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斜带石斑鱼与赤点石斑鱼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PHA体内注射肾细胞直接制片法研究斜带石斑鱼和赤点石斑鱼的核型。结果表明 ,斜带石斑鱼的核型为 2n =4 8,2sm +46t ,NF =5 0 ;赤点石斑鱼的核型为 2n =4 8,5st+43t ,NF =4 8。两种鱼的 2n数相同 ,它们的核型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tukula,♀)与蓝身大斑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杂交F1代(下称"金虎斑")的染色体核型。【方法】采用头肾-PHA注射法制备金虎斑染色体,并分析其核型。【结果与结论】金虎斑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包括23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1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是2n=48=2sm+46t,染色体臂数(NF)为50。与其他石斑鱼核型相比,金虎斑染色体核型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根据染色体臂数,金虎斑属于特化类群。  相似文献   

3.
以六带石斑鱼肾细胞为材料,采用 PHA 和秋水仙素进行分步活体注射,经低渗处理,空气干燥制片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对染色体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六带石斑鱼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8。其中2条为亚中着丝点染色体,46条为端着丝点染色体(包括两条有明显的次缢痕的染色体),故总臂数 NF=50。  相似文献   

4.
以斑带石斑鱼与黑边石斑鱼为材料,胸腔注射秋水仙碱溶液,取全肾经空气干燥制片法制片。姬姆萨染色和银染,分析核型及Ag-NOR带,结果表明斑带石斑鱼的核型为2n=48、48t、NF=48。黑边石斑鱼的核型为2n=48、48t、NF=48。在最小一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上均具有明显的次缢痕。银染结果显示该次缢痕部位即为核仁组织者区域。  相似文献   

5.
利用胸腔注射PHA及秋水仙索溶液。取头肾细胞以空气干燥法制片对星斑裸颊鲷进行了染色体核型研究。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8,48t,NF=48.未发现有随体染色体、次缢痕及性染色体。其核型属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金虎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tukula♂)(记作EFT)和珍珠龙胆石斑鱼(E.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记作EFL)胃内容物质量的变化特征,并确定其最优数学模型。【方法】选取遗传背景相近、养殖条件相同的EFT和EFL幼鱼,在水温(24.04±1.87)℃条件下一次性饱食投喂颗粒饲料,在摄食后测定两者胃内容物湿质量,分析胃排空特征,比较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和平方根模型对胃排空曲线的拟合程度,分析胃和肠中消化酶活性变化规律。【结果】EFT、EFL幼鱼摄食后胃排空特征均呈典型的先慢后快再慢型,拟合效果最优的模型均为平方根模型,两种鱼类胃内容物(Y)与摄食后时间(t)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5=1.058 6-0.014 2 t(R2=0.901 8,P<0.000 1)、Y0.5=0.969 0-0.018 7 t(R2=0.883 5,P<0.000 1);随着胃排...  相似文献   

7.
利用胸腔注射PHA及秋水仙素溶液,取头肾细胞以空气干燥法制片对星斑裸颊鲷进行了染色体核型研究。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8,48t,NF=48,未发现有随体染色体、次缢痕及性染色体。其核型属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  相似文献   

8.
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俗称龙趸、龙胆石斑鱼,属鲈形目,鳍科,石斑鱼亚科,石斑鱼属。鞍带石斑鱼有“石斑鱼之王”之称号,是石斑鱼类中体型最大的种类,最大体长270cm,体重可达400kg以上,主要产地在东南亚、大洋洲海域,在我国的南海(南沙群岛)亦曾发现,但数量稀少。鞍带石斑鱼生长迅速,抗病性强且肉味鲜美,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氨基酸转运吸收机制,采用RACE-PCR技术克隆得斜带石斑鱼氨基酸转运载体B~0AT1(SLC6A19)基因的c DNA部分序列,分析该基因在斜带石斑鱼的组织分布。结果表明,所克隆的该部分序列长度为610 bp,包括88 bp的5′非翻译区(5′UTR)、编码174个氨基酸、长度522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分子进化聚类和同源性分析显示,斜带石斑鱼与鲈鱼(Dicentrarchus labrax)同源性较高,为93%。SLC6A19基因在斜带石斑鱼8个组织中分布广泛,其组织表达量由高到低依次是肝脏、肌肉、脑、肾脏、前肠、中肠、后肠和心脏,肝脏和肌肉中SLC6A19 mRNA表达高于其余各组织(P0.05),心脏和后肠SLC6A19m RNA表达量低于其余各组织(P0.05)。  相似文献   

10.
管角螺、细角螺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管角螺、细角螺鳃组织为材料,经过秋水仙素处理,空气干燥法制片,Giemsa染色,观察分析获得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管角螺核型公式为2n=60=44m+10sm+6t,染色体总臂数NF=114。细角螺核型公式为2n=42m+10sm+2st+6t,总臂数NF=112。两种螺的全套染色体中未发现次缢痕、随体,也无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fuscoguttatus)、蓝身大斑石斑鱼(Epinephelustukula)及杂交子代的形态差异。【方法】测量3个石斑鱼群体的20个形态性状,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聚类分析表明,杂交子代与父本蓝身大斑石斑鱼距离较近(2.436)。主成分分析构建了6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39.355%、16.722%、12.345%、7.941%、6.450%、5.599%,累计贡献率为88.413%;用6个主成分构建的三维空间散布图中,杂交子代与蓝身大斑石斑鱼存在重叠。判别分析筛选出6个贡献较大参数,分别为D8(背鳍前端基部至腹鳍基部长/体长)、D3(眼径/体长)、D5(体高/体长)、D2(吻长/体长)、D14(胸鳍基部至尾鳍基部长/体长)、D17(臀鳍前端基部至尾鳍长/体长),建立分类判别函数:Y1=1678.062D2+5095.854D3-1794.945D5+1947.116D8+1396.611D14+168.858D17-701.386,Y2=1456.128D2+4466.451D3-1338.855D5+1832.817D8+1201.842D14+259.712D17-678.894,Y3=1755.784D2+3972.479D3-1454.481D5+1679.688D8+1372.581D14+139.714D17-665.639,综合判别率为98.51%,所建立判别函数可快速区分3个石斑鱼群体。【结论】棕点石斑鱼雌性与蓝身大斑石斑鱼雄性的杂交后代在形态上更接近于父本,为两种石斑鱼杂交育种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鞍带石斑鱼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了鞍带石斑鱼亲鱼培育、催产及胚胎发育过程。根据性腺检查及催产结果,判定鞍带石斑鱼在广东的繁殖季节为每年的7-9月份,产卵水温在28~31℃。使用10~12尾雌鱼和3尾雄鱼搭配进行催产实验,亲鱼未出现发情和追尾现象,虽能产卵但均未受精,通过人工授精可得受精卵。对鞍带石斑鱼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详细描述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的28个具体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结果表明,将鞍带石斑鱼胚胎发育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27±0.5)℃、盐度31.0、pH 7.8的海水中,鞍带石斑鱼胚胎历时25 h 40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孵化出膜。  相似文献   

13.
几种因子对鞍带石斑鱼精子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不同梯度的盐度、pH、温度及低温保存时间对鞍带石斑鱼精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鞍带石斑鱼精子活力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7.5~35.0,最适盐度为32.5,此时精子的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分别为13.2min和14.8min;最适pH为8.5,精子的快速运动时间及寿命最长,分别达12.7min和17.3min;温度范围为27~31℃,以29℃时快速运动时间最长,达16.6min;在0~4℃冰箱保存6h后鞍带石斑鱼精子活力未显著降低,其中保存前精子快速运动时间为18.4min,保存6h后为18.2min,保存120h后仍有活力,精子快速运动时间为2.3min,精子激活率为3.3%。以x为保存时间,快速运动时间y和寿命y′符合线性方程y=-0.8334x+19.164(R2=0.9856),y′=-1.1358x+27.8(R2=0.9573)。  相似文献   

14.
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与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进行90 d的混养试验,研究点带石斑鱼混养密度、规格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混养密度、规格均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成活率和平均产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混养密度相同的条件下,混养小规格点带石斑鱼的凡纳滨对虾成活率比混养大规格点带石斑鱼提高15.1%~23.2%,平均产量比混养大规格点带石斑鱼提高19.0%~40.6%。随着点带石斑鱼混养密度增加,凡纳滨对虾成活率和平均产量呈下降趋势。小规格点带石斑鱼混养密度分别为0.4尾·m-2时,凡纳滨对虾成活率和平均产量最高,分别为66.25%%±7.24%、(1 181.0±101.8)kg,较单一养殖凡纳滨对虾成活率提高5.46%,平均产量提高16.2%;大规格点带石斑鱼混养密度为0.2尾·m-2时,凡纳滨对虾成活率和平均产量最高,分别为(52.04±6.11)%、(959.8±89.1)kg,但较单一养殖凡纳滨对虾成活率下降8.75%,平均产量下降5.88%  相似文献   

15.
对25℃条件下养殖的体长(33.5±2.4)cm、体质量(584.15±10.35)g的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F1(简称云龙杂交斑),以及体长(25.1±2.2)cm,体质量(375.41±7.35)g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F1(简称青龙杂交斑),以1℃/d的速度逐渐升高水温,记录各温度条件下两种杂交石斑鱼的存活率,研究二杂交石斑鱼的半致死温度及25、29、33、36℃条件下的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云龙杂交斑和青龙杂交斑的高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4.9℃和37.9℃。随温度的升高,青龙杂交斑血清中甘油三酯(TG)、葡萄糖(GLU)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活力呈上升趋势,各温度组与2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肌酐(CREA)含量下降,总胆固醇(T-CHO)29、33℃组下降(P0.01),36℃组升至初始水平,各组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无明显变化(P0.05)。随温度的升高,云龙杂交斑血清中GLU、T-CHO含量呈上升趋势,33℃组与2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EA、TG含量略微升高后开始降低(P0.05),GOT、AKP和酸性磷酸酶(ACP)的活力较25℃时下降(P0.05),血清GPT和CAT活力无明显变化(P0.05)。  相似文献   

16.
网箱养殖鞍带石斑鱼的生长及性腺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俗称龙趸、龙胆石斑鱼,属鲈形目,鮨科,石斑鱼亚科,石斑鱼属.鞍带石斑鱼有"石斑鱼之王"之称号,是石斑鱼类中体型最大的种类,最大体长270 cm,体重可达400 kg以上,主要产地在东南亚、大洋洲海域,在我国的南海(南沙群岛)亦曾发现,但数量稀少.  相似文献   

17.
构建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核苷酸结合结构域(Nucleotide-binding domain,NOD)1及2基因的表达载体pEGFP-Nod1和pEGFP-Nod2,与报告基因质粒pNFκB-Luc及内参质粒pRL-TK共转染HEK293T细胞,以脂多糖(LPS)、肽聚糖(PGN)、胞壁酰二肽(MDP)、及二氨基庚二酸(DAP)为细菌类似物代表,以多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 I:C)、多聚尿苷酸(PolyU)、多聚脱氧腺苷酸-脱氧胸腺苷酸[Poly(da:dt)]为病毒类似物代表,研究病原类似物刺激后核因子κB(NF-κB)的活化程度。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Nod2基因可通过NF-κB信号途径识别多种病原成分;Nod1基因可识别DAP,对其他配体呈抑制作用或未通过NF-κB信号通路发挥作用。斜带石斑鱼Nod1及Nod2基因可不同程度地通过NF-κB信号途径识别病原成分。  相似文献   

18.
以精制鱼油和豆油作为脂肪源,配制质量分数0.48%、0.97%、1.50%和1.97%等4种不同水平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 HUFA)的饲料,并饲喂斜带石斑鱼幼鱼50 d,研究不同水平n-3 HUFA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lus coioides)幼鱼生长及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n-3 HUFA水平对实验鱼增重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都有显著影响(p<0.05).以增重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为参考指标,通过回归分析,斜带石斑鱼幼鱼对饲料中n-3 HUFA的适宜需要量(质量分数)为1.27%~1.42%;各实验组的鱼体肥满度不受饲料中n-3 HUFA水平的影响,保持在1.4左右;内脏比与肝体比随饲料中n-3 HUFA水平升高而呈现降低趋势;各实验组鱼体肌肉常规营养成分不受饲料中n-3 HUFA水平的影响,肌肉中的n-3 HUFA随饲料n-3 HUFA水平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药物体外抑菌试验及斜带石斑鱼抗病力研究,筛选有效治疗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河流弧菌(Vibrio fluvialis)病复方中药与中西药联用配方。【方法】用黄连、乌梅、黄柏比例分别为0.9∶1.3∶0.9、1.2∶0.9∶1.0、1∶1∶1的复方中药对河流弧菌进行体外抑菌实验;将质量分数2.2%复方中草药与中西药联用复方分别添加到基础饲料中,投喂感染河流弧菌的斜带石斑鱼73 d,研究中西药对石斑鱼河流弧菌病治疗效果。其中,试验组Ⅰ、Ⅱ、Ⅲ的黄连、乌梅、黄柏比例分别为0.9∶1.3∶0.9、1.2∶0.9∶1.0、1∶1∶1,试验组Ⅳ、Ⅴ、Ⅵ的黄连、乌梅、黄柏、恩诺沙星配比分别为0.9∶1.3∶0.9∶1.3、1.2∶0.9∶1.0∶0.9、1∶1∶1∶1,另设空白对照组Ⅰ(健康鱼,投喂基础饲料)、Ⅱ(病鱼,投喂基础饲料)和阳性对照组Ⅲ(病鱼,投喂板黄散)、Ⅳ(病鱼,投喂大黄五倍子散)。【结果】黄连、乌梅、黄柏配比1∶1∶1、质量浓度200mg/mL的复方中药对河流弧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较佳,为最佳配方及用量。40 d病鱼死亡数,对照组Ⅱ对照组Ⅳ对照组Ⅲ试验组Ⅰ试验组Ⅲ试验组Ⅱ试验组Ⅴ试验组Ⅵ试验组Ⅳ对照组Ⅰ,试验组Ⅱ的黄连、乌梅、黄柏比1.2∶0.9∶1.0为疗效最佳的中药复方,试验组Ⅳ的黄连、乌梅、黄柏、恩诺沙星比为0.9∶1.3∶0.9∶1.3为疗效最佳的中西药联用复方。【结论】中药复方及中西药联用复方均可较好治疗斜带石斑鱼河流弧菌病,后者药效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20.
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添加鱼油、豆油、α-马铃薯淀粉、纤维素以及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配制成实验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设置41%、47%、53%3个水平,能量设置12 561、14 655、16 748 kJ/kg 3个水平,饲养点带石斑鱼幼鱼59 d后,以增重率、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能量蛋白比的饲料对点带石斑鱼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能量蛋白比分别为31.30、33.50、32.26 kJ/g时,点带石斑鱼增重率、蛋白质效率达到极大值,饲料系数达到极小值;能量蛋白比在31.62~35.54 kJ/g范围内,胃、肠道的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较强。点带石斑鱼幼鱼配合饲料中合适的能量蛋白比为31.62~33.50 kJ/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