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洋中的风尘沉积物完整、连续地记录了古环境、古气候特别是古大气环流的演变信息.它是进行全球变化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简述了海洋风尘沉积物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及其主要成就.  相似文献   

2.
海洋沉积物中磷浓度和聚集的控制因素了解磷在海洋中的沉积作用对限制海洋磷循环的输出和确定磷成因(碳酸盐氟磷灰石自生建造)、磷灰岩沉积(大陆边缘富磷沉积物的高度聚集)都是很重要的。对大陆边缘、磷成因大陆边缘和开放大洋环境下的沉积磷的浓度和聚集速率的研究表...  相似文献   

3.
宫古群岛外陆架和陆坡上受潮流影响的高能环境和与红藻石有关的碳酸盐沉积YoshihiroTsuji宫古群岛位于日本琉球岛弧南部。沉积在开阔陆架和水深900m陆坡上的沉积物泥质含量低(<5%),而沉积在潮流受阻水深20m的浅部陆架区的沉积物泥质含量高(>...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沿岸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洋沉积物中再沉积孢粉化石的研究,为海洋沉积物来源,探讨海面升降,气候变化及陆缘构造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阿拉伯海东部边缘地区的有机和无机碳的浓度与埋藏通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中到达海底的生物生产力的剩余部分包括以有机(Corg)和无机(主要是CaCO3)形式存在的碳物质与二氧化硅(SO2)。在海洋中,它们的浓度和目前的沉积通量(也称作是“rain rates”)可以通过沉积物捕获的方式来确定。海洋沉积物保留着这些记录,并且提供了过去沉积通量的信息。阿拉伯海是一个以高生物生产力(季风引起的)而著称的地区(Qasim,1977;Madhupratap等,1996),  相似文献   

6.
定量分析从大连石槽岩礁潮间带共采得14种海藻和25个附植小型动物样品。指出海洋线虫和底栖桡足类是永久性小型动物中占优势的类群,平均相对丰度分别占41%和28.3%。共鉴定出46种海洋线虫。沉积食性的锐棘线虫(Theristusacer)的优势和普遍分布,指出本研究海域的隐蔽性,海藻上沉积了较多的有机碎屑和沉积物。将附植小型动物的数量与其他海域进行比较,并讨论了附植小型与附植大型动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东海浪岗山岛屿黄土剖面系统采样和粒度、磁化率测试,在同其他地方黄土充分对比的基础上,分析和讨论了浪岗山第四纪风成沉积的粒度与磁性特征:浪岗山黄土剖面中,10~50 μm粒组富集,分布均匀,符合黄土的风成特性;但粗颗粒(〉50 μm)含量均超过10%,显示该剖面除了接受来自西北内陆的远源风尘物质外还接受来自东海陆架的近源风尘物质;磁化率相对较高,但变化不大.根据沉积物的粒度与古气候环境的内在联系,结合磁化率变化情况,对该地区风尘沉积物的物源变迁及环境演变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基于全球海洋及其上空大气中关于有机磷酸酯(OPEs)的数据,分析了目前OPEs在全球海洋及其上空大气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总结发现,海水中的OPEs主要来自河流输送,且浓度分布特征表现为由近及远、由浅及深逐渐递减。磷酸三(2-氯乙基)酯(TCEP)、磷酸三(1-氯-2-丙基)酯(TCPP)和磷酸三(1,3-二氯异丙基)酯(TDCPP)三种卤化OPEs是海水中主要污染物;输入到海水中的OPEs经过颗粒沉降等作用沉积到海洋沉积物中,随之,沉积物中的OPEs可能反析出或直接累积,在海洋沉积物中形成一个大的OPEs储存库。分析北太平洋到北冰洋表层沉积物中OPEs的浓度发现,从白令海峡到北冰洋,随着纬度的增加OPEs的浓度也普遍增加,且相对于非卤化OPEs,卤化OPEs更易被运输到偏远海域。总有机碳(TOC)与大洋沉积物中OPEs的浓度无相关性,但与近海海洋沉积物中OPEs的浓度呈正相关,TCEP和磷酸三异丁酯(TiBP)为海洋沉积物中主要污染物;海洋上空大气与水体中的OPEs是不可分割的,海洋上空大气中的OPEs一部分通过大气沉降进入海水,一部分继续迁移到更偏远区域,气团来源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对比OPEs在全球海洋上空大气中的浓度分布发现,南北半球并无明显差异,TCEP和TCPP是海洋上空大气中主要污染物。  相似文献   

9.
菲律宾海是西太平洋典型的风尘汇集区,也是南极底层水影响的远端地区.由于水深较大等原因,这一热点地区沉积物的古环境研究尚未全面展开.本文对菲律宾海中部XT06孔沉积物开展了磁性地层和粒度测试工作,分析了XT06孔沉积记录的年代学特征和沉积过程,初步探讨了区域沉积演化的控制因素与古环境意义.结果表明:(1)通过系统交变退磁...  相似文献   

10.
气候的突然变异性是在冰芯、海洋沉积物、以及洞穴堆积层中可以见到的显著的特征,尤其是在3期海洋同位素时期(MIS)。在许多陆相(湖相沉积中)沉积中也可以观测到相应的变化,然而那些能证明事件同步性以及陆地生态系统对这些气候迅速变化的清晰的证据仍然模糊不清。我们这里报告的是对法国LesEchets地区湖相沉积层序的多方面研究。研究表明湖泊生态系统在较高和较低的湖泊有机质生产率之间交替变化时经历了深刻的循环变化。这种变化既类似又不同于我们在冰芯和海洋沉积物中看到的情况。我们的研究表明虽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多变性的响应迅速,但还是受到局部因素的改造。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台湾以东黑潮主流系沉积物中碳、氮、磷等生源要素指标的变化,在沉积物年代学的基础上,探讨了近千年来气候环境变化在黑潮沉积物中的历史记录。结果表明,近千年来台湾以东、琉球岛弧南侧斜坡的黑潮主流区平均沉积速率可达34.2 cm/ka,据其变化可大致分成的3个沉积阶段,与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和现代暖期的划分基本一致。沉积物中碳以无机碳为主,总无机碳(TIC)的含量从1850年开始逐渐增大并伴随剧烈波动,恰好与大气CO2水平的快速升高相对应;总有机碳(TOC)含量的变化则与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变化关系密切,在夏季风较弱的小冰期其含量明显高于夏季风较强的中世纪暖期和现代暖期,这是由于较弱的夏季风有利于亚洲大陆风尘的产生和向海输送,从而促进了研究海域的初级生产力。1850年以来,沉积物中的C∶N∶P逐渐从低于转变为高于Redfield比,反映了上层水体营养盐结构从氮缺乏到氮充足的转变,这与近现代以来急剧增加的全球氮排放密切相关。总体来说,黑潮主流系沉积物中的生源要素指标,明确记录和响应了近千年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尤其是近150多年以来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气候环境剧变。  相似文献   

12.
赵奎寰 《海岸工程》1996,15(4):86-91
研究了喀拉海陆架沉积物的物理性质,该陆架沉积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沉积物沉积的自然环境,沉积物的物理性质形成条件及其性质的多样性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主要是气候,新构造和古地理条件。物理性质的时间和空间在很大程度上由陆架地貌格局和物质沉积的具体条件所控制,沉积物成因类型和沉积相(环境)之间是协调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闽南-台湾浅滩上升流区海洋拮抗菌的生态分布、种类组成及其抗 菌活性。结果表明:在该海区海水中桔抗菌占总异养菌数的1.2~9.4%,沉积物中 则占4.3~15.6%;拮抗菌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桔抗菌的丰度大于其 他季节,属的组成也较复杂多样。在所分离的桔抗菌中,有6株桔抗菌对多种试验 菌株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能力,被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孤菌属(Vibro)、 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作者讨论了海洋桔抗菌的 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其在海洋环境自净中的作用,阐述了开发、利用海洋 微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熊志方  李铁刚 《海洋与湖沼》2017,48(6):1244-1256
海洋大型硅藻的勃发及其在海底的纹层硅藻席沉积代表大规模的有机碳和生物硅输出通量,该生物堆积事件或过程对海洋酸化和全球变暖产生负反馈,因而在气候变化中的地位不容小觑。本文在融入作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海洋纹层硅藻席的研究现状,认为大型硅藻勃发不能直接和上涌活动相关联,在热带海区一般与成层化相关,在亚热带海区总体上与锋面作用相关。大型硅藻勃发时,表层水不一定贫养,也可以是富养的,也不总是需要借助浮力下沉到营养跃层吸收营养物,可直接吸收海洋表层中的营养物(如风尘溶解来源的硅酸)。大型硅藻通过高的初级生产力吸收大气中的CO_2,尔后在海洋深部降解形成的CO_2在海洋成层化条件下以巨大"呼吸CO_2库"得以封存,代表促使冰期大气pCO_2降低的一种重要机制。海洋纹层硅藻席的保存环境由多种因素制约,可以是氧化的也可以是亚氧化的,因而对用纹层沉积物来指示缺氧底层水条件应持谨慎态度。另外,提出了解释大型硅藻勃发和硅藻席形成机制的新模式"风尘触发硅藻席沉积",极大地促进了硅藻席沉积成因谜团的解决。最后,指出了目前海洋纹层硅藻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未来可以开展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北黄海西部的全新世泥质沉积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桂芝  高抒  李凤业 《海洋学报》2003,25(4):125-134
细颗粒沉积物在海洋动力条件下被侵蚀、搬运、堆积过程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关注的内容之一,陆架区细颗粒沉积物的输运、堆积、再悬浮过程与物质循环有着紧密的关系[1]。泥质沉积中记录了环境变迁的信息,通过对现代环境下的细颗粒沉积的研究,可以了解沉积物的形成环境及堆积过程,有助于恢复古代的沉积历史和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6.
过去2.4万年以来南加利福尼亚环境变化的千年脉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记录L.E.Heusser三塔巴巴拉盆地(位于加利福尼亚西南20km)层状与非层状沉积物的快速沉积(120cm/100014CaB.P.),是过去16万年以来加利福尼亚海岸环境系统...  相似文献   

17.
亚得里亚海沉积有机质的来源J.Faganeli等海洋沉积物是大多数浮游植物在海洋透光带产生的下沉有机质的最终归宿。海洋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堆积速率与深海初始生产力和沉积速率有关。控制沉积有机质保存的因素复杂,目前还没有完全了解。然而,在成岩作用早期,海洋...  相似文献   

18.
过去几年中人们对海洋环境中有机质沉积作用的观点为研究沉积盆地中源岩的分布提供了指南。根据这个概念性的模式 ,有机物质的堆积是高原始生产力、保存能力增强等几个有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并受沉积速率的调控。主要的保存控制取决于底层水的缺氧程度和水深。根据沉积物圈闭实验得到的大量资料 ,Suess(1980)发现海洋中从透光带输出的有机质通量在整个水柱范围内随水深增加而减小。这种说法似乎可以排除大量有机质在近海深水环境堆积的所有可能性。本文列举了第四纪近代沉积的两个例子 ,以对这种说法进行质疑 ,并进行元素分析…  相似文献   

19.
热带大西洋深海沉积物中的晚更新世木炭:气候和地球化学意义研究人员对热带大西洋晚更新世海洋沉积物中的木炭进行了测定,以了解局部木炭的沉积历史.这些木炭与邻近大陆生物质氧化和大洋碳的多价螯合相关.对热带大西洋东部深海岩心进行详细分析(约1.0ka分辨率)...  相似文献   

20.
菲律宾海地理位置特殊,蕴含着丰富的前沿地球科学问题,是研究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天然实验室。近年来,菲律宾海中部九州-帕劳海脊南段已成为研究热点,但对其表层沉积物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了解尚存在不足。本文通过对采集于九州-帕劳海脊南段水深为3 900~6 100 m的69个站位样品开展沉积地球化学研究,旨在判别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底质类型为远洋黏土和硅质软泥,不同类型沉积物的碎屑组分化学风化程度均较低,受分选和再循环的影响较小,是亚洲风尘物质和岛弧火山物质的混合产物,且以亚洲风尘物质为主;研究区不同类型站位的沉积环境基本一致,整体处于氧化沉积环境,底层水体氧化还原条件不是研究区沉积物中过渡金属(如Mo)元素富集的控制因素,铁锰(氢)氧化物是连接水体-沉积物中过渡金属元素源-汇过程的重要纽带。此外,底部氧化还原条件可能不是该海域硅藻席沉积保存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