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仲学 《甘肃地质》2009,18(4):45-49
甘肃省灵台县邵寨南井田为黄陇侏罗纪煤田彬长矿区的南西延伸部分。井田内延安组为一套河沼型沉积的陆相含煤岩系。以大量钻孔资料为基础,对井田内煤系沉积、井田构造、煤系及主可采煤层与构造的关系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井田内煤系沉积规律,对以后矿井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LYL井田为例,通过收集邻区地温资料及气象资料,结合井田勘探阶段中的简易测温、近似稳态测温,确定井田内恒温带及中性点的参数。首先应用3个钻孔的近似稳态测温建立区内井温恢复曲线模型,之后利用已建立的模型对不同类型的简易测温钻孔对井底温度进行校正,最后通过恒温点、中性点、校正后的井底恢复温度得出简易测温校正曲线的拟合方程,根据方程对所有简易测温钻孔测温结果进行校正,计算出所有钻孔的煤层底板地温及地温梯度,从而为研究井田内地温分布规律提供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3.
许福美 《中国煤田地质》2003,15(5):17-18,31
根据福建省顶峰山井田的钻孔资料和已揭露的井下地质情况,通过对井田构造特征和煤层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影响井田煤层厚度变化的主要地质因素.对煤矿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钻孔柱状与层序分析结果的比对,识别了井田内的沉积相,自下而上依次为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辫状河三角洲、辫状河,进一步细分为6个沉积亚相,17个沉积微相,以此总结出该区延安组沉积相的展布规律及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利用钻孔资料预测矿井未采区煤层瓦斯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矿井采掘区煤层瓦斯含量实测值,在瓦斯地质定性分析基础上,通过丰富翔实的钻孔资料建立井田未采区适用的煤层瓦斯含量预测公式,从而达到对井田煤层瓦斯含量预测的目的。为大型低瓦斯矿井煤层瓦斯含量预测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利用井田内近似稳态测温钻孔井底点地温恢复曲线和简易测温钻孔中第二次测量的井底点扰动地温,推算简易测温钻孔井底点原始地温而获得钻孔地温梯度的方法,使井田内无中性点的简易测温钻孔也推算出厂地温梯度值,从而达到利用各测温钻孔的地温梯度值和煤层底板深度值得出煤层黄花井田2煤层底板温度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王仲学 《甘肃地质》2007,16(4):59-67
位于祁连山中段的肃南县法拉沟井田,含煤岩系为晚石炭世浅海型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通过对法拉沟井田煤炭勘探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后,论述了法拉沟井田含煤岩系的岩性、厚度、物性、含煤性及可采煤层的结构、厚度及变化规律、物性等特征,结合区域沉积特征,提出了对该区域含煤建造的几点认识,为今后找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井田煤层气的储存、运移特征, 计算了煤层气的资源量; 通过有关参数评价了井田煤层气资源抽放的可行性, 并通过井下钻孔瓦斯抽放试验及矿井102 工作面巷道封闭抽放结果认为:井田煤层气储量丰富,渗透性良好,流量稳定,适宜于大规模开采。  相似文献   

9.
在重新分析了大坑煤矿区产盂井田历次勘查资料后,认为以往的地质报告存在地层划分、煤层对比、构造连接缺乏依据等方面的问题.而钻孔孔斜大,穿层效果差,对大坑组的成煤环境分析不正确等,是造成对该井田煤炭资源赋存状况认识不可信的主要原因.文章认为,产盂井田深部仍具有一定的煤炭资源潜力,值得进一步勘查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煤田勘探事业的发展,利用测井曲线解释地质构造已成为测井工作面临的任务之一。在北方地区,已有成功实例。但南方煤田有的地层沉积不稳定,岩煤层物性变化大,构造复杂,完成上述任务难度较大。1977年以来,我们在斗岭矿区某井田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曲线对比工作。在全井田24个钻孔中,共解释出断层17条次。其中一部分与原地质解释结果差异较大。经综合研究后,全部作为正式资料在地质报告中采用,对提高地质勘探效果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老洞河井田褶皱、断裂(含滑脱构造)、滑坡等均有发育。依据地表资料及大量深部钻孔相同层位和断点组合资料、结合滑脱构造理论对本区构造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老洞河井田滑脱构造同时具有伸展外来系和重力滑动外来系两个成因类型,这一结论为该区钻井层位追踪对比及断点组合提供了解释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研究区163个钻孔岩心、测井资料以及煤矿开采揭露资料进行解释和对比,同时结合岩石组合、沉积构造、剖面结构、测井相组合以及华北晚古生代早二叠世陆表海盆地地质背景,分析了山西组的岩性组合、展布特征及演化历史。研究认为,山西组底部为陆表海环境,含菱铁质泥岩是有力证据;区内主采3号煤层形成于华北大海退之后废弃的三角洲前缘之上,煤层厚度的变化主要受沉积环境的控制和后期局部冲刷的影响,与基底环境关系不大;井田山西组沉积环境演化及厚煤层展布特征表明华北晚古生代早二叠世为一个稳定的克拉通盆地。  相似文献   

13.
从收集整理以往资料入手,以梵王寺井田地质资料为基础,分析梵王寺井田含煤岩系、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本井田含煤岩系与沉积体系主要为:滨海弱障壁泻湖潮坪体系、有潮汐影响的浅水三角洲(水下)体系、多河系浅水三角洲(水上)、体系以及由曲流河为主的冲击平原体系。其中,在滨海弱障壁泻湖潮坪和浅水三角洲(水上)成煤期成煤环境较好,利于成煤。  相似文献   

14.
通过4个钻孔高分辨率分析,综合有孔虫、沉积学和C14测年资料讨论新仙女木期对上海地区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淮北煤田刘店井田含煤岩系沉积特征及主煤层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量钻孔资料分析,运用沉积学、煤田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了淮北煤田刘店井田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的沉积环境和成煤演化史。研究表明,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煤层都形成于三角洲平原环境,其中,山西组煤组形成于三角洲低速度的建设与高速度的建设的过渡时期;下石盒子组煤组形成于高速度建设型的三角洲平原环境。运用标志层、层间距、煤层顶底板岩石特征、煤质特征、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综合分析方法,对7、10煤层进行了对比判定。  相似文献   

16.
潘风英  戴振 《江苏地质》1991,15(4):218-220
本文通过近年工程地质钻孔及全新世沉积物剖面的采样分析,从沉积层序、岩性岩相、孢粉组合揭示的古气候演变,~(14)C 测年、考古资料、历史记载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对全新统地层下限、钻孔剖面的垂向沉积序列,分层标志等,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石坑岽矿区位于龙永煤田南部、抚市向斜的西翼,总体构造形态为一轴向近东西的背斜,受构造影响,背斜形态受到破坏严重。隔溪井田位于石坑岽矿区的东北,已查明的构造形态由多个钻孔控制,井田内的F11断层为逆断层,资料证实该断层延伸至石坑岽矿区,但在石坑岽矿区被确定为正断层(F5),为此利用隔溪井田中的10、17、23号钻孔资料及石坑岽矿区已有研究成果,对矿区内多条断层进行了重新解释,认定石坑岽矿区F5即为隔溪井田的F11逆断层。重新厘定的矿区构造形态,为石坑岽矿区转入详查勘探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煤层冲刷范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以地层沉积理论,地震反射理论为基础,提出用已知钻孔、巷道等地质资料做半定量分析,结合地震勘探资料三维空间定位来综合解释矿区煤层冲刷的方法。该方法结合煤系及河流沉积规律,依据钻孔,巷道资料的准确性和地震勘探资料空间三维连续性的优点,使解释的冲刷区更合理。  相似文献   

19.
为了查明梁花园井田的基本构造,指导本区煤炭勘查开发,应用滑脱构造理论,结合钻孔资料和地震剖面,对区内地层、煤层、断层等特征进行了详细对比、综合分析和系统研究,否定了以往对该井田(垒-堑式)构造的看法,并取得新的认识。梁花园井田的主体构造是一个滑脱构造;控制梁花园井田的东、西两条大断层(原F1、F8)实际是同一条向下凹的弧形滑脱断层;梁花园井田实际是一块较为完整的矿产地。该结论扩大了梁花园井田煤炭储量的估算范围,避免了因认识误差造成的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20.
三露天井田具有断层发育、地层缺失和重复明显、岩性种类较多等特点,岩性识别难度较大。为此,专门利用测井资料对三露天井田地层岩性进行了岩性识别研究。通过对14个天然气水合物钻孔不同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优选了自然伽马、中子和密度测井作为岩性识别敏感参数,并采用交会图技术制作了岩性识别图版,建立岩性划分标准,对三露天井田地层岩性进行识别与划分。利用测井资料能够识别7种主要岩性,包括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油页岩和煤等。根据岩性测井识别结果,三露天井田岩性分布特征在横向上表现为东部砂岩物性好,西部地区泥岩较为发育;纵向上表现为木里组地层砂泥比为4.48,含有煤层204.5 m;江仓组地层砂泥比为0.84,泥岩和油页岩较为发育,更有利于水合物赋存。测井岩性识别结果为寻找三露天井田天然气水合物有利储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