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菹草和螺蛳对养殖池塘水体及底泥氮、磷等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将螺蛳与3个不同覆盖面积的菹草(10%、20%、30%)组合,研究了沉水植物菹草和底栖动物螺蛳构建的净化体系对养殖池塘水体及底泥间隙水氮、磷等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螺蛳对养殖池塘水体及底泥具有一定的净化效果,菹草和螺蛳协同作用对养殖池塘水体及底泥氮磷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优于螺蛳单独作用;不同覆盖面积的菹草和螺蛳组合作用对养殖池塘水体及底泥总氮(TN)、总磷(TP)、化学耗氧量(COD)、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亚硝态氮(NO_2~--N)等的去除效果不同,覆盖面积30%的菹草和螺蛳组合对可大幅降低养殖池塘水体中TN、TP、NH_4~+-N以及NO_2~--N浓度。  相似文献   

2.
江兴龙 《海洋与湖沼》2012,43(6):1134-1140
采用水体中设置生物膜净水栅对比实验的方法,在12口土池开展生物膜原位修复技术对土池淡水养殖日本鳗鲡的节水减排、养殖效益及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72d的养殖期间,处理组比对照组节水减排78%(P<0.01);处理组的氨氮、NO2-N、CODMn、溶解性正磷酸盐和浊度分别低于对照组31.7%、49.7%、29.6%、24.2%和26.2%(P<0.01);藻类密度的变化幅度及蓝藻相对密度分别低于对照组58.8%、52.6%(P<0.01);净产量、起捕尾重和生长速度分别高出对照组38%、22.7%和27.1%(P<0.01);饲料系数低于对照组14.2%(P<0.01);处理组每公顷池塘增加养殖利润约77.25万元。池塘生物膜原位修复低碳养殖技术具有成本低、节水减排、增产增收、操作简便与易推广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体中设置弹性填料对比实验的方法,在12口聚乙烯水槽实施淡水精养殖日本鳗鲡,进行对鳗鲡精养殖水体生物膜原位修复节水增效效果、机理及应用前景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7天的养殖期间,生物膜原位修复技术应用处理组的平均日换水率仅1.2%,比对照组显著节水减排74%(P0.01);处理组的主要水质因子pH、DO、TAN、NO2-N、NO3-N、COD等浓度均符合相关的渔业水质标准;处理组的起捕尾重、产量、生长速度分别比对照组高106%(P0.2)、108%(P0.2)和220%(P0.15),饲料系数低于对照组38.4%(P0.1)。此外,处理组弹性填料设置的适宜密度为填料占水体体积的10%。因此,精养殖水体生物膜原位修复技术,具有节水、减排与节能效果显著,投资与运行成本低,环保、低碳、安全,操作简便、易推广等优点。该革新性的生态工程低碳养殖技术对推动我国水产养殖发展方式从高耗费资源型向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转变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采矿塌陷形成的养殖池塘放置覆盖率分别为10%、20%、30%的竹叶草,研究了竹叶草对采矿塌陷养殖水域的水质修复作用。结果表明,放置了竹叶草浮床的池塘中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显著低于未放置竹叶草的对照组池塘,且浮床覆盖率越大,对水体中TN、TP、氨氮(NH_4~+-N)、亚硝氮(NO_2~--N)、COD净化效果越好。本研究表明,利用竹叶草浮床可有效去除采矿塌陷水体N、P等营养物质,并且竹叶草覆盖率为30%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真鲷与石莼池塘混养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开展南方真鲷Pagrosomus major与石莼Ulva lactuca池塘混养试验。结果显示,在10m×9m×1.6m的池塘里放养150尾真鲷种苗和少量石莼,经1a养殖试验,在不充氧气、不加任何水质改良剂和消毒药物、仅补充少量海水的情况下,依靠石莼自然生长与繁殖,能有效地消除水体的营养盐,净化水质,改良养殖环境,减少污水排放。池水溶解氧周年维持在4.75—6.50mg.L-1,铵氮含量为0.017—0.093mg.L-1,真鲷和石莼在池塘可以忍受高达34.5℃的极端温度和比重低至1.012 0的海水。周年真鲷成活率为87.3%,饵料系数为5.1,体重为355—529g.ind-1,平均427g.ind-1,总产量为55 900g;石莼生长茂密,沥干鲜藻总产量达到358 000g。实验期间未出现任何因养殖环境不适而导致真鲷患病或大量死亡,可见石莼是适合于作为池塘鱼类养殖的环境修复生物。  相似文献   

6.
生物浮床在泥鳅养殖中对水体生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生态浮床对养殖池塘水质净化效果以及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设置对照组1个、处理组3个,浮床覆盖率分别为5%、10%、15%,每组3重复,定期测定水化学指标和藻类的群落结构。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能够提高水体透明度,降低水体中的总氮(TN)、总磷(TP)、化学耗氧量(COD)、氨氮(NH_(4+)-N)、亚硝酸盐(NO_2-N)等水化学指标,并且随着浮床覆盖率的增大,净化效果越明显。在养殖中期,处理组浮游植物的种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其生物量却低于对照组。处理组大鳞副泥鳅的成活率、增重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是随着浮床覆盖率增大,大鳞副泥鳅增重量并没有随之增加。因此生物浮床对改善池塘水质、丰富藻类组成、降低过高浮游植物生物量以及提高大鳞副泥鳅的成活率有一定的作用。本试验中,浮床覆盖率15%时对大鳞副泥鳅养殖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不同池塘养殖模式的环境氮磷负荷及其水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3月至2009年1月研究了广东海丰县东关联安围湿地两种投饵养殖模式——对虾主养(半集约化养殖)和虾蟹混养(半集约化养殖)海水池塘的环境氮磷负荷和养殖水体氮磷含量的周年变化情况,并以不投饵的塭围虾贝混养(粗放式养殖)模式为对照。3种模式中,池塘单位面积环境氮、磷负荷以对虾主养模式最高,分别为36.52 kg/hm2和7.39 kg/hm2;虾蟹混养模式次之,分别为1.49 kg/hm2和0.52kg/hm2;而塭围虾贝混养模式最低,分别为–2.47 kg/hm2和–0.34 kg/hm2。每月1次对3种模式养殖过程中水体的总氮、硝酸氮、亚硝酸氮、氨氮和总磷及磷酸盐含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与养殖环境氮磷负荷大小相对应,塭围虾贝混养池塘水质最好,虾蟹混养池塘次之,而对虾主养池塘水质最差,这种现象尤其在养殖后期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光合细菌净化对虾养殖水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文华  倪纯治 《台湾海峡》1997,16(4):455-457
养殖水体中大量氨氮,硫化物的产生以及溶解氮的降低严重影响了对虾的正常生长。本文报道了光合细菌在实验室环境中净化水质的情况,结果表明,光合细菌参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和H2S含量,并提高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荣成靖海湾海参养殖池塘初级生产力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5月~2007年11月调查了山东荣成靖海湾海参养殖池塘水体中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变化以及底泥沉积物中叶绿素和脱镁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海参养殖池塘水体中浮游植物共有7门,44属,62种,主要以硅藻为主.水体中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1号池塘为17.52×10~4 /L;2号池塘为18.30×10~4 /L.水体叶绿素含量变化范围:1号池塘为1.38~5.00 μg/L;2号池塘为0.98~5.45 μg/L.池塘沉积物中叶绿素含量变化范围:1号池塘为0.66~1.67 μg/g,2号池塘为0.56~1.34 μg/g.池塘沉积物中脱镁叶绿素含量变化范围:1号池塘为2.97~5.63 μg/g;2号池塘为2.90~6.36 μg/g.1号池塘和2号池塘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叶绿素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叶绿素,脱镁叶绿素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海参夏眠期间,沉积物中叶绿素及脱镁叶绿素含量最高,为海参结束夏眠进入摄食提供食物储备.研究结果表明,靖海湾海参养殖池塘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养殖池塘水体浮游植物生物量较低,多样性指数较高,增加浮游植物沉降速率,增加养殖系统初级生产力可为海参提供更多食物.  相似文献   

10.
2011年4~9月期间对养殖系统N、P营养盐含量进行连续采样分析,比较刺参单养(S池塘)和刺参-对虾复合养殖(SS池塘)2种模式养殖系统水体、沉积物、底泥营养盐的动态变化及循环过程。结果表明,水体中总氮(TN)含量为:S池塘(1.16±0.13)~(2.64±0.09)mg·L-1;SS池塘(1.24±0.08)~(2.55±0.09)mg·L-1。水体中总磷(TP)含量为:S池塘(0.03±0.01)~(0.08±0.01)mg·L-1;SS池塘(0.03±0.01)~(0.09±0.02)mg·L-1。水体中总无机氮(DIN)含量为:S池塘(0.10±0.03)~(0.32±0.05)mg·L-1;SS池塘(0.16±0.03)~(0.45±0.02)mg·L-1。3种营养盐浓度并未随着养殖活动的进行而持续升高,反而下降,说明这2种养殖模式均不会增加养殖水体营养盐负荷。2个池塘底泥的TN、TP含量从实验开始到结束均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说明这2种养殖模式均不会增加养殖池塘底泥N、P营养盐的积累。各营养盐指标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池塘底泥氨氮与水体氨氮呈显著负相关(P<0.05),说明氨氮在池塘底泥与水体之间存在交换作用,并且刺参和对虾的扰动作用可能促进这一交换过程。8和9月刺参处于夏眠期,SS池塘水体颗粒氮(PN)显著低于S池塘(P<0.05),水体颗粒物的沉积通量也相对增大,底泥氨氮含量显著低于S池塘(P<0.05),而水体氨氮、DIN、TN浓度均高于S池塘,说明刺参-对虾复合养殖池塘中,因混养对虾的生物沉积与扰动作用,加强了养殖系统内水体与底泥之间的偶联作用,加快了营养盐的循环过程,防止营养盐在底泥的连续积累造成的养殖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