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期五天的《全国自然地理学与建设地理学》学术讨论会于91年11月19日在陕西省渭南地区召开。此会由中国地理学学会、渭南地区计委、综合自然地理教学研究会、《国土开发与整治》编辑部、《科学技术与辨证法》杂志等五家单位联合举办,并且得到了渭南地区行署和陕西省国土规划办公室的大力支持。参加会议的有全国30多所大学和科研所的地理界专家和学者,以及国家计委国土地区司、陕西省计委的有关领导,并进行了关于建设地理学和渭南区域开发的学术报告。特别是陈传康教授的《区域综合开发理论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学与建设地理学”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1月19日~23日在陕西谓南召开。这次学术讨论会由中国地理学会、谓南地区计委、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研究会、《国土开发与整治》编辑部、《科学技术辩证法》杂志社五家联合举办。出席会议的有陕西省计委、谓南地区、延安地区的各级领导同志。全国著名综合自然地理学家陈传康、包浩生、景贵和、徐君亮、张治勋、全石琳、潘树荣、伍光和等以及来自全国20个省、市的专家学者约70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大会收到论文50余篇。 此次会议在谓南地区行署计委和陕西省国土规划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会议开的很成功。通过讨论和实地观察,不但进行了“自然地理学与建设地理学”的学术交流,而且结合谓南地区国土规划及区域开发问题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傅伯杰 《地理研究》1992,11(1):102-102
由中国地理学会、渭南地区计委、综合自然地理教学研究会、《国土开发与整治》编辑部、《料学技术与暴证法》杂志共同召开的“自然地理学与建设地理学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1月18日至23日在陕西省渭南市举行,来自全国8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50余篇。  相似文献   

4.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研究会第二次会议于1984年9月1日至8日在贵阳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识到综合自然地理学正面临一个新的转变。首先要提高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方法,在运用演绎法、  相似文献   

5.
从部门自然地理学到综合自然地理学、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三个自然地理方向及其综合研究、以综合自然地理学为基础开展应用研究等四个方面论述了黄秉维教授的学术思想及对地理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从部门自然地理学到综合自然地理学、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三个自然地理方向及其综合研究、以综合自然地理学为基础开展应用研究等四个方面论述了黄秉维教授的学术思想及对地理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自然地理学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基石。本文在梳理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思考了新时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在全球环境变化驱动下,自然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在传承中得到新的发展。自然地理学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主要表现为自然地理过程综合与深化、陆地表层系统集成、陆海相互作用和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应用等方面。自然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需要面向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需求,探索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多要素多过程集成研究,发展并完善地理模型,模拟和预测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和政府决策。在发展过程中,亟待关注以下前沿领域与方向:①地貌学需要重点加强地貌学与全球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关系研究;②生物地理学有待深化属性地理学、全球变化生物地理学等前沿领域的探索,连接变化背景下的生物地理空间分布与人类需求;③水文学需要开展多要素、多过程、多尺度的综合集成研究,发展生态水文学、社会水文学、水文形态学等新兴学科领域;④自然地理学有待全方位介入气候变化研究,在气候变化国际重大研究计划、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支撑功能;⑤综合自然地理需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人地系统耦合研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生态安全格局与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作出积极贡献;⑥自然地理学需深化耦合自然与人文要素及过程研究,建立发展复杂系统模拟模型,分析和模拟变化环境下的自然、人文要素耦合机制和陆地表层系统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地理学会、陕西省渭南地区计委、综合自然地理教学研究会、《国土开发与整治》编辑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杂志社联合主持的“自然地理学与建设地理学”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1月18~23日在渭南市召开。出席会议人员来自19个省市(自治区)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政府机关等,共计70余人。 此次会议得到渭南地区计委的大力支持。会议采取学术研讨和实例分析论证并举的方式,交流了以“自然地理学与建设地理学”命题的有关学术论文,同时把渭南地区区域开发问题作为实例,实地考察并听取地区区域开发报告,运用建设地理学的有关理论,对其重大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综合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自然地理学学科体系与发展战略要点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学重点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空间特征、演变过程及其地域分异规律,以及过去人—环境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自然地理学与综合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信息地理学的联系更加密切和广泛。本文结合《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地理科学的学科规划,分析自然地理学学科的形成过程,阐述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人类生存环境学的分支学科体系,提出自然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学科发展战略布局、优先领域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近今进展与前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许学工  李双成  蔡运龙 《地理学报》2009,64(9):1027-1038
综合自然地理学及相关的景观生态学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学术和应用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由3部分组成:(1) 学科发展回顾;(2) 近今主要进展,包括在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技术方面的学科进展和研究成果应用方面的贡献;(3) 学科未来展望,包括机遇与挑战分析和重点研究领域。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未来发展应注意以下方面:进一步促进更高层次的综合与集成,加强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共同探究地表系统复杂性问题及机制;进一步提高观测技术和模型模拟的水平,以解决空间与时间上更为复杂的生物地理过程和格局问题;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为国家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相似文献   

11.
自然地理学、地球表层学和综合地理学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综合自然地理学一方面自分区扩展到土地类型和地段的研究;另一方面扩大为地球表层的综合研究,走向综合地理学、建设地理学、全息地理学等方面研究。地理学要从区域第一转向理论第一,促使发展理论地理学,还要开展元地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北京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发展与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双成  蒙吉军  彭建 《地理学报》2017,72(11):1937-1951
北京大学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缘起于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在本校设置的自然地理学学科,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学科初创和完善等阶段,逐渐形成了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的综合自然地理学学科体系。针对日趋严峻的气候变化、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北京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在陆地表层过程及机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生态风险评价与安全格局构建、自然地域系统划分等方面进行了开拓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引领了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展望未来,北京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将持续进行水、土、气、生等自然地理要素与过程的综合研究,认识人类活动与全球环境变化对主要自然地理过程和格局的影响机理,通过构建观测数据与地表系统模型融合系统,定量评估要素与过程耦合的区域资源环境效应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在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功能区划、国土开发整治和流域综合管理等国家战略服务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人文地理学中区域分析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人文地理学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由综合地理学分化独立以来,在基本理论方面大体经历了:“自然一社会因果关系论”即“地理决定论”阶段,“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论”即“人类改造自然可能性”阶段和“文化景观的形成、形态理论”即区位论研究阶段。近二、三十年来  相似文献   

14.
《地理研究》2017,(3):F0003-F0003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关注不同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规律,对自然地域系统进行综合、整体研究的一门自然地理学分支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中国兴起以来,综合自然地理学密切关注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景观格局与过程研究等,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和学术大本营,北京大学即为其一。  相似文献   

15.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为自然地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在中国的兴起并非"伊萨钦科讲学"的偶然,而是与之相关的理论体系构建、专业人员培养、中外历史传承及社会实践需求的综合结果。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一直以实践性为宗旨,围绕着自然区划、土地变化、景观服务等不同的综合视角,经历了从农业区划、生态区划到综合区划研究,从土地类型、土地资源到土地系统研究,从景观格局到景观功能与服务研究等主题的演进,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和深化。新形势下,综合自然地理学将以人地耦合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过程耦合、区域集成为综合方向,以景观可持续性为重点领域,以大数据及高新技术为方法支撑,探索新的综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与地理学综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性研究既是地理学研究的特点和难点,也是地理学未来发展的趋势。在过去关于地理学的综合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综合性基础理论研究薄弱;(2)自然—人文研究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不足;(3)综合的途径和手段偏于定性和单调。因此,当前推进地理学综合研究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综合价值尺度,搭起自然系统与经济系统的桥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是一项横跨自然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研究。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研究能够有效地推进地理学的综合研究。最后,结合地理学综合研究的趋势,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核算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应从完善生态价值核算的理论基础,改进核算的技术、加强实证研究、提高公众认知度,以及完善相关制度建设等方面推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杰出成就 卓越贡献——庆贺黄秉维先生85华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我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中,黄秉维先生密切注视国际研究的动向和趋势,提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间的交叉,积极引入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他强调地理学的综合研究,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张地理学要为农业服务,面向建设实践,为推动我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促进地理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黄先生不断开拓并指导了地理学,特别是自然地理学的许多综合研究工作,如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黄河中游土壤侵蚀与保持,地表热量、水分平衡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农业自然生产潜力,坡地改良与利用,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影响,陆地系统与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苏联地理学界关于自然地理区划问题研究的近况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倪绍祥 《地理研究》1982,1(1):95-102
自然地理区划,即综合自然区划,是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扼要介绍苏联近年地理学界关于自然地理区划问题的研究概况。对于自然地理区划问题的研究,在苏联综合自然地理学中近二十年来,继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建立与理论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大鹏  刘胤汉 《地理研究》2010,29(4):584-596
回顾和评述了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经过几代地理学者的不断实践和理论概括,逐渐形成和蓬勃发展起来。相对于国外研究,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在土地系统分级、结构、演变、系列制图、综合自然区划、自然地带划分、自下而上组合自然小区等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与拓展。今后,现代综合自然地理学应在自然地域系统方面,把自然、人文、生态经济等各个要素进行系统综合,开展综合地理区划研究,进一步提高区划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土地系统方面,把尺度、结构、过程结合起来,开展土地结构与演变研究,加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特点、驱动力和生态效应研究;在自然地理过程方面,把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综合到土壤—植被—大气连续系统界面研究上来。  相似文献   

20.
武旭同  傅伯杰  王帅 《地理学报》2016,71(10):1849-1855
本文介绍了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的会议概况和主要议题,从会议论题中总结当前国际地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与发展态势。当前国际地理学界关注的前沿问题主要有:未来地球研究,陆地表层过程作用的综合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响应与适应,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地理学与环境、健康问题,自然灾害形成过程与风险分析,大数据、地理信息科学与决策制定,地理学与多元文化等。地理学的发展需要更加关注人地系统的综合研究、自然—社会系统的耦合研究及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与突破。中国地理学应关注当前国际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发展趋势,实现系统的综合和耦合,引领地理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