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吉南浑江坳陷南缘重力滑覆构造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据军江地区1:5万区调资料,吉南浑江坳陷南缘发育一个由多个构造岩块组成的重力滑覆构造区,其内部自下而上可划分白山市,红旗,大梨树沟,横道河子四个滑覆体分别由新元古代一早古生代地层组成,滑覆于晚古生代地层之上,构成了所谓“四层楼”式的构造工,形成时代为早侏罗世。  相似文献   

2.
1:25万甘孜县幅区调将测区推覆构造划分为岗嘎逆冲推覆构造和雀儿山滑覆构造。岗嘎逆冲推覆构造由三个叠瓦状排列的推覆片体组成,由南西向北东挤压推覆,具后展式叠瓦扇的特征,属B型俯冲推覆类型,雀儿山滑覆造为测区内逆冲推覆,地壳大幅压缩抬升之后造成的重力不均衡的产物,属重力滑动滑构造类型,其滑移方向向为北西向南东。  相似文献   

3.
125万甘孜县幅区调将测区推覆构造划分为岗嘎逆冲推覆构造和雀儿山滑覆构造.岗嘎逆冲推覆构造由三个叠瓦状排列的推覆片体组成,由南西向北东挤压推覆,具后展式叠瓦扇的特征,属B型俯冲推覆类型.雀儿山滑覆构造为测区内逆冲推覆、地壳大幅压缩抬升之后造成的重力不均衡的产物,属重力滑动滑覆构造类型,其滑移方向为北西向南东.  相似文献   

4.
武功山岩浆热穹窿伸展滑覆构造是在加里东期褶皱基底上发育而成,其构造形迹在时空组合结构上规律有序,具垂向分层、横向分带的特点,是华南地区典型的岩浆热穹窿伸展滑覆构造。  相似文献   

5.
福建长汀童坊地区推覆构造具有变形强烈,走滑剪切作用明显,延续性好,岩片叠置清晰,同构造花岗岩发育等特点,具有冲断推覆而非褶皱推覆特征。其形成不仅与水平挤压作用有关,而且还与大型走滑作用有联系。  相似文献   

6.
刘国民 《江西地质》1996,10(3):203-207
通过对郭家桥幅,杨梓桥幅1:5万区调资料的综合研究,首次提出了郭家桥-乐观一带存在滑覆构造,并认为是燕山期发生的由SE往NW下滑而成的滑覆体系。本文还着重描述了该滑覆构造的基本结构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其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7.
天湖山煤矿区经历多期次的构造演化,广泛发育了以推覆、滑覆断层为主的控煤构造。为加深对推覆、滑覆叠加构造控煤机制的认识,在掌握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天湖山典型推覆、滑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以及推滑叠加型构造对煤层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区内构造先后经过了多期次、多层次伸展滑覆和逆冲推覆的复杂叠加作用,推滑叠加型构造的控煤机制主要体现两个方面:1滑覆断层的伸展应力环境和剥蚀效应造成地层的缺失;2推覆断层挤压应力环境以及地层增厚效应造成地层的重复和抬升,另外叠加构造也导致煤层发生流变。  相似文献   

8.
在野外考察、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对清平飞来峰的构造特征、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清平飞来峰具有明显的叠覆式特征,共分5层。各层峰体特征、成因各具特色,下部两层为推覆体,上部三层为滑覆体。推覆体与滑覆体共同构成同一飞来峰,为龙门山飞来峰中所少见。从而证实了龙门山飞来峰先发育推覆体,后发育滑覆体的地质景观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9.
江西临川市荣山J3-T3盆地与基底变质岩之间的滑覆构造,以地层减薄,缺失和产状变陡为特征,本文在分析滑覆构造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其成因机制,进而分析了滑覆构造与该区金矿化之间的关系,并作了富金矿可能存在部位的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10.
李阳 《地质与勘探》2022,58(4):740-755
四川甘洛县尔呷地吉铅锌矿床位于甘洛-小江断裂带中的马拉哈断裂西侧,构造复杂,不仅有褶皱、断裂构造,还有滑覆构造。为指导该地区深部找矿,在分析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和矿床地质构造特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尔呷地吉铅锌矿床滑覆构造的特征及其控矿作用。通过大量地质剖面对比分析研究,提出了该滑覆构造为燕山晚期形成,其滑覆运动驱动力是受其东侧苏雄背斜抬升隆起后,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动而形成,其后又遭受区域马拉哈断裂复活挤压抬升及左旋剪切作用的改造,先后又形成了沙岱向斜及一组由北北西-南南东转向南东东的弧形断裂。滑覆构造和其后的沙岱向斜及其派生构造控制了铅锌矿体的形成、定位和空间分布规律。通过对其南侧苏雄向斜构造格架的对比分析和区内马拉哈倒转褶皱特征及控矿条件分析,构建该区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提出了滑覆构造中下伏系统和马拉哈倒转向斜核部将是今后甘洛铅锌成矿带深部勘查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1.
汝州煤田位于华北板块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豫西段前锋部位,区内逆冲推覆构造较发育。其滑脱面倾角浅部较陡,深部较缓,表现为上陡下缓、凹面向上的铲状形态,向深部逐渐交汇于同一断裂。该区构造在剖面上时而出现断坡,时而出现断坪,其变化与岩层的软硬程度等因素有关。通过对逆冲推覆、滑覆构造的特征分析,推断出该区推覆下掩盖的二1煤体构造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2.
李耿  武现伟  邢博 《江苏地质》2017,41(4):614-618
以大地构造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徐州西南部的小构造尺度的断层、褶皱及其相互联系的研究,结合区域构造的特点,对前人的观点提出新的认识,并合理补充徐宿弧形构造的成因机制。结合地层的岩性特征,认为该构造的形成前期以板块挤压伴随重力滑覆为主,后期以多向重力滑脱为主,研究区的构造特征是由两期构造共同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湘黔边境加里东板内造山期后正向滑脱构造与成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湘黔边境地处扬子板块东南缘,加里东运动是区内古生代最强烈的板内造山运动;由新元古界板溪群至下古生界奥陶系所构成的NE-NNE向褶皱带为区内主体构造;近期区域地质调查所发现的加里东造山期后,构造体制由挤压转换为伸展所产生的一套正向顺层滑脱构造系统更具特色,不但空间结构完整,构造变形清楚,正向顺层滑脱标志明显,而且成矿控矿作用突出,是湘黔边境著名汞矿带的重要控矿构造.  相似文献   

14.
依据实测的构造要素和盆地分析, 恢复了丰城洛市矿区燕山期以来五期不同体制的构造应力场,讨论了该区构造应力场与滑脱构造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丁香地区滑脱拆离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并初步厘定该地区的滑脱拆离属于江南古陆北侧、长江以南整体滑覆-剥离断层体系的后缘位伸带及中间过流带之部分。文章把丁香地区滑脱拆离构造划分出下伏系统。四个滑脱拆离层系及四个主滑脱拆离面和八个次滑脱拆离面。结合区域地质发展史,还对滑脱拆离构造的成因及其演化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据钻探资料分析,宣东二号煤矿发育有以F2为主滑脱面的滑覆型滑脱构造,滑脱面主要发育在下花园组煤系中,上覆系统包括Ⅲ3煤层及其以上地层,而Ⅳ1煤层及其以下地层则构成下伏系统。区内滑脱构造属于鸡鸣山—黄羊山推覆构造伴生的次一级构造,它的发育使部分压应力得到释放,从而使煤层避免了类似下花园附近的强烈褶皱和断裂。发育于Ⅲ3等煤层内部的滑脱构造,导致了煤变质程度的提高和物理力学性质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渣渡矿区测水煤系滑脱构造特征及其控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湖南省渣渡矿区测水煤系断裂构造特征的总结分析,将该区的断裂构造划分为缓倾角滑脱构造、中等角度逆冲断层,高角度张性断层和高角度平移剪切断层四种类型,其中以缓倾角滑脱构造为主。断裂构造对煤层产生强烈的挤压、剪切、推滑作用,是造成该区测水煤系地层和煤层大面积重复或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研究这些断裂(特别是滑脱构造)的构造特征及其控煤作用,对煤田勘探及煤矿生产均具有熏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河南箕山南部的牛山矿区赋存着丰富的石炭—二叠系煤炭资源。重力滑脱构造将该区煤系地层分成上下2种不同构造组合型式,并成为该区控制煤层空间展布的主要构造因素。采用空间几何分析、力学分析和历史分析等构造解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系统描述了区内滑脱构造发育的几何特征,提出了"后退叠置型"重力滑脱构造模型和控煤模式,并分析了其形成机制,对箕山南部滑脱构造研究及该区的煤田勘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徐淮地区发育一系列推覆-褶皱带,以皇藏峪背斜为界,区域剖面分为具有明显构造差异的东部、西部构造带,其中东部构造带样式主要表现为斜歪褶皱,西部构造带为一系列逆冲推覆构造,构造变形强烈。采用物理模拟手段对徐淮推覆-褶皱带构造的控制因素进行实验研究,选取硅胶、微玻璃珠模拟不同性质滑脱层,石英砂模拟沉积脆性盖层,改变盖层与基底摩擦力、滑脱层深度变化等控制因素。模拟结果表明,剖面上滑脱层性质及深度变化控制区域剖面构造的强弱变化。皇藏峪背斜以东主要以新元古界青白口系泥灰岩充当滑脱层,滑脱层深度大,构造样式主要表现为斜歪褶皱;皇藏峪背斜以西则以寒武系页岩为滑脱层,滑脱层深度小,构造样式主要表现为逆冲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20.
歧口凹陷伸展滑脱构造系统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1,他引:1  
歧口凹陷是渤海湾盆地中部黄骅坳陷的一个次级凹陷,凹陷内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块。在叠前三维地震剖面精细构造解释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和建立了歧口凹陷伸展滑脱构造系统。该系统分为南部伸展滑脱系统和北部伸展滑脱系统,南部滑脱系统以羊二庄滑脱断裂为主体,连接张东断裂、张北断裂、赵家堡断裂等伸展断裂组合而成,北部滑脱系统以沧东断裂为主体,连接大张坨断裂、海河断裂、港西断裂、港东断裂、南大港断裂等伸展断裂构成。在平面上两大滑脱系统各自构成一个帚状断裂体系,在剖面上表现为叠瓦式几何形态,与次级断裂常构成"Y"型或复"Y"型组合样式,向深部会聚到主滑脱面。歧口凹陷古近纪时期变形基本都限定在区域性底滑脱界面之上,并具有多层次滑脱构造特征,控制和影响了歧口凹陷不同级别的构造形态和组合样式,同时对盆地的沉降过程也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歧口凹陷伸展滑脱构造为本区的油气储集和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并初步探讨了歧口凹陷伸展滑脱构造的动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