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古以来,水、旱、蝗、疫、风、火、雹、震等自然灾害,给河南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和灾难。建国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河南防御灾害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有时在灾害面前仍显得软弱无力,各种灾害仍不时出现并给人民带来危害。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致力于兴利和除害两个方面。除害,是灾害防御课题的中心内容。一、河南省灾害概况华北地区是我国的主要受灾地区,成灾面积占全国总成灾面积的50%。河南省是我国主要的受灾省份,灾害种类、次数、死亡人数,均列各省之首。河南省的灾害种类有如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黄淮海平原面积约6.77万平方公里,占整个黄淮海平原面积的22.6%,占河南省总面积的40.5%。研究这一地区的旱涝沙碱灾害的成因机制及发生发展规律,对其进行综合治理,发展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一、旱涝沙碱灾害的基本特征 1、旱涝灾害。根据公元1501~1910年间的历史资料统计分析,本地区旱涝灾害具有如下特征:①多发性,发生频率高。在410年间,曾发生旱涝灾害800余次,平均每年2次。其中旱灾多于涝灾,旱灾430余次,平均每年一次还多。涝灾370余次,几乎每年都有涝灾发生,风调雨顺的年份极少。②地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中国洪涝灾害成灾面积变化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文章以小波诊断技术为基础,对建国以来中国洪涝灾害成灾面积变化进行了多时间尺度分析。研究表明,建国以来中国洪涝灾害成灾面积变化具有明显的3年左右、9年左右和17年左右的特征时间尺度和相应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并且特征时间尺度近年来逐渐缩短,即成灾面积的变化渐趋频繁。根据这几个特征时间尺度上小波系数的演变趋势发现,在未来几年内,中国洪涝成灾面积呈现下降的总体趋势。根据小波方差分析发现中国洪涝灾害成灾面积变化具有显著的3年、9年和17年的主要周期,并以9年和17年的周期尤为显著;同时,根据功率谱的比较分析同样发现,中国洪涝灾害成灾面积同样存在着3年左右、7~9年和17年的主要周期。  相似文献   

4.
中国2004年泥石流灾害特点及其对减灾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崔鹏 《山地学报》2005,23(4):437-441
分析了我国2004年成灾特点,大陆首次出现大规模的大风泥石流,在植被较好的地区仍然有泥石流发生,年内同一地区多次成灾增大了灾害损失,建筑选址不当是造成人员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低频性泥石流常造成严重灾害.受上述成灾特点的启示,提出在进行潜在泥石流判识时要慎重对待植被较好的区域,注重对低频泥石流的防范,在建筑物选址时应注意潜在泥石流危害,加强重大工程建设区泥石流灾害的预警,建立群测群防体系,进行监测预警,制定临灾预案,发展灾害保险业务以分担灾害风险等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5.
古黄河三角洲和现代黄河三角洲风暴潮灾害平均发生周期分别为11.3 a和6.4 a。现代黄河三角洲风暴潮灾害平均发生周期由1949年前的5.5~6.5 a延长至1949年以来的7.9 a,发生频率虽有所降低,但大型风暴潮灾害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需修筑高等级的防潮堤坝。黄河三角洲风暴潮灾害取决于气象、地形和水文要素的综合效应:在气象因素制约下具有多发于初冬、春4月和台风期的季节特征;在地形因素制约下具有易发于SE风转NE风的天气特征;在水文因素制约下显示以近无潮点岸段为界,三角洲西、南两地成灾异时的特征。据此,开展风暴潮灾害预报和堤坝建设,可抵御潮灾和减轻潮灾危害。  相似文献   

6.
宁夏特强沙尘暴气候背景及其成灾规律研究   总被引:34,自引:20,他引:14  
沙尘暴是宁夏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每年强及特强沙尘暴给当地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并导致中部干旱带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加快了荒漠化进程。文章从沙尘暴发生的机理和形成机制出发,通过对历史气象资料及沙尘暴灾情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初步形成宁夏沙尘暴天气运动、成灾规律的概念模型,并对宁夏沙尘暴灾害进行区划。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8~2010年河南省主要气象灾害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以及粮食产量等基础数据,系统分析河南省境内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洪涝、风雹灾、霜冻)对农业的危害、时序特征、空间分布,并进一步分析了河南省农业气象灾害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灾和旱灾是河南省最主要的两种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具有长久的威胁,旱灾多发生在豫西和豫北地区,而水灾多发生在豫东南地区。农业气象灾害跟粮食产量呈负相关关系,直接威胁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8.
目前伊犁生态系统平衡失调:1.畜牧业的草畜不平衡和季节不平衡伊犁的夏场面积占53%,载畜量1,420万绵羊单位,春秋场面积占22%,载畜量182万,冬场面积占23%,载畜量457万。一九八四年全地区牲畜总数为787.26万绵羊单位。理论载畜量和实际载畜量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夏场富余,冬场不足,春秋场的紧张尤为突出,以致每年成畜平均死亡率达10%左右,灾害之年死亡率高达30%左右,草场的退化已十分严  相似文献   

9.
汉源县大渡河“8.6”崩塌堵河灾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08-06四川省汉源县顺河乡猴子岩发生大型崩塌,90余万m~3崩塌体直接冲进大渡河,形成40 m高的堰塞坝,阻断大渡河,形成库容达6 000×10~4 m~3堰塞湖,导致2人死亡,29人失踪和重大财产损失.以现场调查与观测为基础,分析灾害发育条件和成灾过程,认为高陡边坡次级断裂造成的岩体破裂是崩塌发育的基础条件,"5.12"汶川大地震、强降雨及道路工程建设造成的边坡失稳是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针对崩塌堵河灾害的成灾特点,提出加强山区重大工程区地质灾害评价、预防、预警,科学设计、施工减少陡坡开挖,采取果断措施处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险情、灾情,及时在灾害点设置警示标志减少灾害损失等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国粮食产后系统中人为损失高达1400亿kg,大大超过建国以来任何一次灾害带来的损失的严峻事实,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总结经验的方法,作出了多角度的论述,提出了“多环节减少粮食损失,全方位降低粮食消耗”的基本对策,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粮食问题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1.
云南气象灾害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解明恩  程建刚 《地理科学》2004,24(6):721-726
用1950~1999年气象灾害资料,分析云南气象灾害的主要特征,具有种类多、频率高、重叠交错;分布广、季节性、区域性突出;成灾面积小、累积损失大的特征。指出地理环境、气候、人类活动是形成云南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特殊的低纬高原、邻近热带海洋、地形地貌复杂、山高坡陡、植被少、降雨集中、地质构造复杂、断裂活动强烈是形成云南气象灾害的地理环境因素。季风强弱与冬夏大气环流差异是决定云南气象灾害的主要气候背景。人口剧增,垦植过度,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指出是加剧云南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和损失严重的主要人为因素,提出了云南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畜禽养殖业粪便污染风险与控制策略   总被引:90,自引:0,他引:90  
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畜禽粪便排放不断增加。2002年,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达27.5亿吨,畜禽粪便农用地的平均负荷为4.19吨/公顷,畜禽粪便每年流失至水体的总氮、总磷、BOD、COD分别为87万吨、34.5万吨、600万吨和647万吨。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如果将我国各省农用地受畜禽粪便污染的风险分为4级;上海受污染的风险等级最高,其次是河南、天津和山东,北京、江苏、河北、安徽和湖南再次之,其余22个省份农用地受污染的风险相对较小。加强畜禽粪便的管理和资源化利用是解决畜禽粪便污染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东川地质灾害成灾特点及减灾社会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是著名的泥石流多发地区,有灾害性泥石流沟70条、滑坡163个,其它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地裂、地陷、危岩、水土流失等.灾害非常严重,仅泥石流平均每年注入金沙江1 000×104m3泥沙,东川区的地质灾害有分布地域广泛、类型多样、成灾严重、灾害频发、预防和治理难度大等特点.多年来对危害严重的20多条重点滑坡泥石流沟进行整治并取得明显效果.为加强面上80多条泥石流沟及100多个滑坡的灾害预防和治理,应该以地质灾害主管的国土部门为主,调动各方及群众积极因素,做到主动预防,制定减灾预案群策群防,使减灾社会化,才能最有效地全面控制地质灾害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群发性泥石流的危害效应及防范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目前对群发性泥石流形成机理及成灾模式的研究甚少,加之在防范经验上的欠缺,难以找到有效的办法来降低这类泥石流造成的危害.为此,针对2010年群发性泥石流灾害频发事件,以近年来四川省典型群发性泥石流灾害为例,探讨这类泥石流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灾害效应,并对群发性泥石流成灾的"叠加-放大效应"及成灾的"链式效应"进行分析,对认识群发性泥石流的成灾规律有一定理论意义.最后,就群发性泥石流灾害的防范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可为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河南是一个拥有7000多万人口的大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据1985年统计,全省农村劳动力有2931.66万人,占农村人口的42.7%。农村劳动力增长也较快,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6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陆续进入劳动年龄,平均每年净增劳力71万人,1986年以后增长速度虽有下降,但每年仍然平均增加60多万人。与此相反,耕地面积却日益减少,从1949年的11017万亩减少到1986年的10440万亩,平均每年减少15.6万亩。根据目前的技术装备水平,如以每个劳力负担六亩耕地计,耕作业只需要劳动力1740万人,而1986年从事耕作业的劳动力为2228万人,净余488.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6.3%。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劳动力资源,组织他们向其它生产领域转移,已成为农村经济改革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新亚欧大陆桥新疆段环境灾害分布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实地调查和收集到近四十年资料、分析新亚欧大陆桥新疆段环境灾害成因、类型及成灾方式,阐明了陆桥新疆段以洪水、风沙灾害为主要类型的灾害特点,通过对不同灾害类型的时空强分布的统计分析,揭示了灾害过程春季3~4月以盐碱土不良路基、风沙灾害为主,夏季6~7月份以洪水为主的灾害时空活动特点和区域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17.
1990年以来中国小麦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朝  王品  陈一  张帅  陶福禄  刘晓菲 《地理学报》2013,68(11):1453-1460
利用1991-2009 年中国农业气象站点记录的灾害及物候资料,首先对小麦各类气象灾害发生的频次及所在生长发育期进行了时空特征分析;然后通过对比较暖10 年(2000-2009)与其前10(1990-1999)年两个时期的灾害时空变化特点,探讨气候变化对灾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是小麦发生频率最高的灾害类型,其发生频率高达79.21%,冰雹、干热风、大风、连阴雨等灾害类型也在小麦生产过程中有较多发生。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典型气象灾害发生频次有所增加,并且主要发生在生殖生长期。空间上,灾害类型增加较为明显的有:山东半岛的干热风、西北地区东部的干旱、暴雨及冰雹。分析表明:不同灾害种类的发生及变化的空间分布与中国气候变化特征有很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滇藏公路角笼坝沟1998-06-20泥石流-坍崩灾害成灾原因,泥石流及坍崩的形成机理和发展趋势,针对其灾害发生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整治方案.  相似文献   

19.
朱连奇 《地理学报》2000,55(5):253-253
河南省是全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耕地和耕种面积不断减少、人口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农产品总产量仍有较大的发展.粮食生产总量在持续跨越1 000万吨(1951年)、2 000万吨(1976年)和3 000万吨(1989年)三个台阶的基础上,1996年达到3 839.9万吨,48年平均年递增3.5%.1983年开始由粮食调入省发展成为调出省,平均每年调出100万吨.尽管如此,影响河南农业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还很多,比如,人增地减、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不足、农业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等等.在这一形势下,原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河南大学校长、著名经济地理学家李润田教授组织省内有关方面的专家,开展了"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这项富有开拓性的工作,继<河南人口、资源、环境丛书>之后,李润田教授的又一力著<河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由大象出版社(原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20.
我国将发射首颗环境卫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教学》2006,(10):44-44
我国将于2007年下半年首次发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用于环境监测与灾害预报。目前,在建的“2+1”星座中,卫星和传感器正在根据研制总要求进行生产。我国环保系统目前已有两千多个环境监测站,每年约上报监测数据3000万个,对大气、水体、生态等方面的环境监测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但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与研究手段基本停留在常规阶段,无法实现大范围、及时、动态的环境和灾害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