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为改变广州市地震前兆观测落后局面而进行的“深孔钻井进行地震前兆综合观测方法的可行性研究”项目 ,日前顺利通过由广州市科技局主持的专家验收。广州市地震前兆观测技术 ,长期以来处于近乎空白的状态 ,目前只有花都有两口井在正常运行 ,观测项目也只有水位、水温 ,而且记录的是模拟数据。为此 ,广州市政府地震办公室提出对“深孔钻井进行地震前兆综合观测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得到广州市科技局大力支持并列入广州市 2 0 0 1年度科技计划项目中。经过近一年的工作 ,在完成“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同时开展增城地震前兆数字化综合观测试验台…  相似文献   

2.
新疆数字地震前兆台网运行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地震前兆观测技术由模拟记录到数字记录转变的实现,地震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日趋成熟、稳定,地震前兆数字化观测普及程度越来越大,产出的数字化观测资料己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的效益亦愈发明显,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通过介绍新疆数字地震前兆台网中心的运行管理,分析数字地震前兆台网中心的运行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地震前兆台网中心技术系统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九五”期间,江苏省建立了一个较大规模的数字化前兆观测台网。由于该台网实现了数字化,观测数据采样率高,信息量剧增,如何对这些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之更好的为地震分析预报及科研服务,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为此,江苏省地震局在“九五”期间组建了地震前兆台网中心,用于汇集和管理各数字化台站的前兆观测数据。 此外,由于大量的模拟前兆观测项目仍然在运行,江苏省地震前兆台网中心按数字化前兆观测的技术规范,对模拟观测数据的存储格式及文件名进行了规范,方便了数字化数据与模拟观测数据的统一管理与对外服务。 1 概况 …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高台台站地震前兆数字化系统通信故障的检查与处理。从地震前兆数字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及接口界面,阐述了地震前兆数字化公用设备的一些常见故障的检查及处理。地震前兆仪器通过现场总线与DSC-2型数据采集器连接,通过有线,无线调制解调器入网后实现地震前兆台网对数据的收集。  相似文献   

5.
分别使用模糊识别法、统计识别法及速率识别法对塘沽18号井天然气逸出量、溢油量和水位三项肖净观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识别出震中距500Km范围内Ms≥4.5级地震前的中短期前兆异常,并对异常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经验关系式。据对已发生的地震样本进行统计检验的结果,中期或短期映震率可达80%以上。结果表明,利用单井多项前兆对比观测可提高地震综合预报的能力,并为前兆机理及地震孕育过程的研究提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广东省ADP数字地震前兆综合观测台网中心系统的构成、功能以及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是全国综合前兆监测实验台网 ,包括电磁、流体、形变等前兆学科多方面的研制开发与推广 ,各种新型仪器采用新技术提高了仪器的观测精度和自动控制功能 ,原有的模拟记录及人工读数模式改为数字化自动采集模式 ,增强了地震监测能力和监控范围。山东省地震局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的建成 ,实现了地震前兆监测的数字化、产出数据的标准化、仪器的智能化和数据传输的网络化。安丘地震台是在山东省前兆数字化台网改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新型综合数字前兆台站 ,始建于 1 969年渤海大地震后。距安丘城东 5km,1 991年因扩建 2 0 6…  相似文献   

8.
胡先明 《四川地震》2001,(2):42-44,39
石棉川-02井系国家基本井,其井水位观测值对附近区域内的地震有比较敏感的前兆反映,在进行地震前兆数字化技术改造后,处于试记和调试阶段的LN-3型数字水位仪,记录到了一些地震前兆信息。LN-3型数字水位仪与SW40-l型浮子式机械水位仪相比,不仅信息传递快,而且记录了更丰富的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9.
地震前兆观测时间序列的无量纲化,对多台项或多前兆观测时间序列综合信息提取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区域性地震前兆监测系统各种短期或短临观测异常信息的统一表达和定量综合信息提取,直接为综合地震预报服务。本文给出了多种前兆观测时间无量纲化的一般表达,归纳了电磁,用于综合分析的几种探索性方法,供参阅。  相似文献   

10.
对宁夏历年年度地震趋势会商时提出的前兆观测异常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并综合分析了宁夏地震局震情监视区5级以上、邻区6级以上地震前前兆观测异常特征,最后给出了宁夏及邻区5级以上地震的预测方案。  相似文献   

11.
深井地震与地球物理观测(Borehole Seismology)是21世纪的一项崭新的高科技项目. 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地球的表面效应和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噪音干扰,提高信噪比,推进现代地球物理观测与研究.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的深入以及解决环境、资源、地震灾害预报等问题的需求, 近年来世界大陆科学钻探以及在钻孔深井内进行的地球物理长期观测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高精度的观测研究成果.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长期观测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已经启动并正在构建我国第一个无地面干扰的深井地震、地球物理长期观测站,为实现我国的“入地”科学计划,开创我国21世纪地球科学观测研究的新局面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关于用密集钻孔应变台网监测强震前兆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泽华 《地震学报》2014,36(4):738-749
提出了地震前兆研究是地震预测研究的基础,其研究的对象是个案. 地震前兆研究受到的最大限制,是对个案的观测严重不足. 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仍然存在发生强震的危险性,应该不失时机地在那里建立密集的钻孔应变观测网. 四分量钻孔应变仪是我国发明的、 已经可以与地震仪和GPS相提并论的观测仪器. 对地震前兆研究而言,钻孔应变观测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具有优越性. 本文认为: 钻孔应变观测点应该建在应力集中的构造部位; 应该在钻孔选点和仪器安装两方面采取措施以保证观测点建设的成功; 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最重要的是数据自洽; 钻孔应变观测不必追求很深; 观测点建设不必进行绝对应力测量.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了四川地震监测预报工作40年发展历程。四川地震监测预报积累了地震学和前兆观测资料,推进了测震台网、前兆监测台网、流动监测网以及空间技术的发展应用,为地震预测探索之路奠定了基础;地震预报科研经历了多次科研攻关研究,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提炼和筛选了一些预报指标和方法;地震监测数字化的发展,给地震监测预报提出新的课题;今后仍将依赖于科学和创新机制,依赖于高新技术应用,依赖于地震监测网能力和质量提升,始终坚持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的地震预测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14.
系统梳理了2020年1月16日新疆库车5.6级地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等异常,结果如下:①地震活动:震前存在地震平静、地震高频、带状分布、地震窗等中短期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震中350 km范围内均为形变异常,分别体现在固体潮、地倾斜、钻孔应变测项;③综合方法主要识别出年尺度异常。对库车5.6级地震序列进行分析,可知主震震源机制为走滑型破裂,余震不丰富,序列衰减不明显,序列发展过程中地震活动起伏变化明显。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前地震活动中短期异常较为突出,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相对较少,发震前2年异常数量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对地震的发震时间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井下甚宽频带地震观测能获取来自地球内部微弱的、丰富的、准确的宽频带地壳活动信息,包括地层微破裂、慢地震等,对地震学、地震预报和相关学科均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研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井下甚宽频带地震仪,并推进其工程化、产业化是地震观测仪器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 “井下甚宽频带地震仪的研制与应用开发” 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项目首次在国内外成功研制了可应用于2000 m深井观测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甚宽频带地震仪,并将在国家级重大项目中示范应用,打破了国外在井下甚宽频带地震观测的领先地位,促进了国内地震观测科学技术的发展。项目的主要进展将在项目专题中的4篇文章中分别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6.
夏孝田 《高原地震》2011,23(2):44-48
对高淳地震台自投入运行以来的分量应变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台观测资料精度很高,同时发现分量应变观测对一些大震有明显同震效应.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地震预报研究近十年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过程,并着重对最近10年(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地震预报研究进展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主要分为:(1)大地震震源区地壳细结构和介质物性的探测研究;(2)地震和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的研制;(3)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及其判据、指标的研究;(4)地震序列类型和震后趋势早期应用判断方法及其指标的研究;(5)华北北部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前兆综合解释模型与短临预报综合判别系统的研究;(6)地震预报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7)地震中长期预报研究及我国近期(10年左右尺度)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8)板内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模型及前兆场物理解释的探索研究.最后还对我国地震预报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初步分析日本9.0级地震对新疆钻孔应变台站观测资料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地震对新疆钻孔应变的影响与钻孔深度和震中距关系不大,这可能与钻孔所处的岩石性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卫星对地观测技术是全球范围内实时监测孕震区地震活动和震后应急救援的有力工具。过去的几十年里,不同种类的卫星观测数据被应用于地震遥感异常探测领域中,并逐渐开展了从单个震例分析,到普遍规律探索,再到内部机理研究的多方面探讨。但由于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孕震过程的不确定性,地震遥感异常研究仍充满困难和挑战。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探究了现今国内外地震遥感异常研究的关注热点和趋势方向,认为目前对于地震遥感异常的研究已由单一参量发展为多参量联合分析阶段;通过3个前沿研究案例分析了常用的综合分析参量与异常分析方法,以及多参量之间的时空同步性关系,表明多参量遥感异常的结合研究和交叉验证是地震遥感异常研究中的重要手段,可以在未来地震前兆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地下流体的观测与研究,是捕捉地震前兆信息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做好地震监测预报的重要途径.对易门静水位十多年观测中的一些异常与地震作分析、探讨,从单项指标的分析到综合指标的研究运用,并在多年的预测预报实践中,筛选出对应率、概率较高的5个短临预报指标,其预报准确率为0.928.预报有效率为0.948,可靠率为0.938,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