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诸流河下游为冲积砂金矿滞留沉积含金最佳平均品位为 2.0494g/m~3基岩裂隙中砂金品位高达10.7656g/m~3,滞水区和边滩的形成是砂金富集成矿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
根据钻孔实测资料运用趋势面分析法研究青岛地铁沿线岩体风化规律,发现岩体各风化带界面标高及风化壳厚度呈波状起伏。指出:这主要受构造、岩性控制。岩体各风化带界面标高的变化与地表形态变化表现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在碳酸盐层序中打过钻孔以及为成败提供事后解释的人都对潜在的碳酸盐储层的基本岩相模式、三维分布感兴趣。从沉积作用的观点看,这些岩体主要是由潮坪沉积物、各种类型礁体和砂洲组成。一旦被成岩交代,多种作用会形成/破坏碳酸盐中的孔隙度,但对这些作用还不太了解。...  相似文献   

4.
嫩江上游第四纪砂金矿控矿条件和富集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论述了嫩江上游区域地质背景后,总结了该区砂金矿形成的控矿条件和富集规律。提出了决定砂金矿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丰富的砂金物质来源,有利的外营力作用,适宜的新构造运动和良好的沉积环境,而且要经历搬运-沉积、再搬运-再沉积的复杂过程,才能达到工业要求的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5.
运用粒度参数开展对沉积环境的研究工作,是近年来国内外石油资源勘探和开发迅猛发展的结果。油田上岩相研究的重点是追溯含油砂岩体的成因类型及几何形态。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通过研究沉积环境来鉴别砂岩体的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6.
长城湾沉积物中碎屑矿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采样区表层沉积物中重矿物的含量,碎屑矿物的种类、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海湾碎屑矿物组合分区和大量出现于沉积物中的火山成因碎屑矿物的主要特征和来源。对在沉积物中新发现的自然金、含金的碲、铋、锑化合物和硫化物的含金性也作了初步分析。本文附图版1个。  相似文献   

7.
山东半岛沿岸,存在着不同矿种、不同成因类型的滨海砂矿,其粒度特征及与砂矿富集关系也各不相同.如认识这些砂矿富集规律,探求找矿方向,就必须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在采矿方面,也需要依据砂矿中有用矿物富集粒级和有益成分或有害成分与粒度关系,选择适当的开采方式,提高有益成分的含量,剔除有害成分,提高经济效益.为此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大量的资料收集,对山东半岛滨海砂金矿、石英砂矿、锆英石砂矿、磁铁矿砂矿粒度特征及砂矿富集关系作了初步研究.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文中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箕状断陷盆地陡坡带发育有大规模的砂砾岩体,紧邻生油洼陷,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蕴藏着巨大的勘探潜力。由于砂砾岩体多属于近源快速堆积的产物,成岩作用强烈,储集物性普遍偏差,多数探井因此而失利,因此,分析砂砾岩体储层的成因机理,寻找有利的储集相带,对勘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以车镇凹陷北带砂砾岩体为例,通过分析化验与地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表明次生孔隙与裂缝是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主要受到有机酸的溶蚀作用与异常高压的影响;通过对沉积作用的分析,明确了各类扇体的有利储集相带,指出了下一步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9.
渤海海域莱州湾南斜坡沙河街组近源凝灰质砂砾岩中发现了高丰度油藏,与传统近源砂砾岩储层物性差的认识不同,研究区凝灰质砂砾岩受凝灰质成分和沉积作用双重控制,发育复合型储集空间。通过岩心、薄片、场发射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压汞等多种方法落实了沙河街组凝灰质砂砾岩发育继承型、成岩型、构造型和复合型4类13种储集空间类型,并首次提出了继承型储集空间的概念,指出砂砾岩优质储层具有继承型和后期改造型储集空间相互叠加的显著特征。继承型储集空间主要继承了母岩中的风化淋滤孔、凝灰质脱玻化孔、构造破碎缝、黏土收缩缝以及搬运过程中产生的机械破碎缝等多种储集空间类型。继承型孔缝约占总孔隙的41%,对整个砂砾岩优质储层的发育起到决定性作用。研究发现,成岩型和构造型储集空间与继承型孔缝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继承型孔缝越发育后期成岩流体和构造运动对其改造程度越大,越容易发育优质储层。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母岩)同沉积期风化作用、砾间凝灰质成岩蚀变、砾石支撑作用和溶蚀改造作用是砂砾岩复合型储层的4种主要成因机制,并建立了该类储层的沉积成岩演化模式。这4种特殊的储层成因机制,支撑了渤海近源砂砾岩优质储层的勘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燕山地区冀北坳陷高于庄组硅质岩广泛发育,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岩石学基本特征,通过野外剖面观察和室内薄片资料的研究,对该区硅质来源、硅质岩类型、成因及沉积环境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该区硅质来源于风化产物、火山产物和硅质生物。硅质岩具多种成因,在浅水碳酸盐潮坪环境中,主要由交代成因形成叠层石硅质岩;而在较深水碳酸盐台盆相环境中发育的黑色、黑灰色硅质岩主要为生物化学沉积成因。藻类对于该区硅质岩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在提供大量硅质源的同时,自身堆积也可形成硅质岩层,同时还为叠层石硅质岩的形成提供原始骨架。  相似文献   

11.
辽东半岛黄海沿岸滨海砂金成矿环境及成矿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辽东半岛地质构造条件、河谷滨海地貌、第四纪沉积物特征及砂金(滨海)的成矿地质条件研究,并与国外特大型砂金(滨海)成矿地质条件的对比认为:本区具有世界特大型滨海砂金(美国阿拉斯加)矿床相似的成矿地质条件与沉积环境。根据物质来源、水动力条件、成矿环境研究,首次建立辽东半岛滨海砂金成矿模型。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近海砂矿分类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砂矿产出的宏观海洋环境、矿种、形成时代、成矿作用和微地貌形态等要素,将山东省主要近海砂矿划分为2大类、13类、32亚类。初步探明具有工业价值的矿种有建筑用砂、石英砂、锆石、贝壳、球石、砂金等6个矿种,各类砂矿床约计86个。主要分布在莱州湾-荣成-青岛-岚山头一带的滨、浅海地区。近海砂矿资源将是山东省利用矿产资源的一个重要新领域。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莱州湾东部滨海砂金的物源、地貌、水动力、第四系、新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变化等成矿条件以及砂金的富集特点,对该区砂金的成矿远景进行了区划和评价,初步认为该区具有良好的砂金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14.
金秉福 《海洋科学》1997,21(5):49-52
根据浅水波浪的底摩擦效应,对鲁南灵山湾和臼-岚山镇近岸区进行了波浪的海底摩擦力计算。波浪的海底摩擦力等值图与已知滨海锆石砂矿资料对比表明,底摩擦力大于0.18N/m^2的动力分选区有利于重矿物砂富集。据此,进一步预测了鲁南近岸带的砂矿富集区。  相似文献   

15.
西朝鲜湾二维潮流泥沙数值模拟与砂矿成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海西朝鲜湾是潮流流速特别高、潮流沙脊群明显发育的水动力沉积环境区,具有有利的砂矿成矿条件。为了分析其成矿特征,我们采用波浪潮流共同作用下潮流泥沙数值模拟的计算方法,模拟各级波浪下潮流、海底冲淤状态和全输沙量过程,由此分析按形成时代和主要分选控制因素划定的砂矿成因型和漂沙分选方式。本区砂矿属于潮流波浪控制的现代滨海砂矿,砂矿由潮流波浪掀沙、潮流输沙、风暴浪混沙进行平面及垂直分选形成,研究区类似一个巨型砂矿分选机,分选强度有利于砂矿成矿的地区大多为0~20m海域,矿层延伸到风暴浪最大冲刷范围之外。  相似文献   

16.
莱州湾东部滨海水域砂金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莱州湾东部滨海水域地球物理和地质钻综合调查,业已查明该海区地质的构造和古地理环境特征,并发现区内砂金分布较普遍,本文从砂金分布的地貌单元,沉积物类型,砂金成因类型,物质来源,古气候,构造作用,砂金成因等诸方面,研究了该海域内砂金特征。  相似文献   

17.
The radioelement and heavy mineral distribution in river, beach and innershelf areas of the southern Kerala coast is related to placer mineral concentration on the beaches at Chavara. Southern Kerala rivers—Neyyar, Karamana and Vamanapuram—transport higher amounts of radioactive elements than the larger Kallada River due to higher radioactive minerals in the hinterland rocks. Coastal configurations and the seasonal longshore current pattern seems to control along-shore distribution of minerals. The proposed model for placer concentration suggests that the energy difference and seasonal current direction along this coast is important.  相似文献   

18.
矿矿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其中,物源是砂矿形成的基础,水动力条件是最活跃的因素,通过调查圈定了水下锆石砂矿远景区,并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9.
Two new major hydrothermal field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rift valley of the MAR at 13°N (Ashadze) and l6°38′N (Krasnov). The Ashadze field consists of a cluster of active hydrothermal sites associated with ultramafic rocks and located at the greatest depth in the ocean (4,200 m). By contrast, the Krasnov field consists of inactive sulfide mounds hosted in basalts. The Krasnov is the largest hydrothermal deposit on the MAR (17.4 Mt) so far discovered with iron sulfide as the principal mineral type. By contrast, Cu-Zn sulfides are the major minerals in the Ashadze deposits, which are also enriched in gold and several other met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