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载荷试验计算两层土复合地基变形模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少敏  刘军林 《岩土工程技术》2008,22(6):304-307,319
两栋18层住宅楼建在天然地基中有淤泥的土层上,地基采用振冲法处理。通过对两栋楼地基的载荷试验与沉降观测曲线的比对.发现对筏板基础依据载荷试验曲线初段的压缩模量不能真实反映复合地基的压缩性,建筑物的总沉降量与载荷试验曲线的后半段相关。根据载荷试验曲线计算压板影响范围内两层复合地基土变形模量.据此参数计算建筑物的沉降量与根据实际沉降观测结果推算值较为接近.克服了现有的根据载荷试验只能获得一层土变形模量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针对大型炼厂工程地基处理的复杂性,开展了振冲碎石桩的现场试验。利用静力触探试验检测桩体密实度和判别饱和砂土液化。基于旁压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结果,分析了施工前后地基承载力和土体工程特性变化情况。以单桩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结果验证了桩间土、单桩及复合地基的承载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振冲碎石桩对桩长范围的砂土具有明显的挤密效应,工程特性和场地的均匀性在处理后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有效地消除了桩长范围内砂土的液化可能性。静载荷试验结果表明,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能达到设计要求;振冲碎石桩对砂土层下卧黏性土层的加固作用不明显,部分深度范围内土体强度降低;当地面以下10 m内不存在厚度大于5 m的软土夹层时,较薄的软土夹层状对挤密加固其余深度的砂土未产生明显影响,对地基承载力影响亦较小。  相似文献   

3.
振冲碎石桩为散体结构,所形成的复合地基受垂直荷载后的变形较刚性桩复合地基要大,为研究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规律,建立振冲器动力性能指标与碎石桩桩体强度的关系。根据压缩模量概念,结合振冲桩制桩工艺,建立桩体压缩模量与振冲器激振力、施工中的加密段长、加密电流及留振时间的关系式-动力法。采用动力法和载荷试验法所得的压缩模量在沉降量计算中进行对比,结果与按实际观测推算值的偏差均小于10%。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在三个不同地质条件的工地采用振冲碎石桩加固工业厂房地基的情况。三个工地:Ⅰ区全部为高灵敏性淤泥质粘土;Ⅱ区表层为2~3米吹填细砂,中部为3~5米厚淤泥,下部为细砂层;Ⅲ区5米以上为吹填淤泥质粘性土,以下为可塑中密的粘性土层。在三个工地对碎石单桩、群桩(复合地基)做了较系统的室内土工试验和载荷试验等原位测试工作。  相似文献   

5.
张伟丽  蔡健  林奕禧  黄良机 《岩土力学》2010,31(12):4027-4032
根据静载荷试验和数值模拟的结果,研究垫层厚度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规律。针对珠海地区广泛存在的淤泥质土,进行了天然地基和4种垫层厚度的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现场静载荷试验。在地基中预埋沉降管和沉降磁环,利用带刻度的探头感应加载过程中沉降磁环位置的变化,获取地基的分层沉降量,据此分析复合地基的沉降规律。在现场试验的基础上,对水泥土搅拌桩4桩复合地基进行了数值分析,将数值计算得到的不同垫层厚度复合地基中桩、土的分层沉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垫层的设置减小了桩的沉降量,但过厚的垫层不能够有效地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反而会增大沉降。建议对褥垫层厚度的选取,除了要综合承载力和沉降两方面因素之外,还要考虑实际的地质条件。垫层厚度可取20~40 cm,当淤泥层位于桩身中部以下取高值,位于桩身中上部取低值。  相似文献   

6.
振冲法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地基处理方法,具有施工工艺简单、成桩速度快、工程造价低等优点,在处理砂土、粉土、粘土以及人工填土、淤泥等软土地基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结合北海电厂一期工程地基振冲加固处理工程实例,对振冲碎石桩在淤泥土地基中的应用及处理效果等进行了分析,以供今后类似工程应用借鉴。  相似文献   

7.
刘来新 《探矿工程》2012,39(8):57-60
CFG桩法在高层及多层建筑的地基处理中已有许多成功实例,在变形计算中,《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推荐使用复合模量法,并提供了计算复合土层压缩模量的应力比法公式。这里通过复合地基载荷试验资料,提出一种改进的面积比法公式。应用该法计算的复合地基沉降值,与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值有较好的吻合度。  相似文献   

8.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泥土搅拌桩处理软土地基可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并减小沉降量。针对珠海地区的淤泥质土,进行了4种垫层厚度的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现场静载荷试验,并在现场试验的基础上采用FLAC3D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将数值模拟得到的4种垫层厚度复合地基的沉降曲线与现场试验的沉降曲线进行了比较,两者基本吻合。采用此模型计算了不同桩径和桩距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沉降量,研究了桩径、桩距的改变对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量的影响,并对改变桩径和桩距两种方案进行了比较,为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岩溶地区上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是建筑工程中地基处理的难点。岩溶地基存在土洞溶洞多,岩面起伏大、地下水不可预见等特点,使得岩溶地基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对一个卵石土岩溶地基高层建筑进行基础设计,通过现场土的载荷板试验、夯扩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冲孔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等现场原位试验,获得了丰富可靠的资料,根据试验结果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岩溶发育情况进行科学的计算分析,最后采用筏板下多桩型复合地基处理方案,该方案既能满足承载力及沉降的要求,又同时考虑了溶洞坍塌及沉降不均的风险,且更为经济。将计算沉降与实际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说明了地基处理方案的合理性,为高层建筑复杂岩溶地基处理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深厚吹填粉细砂地基加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越峰  周健  张庆贺  袁夏炜 《岩土力学》2009,30(5):1387-1392
结合上海某深水港集装箱堆场地基加固工程,基于深厚吹填粉细砂的工程特性,通过对无填料振冲挤密法加固的有效性和工艺参数进行现场试验研究,对加固前后的土体变形、超静孔压变化、工艺参数和加固效果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采用无填料振冲挤密法可以加固深层土体、增加粉细砂的密实度,有效消除不均匀沉降和液化危害,效果显著,并拓宽了振冲法的应用范围,可为在类似地基处理中的推广提供参考依据和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1.
The present study pertai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foundation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 behavior of geosynthetic reinforcement railway track system rested on soft clay subgrade. The ballast and sub‐ballast layers have been idealized by Pasternak shear layer. The geosynthetic layer is represented by a stretched rough elastic membrane. Burger model has been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oft clay subgrade. Numerical solutions have been obtained by adopting the finite difference scheme combined with non‐dimensioning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of the proposed model. The results confirm that the present model is quite capable of predicting the time‐dependent settlement response of geosynthetic reinforcement railway track system placed on soft clay subgrade. The surface settlement profile and mobilized tensile load of geosynthetics has been evaluated by considering variation in the wheel load, sleeper width, thickness of ballast and sub‐ballast layers and shear modulus of ballast and sub‐ballast layers. It has been observed that an increase in the sleeper width by 24% results in the reduction in central settlement and mobilized tensile load by 6.5% and 20.1%, respectively. It was found that with a 50% increase in the thickness of the ballast layer, the central settlement has decreased by 7.3% and the mobilized tension at the zone of maximum curvature has increased by 24.6%. However,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thickness of the sub‐ballast layer, a considerable reduction in both central settlement and the mobilization of tension on geosynthetic has been noticed. The pattern of variation of settlement and mobilized tension for an increase in the shear modulus of ballast and sub‐ballast material was found to be almost similar.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2.
工程上通常用降水的方法来保证基坑开挖的顺利进行,但是基坑降水会改变基坑周围土的工程性质,所以基坑周围的建筑物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如出现不均匀沉降、建筑物开裂等。济南西客站站房基坑施工降水对其附近的京沪高速铁路路基的沉降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针对此问题,基于在宽大站场条件下基坑降水对其周围的桩板复合地基沉降影响的理论尚未成熟,对基坑降水对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本文选取济南西客站断面DIK419+250作为研究对象,现场采用沉降板进行路基表面的沉降变化监测,采用分层沉降仪进行路基深层土层的沉降变化监测,采用剖面沉降管进行路基横断面的沉降变化监测,并将各监测结果整理得出站房基坑降水对高铁路基表面沉降的影响、对路基深度方向土层沉降的影响、对路基横断面方向沉降的影响; 又根据现场的工况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 最终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所得结果进行对比,总结了基坑降水对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复合地基的加固会使路基沉降受基坑降水的影响减小; (2)复合地基的变桩长区域受基坑降水影响较大; (3)基坑降水对路基加固区沉降的影响大于对下卧层沉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高速铁路穿透型CFG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修正系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静  罗强  詹学启  张良 《岩土力学》2013,34(2):519-525
为掌握铁路工程CFG桩复合地基在路堤荷载作用下的沉降计算修正系数变化特点,基于武汉-广州高速铁路24个路堤断面的地基沉降测试数据,结合地勘和设计参数,分析了地基沉降计算修正系数的变化规律及工后沉降的时间效应特征,结果表明,软弱土层浅薄的穿透型CFG桩复合地基具有优良的沉降控制效果,对应的地基沉降计算修正系数在0.63~0.17之间,较当量压缩模量相当的《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范》推荐值偏低约1/3;地基沉降表现出显著的时间效应特征,地基工后沉降占最终沉降的比值有随时间逐渐降低的趋势;路堤填筑速率加快和地基布桩间距加大,对穿透型CFG桩复合地基工后沉降占最终沉降的比值有明显增大作用,地基沉降稳定所需的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4.
道路行车荷载影响深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仇敏玉  俞亚南 《岩土力学》2010,31(6):1822-1826
提出了黏弹性边界单元有限元模型,用以研究行车荷载在道路中的有效传播深度。通过与Lamb问题的解析解及连盐高速公路实测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数值模型用于研究车辆荷载在道路中引起的动响应具有很好的精度。应用该方法探讨了行车速度、道路各结构层的回弹模量对动响应沿道路深度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用附加动应力大小作为行车荷载有效传播深度的控制标准不足以反映车辆荷载对道路沉降的影响。尤其对建于软土地基上的道路,建议以竖向动应变作为界定车辆荷载影响深度的控制标准为宜。分析表明,软土地基中行车荷载引起的动响应的影响深度一般在6~10 m范围内,这对地基的设计处理和道路工后沉降的控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Geogrid-reinforced railroad bed settlement due to cyclic loa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esults of large-scale laboratory model test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permanent settlement due to cyclic load of the railroad bed for a proposed high-speed train route extending from Seoul to Pusan in South Korea are reported.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geogrid layers as reinforcement to reduce settlement of the subbase layer was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present model test results, it appears that practically all permanent settlement due to cyclic load is completed after application of 105 cycles of load. The most beneficial effect of reinforcement is derived when one layer of geotextile and one layer of geogrid are placed at the interface of the subgrade soil and subbase course.  相似文献   

16.
高速公路拓宽工程沉降控制复合地基优化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沉降控制设计理论,结合有关公路设计规范、路面功能性和结构性的要求以及有限元法分析路基差异沉降引起路面附加应力的计算结果,提出了采用工后路基路拱横坡度变化小于等于0.45 %作为软土地基上高速公路拓宽工程的容许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标准。采用有限元法对佛山-开平高速公路拓宽工程标准断面进行分析,采用不同参数计算出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根据沉降控制标准,优化出既满足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控制要求,又效益最优的高速公路拓宽工程软土路基水泥土搅拌桩处理的设计参数,即工程水泥土搅拌桩采用面积置换率为8.9 %(对应桩间距1.6 m),桩长8 m,桩径为0.5 m,水泥掺入比为15 %;实际使用时,考虑桩土存在一定的不协调,可适当提高桩体面积置换率达10.1 %(对应桩间距1.5 m)。  相似文献   

17.
高速铁路基床现场循环加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地掌握高速铁路路基的动态特性与累积变形特性是对其进行合理设计的基础。结合达成线的建设,修建了路基试验段,埋设测试元件,使用新型的ZSS50循环加载设备,对试验段路基进行了现场循环加载试验研究,模拟了不同轴重列车的动力作用,分析了路基的动态特性及沉降规律。测试结果表明:路基的动态指标及工后沉降均满足设计要求,列车轴重对路基的动态特性影响显著;路基面动态响应沿横向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轨下位置最大,轨枕端部位置次之,线路中线处最小,总体上呈马鞍形分布;动态响应随路基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基床表层范围内衰减较快;ZSS50循环加载设备 可准确模拟不同轴重、不同时速列车对线路的动力作用,且操作简单、坚固耐用,是研究铁路轨道及路基动态特性的理想设备。  相似文献   

18.
桩基负摩阻力时间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挺  龚维明  戴国亮  郑金海  徐国平 《岩土力学》2013,34(10):2841-2846
由于黏土固结缓慢,桩基负摩阻力存在明显的时间效应,然而目前相关研究仍显不足。设计实施了能实现桩顶加载及较大超载值的单桩及双桩负摩阻力模型试验,桩周土采用砂土和软黏土夹层,测定了模型桩身应力、桩顶位移以及土体分层沉降随固结时间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沉降、负摩阻力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土表超载作用下土体沉降带动桩沉降,桩与土体的沉降均表现出早期快、后期慢的趋势。试验加载初期,黏土夹层处的负摩阻力略小于砂层,但随土体固结而增长,其基本变化规律与沉降相同。因桩端砂土层沉降稳定迅速,中性点随桩身沉降增长略呈上移趋势。此外,相同荷载作用下桩间距较小的双桩,由于下拉力较小,其沉降较小。试验条件下,3D桩间距的负摩阻力群桩效应系数在0.71~0.77之间,6D桩间距时不存在负摩阻力群桩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为了避免路基沉降导致路面结构破坏,对适用于山区公路半填半挖路基的沉降控制指标和标准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常泊松比假定,推导了三维Merchant模型的Prony级数表达式,并以ABAQUS为工具建立了半填半挖路基沉降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半填半挖路基工后沉降曲线为“勺”形或“S”形,曲线形状的差异揭示了路基沉降的时空耦合效应。其次,基于路基工后沉降机制分析,提出了如下假定:半填半挖路基工后沉降曲线为中心对称的“S”形,对称中心两侧的曲线段为抛物线。通过沥青路面结构对抛物线形路基沉降的力学响应分析,揭示了路面结构附加弯拉应力与抛物线方程的二次项系数a具有线性关系,据此提出采用a值作为半填半挖路基沉降控制指标。最后,基于沥青路面结构在交通荷载和路基沉降共同作用下的破坏模式,提出了半填半挖路基沉降控制标准的确定方法。研究成果为合理控制半填半挖路基工后沉降提供了明确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