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宁芜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东部,但对其北段深部地质结构的研究尚显薄弱。综合利用音频大地电磁及重力测量方法,对研究区深部构造、地层展布、隐伏岩体分布形态及埋深、火山岩基底埋深情况进行综合解译。结果显示,宁芜盆地内北段电阻率自西向东呈西低东高、自南向北呈南高北低的特征;岩浆活动强烈,深部具有较好的成矿潜力,白垩系火山岩地层底界最大埋深可能在-1 400 m左右,部分岩体侵入火山岩基底附近或三叠系地层中,相关层位可作为找矿靶区,应进行进一步的找矿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2.
<正>相山火山岩型铀矿田位于赣杭构造带西南段。区域上受北东向遂川深断裂与北北东向宜黄—安远深断裂交汇控制,在中生代出现大规模的中—酸性火山喷发和岩浆浅层侵入活动,形成一个大型火山塌陷盆地——相山盆地。盆地整体分为三层结构:基底主要为中元古代的浅变质岩,部分为下石炭统、上三叠统;基底之上为上侏罗统火山岩;盆地北西侧火山岩之上有上白垩统红层覆盖。在中生代,该区处于NEE向赣杭构造火山岩带西南端与近NS向赣中南花岗岩带的交接地带,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岩浆—成矿活动,并  相似文献   

3.
相山盆地基底形态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相山盆地大比例尺重力资料的正反演计算,对相山盆地基底埋深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相山盆地基底的起伏形态与铀矿化关系,认为相山盆地基底形态间的差异,是造成区内铀矿化分布不均匀的主要原因,基底隆起区边缘附近或基底形态变异部位是铀矿化的有利部位,这对指导相山的攻深找盲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新生界地温梯度变化范围2.0℃/100m~4.0℃/100m,总体分布具有由山前至平原,地温梯度渐增,局部存在地温异常,沉积盆地内凸起区大于凹陷区的特点。不同埋深的地温,总体具有由山前向东部平原或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渐增的变化规律,高温区往往位于断裂构造发育部位或构造单元的交汇部,地温场成因受所在位置、区域构造、地层组合、岩浆活动及地下水活动的密切影响。  相似文献   

5.
桐庐和相山两类酸性火山—侵入杂岩中长石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小明  赵连泽 《岩石学报》1999,15(2):279-285
桐庐和相山杂岩体分别属于同熔型和陆壳重熔型火山-侵入杂岩系列,通过对这两个系列中的斜长石及碱性长石进行了对比研究。桐庐杂岩体中存在两种斜长石及两种碱性长石,而相山杂岩体中只有一种斜长石及一种碱性长石。桐庐杂岩体中的两种斜长石,一种为环带构造发育、中心绢云母化较强的斜长石,其中心成分有的已达培长石,而边缘主要为更长石,另一种为环带构造不发育的斜长石,其成分变化较小,主要为中长石;而两种碱性长石中一种为无色透明的透长石,其内部均匀分布有规则的出溶微结构,另一种为微红色的正长石,基本上看不到出溶结构,这两种碱性长石结构不同但成分基本相似。笔者认为桐庐杂岩体中存在的两种斜长石及两种碱性长石反映了岩浆的不平衡结晶作用,这种不平衡主要是岩浆上升过程中带状岩浆房的扰动引起的;而相山杂岩体中的长石反映了一种近平衡结晶的岩浆环境  相似文献   

6.
裂谷盆地是指沉积盆地在地质历史演变的某个阶段经历了裂谷时期的盆地。裂谷盆地深层在中国一般是指裂谷盆地中含油气层段埋深>3 500 m的地层,国外则指埋深>4 000 m的地层。中国东部具深层油气田的裂谷盆地主要是中、新生代盆地;全球裂谷盆地深层的大油气藏主要分布于白垩系,其次是上古生界;深层油气藏的储层形式多样,有孔隙型、裂缝型、溶洞-裂缝型及孔隙-裂缝型等;深层油气田的油气运移方向以垂向为主,圈闭则大多以岩性或与断裂有关的构造岩性圈闭为主。其次,盐岩体的活动对圈闭的形成亦十分重要,其类型则以复合型为主。  相似文献   

7.
相山铀矿田三维地质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山火山盆地是我国火山岩型铀矿的重要产地,在GIS和三维地质建模等新技术的支持下,笔者对相山地区地表、组间界面、重磁反演界面进行实体模型构建和地学分析,得到了关于相山地区基础地质和铀矿化赋存规律的几点新认识:(1)相山地区存在东、西双岩浆活动中心;(2)相山火山盆地是塌陷盆地-侵入穹隆复合体;(3)相山火山岩盖层底界面呈现北东向隆坳相间的断块构造格局;(4)提出了“GM线”(重、磁反演界面交线)这一概念,并认为该线可以作为该地区找矿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些新认识将对相山地区基础地质研究产生促进作用,同时也将为相山地区铀矿地质勘查新空间的开辟提供新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相山火山盆地西部铀矿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山铀矿田目前已发现的矿床主要分布于火山盆地西部和北部。笔者通过对盆地西部铀矿床分布特征、断裂构造及火山岩组间界面控矿特点的研究,认为铀矿区域上受断裂构造控制;火山岩组间界面为铀矿富集空间,西部铀矿床主要富集于火山岩组间界面附近。  相似文献   

9.
西南三江兰坪盆地隐伏岩体探测及其成矿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兰坪盆地内发育以金顶、白秧坪为典型代表的MVT型Pb-Zn矿床,其中金顶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铅锌矿床。现有研究成果中针对区域大规模成矿作用过程、成矿流体形成机制等认识仍存在分歧,特别是对盆地深部是否存在隐伏岩体有较大争议。本文基于区域重磁异常特征与遥感环形构造分析,认为金顶-白秧坪矿集区深部发育中酸性隐伏岩体;通过开展隐伏岩体顶、底埋深,3D展布形态的计算,发现深部岩体空间展布严格受中轴断裂控制,且白秧坪岩体埋藏较深,金顶岩体顶面呈断续凸起的串珠状,具有北浅南深的特点。依据区域构造演化及矿集区成矿时序,推测盆地内部隐伏岩体形成于走滑-应力松弛伸展期,与金顶-白秧坪矿集区主成矿期一致。进一步分析其成矿效应认为,盆地边缘深大断裂与中轴断裂带一起组成的深部岩浆导流体系,促进深部岩浆上侵;上侵岩浆为区域成矿提供主要的热源,直接参与盆地热卤水流体的形成,并促进热卤水运移至浅部断裂与盖层断裂中成矿。  相似文献   

10.
副族元素的成矿作用与矿田类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莲婷  陈国能 《地学前缘》2011,18(1):95-101
岩石熔融 岩浆固结过程不仅导致花岗岩的形成,同时造成了副族微量元素的富集,形成不同类型的矿床和矿田。根据成矿元素与氧、硫元素的关系,文中将上述元素形成的矿田分为亲氧元素型、亲硫元素型和氧硫复合型。前者产于花岗岩体内部,成矿与成岩基本同时,矿田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岩浆分异作用和岩体剥蚀深度;次者产于岩体外部,成岩与成矿具有一定的年龄差,矿田控制因素主要为深部重熔界面隆起区的埋深和相应控矿构造的产状;最后一类矿田的特征是花岗岩体内部产亲氧元素矿床(主要为铀钍),矿床与容矿岩体通常有巨大年龄差,在岩体外围则分布亲硫元素矿床,本类矿田的控制因素主要为区域地壳熔融(重熔)次数及晚期重熔界面隆起区的埋深。  相似文献   

11.
江南造山带东段的九岭岩体为华南分布面积最大的新元古代花岗质侵入体。据其岩石组合、结构构造及野外侵入关系,可将其解体为由早到晚3个侵入序次的复式岩体,依次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及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中,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分布面积最广,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次之,英云闪长岩分布面积最小,围岩为新元古代双桥山群浅变质岩系。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黑云母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分别形成于821.6~824.0 Ma、819.5~823.6 Ma、820.4~824.5 Ma,指示它们基本同时侵位,但三者均具有自SE向NW时代变新的趋势。九岭岩体与围岩(双桥山群)的侵入接触面具有南陡北缓、角岩化带南窄北宽且围岩捕掳体及捕获锆石也呈南少北多的特征,表明九岭岩体SE侧岩体剥蚀深度强于NW侧,可能暗示了新元古代华夏板块向扬子板块碰撞拼贴过程中,研究区SE侧岩浆起源深度较深,剥蚀程度较高,且形成时代较早,并逐渐向NW侧迁移(岩浆起源深度变浅、时代变新)。  相似文献   

12.
金和海 《铀矿地质》2002,18(6):371-378
本文通过对柴东盆地各地质体(层)物性参数和重磁场特征分析,推断解释盆地的基底结构、岩相特征,磁源体埋深,断裂构造性质及其控盆作用和对沉积覆盖层凹凸格局的影响,对柴东盆地的基底及盖层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笔者建议在相对稳定的地区,寻找基底埋藏浅、沉积盖层厚度较薄,有利于轴成矿的斜坡带。  相似文献   

13.
大长沙火山岩盆地铀成矿条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卫三元 《铀矿地质》1997,13(4):218-225
文章分析了盆地的火山活动、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点和铀矿化特征。认为盆地是塌陷式的,岩浆活动分为两个旋迥,并且不同族迥的岩浆来源深度不同。盆地发育有多期次的矿化蚀变,铀源有地幔铀、基底铀及盖层蚀变而迁移出的活化铀。盆地断裂构造发育,有较好的矿质沉淀场所,又处在有利的铀成矿区域背景之下,因此具有较大的铀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14.
济阳坳陷新生代主要生油岩系底界面温度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依据济阳坳陷千余口测温井的地温梯度数据和地层岩性描述、分层数据以及钻井资料,计算了该区各生油岩系底界面的温度。统计结果表明:济阳坳陷大部分地带沙河街组地层底界面温度介于90~150℃之间,目前仍具有大量生油的温度条件,而在一些凸起地区和斜坡地带,该地层组段温度普遍小于90℃,未能达到生油的温度指标;孔店组地层也具有一定的生油温度条件。研究表明,地层温度与地层界面埋深密切相关,温度随界面埋深的增大而升高,沉积厚度大的凹陷带界面温度大于沉积厚度小的凸起区或斜坡地带,说明地层界面埋深是决定地温高低的主要控制因素,而地温梯度对地层界面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5.
《Comptes Rendus Geoscience》2019,351(6):420-429
The Ouled Abdoun sedimentary basin in Morocco contains the largest phosphate reserves in the world. To the Northwest of the basin, the phosphate layers crop out or are at a shallow depth and are exploited in open pit mines. By contrast, towards the central and southwestern parts of the basin, the phosphate layers lay below the Plio-Quaternary sediments of the Tadla Plain. This study aims to characterize the distribu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phosphatic series at depth under this cover, in particular to guide the future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phosphate deposits. The work is based on gravimetric and seismic data acquired in a previous oil exploration study, calibrated by borehole data. The analysis of the gravity data controlled by boreholes first reveals the existence of large regional faults in the basin, forming pronounced gradients in the gravity data. The faults are also seen in the seismic profiles.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basin, the phosphatic series exhibit a stairway structure controlled by some of these regional faults.The drilling data and the isochron maps established from the seismic profiles show that the base of the phosphatic series is more than 500 m deep in the southeastern area of the basin. As the phosphatic layers get buried deeper, they also become thicker. The phosphate reserves thus increase towards the southeast, and our analysis identifies the areas where this reserve is larger. Our results eventually suggest that the mining methods currently adopted in the Khouribga mining district will need to be modified and adapted to the more complex situation of the phosphatic series deeply buried in the basin.  相似文献   

16.
火山碎屑岩的储层物性——以松辽盆地营城组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松辽盆地营城组35口盆内深层钻井和2口剖面浅钻全取心井的对比研究揭示:在浅层(埋深<500 m),火山碎屑岩储层物性(平均孔隙度18.7%、渗透率0.32×10-3μm2)好于熔岩(14.0%,0.18×10-3μm2);在深层(埋深>2 800 m),火山碎屑岩物性(2.6%,0.05×10-3μm2)明显差于熔岩(7.3%,0.07×10-3μm2)。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的储层物性总体上都随埋深增加而变差,但火山碎屑岩的变化率显著大于熔岩;所以当大于一定埋深(2 500~3 000 m)时,熔岩的物性优于火山碎屑岩而成为主力储层。熔岩与火山碎屑岩物性随埋深变化的差异主要源于它们成岩方式的不同:前者冷凝固结,骨架体积受压实影响很小;后者压实固结成岩,其特点同沉积岩。在中浅层勘探中(埋深小于2 500 m)火山碎屑岩可作为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17.
江西相山火山盆地发育我国第一大、世界第三大火山岩型铀矿田,盆地盖层主要为早白垩世流纹英安岩和碎斑熔岩,这两套火山岩亦是研究区内主要的赋矿岩石,与铀多金属矿化有关的垂向蚀变幅度达千米。近年来,相山铀矿田地质勘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然而对于矿床的成因及产状等方面仍存在争论,部分原因在于,对流纹英安岩和碎斑熔岩的火山机构研究不够深入。通过对相山矿田的遥感地质解译、碎斑熔岩流动构造测量、磁化率各向异性(AMS)及大地电磁测量(MT)等研究,获得火山通道位置。相山火山盆地流动构造不发育,根据火山集块岩、熔岩中出露的变质岩捕掳体及其长轴统计,结合AMS数据,指示鹅湖岭期碎斑熔岩主火山口位于相山顶,河元背、严坑、柏昌和如意亭为4个次级火山口,而书塘地区可能是打鼓顶期流纹英安岩的火山通道所在。这些推测的火山口在遥感影像上得到环形、放射状构造的印证。相山火山盆地19条MT剖面显示:盆地基底变质岩系与上覆火山岩盖层之间呈连续的水平低阻异常带,不整合界面清晰;打鼓顶组火山岩呈似层状产出,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并在河元背-船坑-杏树下一带识别出近东西走向的厚层流纹英安岩凹槽;鹅湖岭组火山岩总体呈蘑菇状,中心位置(相山主峰)发育自下而上贯通式的低阻异常,推测为鹅湖岭组碎斑熔岩喷发的通道相(火山颈相)。综合研究表明,相山地区打鼓顶期主要火山通道位于相山顶或其西侧书塘地区,可能存在河元背次级岩浆通道;鹅湖岭期火山活动主岩浆通道位于相山顶,次岩浆通道位于河元背、阳家山、严坑和柏昌,岩浆通道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18.
夏毓亮  林锦荣 《铀矿地质》1998,14(5):274-281
本文对沽源-多伦盆地火山岩类和花岗岩类进行了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铀成矿条件的系统研究。确定了该区张家口组、花吉营组火山岩类均属早白至世产物,其形成年龄为125—135Ma。指出本区花岗岩浆活动有前海西期、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不存在文献中提到的自北而南分布的3条东西向海酉期花岗岩浆活动带。本文还指出该区区域铀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次的特点,同一矿床铀成矿作用的叠加是形成富铀矿体的前提。该区火山岩类钠含量较低,对铀成矿不利。然而,在不利的地质背景中局部存在利于铀成矿的地段和岩性,应作为今后重点的找矿对象。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几个音频大地电磁法和高精度磁测方法在华南白面石地区硬岩型铀矿上的勘查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优势互补,综合使用可较好地探测深部地质构造(如火山盆地基底埋深、断裂构造、火山机构等),为南方硬岩型铀矿供深找盲、外围扩大提供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0.
云南东川铜矿田白锡腊铜矿床岩浆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化学组成、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等特征对白锡腊矿区岩浆岩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岩浆岩是由来自深部的碱性-超碱性玄武岩浆分异结晶而成,晚期向富碱、富硅演化,形成了与富铜矿化关系密切的基性脉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