆(5──8km)逐渐减薄。南海的近SN向拉张不仅造成南北方向地壳结构的巨大变化,也造成东西向的明显变化。在南海北部陆缘的西部,局部拉张产生了一系列裂谷构造。西沙海槽作为一条狭窄的陆内裂谷向西延伸,海槽南北两侧地壳厚度超过25km,海槽中部地壳减薄至不足10km。西端的莺歌海盆地地壳厚仅5km,缺少明显的壳内反射-折射。在珠江口盆地中部,地壳厚度在下陆坡明显减薄,地壳下部存在较薄的(3──4km)高速层(地震波速7.2──7.5km·s-1);在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壳底部存在约 10km厚、300km宽的高速层。在台湾地区,由于弧陆碰撞,曾经减薄的陆壳在碰撞带增厚,莫霍面深度超过30km。南海北部陆缘在裂谷拉张和海底扩张期间岩浆活动平静,表明南海北部陆缘为非火山型陆缘。  相似文献   

14.
中国4Ma来孢粉植物群气候的多重旋回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频谱分析方法,研究了近4Ma来的孢粉植物群气候波动,确定存在准120,30(或40),10(或6)万年的周期。依据孢粉植物群的时空分布建立了多重气候旋回模型,该模型将4Ma来气候划分为3个1.2Ma的气候幕,12个0.3(或0.4)Ma的气候期,48个0.1(或0.06)Ma的气候段。并且讨论了模型与自然环境演变及季风气候兴衰的关系。指出在冬、夏季风交替活动过程中,夏季风兴盛于2.0-1.8Ma及0.8-0.2Ma两个时期;冬季风活跃于2.5-2.3Ma及1.2-0.8Ma两个时期。  相似文献   

15.
厦门港疏浚弃土吹填造陆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啸  崔峥  毛宁 《台湾海峡》2004,23(3):360-368
通过厦门港潮汐水流整体物理模型试验,掌握了厦门港十万吨级深水航道二期工程疏浚弃土吹填造陆各方案实施前后港池航道水流流态,为规划设计单位和决策部门利用疏浚弃土吹填造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海沧吹填工程可作为一期吹填方案,鸡屿西吹填造陆工程可作为海沧吹填工程的后续工程,仅从水流角度考虑,象鼻嘴吹填造陆方案1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珊瑚藻类钙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坤山 《海洋与湖沼》1999,30(3):290-294
于1991年4-6月,在日本海若峡湾采集珊瑚藻类样品,采用钙镁离子定量的方法。对小珊瑚藻,异边孢藻和大边孢藻的Ga,Mg及其碳酸盐的含量,无机和有机态碳元素的量比以及前两种藻类的钙化与光合作用固碳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珊瑚藻类的碳酸盐占藻体干重的77%-80%,其中CaCO3占66%-70%,MgCO3占10%-11%。小珊瑚藻中Ga的含量比两种边孢藻高,而Mg的含量则比后两者低。  相似文献   

17.
西太平洋陆缘海沉积物中碳酸钙旋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阎军 《海洋科学》1989,13(5):28-32
东中国海、南海沉积物中碳酸钙含量变化的分析与对比,表明其碳酸钙含量变化与典型的太平洋CaCO_3,旋回并不一致,而是与大西洋型CaCO_3曲线相同。本文称之为西太平洋陆缘海型CaCO_3旋回。这种太平洋陆缘海型CaCO_3,分布模式对该区域古气候研究及晚更新世以来地层划分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研究海,陆区中-新生代火山岩的概况。对太平洋海盆,南极大陆,中国大陆等中-新生代火山岩同位素年龄作了对比研究。揭示了火山活动的同时民域效应,探讨了火,山旋回,火火活动的控矿作用;探索了火山活动的规模,热点,方向和预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西沙群岛潮间氏栖硅藻的研究中发现了1个新种--三波胸隔藻Mastogloia triundulata sp.nov.和5个新记录:楔形胸隔藻Mastogloia cuneata simonsen,红胸隔藻椭圆变种Mastogloia erythraea var.elliptica Voigt,红胸隔藻格鲁变种Mastogloia erythraea var.grunowii Foged,xuwl  相似文献   

20.
中国对虾肌动球蛋白变性后ATPase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对虾肌动球蛋白(Aotomyosin)经冷冻变性和热变性后,对Ca2+-ATPase、Mg2+-ATPase活性及蛋白质溶解度进行了研究。冷冻变性之后,肌动球蛋白Ca2+-ATPase活性呈逐渐下降趋势,一般贮藏温度越低,活性降低越快。热变性之后,肌动球蛋白Ca2+或Mg2+-ATPase活性都随温度升高而下降,但肌动球蛋白Ca2+或Mg2+-ATPase活性在35℃有一急剧下降的拐点,并分别在45℃、40℃附近低到0。由于蛋白质的变性,其溶解度也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