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山东省长清县中寒武统的张夏-崮山剖面为华北地区张夏组的正层型剖面,其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研究都较为成熟.从碳酸盐岩微相的角度,对其微相组分、微相类型和沉积环境作了进一步研究.在张夏-崮山地区的张夏组碳酸盐岩中识别出了6种微相类型:异地生物碎屑泥粒灰岩、附枝藻黏结灰岩、具再搬运鲕粒的粒泥-泥粒灰岩、含介壳及完整底栖化石的泥粒-粒泥灰岩、放射状鲕粒泥粒-粒泥灰岩和同心圆状鲕粒颗粒灰岩.微相类型的垂向叠覆及野外露头观察指示了5种沉积相带,自下而上分别为:局限台地鲕粒滩相、开阔台地海相、台地边缘鲕粒滩相、台地边缘藻礁相及台地边缘滩前斜坡相,表明山东省长清县张夏组为典型的镶边型碳酸盐岩台地沉积.  相似文献   

2.
对西藏羌塘盆地东部边缘贡日地区产出石油沥青脉的中侏罗统布曲组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研究,共区分出9种碳酸盐岩微相类型,即灰泥灰岩、纹层状粉泥晶灰岩、砂屑灰岩、球粒泥亮晶泥粒灰岩、含核形石和团块泥粒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生物碎屑粒泥灰岩、含鲕粒生屑颗粒灰岩、含生物碎屑灰泥灰岩。根据微相类型组合特征和野外沉积构造,认为布曲组灰岩主要形成于碳酸盐台地浅缓坡、中缓坡和深缓坡3种沉积环境,在布曲组内共识别出4个沉积旋回,组成一个相对海平面逐渐上升的海进序列,与上覆地层布曲组岩层构成一个完整的三级海平面变化旋回。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阿木山组上段主要为发育在碳酸盐岩台地边缘内的一套深灰色-灰色的块状生物碎屑碳酸盐岩.根据微相组分、微相类型和沉积环境总结出8种碳酸盐岩微相类型,分别为叶状藻粒泥灰岩-泥粒灰岩、含鲕粒团块颗粒灰岩、含少量生物碎屑的泥状灰岩、球粒生屑泥粒灰岩、Antheria po-lygonalis珊...  相似文献   

4.
重庆万盛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微相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庆市万盛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分布广泛,露头发育良好,发育有10种微相类型,即灰泥石灰岩、筵粒泥灰岩、球粒生物碎屑粒泥灰岩、生物碎屑内碎屑泥粒灰岩、荷叶藻泥粒灰岩、鲕粒内碎屑泥粒岩/颗粒岩、小有孔虫泥粒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绿藻颗粒灰岩和生物碎屑颗粒灰岩。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中二叠统形成于滨岸、局限台地和开阔台地环境,据此建立了沉积相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陕西镇安西口从上石炭统逍遥阶和下杨家河阶到下二叠统上杨家河阶、范家河阶、垭口阶和隆林阶的地层剖面上,区分出10种碳酸盐岩微相类型,即含生物碎屑灰泥灰岩、生物碎屑粒泥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粒泥灰岩—泥粒灰岩、粗枝藻粒泥灰岩—粗枝藻泥粒灰岩、腕足棘皮粒泥灰岩—腕足棘皮泥粒灰岩、生物碎屑颗粒灰岩、团块颗粒灰岩、核形石颗粒灰岩和含鲕粒团块颗粒灰岩。它们形成于开阔台地和台地边缘浅滩2种沉积环境,开阔台地又进一步分为较浅水的开阔台地浅滩和较深水的开阔台地滩间,台地边缘浅滩内则局部发育藻丘。在此基础上,识别出在晚石炭世逍遥期至早二叠世隆林期研究区发生过12次相对海平面波动,它们构成5次明显的相对海平面升降;最后讨论了三里冲剖面上各阶界线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西藏改则县热那错东沟剖面上三叠统卡尼阶至瑞替阶日干配错组沉积了厚度较大的碳酸盐岩地层,其中化石丰富。在碳酸盐岩中识别出11种主要的岩石类型:灰泥灰岩﹑含生物碎屑灰泥灰岩、生物碎屑粒泥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内碎屑泥粒灰岩、内碎屑颗粒灰岩、藻颗粒灰岩、多种类型鲕粒灰岩、单一类型鲕粒灰岩、球粒泥粒灰岩和生物礁灰岩。根据岩石特征及组合类型可划分为5种沉积相:陆源碎屑滨岸相、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浅滩相和台地边缘礁相,它们共同构成了日干配错组4个有序的海侵—海退旋回,整体显现出海侵的相序结构。  相似文献   

7.
河北唐山地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微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河北唐山地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碳酸盐岩的主要颗粒组成及特征,同时采用微相分析的方法,对该组碳酸盐岩的生物组合、颗粒成分、基质类型及其结构等微相特征进行了研究,将唐山地区的马家沟组沉积归纳为8种微相类型,即:纹层状灰泥岩、砾屑灰岩、含生物碎屑灰泥岩、生物碎屑粒泥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生物碎屑漂砾岩、生物碎屑一球粒钙质粉屑岩、次生晶粒结构微相.将微相分析与宏观沉积构造分析相结合,识别出了河北唐山马家沟组为碳酸盐岩缓坡沉积,其垂向序列展示出2个演化旋回,每个旋回下部从内缓坡潮坪相开始,向上依次演化为内缓坡局限海-开阔海相、中缓坡相和外缓坡相,然后经过一次海退而转化为另一个旋回.但是,另一个旋回的起点通常不会重复退回原点,可能继续更高级旋回的海侵或海退过程退回相关的相位.  相似文献   

8.
紫云晚石炭世叶状藻礁发育在碳酸盐岩台地边缘内。研究以碳酸盐岩微相分析为主要手段,对叶状藻礁剖面中岩石的微相特征和沉积环境研究。主要总结出6个微相类型,为生物碎屑粒泥灰岩、生物碎屑泥粒灰岩、球粒生屑泥粒灰岩、叶状藻粒泥灰岩—叶状藻泥粒灰岩、腕足泥粒灰岩、生物碎屑颗粒灰岩。总结了一个在开阔台地与台地边缘过渡带上的局部相模式,由较深水的开阔台地相、叶状藻礁相、台内斜坡相和台内较浅水的斜坡相、较浅水的开阔台地相、台内浅滩相过渡,分析总结了叶状藻礁的沉积环境。微相组合及其在剖面纵向分布规律显示,剖面的总体沉积环境为潮下带浅水开阔台地环境。   相似文献   

9.
北京西山下苇甸中寒武统碳酸盐岩微相及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微相分析的方法,对北京西山下苇甸剖面中寒武统碳酸盐岩的生物组合、颗粒成分、基质类型及其结构等微相特征做了深入研究,区分出8种碳酸盐岩微相类型,即微角砾状生屑-岩屑泥粒灰岩,异地生屑泥粒—粒泥灰岩,含包壳鲕粒和磨圆生屑的泥粒—粒泥灰岩,含包壳鲕粒的颗粒灰岩,海百合茎泥粒灰岩,同心圆鲕粒颗粒灰岩,泥晶鲕粒颗粒—泥粒灰岩,放射鲕粒颗粒—泥粒灰岩。8种微相类型在中寒武统剖面上不等同出现构成了代表两次海平面下降—上升的演化过程,即由徐庄组下部的开阔台地相开始,向上至徐庄组上部变化为滩前斜坡相,张夏组下部又返回至开阔台地相,最后在张夏组上部又以滩前斜坡相告终。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碳酸盐岩微相分析的方法,对位于扬子板块西缘云南镇雄栖霞组—茅口组碳酸盐岩的生物组合、微相类型和岩相古地理进行了研究,将剖面碳酸盐岩归纳为24个微相:小有孔虫-假蠕孔藻生物碎屑粒泥岩、海绵骨针粒泥岩、生物碎屑密集堆积的泥粒岩、苔藓虫生物碎屑泥粒岩、发育孔隙的棘皮颗粒岩、粗枝藻-小有孔虫泥粒岩、似球粒内碎屑生物碎屑颗粒岩、二叠钙藻粒泥岩、含生物碎屑细晶白云岩、小有孔虫泥状灰岩、二叠钙藻生物碎屑泥粒岩、二叠钙藻-古串珠虫-苔藓虫泥粒岩、古串珠虫生物碎屑颗粒岩、细粒生物碎屑粒泥岩、生物扰动细粒生物碎屑粒泥岩、海绵骨针粒泥岩、叶状藻障积岩、包壳颗粒翁格达藻颗粒岩、翁格达藻-?颗粒岩、冲洗差的生物碎屑粒泥岩、棘皮-苔藓虫泥粒岩、小有孔虫-钙藻生物碎屑泥粒岩、裸海松藻生物碎屑泥粒岩、似球粒颗粒岩。剖面垂向微相特征指示其时代为亚丁斯克期末期—空谷期,栖霞组形成于碳酸盐缓坡环境,以假蠕孔藻组合为特征。栖霞组顶部为白云岩,为区域性不整合面,该不整合面标志着扬子板块碳酸盐缓坡被填平,形成较为平缓的台地地形。瓜德鲁普世早期,随着相对海平面升高,上扬子区域为较深水所覆盖,形成非镶边碳酸盐台地环境,以二叠钙藻组合为特征;随着扬子板块南侧台地边缘礁的形成,瓜德鲁普世中晚期转变为镶边碳酸盐台地环境,以翁格达藻组合为特征。  相似文献   

11.
焦学文  巩磊  王超勇  孙旭  亓乐 《沉积学报》2015,33(5):865-877
根据川南先锋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的沉积特征,结合钻孔岩相及其组合特征,识别出等斜碳酸盐缓坡和局限台地2种沉积相,包括高能生屑浅滩、内缓坡、潮间带等7种亚相。同时采用微相分析的方法,对碳酸盐岩的生物组合、颗粒成分以及支撑类型等微相特征进行了研究,将界线地层沉积归纳为14种微相类型,并由此建立了该时期的沉积相序及其演化。研究区产出一层微生物岩,显微镜观察显示:微生物岩主要是叠层石;在它们内部发现了大量的蓝藻球粒、钙化鞘和微亮晶包覆层等微生物成因的显微组构。对ZK1501孔所采集的0.58 m K9灰岩岩芯连续磨片后进行生物组合分析,在距底6 cm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三叶虫、腹足类和叶枝藻化石,其上出现小型化的介形虫(小于200 μm),表明二叠纪末期生物主灭绝界线应位于飞仙关组底面之上6 cm处,而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应位于小型化介形虫层的中下部。  相似文献   

12.
山西沁水盆地东北部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含有丰富的煤与煤层气资源,在昔阳黑土岩村一带有良好的露头剖面。以黑土岩村剖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邻区部分钻孔资料,对石炭—二叠系太原组的岩石特征、沉积构造、化石组成及沉积序列类型进行了详细分析。取得如下成果: 在研究剖面中识别出有障壁和无障壁海岸以及三角洲3种沉积体系,5种沉积相、3种亚相和5种微相,并在太原组中部层段发现混积潮坪沉积;建立了9种沉积序列类型及其古环境分布模式,并基于沉积序列的垂向变化规律,提出了本区太原组的沉积环境模式,进而简要论述了太原组自下而上从障壁岛—潟湖—潮坪到浅海—潮坪,最后到三角洲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牛毛岭马家沟组顶部剖面位于本溪国家地质公园牛毛岭景区的东部.通过对碳酸盐岩的微相分析,恢复了马家沟组顶部剖面沉积环境并总结了沉积环境变化规律.依据标本研究划分出14种微相类型,包括1种风暴岩微相类型、9种缓坡微相类型、3种标准微相类型和1种自定义微相类型.此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低能型向上变浅潮缘旋回.旋回一的沉积环境由内缓坡的潮缘或潟湖,至沙滩和沙堤,至潮汐水道的潮缘;旋回二沉积环境由局限或开放的内缓坡,至潮缘的浅潮下带和个别层位的潮间、潮上带;旋回三最为典型,沉积环境由灰色灰岩的中缓坡,至潮缘,再到黄色调碳酸盐岩的潮缘浅潮下带,至潮间、潮上带的蒸发潟湖,至干旱气候下潮间、潮上带的蒸发海岸.推断染色的Fe3+和黏土矿物为陆源,此剖面点处是碳酸盐岩孤岛(洲)的潮缘环境.  相似文献   

14.
前人对于燕山东段青白口系景儿峪组碳酸盐岩沉积相研究相对较少,而冀东卢龙地区处于燕山最东端,且青白口系景儿峪组碳酸盐岩发育良好,沉积类型比较稳定。本文依据野外实测剖面研究结果,结合部分室内薄片分析,将卢龙地区景儿峪组碳酸盐岩归纳出4种微相类型,分别为泥晶灰岩微相.白云质泥晶灰岩微相、泥粉晶白云岩微相,局部为砾屑灰岩微相,对比Wilson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确定了滦河两侧的桃园,阚各庄2条剖面的沉积亚相类型,将景儿峪组沉积相带厘定为潮坪相。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珠江口盆地东部新近系下中新统珠江组碳酸盐岩1483块常规及铸体薄片显微特征的观察、描述以及古生物特征和岩石学特征的研究,依据碳酸盐岩颗粒组分和结构构造等特点,将珠江组碳酸盐岩划分为8个主要微相类型,并根据灰岩颗粒类型及相对含量的多少,将其进一步细分为22个次一级的微相类型。根据这些微相类型在纵向上的组合特征与环境意义,可在珠江组碳酸盐岩中识别出碳酸盐岩缓坡、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滩、台地边缘礁、台地前斜坡等6个沉积相带。这些沉积相的纵向演化规律揭示了东沙隆起在早中新世海平面上升过程中经历了由碳酸盐岩缓坡到台地的沉积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16.
东秦岭陕西镇安聂家沟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育一套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序列,较完整地记录了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前后浅海碳酸盐岩台地相生物群落演替及环境变化等信息,是研究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前后生态环境变化与沉积响应的理想区域。通过碳酸盐岩微相分析方法,对陕西镇安聂家沟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碳酸盐岩生物组合和微相类型进行了详细分析,共识别出11个微相类型: 斑点状凝块石、叠层石灰岩、鲕粒—纹层状叠层石灰岩、有孔虫颗粒灰岩、藻—海百合泥粒灰岩、含有被包壳和被磨蚀骨屑颗粒的粒泥灰岩、鲕粒颗粒灰岩、集合颗粒灰岩、含鲕粒的粒泥灰岩、泥晶灰岩和泥岩。根据碳酸盐岩微相特征及沉积相标志,在二叠系—三叠系界限附近划分出台地边缘、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3种沉积相,其反映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频繁的沉积相带变更的特点。该剖面碳酸盐岩微相反映的古生态和生物群落演替特征与中国华南同时期其他剖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之后,早三叠世正常浅水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类型和丰度极低,仅含有少量的双壳类、海百合等,灭绝事件界线附近以微生物碳酸盐岩等特殊微生物沉积构造占主导,之后微生物岩等消失,又出现了以双壳类为首的生物碎屑石灰岩。研究结果为了解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中生物和环境的协同演化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齐哲  侯明才  王瀚  徐胜林  刘彦鹏 《地质学报》2022,96(7):2281-2294
上扬子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不仅记录了埃迪卡拉纪晚期环境与生命的协同演化,而且大量发育的丘滩体沉积正成为四川盆地深层古老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因此分析灯影组沉积环境演化不仅可以约束埃迪卡拉纪晚期全球海平面变化、古海洋环境演化,而且对于四川盆地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前人对于上扬子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的沉积环境演化、相对海平面变化仍缺乏较为精细的刻画和解释,严重制约了以上研究的进展。本文通过对上扬子西北缘绵竹清平剖面灯影组详细的野外沉积学解剖及室内微相分析解释,识别出以各类颗粒云岩、微生物云岩为主的21类岩石微相;根据微相组合关系分析,认为发育多种向上变浅的潮下—潮间—潮上沉积序列以及若干颗粒滩、微生物丘沉积构成的米级沉积旋回;以此为基础详细刻画出灯一段—灯二段下部、灯二段中上部—灯二段顶部、灯三段底部—灯四段下部、灯四段中上部—灯四段顶部构成的四次海侵—海退次级旋回以及灯二段和灯四段顶部暴露侵蚀的沉积环境演化及海平面变化历程,并建立了扬子台地西缘绵竹地区埃迪卡拉纪晚期以潮坪相、微生物丘滩体、颗粒滩为典型沉积特征的浅水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模式。综合沉积微相特征、微相组合特征及剖面沉积相演化规律认为,该地区沉积环境演化主要受次级海平面波动影响,海侵—海退次级旋回的中上部可能为灯影组优质储层发育的主要层位,其内部的两次暴露不整合可能与冰期事件导致的海平面下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东秦岭陕西镇安聂家沟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育一套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序列,较完整地记录了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前后浅海碳酸盐岩台地相生物群落演替及环境变化等信息,是研究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前后生态环境变化与沉积响应的理想区域。通过碳酸盐岩微相分析方法,对陕西镇安聂家沟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碳酸盐岩生物组合和微相类型进行了详细分析,共识别出11个微相类型: 斑点状凝块石、叠层石灰岩、鲕粒—纹层状叠层石灰岩、有孔虫颗粒灰岩、藻—海百合泥粒灰岩、含有被包壳和被磨蚀骨屑颗粒的粒泥灰岩、鲕粒颗粒灰岩、集合颗粒灰岩、含鲕粒的粒泥灰岩、泥晶灰岩和泥岩。根据碳酸盐岩微相特征及沉积相标志,在二叠系—三叠系界限附近划分出台地边缘、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3种沉积相,其反映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频繁的沉积相带变更的特点。该剖面碳酸盐岩微相反映的古生态和生物群落演替特征与中国华南同时期其他剖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之后,早三叠世正常浅水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类型和丰度极低,仅含有少量的双壳类、海百合等,灭绝事件界线附近以微生物碳酸盐岩等特殊微生物沉积构造占主导,之后微生物岩等消失,又出现了以双壳类为首的生物碎屑石灰岩。研究结果为了解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中生物和环境的协同演化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