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研究了印度境内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峰值地面水平加速度的一种衰减关系。资料源自印度强震台阵记录的5次地震中提取的66个峰值地面水平加速度。目前使用的分析方法是两步成层的回归模型,其衰减关系假设为:log(A)=-1.072+0.3903M-1.21log(X+e^0.5873M)式中,A为峰值地面加速度(g),M为城级,X为震源距。残差平方和为0.14。把这一衰减关系与其他的衰减关系进行了比较。与其它关  相似文献   

2.
兵库县南部地震于1995年1月17日5时46分(JST;JST=GMT+9h)发生在兵库县南部的活动断层上,对几个城市尤其是神户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我们通过对宽频带及强地面运动地震图的分析确定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大小(地震矩和震级)。由长周期矩心矩和量反演的震源机制是,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233°,83°,169°,补偿线性偶极向量分量小(1.5%),M0=3.0×10^19Nm,Mw=6.9  相似文献   

3.
云南是一个地震多发区。1652年至1994年间云南地区共发生613次破坏性地震,其中5.0—5.9级地震553次,6.0—6.9级地震49次,7.0—7.9级地震12次,8级地震1次。云南的破坏性地震除了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和建(构)筑物破坏外,还在震区形成包括滚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和喷砂冒水等地面破坏现象,这些地面破坏造成人员伤亡,毁坏建筑物和农田,形成云南破坏性地震灾害特点。云南地区破坏性地震的人员伤亡和地面破坏主要集中发生在滇中、滇西北和滇西南地区。根据统计分析,云南地区破坏性地震的平均人员伤亡人数(N)与地震震级(M)的关系为:lgN=1.5M-7.4。人员伤亡数(N)与震中距D(km)的关系为:lgN=0.8-0.027D(6.0—6.9级地震)和lgN=3.2-0.05D(7级以上地震)。出现地面破坏现象的最大震中距离(Dmax)和震级的关系为:Dmax(km)=52M-298(地表裂缝);Dmax(km)=18M-93(崩塌滑坡);Dmax(km)=50M-281(滚石)。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DMC)从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DMC)得到的资料,1999年5月份全球范围内共发生M≥5.0地震76次(见表1)。其中M≥6.0地震10次,M≥7.0地震1次,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新不列颠地区,震级为7.0。本月发生的76次M≥5.0地震中有53次发生在东半球,23次发生在西半球。1999年6月份全球范围内共发生M≥5.0地震70次(见表1)。其中M≥6.0地震3次,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墨西哥…  相似文献   

5.
由峰值速度估算地震应力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Brune(1970)提出的震源位错模式,用发生在滇西地震实验场区鹤庆MS=5.3中强地震的地震数字化监测资料,计算了S波谱,测定了鹤庆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r.v)对地震应力降Δσ的依赖性.由地震标定关系给出(r.v)∝Δσ2/3,导出了用峰值速度参数求地震应力降的3个关系:lg(r.v)=d1+(1/3)lgM0+(2/3)lgΔσ;lg(r.v)=d2+(1/3)ML+(2/3)lgΔσ;lgΔσ=-1.0+1.5lg(r.v).假定对大小地震的平均应力降取3.0MPa,由鹤庆地震序列的观测资料定出常数d1=-3.88和d2=-0.38.序列震源参数测定结果给出,地震矩为1011~1015N·m,破裂半径a=200~600m.根据峰值速度测定的应力降Δσ=0.1~10MPa,平均为3.7MPa.用这些标度关系求出的应力降结果与Brune模式求应力降的结果比较一致.本文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对地震应力降的依赖性比对地震矩的依赖性更强.  相似文献   

6.
塘格木1994年2月16日5.8级强震加速度记录概况强震观测是利用仪器来观测地震时地面运动的过程以及在其作用下工程结构的反应情况,也是取得地震破坏作用和结构抗震性能认识的依据。强震观测的独特作用在于:(1)可以提供定量的q据;(2)可以测量地震破坏作...  相似文献   

7.
根据灰色系统的一阶灾变模型,对台湾海峡7.3级地震的ML≥5.0级余震进行了预测,给出了未来可能的发震时间;根据汕头市国际大酒店地下室记录的这次地震的地面加速度时程,反演计算得到了基岩加速度时程,据此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并对地基震害作了分区。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滇西地震实验场区近场微震观测中的洱源、脉地、松挂地区的三次微震序列资料,研究了地面运动峰值速度vm与地震矩M0和环境应力τ0的关系,利用vm∝M01/3τ04/3的关系,估算了这三次微震序列的环境应力参数τ0值和应力降△σ。结果认为,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v·r)是环境应力参数τ0或△σ的函数,且τ0或△σ与地震构造背景及介质状态相关,表现为处于不同构造背景的三次微震群测定的τ0和△σ值存在明显的差异。脉地震群为高应力序列,应力参数在(0.5~5.0)MPa,松桂震群为中等应力序列,在(0.3~1.5)MPa;洱源震群为低应力序列,在(0.01~0.5)MPa。由此而讨论了不同构造背景与环境应力参数的依赖性及其前兆意义。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M7.2)近场强地面运动特征.结果表明,震中附近地区水平加速度峰值达600~800gal,竖向加速度峰值达300gal,强地面运动持续时间为10~15s,加速度时程的卓越周期为0.2~2s.谱分析的结果还表明,在较宽的频带范围内该次地震的近场地震动的强度都比较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GM(1,1)建模法,以南北地震带不同内地域不同震级层次地震的发生时间为样本,建立了13个预测模型,用于对未来地震的发生时间进行预报。利用其中关于5.0≤M≤5.9地震的模型较为准确地预报了1989年11月宁夏固原5.0级地震的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11.
面波的尾波衰减经验关系和震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才中  陈飞 《地震学刊》2000,20(2):15-22
从南京地震台DK-1中长周期地震纪录,取得地震面波的尾波地动双振幅A随尾波推移时间τ(自图P波起算)的衰减关系,并以Ms(PEK)震级标度为基准,定义面波的尾波震级Msc=0.881gAH+1.51lgτH+0.73=0.861gAz+1.47lgτz+0.76,尾波的多点测量改善了Msc的精度,震级标准差S=0.12。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DMC)从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DMC)得到的资料,1998年5月份全球范围内共发生M≥5.0地震92次(见附表)。其中,M≥6.0地震13次,M≥7.0地震1次,...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DMC)从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DMC)得到的资料,1999年1月份全球范围内共发生M≥5.0地震81次(见表1)。其中,M≥6.0地震7次,M≥7.0地震0次,最...  相似文献   

14.
更新过程在许多领域已有应用。本文检验确认四川省、云南省M_s≥5.5,6.0,6.5;川滇M_s≥6.0、6.5,7.0;西藏M_s≥6.0,6.5,6级地震(主震)间隔时间分别都可认为服从指数分布;同时其中大多又可认为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分别对未来1年、3年、5年给出地震发生的概率,并对以上时段内可能发震的次数作出估计,对西南地区未来几年内的地震活动强度给出简明的统计描述,应注意:年内四川省应有M_s≥5.5级地震发生,且震级可能大于或等于6.0级。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DMC)从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DMC)得到的资料,1999年2月份全球范围内共发生M≥5.0地震86次(见表1)。其中,M≥6.0地震6次,M≥7.0地震1次,最...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DMC)从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DMC)得到的资料,1999年3月份全球范围内共发生M≥5.0地震89次(见表1)。其中M≥6.0地震9次,M≥7.0地震1次,最大...  相似文献   

17.
地震与爆破的波谱差异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在对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兰州台近年来记录到的兰州附近的5个工业爆破和发生在同一地区震级相近的7个天然地震作波谱分析和比较后,发现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的波谱参数与震源参数有较大的差异,在震级与震源深度相近的条件下,主要差异有:①爆破的Ωm(ω)值明显大于地震的Ωm(ω)值,Ωm(ω)爆≈1.5Ωm(ω)震;②爆破的Ω(0)值明显大于地震的Ω(0)值,Ω(0)爆≈1.9Ω(0)震;③爆破的震源线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DMC)从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DMC)得到的资料,1999年7月份全球范围内共发生M≥5.0地震77次(见表1)。其中M≥6.0地震8次,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洪都拉斯,震级为6.6。本月发生的77次M≥5.0地震中有51次发生在东半球,26次发生在西半球。根据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统计,对于发生在我国境内的M≥5.0的地震事件,CDSN大部分台站有地震波形记录;对于发生在全球的M≥6.0的地震事件,CDSN各台…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兰州台短周期数字地震仪的记录资料,研究了1995年甘肃永登MS5.8地震前后,发生在永登地区小地震的S波波谱参数,获得以下结果:(1)在永登地震前2年左右,该地区小地震的SC波波谱拐角频率fC逐渐下降,由原来的2.4Hz下降到1.8Hz.(2)直达波Sg和地壳内中间层反射波SC的波谱高频衰减斜率比值γ则先逐渐上升,在临震前16个月逐渐下降,在下降过程中发生了永登地震,以后又逐渐恢复.(3)用直达横波Sg的谱参数求出的介质品质因数QSg在永登地震前后有较明显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20.
根据统计计算大连地区1991年11月至 1999年1月发生的299个ML≥2.0地震,得出目前该地区的地震活动规律,并对这期间的地震变化趋势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概率背景估计,认为其间所发生的地震属于1993年3月18日的大连满家滩南海ML4.3地震序列,从理论值和实测值的结果判断,该地震序列发生 ML≥5.0的可能性不大, 但不能排除该地震序列仍然存在着发生4.0≤ML<5.0地震的概率背景.目前的地震平静期属于该地震序列活动期的尾声和下一地震活动期能量积累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