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8 毫秒
1.
东川蓑衣坡硅质岩型铜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蓑衣坡硅质岩型铜矿床产于元古宙裂谷带。矿化主岩为块状硅质岩和条纹(带)状硅质岩;块状硅质岩的SiO2含量为85.66%~96.74%。条纹(带)状硅质岩的SiO2含量为74.83%~87.52%;在TiO2~Al2O3和(K2O Na2O)-Al2O3关系图上和(Co Ni)-(As Cu Mo Pb V Zn)关系图上。其成分投影点均落入与海底热水系统有关或热水沉积岩区的硅质岩区;蓑衣坡矿区矿石的稀土元素总量变化大,且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叠加的成矿作用引起轻稀土元素含量升高;并具铈负异常、铕异常不明显的特点。矿石内矿物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21~257℃,盐度w(NaClep)为6.2%~8.3%,成矿流体属K^ Ca^2 -SO4^2-型和K^ -Mg^2 -SO4^2-型。矿石的δ^34S值为-14.8~ 17.2‰。δ^18O值为4.9‰,矿石中石英的δ^18O值为12.4‰~16.3‰,位于热泉型石英的δ^18O值变化区间(12.2‰~23.6‰)。矿石中黄铁矿内流体包裹体的δD值为-116.2‰。其δ^O H2O值为-5.7‰,接近美国黄石公园酸性热泉的δD值和δ^18O值。含矿硅质岩的^206Pb/^204Pb比值为17.947~18.951,^207Pb/^204Pb比值为15.606~15.711,^208Pb/^204Pb比值为36.466~38.496。根据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笔者认为。蓑衣坡硅质岩型铜矿床的成因类型属裂谷处于拉张裂陷阶段发生的喷流沉积作用形成的硅质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2.
贵州寒武系底部黑色硅质岩成因及沉积环境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贵州寒武系底部形成的黑色层状硅质岩,岩石展布广,层位稳定,厚度较大。硅质岩的δ^30Si值为—0.1‰~0.9‰,平均0.314‰;δ^18O值为12.8‰~21.2‰,通过δ^18O值计算出该区硅质岩形成温度82.2~162.5℃;硅质岩富含Ba、As、Sb、Bi和U,呈明显的Ce负异常。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主要成因是热水沉积作用。同时由于硅质岩主要是热水来源,所以在讨论其形成环境时还结合了岩相古地理的方法,指出该套硅质岩形成于深水缓坡至浅水滞流海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发育层状硅质岩和硅化岩,层状硅质岩主要发育于塔东下寒武统深水沉积相区;硅化岩发育于塔东上寒武统斜坡沉积区与西部台地区寒武系白云岩中。根据显微结构特征,可将硅化岩分为放射状硅化岩与交代残余结构硅化岩两种。分析结果表明,层状硅质岩在Al—Fe-Mn三元图中位于正常海水沉积硅质岩区内,在微量元素平均地壳标准化图解上显示平缓右倾的特征;层状硅质岩Si同位素组成护。δ30Si为0.99‰~1.4‰,O同位素组成δ18O为21.4‰~24.4‰,与沉积型硅质岩相吻合,指示了正常海水沉积成因。硅化岩区别于层状硅质岩的典型特征是具有高U异常的特征;罗西斜坡放射状硅化岩具有较高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REE为18.8~96.9μg/g)与较低的Si、O同位素值(δ18O和δ30Si值分别为15.8‰和1.7‰);西部台地区交代残余结构硅化岩具有较低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REE为0.58~2.61μg/g)与较高的δ30Si(1.0‰~3.8‰)、δ18O(21.6‰~27.0‰)值特征。盆地东西部硅化岩的地球化学差异可能与硅化流体的温度差异有关,罗西斜坡放射状硅化岩硅化温度相对更高;另一方面,硅化过程对h430SiO4选择性较高,因而形成的交代石英具有较高的铲勘值。根据古城4井硅化岩包裹体均一温度与交代石英的O同位素值计算得到交代流体的δ18O值为9.1‰,该值与酸性岩浆水的δ18O值相似,指示了硅化流体可能来自于岩浆或变质水;以δ18O值(9.1‰)作为西部台地区硅化流体的O同位素值,计算得到西部台地区硅化岩硅化流体温度为101.3~158.5℃。根据石英O同位素温度计计算的硅化流体温度呈东高西低的趋势,指示了硅化流体可能来自台地东部。  相似文献   

4.
东秦岭二郎坪群热水沉积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东秦岭二郎坪群中广泛发育一套与铜铅锌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硅质岩。区内硅质岩总体属于低硅质硅质岩,SiO2与Al2O3呈负相关,Fe2O3/FeO比值一般小于1,与热水沉积硅质岩的特征一致;南阳盆地以西的硅质岩MnO/TiO2比值小于0.5、Al/(Al Fe)比值接近北太平洋比值,而盆地以东的硅质岩MnO/TiO2比值大于0.5、Al/(Al Fe)比值与日本中部大陆边缘的三叠纪层纹状硅质岩比值类似;硅质岩稀土元素总量较低,重稀土元素有富集的趋势,Ce亏损较明显,Eu显示正异常,表明本区硅质岩主要是热水沉积作用的产物;硅质岩的V、Ni、Cu等微量元素含量具有洋中脊(或远洋盆地)和大陆边缘硅质岩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5.
碾子山晶洞碱性花岗岩矿物-水氧同位素交换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黑龙江碾子山碱性花岗岩的全岩及其主要单矿物进行了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全岩和单矿物不仅δ^18O 值变化范围较大(全岩-2.4-2.0‰,石英0.0-5.8‰,碱性长石-3.8-0.1‰,磁铁矿-8.5-1.0‰),而且强烈亏损^18O。共生矿物之间表现出明显不平衡的氧同位素分馏特征,指示在花岗岩侵位之后与水之间发生了同位素交换,根据锆石和现代大气降水的氧同位素组成,对岩石与外来流体的δ^18O值进行了估计,多维矿水-岩反应时限约为0.3-3Ma,水/岩比(氧摩尔比)介于0.11-1.02之间。水-岩反应温度较高(约400度)和反应时间较长是导致石英δ^18O值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硅质岩是若尔盖铀矿田碳硅泥岩型铀矿的重要含矿岩石之一。研究表明,硅质岩w(SiO2)平均值为95.72%,几乎不含陆源泥质沉积物,其Al/(Al+Fe+Mn)均值为0.21,Al-Fe-Mn三角图和Al2O3-SiO2成因标准模式图均表明其成因具有热水沉积特征;MnO/TiO2平均值为5.23,反映硅质岩可能形成于深海盆地环境;MgO/Al2O3平均值高达0.94,表明其形成于高盐度的海水沉积环境。在微量元素特征上,Th/U比值、Sr/Ba比值均远小于1,稀土元素北美页岩标准化配分曲线呈左倾型,大多数硅质岩具有负Ce异常和正Eu异常,均表现为明显的热水成因。硅质岩、石英脉的δ30Si值为-0.1‰~+0.5‰,亦显示为热水成因。综合研究表明,若尔盖碳硅泥岩型铀矿田含矿岩系中的硅质岩属热水成因,其铀平均含量达10.96×10-6,而钍平均含量仅有0.53×10-6,Th/U仅为0.06,属富铀的沉积建造;硅质岩的高铀含量和极低的Th/U值对铀的成矿十分有利,由热水沉积作用所形成的硅质岩系为后期铀的成矿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对矿区硅质岩样品做了硅、氧同位素测定,其δ^30Si值为0.4-1.7‰;成岩流体水的δ^18O值为-2.7-1.1‰。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和硅、同位素分析,提出硅质岩为浅海和半深海热水沉积。  相似文献   

8.
赣东北地区不同时代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赣东北地区硅质岩各时代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各时代硅质岩的SiO2含量变化范围为74.90%~97.19%,Si/Al为10.84~93.21,与Al2O3呈较好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它们含有较高比例的陆源泥质沉积物,硅质岩样品的Al2O3/(Al2O3+F2O3)=0.60~0.99,Ce/Ce=0.99~1.22,(La/Ce)N=0.91~1.83,V/Y<5.78,Ti/V>17。上述特征表明本区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构造环境,而与大洋盆地及洋中脊构造环境无关。自古生代以来,该地区没有出现深海大洋盆地环境。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文县阳山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对阳山金矿床进行的地质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矿石中金主要以微细粒金(2-3μm)包裹于毒砂,黄铁矿等矿物之中;矿石中As,Sb及有机碳含量较高,且Au与Ag,As,Hg,Sb等低温热液元素相关性明显,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50-250℃、盐度w(NaCleq)为1.6%-6.5%,流体包裹体成分为H2O和CO2为主,含少量CO、CH4、H2。黄铁矿,辉锑矿δ^34S值为-3.47‰-- 13.23‰,石英δ^18O值为-3.09‰-+0.41‰,δD值为-92.4‰--62.9‰,全岩δ^13C值为-2.19‰--9.14‰,δ^18O值为-13.54‰--9.06‰,反映了成矿流体为低温,低盐度热液,其组成以大气降水为主,并有岩浆热液参与,成矿物质来自泥盆系地层及燕山期岩浆岩体,矿床为受构造直接控制的,与沉积作用及燕山早期岩浆活动有成因联系的叠加改造型微型细浸染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典型的砂卡岩型铜矿床同位素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我国矽卡岩型铜矿床成矿岩体(87Sr/86Sr);一般在0.706~0.710变化,岩体为幔壳混合源型.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均匀、稳定,特别是铀铅,206Pb/204Pb=17.075~18.100,207Pb/204Pb=15.337~15.635,比值变化小,而208Pb/204Pb比值变化稍大,矿石铅源主要来自成矿岩体.矿石δ334S值集中在-3.4~+5.9%之间,成矿流体早期以岩浆水为主,晚期有大气降水、地层水的加入,一般δD(SMOW)为-32‰~-75‰;δ18O(H2O)为+4.7‰~+7.9‰;δ13C(PDB)值集中在-6.8‰~+1.4‰,表现为岩浆碳与地层碳的混合.  相似文献   

11.
In the Hunan-Guizhou-Guangxi area there have developed very thick bedded siliceous rocks of the late Sinian. The rocks have a fairly pure composition, with an average content of siliceous minerals exceeding 95%. They are relatively rich in Fe and Mn, and poor in Al, Ti and Mg. The Fe/Ti, (Fe+Mn)/Ti, Al/(Al+Fe+Mn) and U/Th ratios and the Al-Fe-Mn and Fe-Mn-(Ni+Co+Cu)×10 triangle diagrams all show that they are hydrothermal sedimentary siliceous rocks. In the rocks the total amount of REEs is low, the δCe shows an obvious negative anomaly and the 8Eu a weak anomaly, and LREE>HREE, all indicating that they are products of hydrothermal processes. The δ30Si and δ18O values,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temperature of the rocks all clearly show that the silica forming the rocks comes from hot water. Besides, analyses of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of the rocks using the MnO/TiO2 ratio and the δCe and δ30Si values yield the same conclusion that they are formed in environments from continental marginal slope  相似文献   

12.
以野外剖面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库鲁克塔格地区下寒武统西大山组的深水沉积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其沉积环境和海平面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库鲁克塔格北部西大山组发育的层状硅质岩及石膏的成因与火山活动及断裂活动具有密切关系,瘤状灰岩是在经洋流及海水溶解作用后经压实作用而形成的;西大山组是一个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沉积环境由次深海过渡为台前斜坡;西大山组所反映的长周期海平面变化背景为海侵末期至海退初期。  相似文献   

13.
王思贤  冯彩霞  刘燊  范焱 《沉积学报》2020,38(5):980-993
通过野外研究发现陕西紫阳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富含多种矿产且成因复杂,主要由硅质岩、灰岩、碳质硅质灰岩、碳硅质页岩四类组成。据此进行了系统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黑色岩系富含V、Mo、As、Ba等元素,不同岩性稀土模式曲线总体特征相似指示成因联系密切。四类岩性样品各自的MnO/TiO2均值接近或小于0.5、V/(V+Ni)均值大于0.57、V/Cr均值大于4.2等特征表明该套黑色岩系形成于浅海—半深海相缺氧还原环境。另外,As和Sb的富集、Zn?Co?Ni图解中投点大部分位于热液矿床区域、Sr/Ba小于1、La/Ce均值接近2.8、北美页岩标准化配分图解的Eu负异常—弱正异常均指示了热液参与下的正常海水沉积环境。研究区地层夹含的硅质岩和重晶石等热水沉积岩反映了同沉积时的热液活动。据此推断沉积环境是海水、热液和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浅海—半深海相缺氧的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14.
福建黄塘地区晚侏罗世长林组发育一套层状硅质岩,夹薄层凝灰岩,产硅质海绵骨针和硅质钙藻,其硅质岩沉积环境复杂,成因一直存在不同认识。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研究,以及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认为,该区硅质岩为非纯硅质岩,在FeMnAl三角图中样品位于生物成因区及附近,Mo和V含量富集、轻稀土富集、Eu弱负异常及U/Th值也都具有典型的生物成因特征,且微观特征显示其受到火山活动的影响。黄塘硅质岩在Fe2O3/TiO2Al2O3/(Al2O3+Fe2O3)、TFe2O3/(100-SiO2)Al2O3/(100-SiO2)和(La/Ce)NAl2O3/(Al2O3+Fe2O3)图解中都投在了大陆边缘及附近。ΣREE值较高、Ceanom值、MnO/TiO2值及(La/Yb)N值等这些地球化学指标一致表明黄塘硅质岩处于受陆源物质影响的大陆边缘浅海沉积环境。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认为研究区在晚侏罗世早期开始发生海侵并伴有小规模的火山活动,整体为还原环境,局部可能水体较深,为进一步开展福建、浙江地区的石油地质评价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鄂东南下二叠统茅口组放射虫硅质岩的成因初探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近年来,关于华南下二叠统茅口组硅质岩成因的讨论,引起广泛的兴趣。这套硅质岩湖南称为当冲组,江西称为鸣山层,桂中称为孤峰组,在湖北被命名为珞珈组、胭脂街组或鸣山层等。这些硅质岩中,产有丰富的具有特色的阿尔图菊石、孤蜂菊石及付色尔特菊石等。在层位上多出现在龙潭组--一套含煤的碎屑岩系与栖霞组或茅口组下部之间。所以,盛金章教授(1962)曾根据生物组合和层位关系把它们置于同一层位而归属于茅口灰岩的同期异相沉积。  相似文献   

16.
鄂西古生代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西地区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下二叠统孤峰组和上二叠统大隆组中发育有薄层硅质岩。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和吴家坪组灰岩中发育有结核状或似层状燧石。Fe Al Mn三角图 ,Cu、Ni、Co、Cr、Zr的关系 ,U Th判别图 ,Ba、As、Sb元素和REE配分模式等地球化学指标表明 :五峰组和龙马溪组层状硅质岩属于正常海水中生物化学和化学沉积 ;孤峰组和大隆组层状硅质岩、茅口组灰岩中燧石结核不属于典型的热水沉积相 ,但受热水作用的影响 ,而孤峰组硅质岩受热水作用明显。鄂西五峰组和龙马溪组硅质岩的沉积环境是四周被古陆或台地环绕的半封闭深水相滞流盆地。鄂西孤峰组和大隆组硅质岩的沉积环境是由裂陷作用形成的碳酸盐台地内部的盆地(或台沟 )滞流还原环境。CaO/(Fe +CaO)值和 (MgO/Al2 O3 )× 10 0值表明 :五峰组、龙马溪组和大隆组硅质岩沉积环境海水略有淡化。栖霞组、茅口组和吴家坪组含结核状或似层状燧石的生物灰岩 ,形成于陆棚上快速海侵和上升洋流形成的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17.
邱振  王清晨  严德天 《岩石学报》2011,27(10):3141-3155
广西来宾地区中上二叠统广泛发育硅质岩,蓬莱滩剖面和铁桥剖面是本地区中上二叠统出露最好的剖面.本文对蓬莱滩剖面28件硅质岩(分别为中二叠统茅口组3件与上二叠统合山组25件)的主量和稀土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岩石学特征,认为:蓬莱滩剖面合山组硅质岩沉积于受到陆源物质影响的边缘海盆环境,它们的硅质主要来源于硅质生物,为生物成因;而其茅口组硅质岩则沉积于远离陆源物质影响的边缘海盆环境,它们的硅质主要来源于热液,为热液成因.通过与铁桥剖面的热液成因硅质岩的沉积背景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中晚二叠世时期,来宾地区为富硅的边缘海盆环境,而陆源物质输入程度的差异是造成本地区形成不同成因硅质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常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对浙黔桂地区寒武纪硅质岩的形成背景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硅质岩的A12O3/(A12O3+Fe2O3)为0.56~0.87;Ce/Ce*为0.74±0.19;Lan/Cen为0.90~1.58;Lan/Ybn平均为6.38,轻稀土明显富集,这些特征表明研究区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或大陆边缘与深海过渡带。形成于裂陷盆地初期的硅质岩,比古华南残留洋盆和扬子陆块边缘的硅质岩轻稀土元素更加富集。构造拉张期形成的硅质岩为热液成因硅质岩,其稀土配分模式显示出轻稀土相对亏损、Eu正异常特征;构造稳定期形成的硅质岩为沉积成因硅质岩,稀土配分模式显示出轻稀土相对富集、Eu弱负异常特征。由硅质岩稀土配分模式的差异性反映出寒武纪时期的拉张为幕式拉张。位于扬子地台边缘的硅质岩所具有的Ce负异常,暗示着江南造山带寒武纪后曾发生过由东向西的大规模逆冲推覆。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华南湘赣中、南部纽芬兰统-第二统沉积环境一直存在的深、浅海之争,通过对8条剖面岩石学特征、放射虫分布和岩相调查,结合地球化学数据等,分析了古水深等沉积环境特征.研究发现,湘赣中部娄底、邵阳、衡阳、萍乡地区可见疑似放射虫化石的分布,化石应沉积于当时的海盆中心区,且Si以生物来源为主.全区广泛发育弱水动力的水平层理,杂砂岩Td平均值为5.94,δ30Si平均值为0.1‰.本区牛蹄塘组、香楠组和牛角河组可划分5种岩相类型、3种岩相组合(海底扇中扇亚相、海底扇外扇亚相、陆隆亚相).结合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数据等综合分析,认为湘赣中、南部纽芬兰统-第二统沉积时期海水滞留缺氧,以半深海陆坡-陆隆环境为主,东南部略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