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发现赣南富城强过铝质花岗岩中存在3种类型白云母,即原生白云母、交代型白云母和次生白云母,其平均晶体化学式分别为:K1.62Na0.06Fe0.32Mg0.39Ti0.02Al4.89Si6.54O10(OH)4(原生白云母)、K1.55Na0.07Fe0.43Mg0.24Ti0.03Al4.96Si6.50O10(OH)4(交代型白云母)、K1.51Na0.07Fe0.27Mg0.21Ti0.00Al4.98Si6.65O10(OH)4(次生白云母)。根据富城花岗岩主要造岩矿物的结晶顺序(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结合白云母、黑云母稳定曲线及合成花岗岩初融曲线对比分析,富城强过铝质花岗岩中交代型白云母是在花岗岩结晶过程中交代较早晶出的黑云母形成的,其形成温度高于花岗岩熔体的固相线温度(~650℃),故应归属于原生白云母。本文提出根据岩石学宏观特征、岩石化学特征及岩相学微观特征区分花岗岩中原生白云母与次生白云母的综合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2.
低温绿泥石成分温度计Fe/(Fe+Mg)校正的必要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靖  刘嵘 《矿物学报》2007,27(2):173-178
绿泥石是沉积岩、低级变质岩和水热蚀变岩中的常见矿物,基于四次配位Al含量的绿泥石成分温度计是确定古成岩或变质温度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介绍了四种应用最为广泛的绿泥石成分温度计的原理,并从离子替代规律和比较研究的角度着重讨论了近年来关于绿泥石成分温度计校正的必要性。研究表明,在铝饱和的条件下,根据绿泥石中的Fe/(Fe Mg)值对绿泥石温度计进行校正并不能使计算值与实际值更为接近,而且从晶体化学的角度看,全岩的Fe/(Fe Mg)主要影响的是绿泥石中六次配位Fe与Mg的占位,而且偶合置换(Si4 )Ⅳ(Mg2 )Ⅵ—(Al3 )Ⅳ(Al3 )Ⅵ和(Si4 )Ⅳ(Fe2 )Ⅵ—(Al3 )Ⅳ(Al3 )Ⅵ共同控制着四次配位Al的占位。所以在铝饱和的岩石体系中可不必进行Fe/(Fe Mg)值的校正。  相似文献   

3.
绿泥族矿物是一个成分复杂、种属繁多的大家族.其结构系由滑石和水镁石互层组成.一般的化学式为:[(Mg、Fe~(2 ))_(6-n)(Al、Fe~(3 ))_n][Al_nSi_(4-n)]O_(10)(OH)_8,其中n=0.6-2,八面体中常有Ni~(2 )、Mn~(2 )、Cr~(3 ),四面体中有Ti~(4 )、Cr~(3 )、Fe~(3 )等阳离子混入.在绿泥石族矿物中,类质同象置换是很普遍的.在六次配位中Mg(?)Al之间、四次配位中Si(?)Al之间的置换;另一种重要的置换即Fe对Mg的置换,而且Fe~(2 )对Mg~(2 )的置换是任意的,Fe~(2 )/  相似文献   

4.
高岭石([Al4(Si4O10)(OH)8])和伊利石(K0.75(Al1.75R0.252+)[Si3.5Al0.5O10](OH)2)是自然界常见的、具有结构代表性的两种层状硅酸盐矿物。高岭石由硅氧四面体片和铝氧八面体片按1∶1方式组成的结构单元层沿c轴方向排列而成,其片  相似文献   

5.
坡缕石[理想结构式Si8O20(Al2Mg2)(OH)2(OH2)4.4H2O],工业上常称为凹凸棒石,是一种含水的2∶1型链层状镁铝硅酸盐矿物。当坡缕石八面体中Mg2+/R3+(Al3++Fe3+)>1时,称为富镁坡缕石;反之,则称为贫镁坡缕石。坡缕石具有纳  相似文献   

6.
绿泥石是沉积岩、变质岩和热液蚀变岩石中的常见矿物。绿泥石的化学成分记录了它在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条件。不同成因的绿泥石在成分上显示出一定的差异。由成岩作用形成的绿泥石的成分表现为:具有较高的Si含量、较低的(Fe+Mg)含量和较低的八面体位置离子占位数。这些特征可与变质作用、热液蚀变作用形成的绿泥石相区别。很多研究者对绿泥石的热力学性质进行了实验和理论研究,并将其成果应用于实验或自然体系中。人们发现绿泥石成分与绿泥石形成的温度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关系。例如自生绿泥石成分中AlⅣ与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成岩绿泥石在递增埋藏/加热的条件下,其成分中的Al/Si值趋于增加,Si含量趋于减少,(Fe+Mg)含量趋于增多,八面体位置离子占位数趋于增加,并且伴有AlⅣ含量的增加和AlⅥ含量的减少。由此,产生了众所周知的绿泥石成分温度计。人们利用绿泥石成分温度计来获取盆地的埋藏古温度及其热演化信息。但有的学者认为温度不是影响绿泥石成分变化的主要/唯一因素。有人指出绿泥石的成分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化学成分,而非温度。另有人提出p H、Fe/(Fe+Mg),以及岩石成分等参数都会对绿泥石的成分产生影响。由上述的研究现状来看,在埋藏成岩作用期间,绿泥石成分的演化机理依然存在着不完善性。外界的不同地质条件必将对沉积盆地的成岩作用带来影响,而揭示出影响盆地成岩作用的主要因素则是目前从事盆地研究工作的学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本论文主要探讨了新疆塔北隆起泥岩中的绿泥石成分的特征,以及与盆地古盐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成岩绿泥石为Ⅱb型铁镁绿泥石,其成分特征主要表现为:1)配位八面体中阳离子的占位数为11.532(总平均值);2)AlⅥ含量明显大于AlⅣ含量;3)(Fe+Mg)为4.016(总平均值);4)Si/Al值1。由本区盐类矿物的分布范围,以及古盐度的数据,本论文讨论了古盐度对本区绿泥石成分的影响。指出古盐度是影响本区绿泥石成分变化的主要因素。揭示了在一定的深度范围(2 777.37~4 405.27 m),一定的古盐度条件下(Sr/Ba值≥0.4,并有盐类矿物出现),绿泥石成分受到古盐度的制约。并且古盐度越高,对绿泥石成分的影响越大。随着古盐度的增高,绿泥石成分中的Al、AlⅣ、Na、Na2O、Al/Si随之增高,而Si/Al则随之降低。由绿泥石成分温度计获得的温度值也伴随着古盐度的增高而增高。因此,由绿泥石成分温度计所计算的温度不能代表本区实际埋藏的古温度。本区绿泥石成分中的Si O2和Fe O与母岩的对应成分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其Si O2绿泥石与Si O2岩石、FeO绿泥石与FeO岩石呈负相关的线性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在古盐度的干扰下也未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区块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砂岩中绿泥石矿物的类型、赋存状态、形成时间、晶体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绿泥石以铁镁绿泥石和铁斜绿泥石为主,包括陆源碎屑绿泥石、自生绿泥石和蚀变绿泥石3种,自生绿泥石又包括颗粒包膜、孔隙衬里和孔隙充填绿泥石3种,以孔隙衬里绿泥石为主,形成时间依次为:颗粒包膜绿泥石→孔隙衬里绿泥石→孔隙充填绿泥石,蚀变绿泥石的形成可贯穿于整个成岩阶段.不同类型绿泥石的晶体化学特征、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各异.陆源碎屑绿泥石是与碎屑颗粒一起搬运沉积的产物,主要分布于水动力较弱的沉积环境中,其Fe、Mg、Mn和AlⅥ含量最高,Si、Ca和AlⅥ含量最低.蚀变绿泥石具较高含量的Fe、Mg和AlⅣ,较低含量的Si、Ca和AlⅥ,因主要由富铁镁碎屑蚀变而来,分布与其具空间上的耦合性.自生绿泥石的Fe、Mg和AlⅥ含量最低,Si、Ca和AlⅥ含量最高,孔隙衬里绿泥石较孔隙充填绿泥石含较高含量的Fe和K及较低含量的Ca和Mg,且从碎屑颗粒边缘到孔隙中心方向其Fe、Mg、AlⅥ和六次配位阳离子总数逐渐增加,K、Si、AlⅥ含量逐渐减少.颗粒包膜和孔隙衬里绿泥石主要见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河口砂坝中,其所需铁镁物质由同沉积絮凝含铁镁沉积物溶解提供;孔隙充填绿泥石的分布受控于砂岩结构,砂岩粒度越粗、孔喉结构越好越有利于其发育,所需铁镁物质由泥岩压释水提供.  相似文献   

8.
氟铁云母是三八面体云母类矿物新种,属铁云母的富氟类似物.利用电子探针、湿法和原子吸收分析等手段并结合穆斯堡尔谱分析的结果,按O+OH+F+Cl=12及四面体阳离子数之和为4计算的氟铁云母经验化学式为:(K0.92Na0.03Rb0.02Ba0.01)0.98(Fe1.822++Fe0.493++Al0.19Mg0.18Li0.18Ti0.08Mn0.05Zn0.02)2.99(Al1.17Si2.83)4.00O10(F1.03OH0.50O0.47)2.00.其理想化学式为:KFe32+AlSi3O10F2.使用粉晶XRD衍射仪,采用毛细管装样和超能探测器相结合收集衍射数据/图谱的微区衍射新方法收集氟铁云母的粉末衍射数据,通过构建晶体结构模型和Rietveld法晶体结构精修并收敛到Rp=2.51%,Rwp=3.19%,Rexp=2.85,X2=1.253完成晶体结构解析.矿物属于单斜晶系1M型,空间群C2/m;晶胞参数:a=0.537 05(4)nm,b=0.929 95(6)nm,c=1.017 35(6)nm;β=100.465(5)°,V=0.499 64(5)nm3;Z=2.  相似文献   

9.
电气石(Tourmaline)是一种含硼、铝、钠、铁、锂环状结构的硅酸盐矿物(潘兆橹,1985),化学式可简写为NaR3Al6[Si6O18](BO3)3(OH)4,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常分为镁电气石(R=Mg)、铁电气石(R=Fe)、锂电气石(R=Li)及锰电气石(R=Mn),因其具有压电性和热电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据CatherineMcCammon等报道,在巴西Luiz河发现的金刚石中含有一些矿物包裹体,其中有(Mg,Fe,Al)(Si,Al)O3,(Mg,Fe)O,CasiO3和四面体的铁铝-镁铝榴石混合物(tetragonalalmandine-pyropephase,下简称为TAPP),通过研究其氧化状态,就能了解一些下地幔的信息。含有包裹体的金刚石来自下地幔。通过对其内部包裹体周围的微裂隙检查,包裹体内部矿物压力测定及同位素研究,可以证明金刚石在后来的地质作用中未改变其化学成分。包裹体中的(Mg,Al)(Si,Al)O3在下地幔可能以钙钛矿的形式存在,而TAPP则是其原始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