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6 毫秒
1.
基于1966—2015年鲁中地区8个气象站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相对湿度气象观测资料,利用年最高气温、高温日数、极端高温日数、暖夜日数、炎热日数和高温热浪日数等指数,研究其极端高温天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鲁中地区近50 a年最高气温随时间变化呈增加趋势,1990年后增加趋势明显,有6 a左右的主要变化周期,主要空间变化规律一致;极端高温天气呈增强趋势,尤其在1990年以后,年炎热日数和轻度高温热浪日数最多出现在1994年,年高温日数最多出现在1997年,年极端高温、暖夜日数和重度高温热浪日数均出现在2005年;中部地区发生极端高温天气频率高,南部山区发生频率低。  相似文献   

2.
根据洞庭湖区24个气象站1960-2013年夏季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及滑动平均等方法研究了洞庭湖区近54年夏季高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区夏季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分别以0.142 d/年、0.006℃/年的变化速率递增,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变化都明显加快.洞庭湖区夏季高温日数多年平均为18 d,2013年最多为47d,1987年最少为8d.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多年平均为36.1℃,2013年最高,为37.0℃,1965年最低,为35.5℃.洞庭湖区各单站的夏季平均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变化并不一致,有9个站夏季平均高温日呈显著增加趋势,有12个站夏季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呈显著增强趋势,其余站点增加趋势并不显著.单站夏季平均高温日变化速率最大的是华容,以0.425 d/年的变化速率递增.单站夏季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变化速率最大的是安乡,以0.020℃/年的变化速率递增.洞庭湖区夏季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均呈现出由北部的湖区向环洞庭湖山区呈辐射状递增的分布趋势.高温日数安化最多,为28 d,荆州、公安、石首、岳阳最少,均为12d.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安化最高,为36.6℃,石首最低,为35.6℃.洞庭湖区夏季年最多高温日数出现在安乡和益阳,为55 d.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益阳,为43.6℃.  相似文献   

3.
利用昌吉州1981—2010年高温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气候倾向率等气候诊断方法,探讨了昌吉州近30年高温的分布规律、气候变化趋势、周期性特征。结果表明:(1)昌吉州的高温日数较多可能与其地形有关,天山山脉北坡高山阻挡,空气流通不畅,且昌吉州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故靠近沙漠地区高温日数较多。昌吉州东部为鄯善、哈密、巴里坤、蒙古国交界的隆褶带,海拔高度较高,高温日数较少。(2)从高温日数的气候趋势上,昌吉州中部每10年高温日数增加天数最多;而山区每10年高温日数增加天数最少,但山区高温日数气候趋势最为显著。(3)在周期分布上,昌吉州普遍5年周期相对比较稳定且具有全域性。近30年以来,高温日数的振荡比较频繁。(4)各区域存在不同时间尺度年高温日数气候突变点,昌吉州西部突变发生在1987年和1999年,中部发生在2000年和2004年,东部地区发生主要在2004年,山区发生在1984年。  相似文献   

4.
整理了克拉玛依市1960—2009年高温日数资料,用线性趋势分析、最大熵谱等方法,分析克拉玛依市高温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克拉玛依市高温日90%以上集中在6—8月,强高温和极端高温日数仅出现在6—8月;持续高温日≥7 d的高温期,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年高温初日50a变化呈线性递减趋势,年高温终日50a变化呈线性递增趋势;高温日数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都比较大,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克拉玛依市高温日数明显增多,且强度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极端高温天气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0—2013年上海市徐汇站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相对湿度及2004—2014年上海市10个气象站夏季日最高气温与日最低气温等观测资料,采用夏季日最高气温、高温日数、暖夜日数、高温热浪指标、炎热日数和广义极值分布等分析了上海市极端高温天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3年上海市夏季日最高气温明显升高,暖夜日数和高温热浪指标明显增加,均在2013年达最大值,炎热日数和广义极值分布在1976年出现转折呈两种变化趋势。2004—2014年上海市徐汇站极端高温现象最显著,奉贤站、金山站和崇明站极端高温现象最不显著。不同极端高温指标可综合表征极端高温事件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根据克拉玛依市1960—2009年高温日数资料,用线性趋势分析、最大熵谱等方法,分析高温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克拉玛依市高温日90%以上集中在6—8月,强高温和极端高温日数仅出现在6—8月;持续高温日≥7 d的高温期,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年高温初日50 a变化呈线性提早趋势,年高温终日50 a变化呈线性推迟趋势;高温日数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都比较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克拉玛依市高温日数明显增多,且强度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7.
利用东源县和紫金县国家气象站1978-2018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分析了河源城区高温和炎热天气特征。结果表明:河源城区总高温日数、一般高温日数和重高温日数均呈明显增加趋势,无严重高温日。总高温日数存在4~5、8~9和准15年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常年首次在5、6月出现高温日;高温炎热日出现次数最多在7、8月份;极端年最高气温介于36.2~39℃。炎热日数以0.26 d/年速率明显增加,同一个炎热临界值,相对湿度增大,对应的最高气温会降低。炎热日数与热岛效应强度之间存在显著性的相关关系。高温炎热过程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和El Niňo事件影响。  相似文献   

8.
1高温标准以日极端最高气温≥37℃为一高温日,连续3天≥37℃为一次高温天气过程。统计1952~1997年宝鸡市地面观测站资料,宝鸡最高气温是41.6℃,出现于1973年8月3日,46a中有34a出现过高温,12a无高温;高温天数共116d,高温过程9个;高温连续天数比较少,以2~3d高温为主。2高温的气候特征2.1宝鸡高温主要出现在6、7、8三个月宝鸡高温平均初日是6月17日,平均终日是7月18日,平均高温季节一个月。但是,高温最早初日和最晚终日间隔将近4个月,高温最早是5月8日(1981年)…  相似文献   

9.
2013年夏季我国南方区域性高温天气的极端性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唐恬  金荣花  彭相瑜  牛若芸 《气象》2014,40(10):1207-1215
提利用1960-2013年我国南方10省(市)733个站点的日最高、最低气温和日平均气温资料,对2013年夏季我国南方高温天气的极端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夏季我国南方高温天气具有显著的群发性特征,覆盖了长江中下游以及重庆等八个省、两个直辖市;也具有以高温天气过程重现构成的持续性特征,主要经历了4次高温天气过程,其中,7月22日至8月21日的第三次高温天气过程,强度最强、范围最广。重点围绕区域性高温在历史上的极端性做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高温区域的夏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破历史纪录,为近50年新高;平均高温日数和强度也超过了历年平均高温日数和强度的极值,属历史罕见;高温日数和高温强度的高值区域范围比历年向北扩展,且高值中心值超过历史最高纪录,极端性突出;2013年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次数突破了历史纪录,其中8月的极端高温事件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0.
南阳市1960—2013年高温日数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资料室1960—2013年南阳市地面气象月报表的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简单相关系数法、M-K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南阳市高温日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3年南阳市共出现788次高温日;出现高温日数最多的是2013年,为37天;1987年无高温日。南阳市高温日数6月份最多,占高温天气发生总次数的36.7%;9月最少,占总次数的2.2%。从1960—2013年高温日的逐年分布情况可以看出,54 a间高温日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倾向率为-1.59天/10a。南阳市年高温日数在20世纪70年代的降低是一突变,具体是从1971年开始。由南阳高温日数小波系数实部图可见,高温日数存在多重时间周期尺度上的嵌套复杂结构现象,包含了多个不同尺度的周期变化,南阳年高温日数变化存在3个明显的周期振荡,分别是10~12 a、26~28 a和50~51 a的尺度。从小波方差图中可以看出,12 a、28 a、50 a存在峰值,其中尺度50 a峰值最高,能量最大;其次是尺度12 a的。高温日数较多年比高温日数较少年6—8月500 h Pa平均环流场副高西伸脊点更偏西;高温日数较多年500 h Pa平均环流场更为平直,以纬向环流为主,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因此多晴热天气。高温日数较少年环流场上华北地区波动幅度更大,冷空气和降水天气过程较多。1960—2013年5—9月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这也相应地减少了高温天气。1960—2013年5—9月南阳市日照时数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日照时数的下降也使高温日数减少。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资料室1960—2013年南阳市地面气象月报表的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简单相关系数法、M-K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南阳市高温日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3年南阳市共出现788次高温日;出现高温日数最多的是2013年,为37天;1987年无高温日。南阳市高温日数6月份最多,占高温天气发生总次数的36.7%;9月最少,占总次数的2.2%。从1960—2013年高温日的逐年分布情况可以看出,54 a间高温日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倾向率为-1.59天/10a。南阳市年高温日数在20世纪70年代的降低是一突变,具体是从1971年开始。由南阳高温日数小波系数实部图可见,高温日数存在多重时间周期尺度上的嵌套复杂结构现象,包含了多个不同尺度的周期变化,南阳年高温日数变化存在3个明显的周期振荡,分别是10~12 a、26~28 a和50~51 a的尺度。从小波方差图中可以看出,12 a、28 a、50 a存在峰值,其中尺度50 a峰值最高,能量最大;其次是尺度12 a的。高温日数较多年比高温日数较少年6—8月500 h Pa平均环流场副高西伸脊点更偏西;高温日数较多年500 h Pa平均环流场更为平直,以纬向环流为主,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因此多晴热天气。高温日数较少年环流场上华北地区波动幅度更大,冷空气和降水天气过程较多。1960—2013年5—9月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这也相应地减少了高温天气。1960—2013年5—9月南阳市日照时数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日照时数的下降也使高温日数减少。  相似文献   

12.
1961-2010年广东省高温天气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东省27个地面观测站1961-2010年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以及日最低气温等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EOF及REOF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广东省高温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东省多年平均高温日数由北向南递减,并且递减趋势明显;近50 a广东省各地区的高温日数基本为上升趋势,中部高温日数的上升幅度最为明显;从全省平均情况来看,高温日数长期演变为显著的上升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处于偏少期,90年代末期以后进入偏多期,2005年后高温日数上升趋势较为显著;高温日数在1998年出现了突变现象;高温日数存在20-23 a的振荡周期,但这种周期性变化并不显著;广东省高温日数的标准化距平场可分为中部、北部和南部3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1979-2019年ERA5再分析资料,选择绝对阈值(35℃、30℃)高温,通过线性趋势法等方法分析了北半球夏季近41 a来高温事件(包括高温日数、高温强度、高温影响范围的变化)的长期变化。分析北半球格点每年高温日数总数和高温日日最高气温总和等指标,发现高温强度逐渐增大。通过统计研究范围内出现高温的格点数(换算成面积),发现高温的影响范围在逐渐扩大。在长期趋势外,35℃和30℃高温日数分别有2 a和4 a的年际周期。  相似文献   

14.
1960—2006年重庆高温日数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世刚  周浩  何军  唐家萍  盖长松 《气象》2009,35(9):68-76
利用重庆市1960-2006年35个地面气象站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近47年来重庆市高温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市有四个主要的高温多发区,分别在东北角的巫山、北部的万州、中部的涪陵和丰都一带以及西南角的万盛和綦江附近;较重高温、严重高温和特别严重高温的最大值分别为21d/a、14d/a和2d/a左右.重庆市高温日主要发生在7月和8月,其中8月的高温日数和高温强度都大于7月;近47年全市高温日数大体呈现出"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趋势;尤其是大于40℃的高温日数变化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利用南沙气象探测基地的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对南沙的高温日进行了统计,并对2012年7-8月的高温天气过程做了分析,结果发现:南沙高温日数和持续高温出现最多的是2009年,持续高温以2d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为3d;南沙高温主要在6-9月出现,集中出现在7月下旬-8月下旬,高温日出现最多的是8月;高温一般出现在15:00前后.2012年高温出现时副高一般断裂成块状或者脊线比较偏北,受热带气旋的影响较大;所有的高温日都受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影响;当热带气旋位于南沙区偏东时,出现高温持续的时间较长,而且过程最高气温也较高.高温日当天08:00气温高、云量偏少、地面风速低、以西到西北风为主,湿度偏低.  相似文献   

16.
基于惠阳国家气象观测站1953—2018年逐日的日平均气温和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突变检验、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惠阳高温天气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3—2018年惠阳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0.017℃/年),年平均气温在1995年发生升温的突变;高温天气出现在5—10月,以7—8月最多;1953—2018年惠阳年平均高温日数为13.8 d,高温日数气候倾向率为0.28 d/年,上升趋势明显,暖期年平均高温日数比冷期年显著增多131%,高温热浪频次则增加160.7%,同时高温热浪强度也呈现显著增长趋势,特别是中度以上高温热浪过程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1—2010年西北干旱区83个气象观测站的日气温资料,通过线性倾向率、百分位法及Mann-Kendall法得出西北干旱区极端高温的具体变化特征。用百分位法对西北干旱区日气温数据进行处理,确定极端高温指标的阈值,得出极端高温强度和极端高温事件的频率。结论如下:自1989年开始,西北干旱区年极端高温呈显著上升趋势,空间上西部大于东部,局部地区盆地南缘大于北缘;极端高温日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四季极端高温均有上升趋势,秋季增长率最高、冬季最低,秋季极端高温日数增长速率最大;季极端高温及高温日数高值区分布在西北干旱区西北和东南部的盆地边缘,干旱区沙漠边缘及戈壁区;西北干旱区年、季极端高温日数均与年平均气温相关性突出。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峡库区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利用长江三峡库区及其周围地区34个气象站1961~2002年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库区高温日数、极端高温、高温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0多年来,长江三峡库区年高温日数和危害性高温日数均存在年际变化大,阶段性变化明显、减少趋势三大特征,其中危害性高温日数减少趋势显著;高温过程频次也呈明显的减少趋势,且这种趋势主要是中等强度高温过程减少所致.极端最高气温变化趋势存在地域差异,江北大部地区有微弱的升高趋势,库区其余大部地区无明显变化趋势或降低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湖南高温日时空分布特征及高温日数气候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伯良  李易芝 《气象科技》2015,43(6):1110-1115
利用1961—2013年湖南74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高温观测资料,建立了较完整的湖南高温日时间序列,分析了湖南高温日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湖南高温日呈增加趋势,每10年增加2天左右,湘北高温日增加趋势显著;高温最长持续日数总体上湘南大部呈弱的减少趋势,每10年减少0.5天左右,湘中及湘北则呈较强的增加趋势,每10年增加1天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高温天气显著增多、增强。利用最优子集回归构建气候预测模型,预测湖南高温平均出现日数,预测效果较好,可在业务中应用。  相似文献   

20.
广西高温日数的时空特征及其变化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利用广西66个气象台站1960~2008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广西年高温日数、春夏秋三季高温日数的时空特征和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高温日数的地域分布由河谷向丘陵山区递减,具有明显的局地性特征;广西西部春季高温发生频繁,年极端最高温度出现在春季。序列分析表明,广西年高温日数呈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和突变特征,1960~2008年经历了3个偏多时期和2个偏少时期,并出现2次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