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鱼类性成熟的研究对种群数量的预测和控制具有重大意义,因而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带鱼Trichiurus haumela(Forsk(?)l)是我国主要经济鱼类,产量居全国首位。当前对这种鱼类资源如何进行科学的利用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但对其某些主要生物学特性,至今仍了解得很少。本文仅就其种群数量问题中的主要环节之一,性成熟特性与补充速度进行了研究,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马口鱼类分类的重新整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宜瑜 《海洋与湖沼》1982,13(3):293-299
马口鱼类包括马口鱼属Opsariichthys Bleeker、(鱼巤)属Zacco Jordan et Evermann、须(鱼巤)属Candidia Jordan et Richardson和异(鱼巤)属Parazacco, gen.nov.等4个属,以性成熟个体臀鳍条特别延长和具有发达的追星为共同特征,组成鲤科鱼类中的一个自然类群。这个类群分布于黑龙江以南、红河以北的东亚地区,是我国溪河中的常见鱼类。1964年杨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河北省沿海小黄鱼、黄姑鱼、蓝点鲅、牙鲆、半滑舌鳎、鲈鱼、鯒鱼和孔鳐的饵料组成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结果有:(1)在饵料组成中,主要的饵料生物是日本鼓虾、脊尾褐虾、虾蛄、中国毛虾、黄鲫、日本鳀鱼、钝尖尾鰕虎鱼和尖尾鰕虎鱼等,这些主要饵料生物基本上都是群众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2)种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饵料竞争关系;(3)捕食与被捕食关系分别存在于鲈鱼与小黄鱼、鲈鱼与半滑舌鳎、鯒鱼与小黄鱼的种间。本文从饵料保障的角度,探讨了上述8个经济鱼种资源的恢复与其饵料生物资源的渔业捕捞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浙江近海大黄鱼性成熟与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鹤洲 《海洋与湖沼》1965,7(3):220-234
鱼类的生长和性成熟速度,是种羣对生活条件的适应反应的结果,是反映资源状况的重要质量指标。研究鱼类种羣的性成熟与生长的变动状况及其之间的关系,对了解渔业资源的补充过程和种群数量变动的特点,以及直接为渔业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浙江近海大黄鱼 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 )的性成熟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类性成熟的开始是鱼类生命周期中转入繁衍后代的一个重要阶段。同一世代的个体开始性成熟的年龄、大小,以及延续期限与速度,是种和种内种群对水域生活条件的适应属性之一。 研究鱼类性成熟过程的特点,不仅在解决鱼类种群数量的预测与控制问题中,对补充过程的了解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也为制订合理的渔业经营管理措施提供必要的生物学依据。 本文主要在于探讨浙江近海大黄鱼种群的性成熟特点及其影响因子;其次,讨论该特点在这一种群数量上的意义;并对捕捞规格(法定许可捕捞的鱼体大小和年龄等生物学指标)问题提出初步意见。 在这项工作中,单才根、滕文法和蓝志满等同志曾协助搜集资料、耳石制片和计算工作。在资料的收集中,得到洞头公社和温州地方水产部同的大力支持;本文承张孝威教授热情指导,井承成庆泰副教授等提出宝贵意见,均此谨表谢忱。  相似文献   

6.
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 T. & S.)是鲱亚日(Clupeoidei)鳀科(Engrau1idae)的一种近海中上层小型鱼类,太平洋西北海区,如我国、朝鲜、日本及苏联远东水域均有分布。鳀类可供制鱼粉、鱼酱、鱼干或提炼鱼油等。近十多年中,全球渔业捕捞产量增加最大的是鳀科鱼类;最突出的是秘鲁鳀鱼(E. ringens) 其产量曾跃居世界第一位。 各国学者对鳀鱼类作了不少研究,尤其是欧洲学者对欧洲鳀鱼(E. encrasicholus) ,日本学者对鳀鱼,在繁殖习性、种群、洄游、分布和生产预报等方面作了不少研究。我国对这种鱼类过去注意得很少。根据捕捞经验,水产部门、科技工作者及渔民都认为,这种鱼类资源潜力不小,因而把它作为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但由于研究不够充分,捕捞加工技术也未完全解决,目前这种鱼类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鱼类的推进方式相较于螺旋桨推进更为高效且噪声更低,如何将鱼类的游动机理与机电驱动相结合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重点之一。以一款单关节尾鳍驱动式机器鱼为模型,结合鱼类的游动机理,介绍了实现机器鱼在水中基本运动的方法;建立机器鱼在水中的运动方程,探究机器鱼在推进过程中的尾鳍摆动频率与推进速度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具体参数确定推进系数,利用FLUENT软件验证运动方程的正确性,其中包含对机器鱼阻力方程和推力方程的仿真验证。通过对单关节机器鱼的运动分析及仿真,确定机器鱼推进效率的影响因素和结构优化设计的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8.
鳡鱼的颅骨结构及其对掠食生态的适应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宜瑜 《海洋与湖沼》1980,11(2):169-174
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Richardson)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鲤科鱼类,生活于江河、湖泊的中上层,游泳非常迅速,经常袭击和追捕其他鱼类,是一种咬捕掠食型的凶猛鱼类。由于这种习性,使它的形态,特别是颅骨的结构产生了某些相应变化。为此,(1912)曾据其上颔骨与前上颌骨相愈合等特征,建立了一个与鲤科其他亚科并列的一个类群——Elopichthyini。但至今未见到鳡鱼颅骨结构的系统描述。作者以两尾性成熟个体(标准长分别为930毫米和890毫米)为材料,对鳡鱼的颅骨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对其掠食生态的适应性及其在鲤科鱼类系统发育中的位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赤点石斑鱼(俗称红斑)是一种名贵海产鱼类,可供出口创汇。它具有雌雄同体、雌性先熟的特性。一般3龄性成熟为雌性鱼,6龄才转变为雄性鱼。近几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大力发展石斑鱼网箱养殖,已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由于钓捕过度,石斑鱼资源濒临衰退,天然种苗十分短缺,严重地限制了海水网箱养殖发展,而人工繁殖急需的雄性亲鱼又难以捕获。为此,厦门大学海洋系“人工促进赤点石斑鱼性转变”课题组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任务,于1992年3~6月在厦门火烧屿以海水网箱进行试验,采用2~4龄鱼,以2龄鱼为主,经过50d投喂药饵46次,实验组31/尾中有29尾挤压鱼腹能流  相似文献   

10.
石首鱼类是我国海洋鱼类中具有代表性的类群之一,通常栖息于泥沙底质的浅海,一般不作远距离回游,有些种类(如大黄鱼和小黄鱼)数量多、鱼群大,是重要的经济鱼类。浙江外海是我国最重要的海洋渔业生产区,探讨石首鱼类在这一海区的分布相季节变化,对渔业生产和鱼类区系研究都有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在浙江近海调查所取得的11种石首鱼类[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 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鮸鱼Miichthys miiuy (Basilewsky), 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 (Richardson), 黑姑鱼Atrobucca nibe (Jordan et Thompson), 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 (Cuvier et Valenciennes),丁氏?Wak tingi (Tang), 白姑鱼Argyosomus argentatus (Houttuyn), 大头白姑鱼Argyrosomus macrocephalus (Tang), 黄姑鱼Nibea albiflora (Richardson), 双棘黄姑鱼Nibea diacanthus (Lacépède)] 的周年性资料,对此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1975-1976年“金星”号调査船在东海陆架区先后进行了三个航次的调查,曾采到灯笼鱼科中的六个属七个种的后期仔鱼共646尾。它们是无须灯笼鱼Diogenichthys panurgus Bolin,粗鳞灯笼鱼Myctophum asperum ( Richardson),巴氏灯笼鱼Gonichthys barnesi Whitely,神鰯灯笼鱼Diaphus theta ( Eigenmann et Eigenman),多光灯笼鱼Ceratoscopelus townsendi ( Eigenmann et Eigenmann),柳氏戴芬鱼Diaphus lutkeni Brauer及七星鱼Benthosema pterota ( Alcock)。在我国海域,除七星鱼的成鱼和神鰯戴芬鱼的后期仔鱼与稚鱼有过记录外,其它各种,包括其早期变态时期的后期仔鱼皆系首次记录。 灯笼鱼科的鱼类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水深200-500米的大洋中层水域,是大洋性重要经济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的重要饵料的组成部分。对灯笼鱼科鱼类的后期仔鱼及稚鱼的分布和形态的研究,对进一步探讨成鱼的生态及其地理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七种灯笼鱼的后期仔鱼的出现及其变态时期的特征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2.
黄、渤海两种鱼噪声谱的水下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鲈目鱼类是一种重要的发声鱼类,而且也是我国近海主要的海洋发声生物之一。海洋生物噪声对水下声信号传递是一种干扰源,但在许多情况下也可利用它带有某些有用的生物信息来为生产服务。如在渔业上可从生物噪声中提取某些有关渔业资源方面的信息,根据鱼类噪声的特征以寻觅鱼群、跟踪鱼群.洄游,提前预报渔情等。它对渔业上进行合理捕捞和提高生产率都具有现实意义。叫姑鱼、白姑鱼都属鲈目鱼类,是当前黄海中部以北和渤海海区赖以支持渔业生产的鱼类。本文根据海洋现场实测的鱼噪声信号进行了分析。1方法根据叫姑鱼和白姑鱼的主要活动海…  相似文献   

13.
淋巴囊肿病毒是最早发现的鱼类病毒,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淡水、盐水和海水中,可感染140种以上鱼类,危害巨大。本文对该病毒的形态结构特征、化学组成和理化特性、基因组及编码多肽、细胞培养特性和该病的致病机理、传播方式、诊断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硬骨鱼类中有些种类具有雌雄同体的现象,即性腺同时存在于卵巢和精巢组织,这种雌雄同体现象在一些鱼类中甚至可终生存在,并能自行受精,如鮨科鱼类 Serranaus cabrilla 等。另外有些鱼类虽然在其生活史中同时存在卵巢和精巢,但卵巢和精巢并不同时成熟,不同年龄段表现为不同的性别,有一个性转换的过程,这种过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同时存在卵巢和精巢,在发育过程中精巢先成熟,卵巢受到抑制,低龄鱼表现为雄性(如黑鲷),随着年龄増大,精巢逐渐萎缩而卵巢逐渐发育成熟,表现为雌性;(2)卵巢先成熟,到了高龄精巢才成熟(如石斑鱼类和淡水黄鳝等),第一次性成熟都是雌鱼,产卵过后才逐渐变为雄鱼。 从自然界捕鱼苗来养殖,常受到资源的限制,往往很难满足养殖的需要,人工繁殖是解决自然苗种不足的根本途径。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从仔鱼培育到二龄的黑鲷,一般全部表现为雄性,三龄鱼才有部分转为雌性,为了使其能提前转为雌性,尽早参与生殖,达到人工生产苗种的目的,作者于1991-1992年进行了人工诱导鱼类性转变的研究,同时观察了性腺的发育过程。 过去有关人工诱导发生性转变的研究多数采用生活史上没有经历性转变的鱼类(即雌雄异体鱼类),用人工方法使生活史上有经历性转变的鱼类发生性转变的研究比较少见。本文主要采用雌性激素投喂和注射方法,结合环境因子如水温、光照,使生活史上有性转换过程的黑鯛,在低年龄时提前发生性转变。此研究对提高经济价值较高海鱼的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鳓鱼Ilisha elongta(Bennett)为近海洄游性中上层鱼类,是流刺网的主要捕捞对象,也是拖网、围网等的兼捕对象。在我国东海、黄海产量颇大,年产曾达3万吨以上,而且食品价值较高,是一种重要经济鱼类。以往对这种鱼生物学研究不多,为掌握有关知识和资源管理提供依据,对其年龄与生长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鱼类病毒检测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鱼类病毒病是危害养殖鱼类最严重的一类疾病,宿主几乎遍及所有养殖鱼类。近年来,鱼虾病毒性病害给鱼类增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病毒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以及鱼类特定的水生环境特点,使得鱼类病毒病的预防及治疗较其他陆生动物更加困难。目前还没有控制鱼类病毒的有效药物,因而,对付鱼类病毒性疾病的主要措施是预防感染,而监测健康鱼以及对病毒携带者的有效检测和鉴定是有效预防的基础。本文简要综述应用于鱼类病毒检测和鉴定的主要技术。一、电子显微镜技术电镜技术是研究微观世界的强有力的武器,病毒学研究中应用最多,成效卓…  相似文献   

17.
为了确定鱼类神经坏死病毒对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仔鱼的致病性,本研究通过肌肉注射、浸泡和共浴3种途径分别感染军曹鱼仔鱼,观察了由其导致的发病死亡情况和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3种感染途径都能造成军曹鱼仔鱼出现厌食、体色发黑和螺旋游泳等典型的病毒性神经坏死症症状,累计死亡率分别达到78%、44%和34%。肌肉注射18h后,利用RT-PCR方法在鱼的脑、眼、脊髓中均可检测到该病毒。患病鱼的脑、视网膜、脊髓等组织发生空泡化,与其他鱼类感染该病毒发生的变化一致。因此,军曹鱼仔鱼是鱼类诺达病毒的易感种群之一,病毒能通过水平传播感染军曹鱼仔鱼。  相似文献   

18.
正剑鱼,亦称"箭鱼"。是世界上热带、亚热带海洋中一种常见鱼类,因其上颌向前延伸呈剑状而得名。剑鱼颜色各异,大多数剑鱼的鱼背和鱼身为棕偏黑色。剑鱼平均重量为68?113千克,平均长度2.1米,嘴占其身长的1/3。剑鱼的主要食物为鱼类和乌贼,分布于除北冰洋之外各大洋,其本身也是一种主要的食用鱼,具有重要的渔业价值。  相似文献   

19.
鱼类病毒病与鱼类病毒疫苗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鱼类病毒性疾病是鱼类疾病中最难以预防和治疗的一类疾病。它不仅造成野生鱼种的损失,对于养殖鱼种,由于特定的生存环境,常造成毁灭性及巨额损失,已成为制约鱼类养殖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促进鱼类健康及疾病的预防已成为增加养殖效率的焦点问题[1,4],而免疫接种法防治鱼类病毒病是最积极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仅就鱼类病毒病和鱼类病毒疫苗两方面作一阐述。1鱼类病毒病Wolf1957年报道,首次分离出第一种鱼类病毒──传染性胰坏死病毒(IPNV),迄今发现的鱼类致病病毒隶属13科[1,4,10,14,…  相似文献   

20.
蓝非鲫肠道上皮组织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瑞青  姜明  汝少国 《海洋科学》2001,25(11):53-55
消消化化道道黏黏膜膜上上皮皮组组织织是是吸吸收收和和同同化化营营养养物物质质的的 主主要要器器官官 , ,在在鱼鱼类类生生长长和和发发育育的的过过程程中中发发挥挥着着极极其其重重 要要的的作作用用 , ,研研究究鱼鱼类类消消化化系系统统有有利利于于深深入入探探讨讨其其食食性性 及及消消化化生生理理学学特特征征 , ,对对于于提提高高经经济济鱼鱼类类的的养养殖殖产产量量和和 营营养养附附加加值值 , ,促促进进养养殖殖环环境境开开发发具具有有重重要要意意义义。。近近年年 来来 , ,有有关关鱼鱼类类消消化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