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永安地震台钻孔体应变地震响应能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统计永安地震台2007—2013年体应变记录的地震同震响应,与同期国家地震台网大震速报目录对比,响应率为15.21%。绘制地震能力线,量化评估永安地震台体应变仪映震能力,得到钻孔体应变对不同震级地震的响应范围为:震级5.5级,震中距425 km;震级6级,震中距860 km;震级7.0级,震中距3 514 km;震级7.5级,震中距7 104 km。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长春台CTS-1型宽频带地震计记录到的不同震中距及不同类型地震的波形进行分析,分别得出CTS-1型地震计所记录到的不同震中距及不同类型地震的震相特征。结果表明,每个类型的地震都各有自己的震相特征。  相似文献   

3.
震中距100°左右地震震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震中距100°左右的地震,位于远震与极远震之间,特征既像远震又像极远震,震相较难分析。为了提高对该震中距地震的速报能力,对山西省地震局太原基准地震台记录的该震中距的地震事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震相特征及规律。  相似文献   

4.
选取德令哈地震台2007-2017年数字地震记录,对于国内外不同方位、不同震中距、不同地区、不同深度的典型中强地震,使用广东省地震局研发的单台分析处理软件MSDP,从地质构造、波列特征、P波初动、S波与P波震相到时差、主要震相、最大振幅、震中距等方面,分析所选取地震震相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构造区域的介质差异性及震源深度、地震波传播路径的不同,导致德令哈地震台记录的各地区地震震相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5.
鹤岗地震台垂直摆倾斜仪记录同震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2011—2015年鹤岗地震台垂直摆倾斜仪记录的同震响应数据进行整理,垂直摆同震响应与震中距成线性关系;近距离地震(约Δ10°)同震响应以阶跃为主,阶跃大小、方向与地震实际倾斜量存在差异;远震同震响应的振幅与震级呈指数函数关系,振幅与震中距成幂函数关系。分析认为,同震响应(阶跃)不仅与震中距、震级因素有关,还与场地效应和传播路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2004年12月以来全球7级以上强震和中国5级以上地震的同震效应特征,当震中距较小时,同震应变阶似单纯的阶跃;而当震中距较大时,阶跃具有脉冲的形式,曲线有一个往返变化。初步总结了不同震中距时,竖直摆倾斜记录地震波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唐山7·8级,澜沧一耿马7·6级及海原5·5级地震前电阻率变化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电阻率的变化与震中距及震级等的关系,因台站及地震的不同而不同,出现了相同震中距不同电阻率变化;较小地震其震区周围多台站出现异常的现象。文中对这种现象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计算。认为捕捉地震前兆信息的地电台址的最佳条件是:台站位于构造弯曲的弧形地段,且靠近断层,覆土厚度最大不超过1/2AD;底层岩石受力后电阻率易改变,电阻率值越小越好。  相似文献   

8.
陕西地区近地震的尾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K·AKi提出的地震尾波理论,以陕西省区域台网短周期地震仪记录的小地震尾波资料为基础计算表明:不论震中距有多么不同,这些地震的尾波震幅衰减曲线都几乎是相互平行的,而且尾波振幅只与台站周围一定范围内地表地质条件有关。最后引进阿拉斯加两次大地震的尾波振幅衰减与其已知的地震矩经验公式,算出陕西地区一批小地震的地震矩,并用地震矩和震级资料求出地震矩~震级的经验关系,对这种关系式与其它地区的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选取2013年松原5.8级震群23个MS≥3.0地震事件,通过地震波的振动持续时间、速度、周期、振幅等,进行震相识别,综合分析发现:该区域土层较厚,且震源相对较浅,面波较发育,波列的振动持续时间较长;地震震相主要以Pn、Sn、Pg、Sg、PmP、SmS为主:其中PmP、SmS震相在震中距70—110 km范围内较易识别;Pn、Sn震相在震中距150 km以上可较清晰的识别,随着震中距增大,Sn震相在震中距350 km以上将不易识别。  相似文献   

10.
回顾汕头地震台四分量钻孔应变对地震的记录特点,分析了同震记录与震中距、持续时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汕头台分量应变的同震记录持续时间和震级正相关,也与震中距大小正相关。另外,不同方向的记录具有方向性特点,即同震记录的震荡强度与地震发生的方位相关,一般与地震方位垂直的分量响应较大、平行的响应较小,这与汕头台临近水库降雨加载的特点相似,都是垂直于加载方向的响应较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分析了不同类型火山地震的波形,提出了相应的震源模型.然后发展了计算层状介质理论地震图的部分分离变量—有限差分方法,其最重要的环节是引用了吸收边界条件,使计算工作得以简化.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火山地震的理论地震图计算.最后,本文给出了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4~2005年Hi-CLIMB计划架设在藏南日喀则附近由28台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组成的二维台阵的地震记录,应用双差层析定位方法(TomoDD)对454个区域地震进行了精确重定位,共确定了340个地震的精确位置.发现区域震源深度呈明显的双层分布,其中有21 个地震的深度在50~80 km之间,与该地区的莫霍面深度相近.通过不同深度震源的理论地震图与实际地震图对比的方法,发现震源位置位于莫霍面上下地震图的震相存在明显差异,从而给出了存在地幔地震的直接观测证据.这一发现,对长期争论的地幔地震是否存在及大陆岩石圈流变结构的“三明治”模型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河南测震台网记录的平顶山平煤矿区及周边发生的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资料,按照直观、可快速识别的要求,选用发震时刻、P波初动方向、振幅比、振幅与尾波持续时间比等方法,对该地区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P波与S波最大振幅之比(Pm/Sm)是识别该地区地震类型的最有效判据;P波初动振幅与S波最大振幅之比(Pc/Sm)和S波最大振幅与尾波持续时间之比(Sm/T)2种方法可以作为辅助判据,以提高识别地震类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单台识别核爆的方法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乌鲁木齐地震台记录的国外6个主要核试验基地的核爆地震记录资料,通过对振动波形、首波振幅P1、最大纵波振幅Pm、最大横波振幅Sm及体波震级mb、面波震级Ms之间一些关系的研究,找出了核爆记录与天然地震记录的差别,为单台正确识别核爆提供了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强烈地震激发的地震波信息非常丰富,高频信息能量部分会在小范围短时间内迅速衰减,而低频信息特别是较低频信息能量部分则衰减较慢,会绕地球很多圈后才会消耗殆尽,从而激发地球的自由振荡.虽然地球自由振荡的固有频率不变,但不同震源机制的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频率成分会随着震级、震源机制、方位等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别.本文利用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与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Mw7.8)地震这两个能量震级相当但震源机制不同的地震,基于地震波传播理论,考虑横向各向同性PREM地球模型并融合Crust2.0地壳模型、S20RTS地幔模型及PREM径向衰减模型,利用谱元法结合高性能并行计算,对这两次强烈地震激发的全球地震波传播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它们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频谱特征差异.计算结果显示了汶川地震的逆冲-走滑特性及昆仑山地震的水平左旋走滑特征.利用理论计算得到的地震波动记录进行功率谱密度估计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这两次强烈地震释放的低频信息能量大小相当,但总体上看昆仑山地震释放的能量略小于汶川地震的.对比分析表明,不同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模式在同一台站处的发育程度不同;同一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在不同台站处记录到的振型频率成分也有很大差异.对于不同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有一些频率成分共同出现,表现为地球自由振荡功率谱能量均较大;也有一些振型由于相长干涉,仅在某些地震中被激发而得以良好发育,表现为功率谱能量明显较大;而一些振型由于相消干涉,在一些地震激发方式下被压制,表现为功率谱能量明显很小,甚至接近于0.计算结果清楚地显示了不同地震激发方式下地球振荡模式丰富而复杂的特性,需要对不同地震激发的地球振荡信息进行综合深入的分析,才能对地球内部结构尤其横向不均匀特性给予全面的科学解释.  相似文献   

16.
石树中  沈建文 《地震学报》2012,34(1):105-110
指出作为截面抗震验算标准的“小震”混淆了两种明显不同的概念:其一是对应于50年超越概率63%的地震动参数(以下简称“多遇小震”);其二是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参数经过折算得到的参数(以下简称“折算小震”).上述混淆导致抗震设计中实际上执行着不同的标准.文中讨论了中、小地震动参数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包括从地震危险性分...  相似文献   

17.
地震泼由多种频率成份组成,在其传播过程中。由于地球介质的滤波作用,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高频成份逐渐被衰减。周期越大的成份传播越远。因此,在地震观测上,不同频带的地震仪用于观测不同震中距范围的地震,使仪器较好地响应,就我国台网而言,短周期仪用于地方震、近震的监测,中长周期仪和长周期仪用于远震,极远震的监测,其中长周期仪偏重于记录极远震。但作者在实际分析工作中注意到,短周期仪的记录应用于远震,极远震的分析,显示出独特的作用,充分挖掘和利用短仪资料,将会更加丰富远震、极远震的震相资料。本文以高台地震台的资料为依据,从震中距和震级角度,与中长仪和长仪作比较,对短仪记录远震、极远震的震相及特征作了统计分析与初步探讨,并对新疆地区“影区”地震S波的记录、日本地区地震_PPcP等震相的出现提出了现象的存在,给出了相应的观测结果,以待步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70年至1998年1月10日张北地震前,沿NWW向发生2级以上地震24次,其分布相对集中,呈条带状。对华北台网所记上述地震的到时数据全部重新查图核对,并补充了内蒙古台网5个台的数据以改善用于定位的台站分布,并采用主地震定位法重新定位,除一个地震外,其余地震更加集中,形成一小震条带。1998年2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在张北震区架设10台短周期数字化地震仪,记录了大量微震。作者采用P波和S波到时差重新进行了震源定位,得到184次微震的定位结果,连同1998年1~2月张北震区3级以上地震事件定位结果一起勾画出6.2级地震的震源破裂带。由张北地震震中向SEE向延伸存在由强震构成的张家口渤海地震带。根据精确定位结果,结合修订后主震的震源机制、宏观烈度分布和层析成像资料,讨论了张北地震和小尺度地震带(震源破裂带)、震前的中等尺度小震条带以及大尺度的张家口-渤海强震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姚安地震序列与大姚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丽芳  刘杰  苏有锦 《地震》2006,26(1):10-18
2000年1月15日在云南省姚安县发生了MS6.5地震, 2003年7月21日和10月16日在云南省大姚县发生了MS6.2、 MS6.1地震。 这两个地震序列均发生在滇中块体, 震中位置相距42.5 km, 构造、 应力背景相似, 但序列类型不同, 时间间隔短。 为深入研究姚安地震和大姚地震序列的特征, 根据昆明区域数字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资料, 利用遗传算法计算了2000年姚安地震和2003年大姚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 研究结果表明, 姚安地震序列和大姚地震序列的地震矩和近震震级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它们的地震矩M0均在1012~1014 N·m, 地震矩与震源半径之间呈线性关系。 应力降随震级变化不明显。 拐角频率和地震矩之间有明显的依赖关系, 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拐角频率和地震矩的关系式, 利用此关系式可计算出给定地震矩的拐角频率估计值fa, 进而可分析实际计算的拐角频率与估计值之差(fc-fa)的时间变化曲线。 姚安地震序列和大姚地震序列实际计算的拐角频率与估计值之差(fc-fa)及应力降随时间的变化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姚安地震序列的应力降和拐角频率差值在4.3级和4.6级强余震前均有一个上升-下降过程, 反映余震区应力场有一个增高-下降过程; 大姚地震序列应力降和拐角频率差值在MS≥4.6强余震发生之前均会出现高值异常, 但在MS4.6~4.7地震之前出现的高值异常持续时间短, 在MS6.1地震前出现的高值异常持续较长。 文中结合两个地震的发震构造, 序列类型等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0.
By analyzing seismograms of short period records at the Beijing SeismoJogicaJ Observatory, the present paper investigates the amplitude ratio of seismic phas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mplitude ratio of Sn/Lg is correlated with the lithosphere structure, the thermal state, and strong earthquake occurrence in the region the seismic rays pass through. The significance of such a correlation in the study on the genesis and predic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