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对长江口海平面上升动态及其对沿海潮汐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简析。结合长江口崇明三岛地区除涝安全面临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和威胁,分别建立了基于海平面上升的上海市崇明三岛水系一维平原感潮河网水动力模型,深入开展了海平面上升对三岛地区除涝安全影响的模拟研究。结果显示,至2030年,长江口海平面上升10~16 cm,崇明三岛片区的面平均除涝最高水位、局部除涝最高水位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崇明岛片受影响最大,对应水位将分别上升3~5 cm、4~6 cm;长兴岛片受影响次之,对应水位将分别上升3~4 cm、3~5 cm;横沙岛片受影响相对最小,对应水位均将上升1~2 cm;长江口海平面上升对崇明三岛的除涝安全影响在可控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珠江口近15年海平面变化特点及其与强咸潮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珠江口30多年相对海平面和近15年绝对海平面变化的研究,比较1992年12月~2008年12月南海卫星观测和珠江口验潮站观测的海平面变化趋势,认为珠江口的相对海平面(RSL)上升最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所致;通过研究29个冬季各月西、北江冬季径流量、海平面、表层盐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强咸潮月份的径流、海平面、盐度的对应关系,得出海平面上升是加大咸潮影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陈特固 《广东气象》1998,(3):44-45,27
自1985年10月奥地利气候变化会议以来,国际社会对海平面变化研究方面极为重视,中国也不例外。1995年广东省科委批准重大科研课题“海平面上升对广东沿海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立项(以下简称省海平面课题组),由中科院广州分院组织有关研究所、高校、职能部门共12个单位、数十名专家开展研究,至1997年底,该课题全部通过验收。这里简介作者参予研究部分主要结果。1 近百年来理论海平面变化趋势  近百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出现上升趋势。气候变化存在60~70年周期[1],这就要求人们在分析海平面…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海平面上升预测及其对滨海湿地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吴淞站和吕四站2个验潮站数据,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长江口海平面上升预测,从而构建了一套长江口地区较完备的海平面上升情景库:以2013年为基准年份,其最佳预测值的范围在2030年、2050年、2100年分别为50~217 mm,118~430 mm,256~1215 mm。以此情景库为基础,探究海平面上升变化对长江口滨海湿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海平面上升值的增加,长江口滨海湿地的面积不断减少;在基于验潮站数据作趋势外推得到的情景下,湿地面积减少较平缓,而在考虑全球变暖背景的情景下,湿地面积减少迅速;且不论在何种情景下,时间尺度越大,湿地减少的面积越大。  相似文献   

5.
曾晓梅 《气象科技》2010,(2):252-252
NCAR科学家Aixue Hu的研究表明,10万年前冰河时代白令海海面上升可能曾经致使当时的气候型发生变化。由于海平面的升降导致白令海峡开合,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的洋流受到影响,从而改变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的热量输送和大西洋的盐度,所以北美与格陵兰部分地区夏季温度出现冷暖振荡,致使冰原进退,并影响全球的海平面高度。该研究成果发表在2010年1月的Nature Geoscience杂志上。  相似文献   

6.
NCAR的Andrew Monaghan等的研究认为,以前的全球气候模拟都过高估计了南极的变暖。该发现有助于改进气候模式,搞清楚南极大陆在本世纪是否会显著变暖这一有关全球海平面上升的热点问题。该文发表在2008年4月5日的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杂志上。他们首次将过去50~100年的南极气候记录与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在过去的100年中,南极大部分地区并未经历足以影响全球的变暖,并通过探测数据验证了气候模式对其他6个大陆气候的模拟。  相似文献   

7.
<正>由于全球海平面的变化与海洋热容量的变化和海洋与陆地冰盖(或冰川)的融化密切相关,因此全球海平面变化是衡量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IPCC第五次科学评估报告继续强调,全球变暖和全球海平面上升密切相关[1]。但是,由于海洋观测资料的获取困难和气候模式的不确定性等因素,提出对全球变暖与海平面上升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近年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召开了海平面变化研讨会[2],给出了自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以来的进展,由于研究涉及的领域宽  相似文献   

8.
海平面上升对长江三角洲海堤、航运和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2050 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对海平面上升50~70 cm 时,将对该地区沿海海堤、航运及海岸带水资源的影响,并就相应的适应对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已经成为全球沿海国家普遍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1].全球海平面上升是由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水增温膨胀、陆源冰川和极地冰盖融化等因素造成的.1901—2018年,海洋增温膨胀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贡献为29%;冰川和冰盖质量损失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贡献分别为41%和29%,且近40年来已经增加 [2]...  相似文献   

10.
《气象》2021,(4)
2020年,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继续保持上升趋势,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偏高1.2±0.1℃,列历史同期第二高。海平面持续上升,且上升速率更快。2020年,海洋热容量创历史新高,北极年最小海冰范围为有记录以来第二低,7月和10月海冰范围均创历史最低纪录;南极海冰范围接近长期平均水平。超过80%的海洋区域在2020年经历了至少一次海洋热浪,海洋发生"强"海洋热浪的地区超过"中等"海洋热浪的地区。年内,非洲萨赫勒地区、非洲之角、印度次大陆及其邻近地区、中国、韩国和日本以及东南亚部分地区遭受暴雨洪涝;南美内陆多地遭受严重干旱,欧洲及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地遭强热浪影响;北美、南美及澳大利亚发生严寒和大雪;北大西洋共生成30个热带气旋,创历史纪录。  相似文献   

11.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第九章综合评估了与海平面相关的最新监测和数值模拟结果,指出目前(2006—2018年)的海平面上升速率处于加速状态(3.7 mm/a),并会在未来持续上升,且呈现不可逆的趋势。其中低排放情景(SSP1-1.9)和高排放情景(SSP5-8.5)下,到2050年,预估全球平均海平面(GMSL)分别上升0.15~0.23 m和0.20~0.30 m;到2100年,预估GMSL分别上升0.28~0.55 m和0.63~1.02 m。南极冰盖不稳定性是影响未来海平面上升预估的最大不确定性来源之一。区域海平面变化是影响沿海极端静水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海平面上升作为上海地面沉降防治策略研究的一个考虑因素,主要通过分析对比黄浦江外滩防汛墙沉降监测结果与工程沿线区域地面沉降监测结果,以及海平面上升对防汛墙防御能力的影响,得到区域地面沉降对防汛墙沉降作用明显、地面沉降叠加了海平面上升因素将进一步降低城市防洪(潮)排涝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考虑海平面上升因素下的未来地面沉降防治策略,包括重大市政工程地面沉降监测预警机制建设、实施地面沉降分区管控、加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建立完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等。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在今后1000年中是不可逆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晓梅 《气象科技》2009,37(2):134-134
NOAA的Amanda Scott等最近的研究表明,即使CO2排放减少,它对全球温度变化的影响在今后很长时期仍然会非常显著,而且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影响包括全球海平面升高和某些地区降水减少。变化的后果可能会表现为供水紧张、火灾频繁、沙漠扩大以及农业歉收。研究人员指出,目前海洋通过吸收热量使全球变暖减缓,最终会将这些热量释放回大气,导致更为显著的全球性增温,格陵兰和南极的冰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相似文献   

14.
IPCC《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评估了气候变化对全球、区域海平面变化和极端海面(极值水位)升高的贡献,以及海平面上升对低海拔(小鱼10 m)岛屿、沿海地区和社会的影响及相关的风险。评估表明,全球变暖背景下,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证据是确凿的,且明显加速(高信度),极端海面高度升高,主要是由陆地冰川和冰盖融化以及海洋热膨胀引起,且前者的贡献已大于后者(很高信度);与此同时,海洋变暖速率倍增,强热带气旋、风暴潮增多,极值水位重现期缩短;至21世纪末,全球海平面还将上升约0.43 m(温室气体低排放情景,RCP2.6)和0.84 m(高排放情景,RCP8.5)(中等信度),很多沿海地区当前较少发生的百年一遇的极值水位将变为一年一遇或更频繁,而对于许多沿海低洼地而言,类似事件甚至在21世纪中叶就可能发生(高信度)。评估还表明,持续上升的海平面、趋于频发的极值水位,以及人为地面沉降等因素,增加了沿海社会-生态系统的暴露度和脆弱性;并且,与海平面上升有关的危害(险)性事件,如海岸侵蚀、洪灾、盐碱化和生境退化等将显著增加(高信度)。报告指出,如未采取充分的适应海平面上升的措施,在RCP8.5情景下,沿海大城市、城市环礁群岛、热带农业三角洲地区和北极沿岸社区将处于高或很高的灾害风险中(高信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近40年的中国近海验潮站资料海表面高度的线性变化趋势,并与卫星高度计资料进行了对比。通过对验潮站资料的分析发现,中国海域无论是近40年(1970~2013年)、还是近20年(1993~2013年)海平面均显著上升。各海区近20年的海平面上升有加速的趋势,且各时段上升速率大于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率。但是,受到海平面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影响,近10年海平面上升趋势放缓。同时,本文也分析了不同季节海平面变化的趋势,北部海域秋季最大,冬季最小;南海海域春季最大,秋季最小。通过AVISO资料和验潮站资料的对比可以发现,AVISO资料在描述近20年海平面变化的线性趋势上与验潮站资料接近,较大的差异主要是由验潮站地表发生升降引起的。同时,通过对比也发现了用验潮站资料估算海域平均的海平面高度变化会有一定的误差,在黄海、渤海、东海海域验潮站估计的数值偏高,而在南海海域则偏低。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了2006年11月9—11日在北京召开的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SSP)全球环境变化科学大会的基本内容,着重论述了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城市疾病灾害、非洲的灾害以及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等当前灾害研究热点领域的最新进展。从大会与灾害相关分会场的讨论内容可以看出,未来国际灾害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包括:理解和研究气候变化,以及气候与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强对决定沿海系统脆弱性因素的评估,开展避免和减轻海平面上升影响的适应性研究;推进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途径和机制的深入研究;区域食物安全和饥荒依然是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非洲发展的重要议题;增强国际社会开展灾害风险评估、灾害预警、应急和恢复等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探讨利用灾害制图、GIS和GPS等技术,对灾害多发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的灾害影响与损失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7.
低径流量条件下海平面上升对长江口淡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长江口水动力及盐水入侵三维数值模式ECOM-si,统筹考虑气候变化导致流域极端低径流量的前提下,研究在未来(2030、2050和2100年)海平面上升过程中,长江口淡水资源分布及总量变化过程,探讨河口三大重要水库取水活动对海平面上升的响应,对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盐水入侵危害具有重要作用,也为长江口水源地建设与水库取水调度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1999年冬季、2006年秋季和2011年春季期间长江径流量均为自1980年以来的同期最低,且长江口均发生了极为严重、影响巨大的盐水入侵,考虑到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选取上述3个时期的径流量作为上游边界条件。结果表明,长江口淡水资源在1999年冬季径流量条件下随海平面上升而减少,至2100年大、小潮期间淡水总量相比于2012年分别减少42%和41%,水库最长不宜取水天数增加70%以上;在2006年秋季径流量条件下,淡水资源随海平面上升而减少,但在海平面上升至2050年情况下,河道水位抬升使进入北支的径流量增加,削弱盐水倒灌,水库最长不宜取水天数减少40%~50%;在2011年春季径流量条件下,淡水资源在海平面上升至2100年后大、小潮期间分别减少43%和20%,水库最长不宜取水天数增加1~3 d。  相似文献   

18.
《浙江气象》2008,29(1):F0003-F0003
据《温哥华太阳报》2008年1月31日报道,加拿大BC省科学家通过对1996—2005年10年间北美发生的飓风进行研究,发现海平面温度的上升,增加了北美40%的飓风。该研究报告发表在最近一期《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19.
根据截止至2012年的文献、验潮站和卫星观测海平面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对比方法,介绍近8 000年来广东海平面变化特点并对未来趋势做出预估,结果发现:1)7 500年来广东的海平面存在6个相对高海平面时期,大体呈现千年尺度的波动周期,相对海平面比现在高约2.8~1.3 m;2)中全新世高温期存在百年尺度的海平面波动,波动幅度为20~ 40 cm;3)预估21世纪末的海平面比2000年上升38 ~45 cm.  相似文献   

20.
WCRP 《气象知识》2019,(2):42-42
全球气候研究计划(WCRP)全球海平面收支研究组发表的最新报告中,给出了1993年以来全球海平面的变化。报告显示,25年来全球海平面在加速上升,平均每年上升了3.1毫米,25年累计升高了约8厘米。图中给出7个不同数据来源代表的过去25年全球海平面变化(图中剔除了年信号,给出相对于1993年数值的6个月滑动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