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3 毫秒
1.
中国经济头足类增养殖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头足类(Cephalopods)是软体动物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海洋渔业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开展头足类增养殖,对于保护中国种质资源、提高头足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目前中国主要的经济头足类,包括金乌贼(Sepia esculenta)、拟目乌贼(S.lycidas)、虎斑乌贼(S.pharaonis)、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长蛸(Octopus minor)、真蛸(O.vulgaris)以及短蛸(Amphioctopus fangsiao)的繁殖习性、幼体培育、成体养成等各阶段生活史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进行阐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中国头足类养殖产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基于角质颚长度的头足类种类判别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必林  陈新军  方舟  金岳 《海洋与湖沼》2015,46(6):1365-1372
本文根据2013 年8 月于舟山市沈家门东河菜场采集的5 种近海常见经济头足类(剑尖枪乌 贼、杜氏枪乌贼、金乌贼、曼氏无针乌贼和短蛸), 利用逐步判别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其上、下角质颚 的各5 种长度指标(喙长、头盖长、脊突长、侧壁长、翼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这5 种头足类角质 颚长度差异显著(ANOVA: P<0.001), 其中以金乌贼的角质颚尺寸最大, 短蛸的角质颚尺寸最小。判 别分析显示, 角质颚长度适合用来划分头足类的种类, 综合判别成功率为96.2%, 其中以上颚侧壁 长、上颚头盖长和下颚脊突长对判定的贡献率最高。然而, 与之相比, 标准化后的角质颚长度则更适 合用来划分头足类的种类, 综合判别成功率达到100%, 其中以标准化下颚喙长和标准化下颚翼长对 判定的贡献率最高。主成分分析显示, 角质颚长度及标准化后角质颚长度对枪乌贼类和乌贼类的判 定成功率均达到100%.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角质颚长度判别分析法的头足类种类判定的新方法, 丰 富了头足类种类鉴定的技术手段, 为我国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柴敏娟  郑微云 《海洋学报》1982,4(6):784-787
头足类是否有色觉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有些人[1,2]认为头足类有辨别颜色的能力;另一些人[3]却认为无色觉,它对颜色的反应仅取决于亮度.Hamasaki(1968)[3]研究麻醉状态下的章鱼视网膜电图(ERG),观察到ERG的光谱敏感曲线(Sλ曲线)无浦氏(Purkinje)位移.  相似文献   

4.
南海头足类资源丰富 ,文献报道的种类有 89种。在水深 40m以浅海域分布数量较多的种类为杜氏枪乌贼Loligoduvaucelii(Orbigny) ,在水深 40m以深海域分布数量较多的种类为中国枪乌贼L .chinensis(Gray)。渔汛期为夏、秋季。统计历年生产资料表明 ,头足类的年产量和占渔获物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底拖网捕捞技术的提高 ,头足类的密度指数有所增加 ,但并不说明头足类的资源就很丰富。若不注意合理开发利用 ,将导致头足类资源的衰退。限制和废除损害头足类资源的渔具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日照近海金乌贼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给金乌贼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通过形态学观察及生物学测定,初步研究了山东日照岚山头近海金乌贼Sepia esculentaHoyle,1885的外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胴长与体重组成、生长参数相关关系等),并结合相关资料,对其生活史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金乌贼胴长(ML)与体重(TW)之间的关系为:TW幼体=6.0×10-4ML2.762 6,TW♀=6.0×10-4ML2.767 1,TW♂=12.0×10-4ML2.585 6;金乌贼为异速生长型,其生长迅速、个体生长差异较大;5~6月为金乌贼繁殖季节,成体交配产卵后死亡,属1年生头足类。  相似文献   

6.
柔鱼亚科(Ommastrephinae)近缘种鸢乌贼(Sthenoteuthisoualaniensis)和茎柔鱼(Dosidicus gigas)为重要的大洋性经济头足类,二者在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均有分布。研究以同一航次捕获的两种头足类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胃含物分析和DNA条形码技术对二者食物组成及其差异开展研究,以分析同域近缘头足类间的摄食习性及差异。结果表明,鸢乌贼和茎柔鱼均以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为主要食物来源,ANOVA显示,两者在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饵料生物头足类和鱼类N%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SIMPER分析进一步表明,种间胃含物组成差异最主要体现在鱼类的种类组成和个数百分比上。研究结论直观反映了同域近缘头足类物种食物特化的现象,为后续探究头足类近缘种共存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东海南部海域头足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2008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冬(2009年2月)四季东海区桁杆拖虾网调查期间所采集的头足类资料,分析了东海南部海域头足类种类组成及优势种,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并运用典范对应分析法研究了头足类群落变化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南部海域共捕获头足类22种,隶属于3目6科8属,优势种主要有神户乌贼(Sepia kobiensis)、双喙耳乌贼(Sepiola birostrata)、短蛸(Octopus ocellutus)和杜氏枪乌贼(Loligo duvaucelii)等;种类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0—1.30,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0—1.69,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02—1.00,t检验表明,各群落多样性指数四季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根据典范对应分析认为,底层水温为影响调查海域头足类种类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6年8月、2007年1月、5月和11月4个季节在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29°30'N-32°00'N,127°00'E以西)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调查所获得的头足类资料,用渔获率作为头足类分布的数量指标,分析了该海域的头足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以及季节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该海域共鉴定头足类25种,隶属于3目8科9属...  相似文献   

9.
南海中西部渔场主要渔业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中西部渔场是我国南海渔业开发的重点渔场之一。为了解该海域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关系,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了该海域主要渔业生物样品的δ~(13)C和δ~(15)N值,由此构建该海域主要渔业生物的连续营养谱。结果显示,南海中西部渔场主要渔业生物同位素比值变化幅度较大,其中鱼类的δ~(13)C和δ~(15)N值范围分别为-20.00‰~-16.51‰和7.94‰~11.81‰;头足类的δ~(13)C和δ~(15)N值范围分别为-18.84‰~-17.60‰和10.10‰~12.85‰。以浮游动物为基线生物计算各物种相应的营养级,鱼类处于2.41~3.53,头足类处于3.03~3.84,头足类的平均营养级要高于鱼类。通过对不同体长(胴长)的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菱鳍乌贼Thysanoteuthis rhombus、红鳍圆鲹Decapterus russelli、细鳞圆鲹Decapterus lajang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的营养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随着体长(胴长)增大其营养级有相应增大的趋势。研究初步建立了南海中西部渔场主要渔业生物营养级的连续营养谱,旨在为了解该海域食物网结构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顾了中国头足类物种多样性研究历史,分析了头足类的种类组成、分布特点,结果显示中国海域头足类记录的有效现存种达154种,隶属于34科79属:鹦鹉螺目1科1属1种,乌贼目3科12属37种,闭眼鱿目1科4属13种,开眼鱿目17科38属47种,八腕目8科20属51种,幽灵蛸目1科1属1种,未定目3科3属4种。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头足类种类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性,呈自北(渤海)向南(南海)逐渐增多的趋势:渤海9种,黄海15种,东海91种,南海140种。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对深入开展头足类多样性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黄海中南部头足类的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掌握黄海中南部头足类的群落结构及数量分布,作者根据2010~2011年间春、秋、冬3个季节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黄海中南部头足类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分布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个季节共捕获头足类13种,隶属3目6科6属。各季节的优势种及其生物量比重分别为:春季——双喙耳乌贼(Sepiola birostrata)50.07%、秋季——针乌贼(Sepia esculenta)40.88%、冬季——枪乌贼(Loligo spp.)68.20%。各季节头足类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春季4.85 kg/km2、秋季2.52 kg/km2、冬季12.72 kg/km2,春秋两季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冬季与其他两季差异性显著(P0.05)。黄海中南部不同季节头足类的生物量分布变化较大,春季以西南及东北部密度最高,秋季以西南部密度最高,冬季以中部及东北部密度最高。头足类在各水深的垂直分布随季节变化。无论根据生物量还是丰度,种类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及Shannon-Wiener指数等多样性指数均以冬季最高,其次是春季,秋季最低。春季与冬季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秋季与其他两个季节的群落结构相似性均较低。与1998~2000年同期相比,头足类种类数增加5种,相对资源密度增长了12%,枪乌贼类的生物量比重仍最高,耳乌贼类的比重提高,太平洋褶柔鱼的比重则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12.
黄海区虾拖网网囊网目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海区的山东近海,采用套网法对网目尺寸为30,33和40 mm的虾拖网网囊进行了选择性试验。使用Lo-gistic曲线作为选择性模型,求得不同网目尺寸的网囊对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的体长选择性曲线,并运用极大似然法对渔获数据进行处理,同时估算选择性参数。结果表明,在网目尺寸为30,33和40 mm时主捕虾类鹰爪虾的选择体长L50分别为59.8,60.1和63.2 mm,选择范围SR分别为14.4,16.0和22.9 mm,选择性参数随网目尺寸的增加呈线性增大。鹰爪虾的选择体长L50与网囊网目尺寸m的线性回归方程为L50=0.353m+48.944,R2=0.956。根据试验结果并结合历史资料,认为目前33 mm的网囊网目尺寸对于保护鹰爪虾类资源是比较合适的。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东海区日本方头鱼(Branchiostegus japonicus)三重刺网与海洋渔业资源的适宜性。2015年4月开展了3种型刺网(单片刺网、双重刺网和三重刺网)3种网目尺寸(50、60和70mm)的选择性试验。应用Normal、Lognormal、Gamma和Bi-normal 4种选择性曲线进行拟合,采用极大似然法估算模型参数研究3种型刺网的选择性。研究表明:3种型刺网共捕获种类33种,鲈形目最多(15种),鲉形目次之(5种),其中日本方头鱼为第一优势种,渔具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在同型刺网中,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加(50~70mm),日本方头鱼优势体长组逐渐增大,网目尺寸对于其体长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日本方头鱼刺网最适选择性曲线为Lognormal曲线,3种型刺网选择性曲线基本相同;采用选择性曲线法推算出3种型刺网对日本方头鱼最佳网目尺寸依次为77.57、74.84和70.91mm。依据以上研究结果,针对日本方头鱼三重刺网,将其网目尺寸调整为70.91mm,可以有效保护当前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14.
沙田 《海洋与湖沼》1985,16(6):511-511
由国际头足类咨询委员会(Cephalopod 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uncil)组织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头足类工作会议和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6月17—30日在法国南部地中海畔的邦纽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十四个国家的代表46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应邀派出一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头足类与燐虾、中层鱼类并称为“世界三大潜在渔业资源”。头足类位居海洋营养级金字塔的中层,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海洋生态系统数量调节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黄海主要经济无脊椎动物摄食特征及其营养层次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程济生  朱金声 《海洋学报》1997,19(6):102-108
本文对黄海14种主要经济无脊椎动物的胃含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它们均为食性较杂的广食性种类,对饵料生物并无明显的选择性;(2)根据其饵料生物的生态类群,可将其划分为,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食性、游泳动物和浮游动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等5种类型;(3)经计算,长尾类的脊腹褐虾、葛氏长臂虾、对虾、鹰爪糙对虾和戴氏赤虾,短尾类的三疣梭子蟹和双斑,口足类的口虾蛄,头足类的针鸟贼、火枪乌贼和日本枪乌贼,这11种的营养级为2.30~2.72,可划为低级肉食性动物(2.0~2.8级);头足类的金乌贼、曼氏无针乌贼和太平洋褶柔鱼,这3种的营养级为2.86~2.97,可划为中级肉食性动物(2.9~3.4级).  相似文献   

16.
采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序列测定技术分析了中国沿海重要经济头足类长蛸7个野生群体的种群遗传结构及其变异。结果表明,我国长蛸资源存在相对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35bp长度的核苷酸片段共检测到74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比例达11.7%,检测的108个个体中共获25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达0.342—0.934,平均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达0.0008—0.0055,高于多数海洋头足类的遗传变异。对7个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检测表明,我国的长蛸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P0.05),遗传结构基本符合脚踏石模型。7个群体可明显聚类为3个类群,类群间分化系数Fst达0.8858(P0.01),基因流大大小于1;AMOVA检测和单倍型网络关系图也证实了上述类群的分化。遗传距离分析表明,由厦门群体组成的类群与其它2类群间的遗传距离达到0.086—0.098,可能达到了亚种的分化。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沿海7个长蛸(Octopus variabilis)群体COI基因的遗传变异研究采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序列测定技术分析了中国沿海重要经济头足类长蛸7个野生群体的种群遗传结构及其变异。结果表明,我国长蛸资源存在相对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P0.05),遗传结构基本符合脚踏石模型。遗传距离分析表明,由厦门群体组成的类群与其他2类群间的遗传距离达到0.086~0.098,可能达到了亚种的分化。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给头足类的分类提供更多依据,本文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枪鱿科和蛸科各3种头足类的齿舌进行了显微观察和比较研究。研究显示:6种头足类的齿舌均由7列纵向齿组成,齿式为3·1·3。枪鱿科的3个种(杜氏枪鱿(Uroteuthis duvaucelii)、苏门答腊枪鱿(Loliolus sumatrensis)、莱氏拟乌贼(Sepioteuthis lessoniana)),中央齿1列,具有3个齿尖;侧齿位于中央齿两侧各3列,向外分别称为第一侧齿、第二侧齿和第三侧齿,也称为侧齿、内缘齿和外缘齿;缘板不发达。蛸科的3个种(卵蛸(Amphioctopus ovulum)、台湾小孔蛸(Cistopus taiwanicus)、Octopus sp.),中央齿1列,具有3~5个齿尖,侧齿各3列,缘板发达。结果表明,不同种的头足类动物,其齿舌形态差别较大,可作为分类依据对中国沿海分布的物种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19.
人工鱼礁增殖金乌贼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是中国北方沿海重要的经济头足类,主要渔场在山东沿海,以日照岚山至青岛胶州湾一带最多,向北依次递减,进入渤海数量极少^[1]。  相似文献   

20.
头足纲现存的生活种类约500种,但有些种类的数量很大,成为重要的捕捞对象。 Gray(1849), Steenstrup(1881), Berry(1912), Sasaki(1929) 曾零星报导过我国海区中的头足类。张玺、相里矩(1936)报导过青岛胶州湾及其附近的头足类10种;张玺、齐钟彦、李洁民(1955)重新整理过我国北部近海的头足类,共报导了11种;张玺、齐钟彦、董正之、李复雪(1960)曾对我国近海的十腕目进行了分类研究,共报导了19种(共增补10种)。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从我国近海(水深大都在200米以内〕采集的标本以及1958-1960年全国四海普查底栖生物拖网采到的标本,进行了分类的初步研究,共报导了40种,分隶于16属10科,其中12种在中国海是首次记录。在鉴别"种"的分类特征中,吸盘角质环小齿、内壳横纹面、以及体表斑块的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