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子土壤水份仪使用安全与人体效应闫敬泽陈尚德(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730020)引言中子土壤水份仪,是用来测试农田田间含水量及其变化的一种仪器。该仪器使用方便可靠,不用取样,不破坏土壤结构,不受水份物理状态影响,在一两分钟内就能测得土壤含水量的一组数据...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经过少雨的冬天气,下几场春雨,增加了土壤中的水份,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及春耕春播都有好处。春天降雪同样能给土壤层积蓄水,这是春雪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有利的方面。  相似文献   

3.
作物生长与土壤、气象条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条件的变化会导致作物生长发育发生变化。因此,粮食作物的年景如何要受到许多因子的影响。如:土壤条件(包括土壤性质、土壤肥力、地下水源等)、气候条件(包括光、温、水、风等)、人类管理水平(包括良种培育、栽培措施、病虫害防治能力、机械化程度等)等影响,研究农作物产量预报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人们已  相似文献   

4.
根据近地面层物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蒸发计算方法、各种表面与大气的热量和水分交换计算方法,还有各种农作物需水量的计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可以把气温和空气湿度视为气候和景观形成的两个主要因子。这两个因子确切地说好象一面镜子,反映了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各组成项的变化以及气候、土壤和景观随其变化。为了证明这种论断,下图绘出土壤类型与空气温度和湿度多年平均值的关系。十分清楚,从苔原灰化土,黑钙土和栗钙土到盐土、灰棕色沙漠土壤和沙土的分布来看,各土壤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计算,分析四川盆地小麦光能、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水份适宜指数和气候增产潜力入手,探讨了川东南小麦生产影响因素,和气候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6.
1.引言全球云分布是形成地球气候的一个主要因素,它影响地-气系统的能量和水份交换。云覆盖全球近50%的天空,在平均地球反照率中所起的作用约占2/3。Arakawa(1975)曾总结过云及其有关的物理过程影响气候的基本方式。云影响水份和辐射的垂直交换,水份和能量的水平交换。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农业气候区划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农业气候区划的概念农业气候区划与气候区划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气候区划是以气候形成理论或气候发生学为基础的,而农业气候区划则以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与主要气候要素之间的定量关系为依据. 就农业气候区划来说,由于各家对农业气候区划的认识不一样,选用的区划指标也不同.有人认为农业气候区划是根据与农业生产对象有密切关系的热量、水份资源和作物的越冬条件进行分区;有人认为应以对农业地理分布有决定意义的气候指标为基础,用绘图方法分区;还有人认为是根据农业生产的要求把气候大致相同的地区归并在一起,把气候不同的地区区别开;也有人认为农业气候区划就是按照与农业有密切关系的气候要素,确定适宜或不适宜农作物栽培的地方,并根据产量水平进行分区,等等.  相似文献   

8.
黄顺全 《四川气象》1995,15(4):59-59
天气和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天气与气候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充分地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克服不利的气象因素,因地制宜,趋利避害,是各级气象部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主要课题,为各级政府研究决策的中心任务之一。 1 气象与农业生产 就农业生产而言,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极大,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物的种类、品种、熟制的地理分布和各类病虫害的发生。可以说,农作物的丰欠很大程度取决于天气、气候的好坏。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自然因素,包括气象(候)、土壤、植被、水利等;二是植物学、生物学特性;三是社会和人为因素。这三个因素在不同地区所起的主导作用是不同的。对于旱地来说,影响产量的因素是当地的天气、气候  相似文献   

10.
王春林  郭晶 《广东气象》2008,30(1):F0003
根据土壤水份平衡原理,采用逐日气象资料建立逐日土壤水份模拟模型。模型为2层模型,假定上层土壤最大有效含水量为30mm,下层土壤最大有效含水量为250mm,逐日土壤水份计算包括补水和失水过程。1)补水过程:降水量优先补充上层土壤,达到其最大有效含水量后,多余降水补充下层土壤,下层土壤达到其最大有效含水量后,多余水份产生径流;2)失水过程:实际蒸散是可能蒸散和土壤干湿程度的函数,可能蒸散采用世界粮农组织(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修正公式计算。在上层土壤中蒸散以可能速率发生,直到耗尽所有卜层土壤水份,不足部分从下层土壤中散失,下层土壤实际供水量取决于前一日末的下层土壤有效含水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云南大叶直播茶大行间剪草、不铲草和铲草(对照)三种管理方式下。晴天的温度、相对温度,土壤水份的变化及其与茶生势、产量的关系;剪草和不铲草的比铲草的温度偏低,相对湿度偏大,土壤水份高,剪草茶生势最好,茶产量最高,不铲草茶长势略好于铲草,但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12.
用李斯公式分析气候变化对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李斯公式,计算代表台站的作物气候产量,分析温度、降水变化及其年变化及各月变化对农作物气候产量的影响,统计分析气候产量与温度及降水的关系,得出相关方程,进行敏感性实验。  相似文献   

13.
地气耦合系统中温湿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钱永甫 《气象学报》1991,49(4):538-547
本文提出了计算地气耦合系统中温度和湿度变化的一维数值模式,在土壤中,利用热量平衡和水份平衡原理计算土壤温度和湿度,在大气中,考虑了长短波辐射、云量和凝结等因素对大气温湿变化的影响。选择一种代表性土壤对模式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模式能较好地模拟诸多物理量的日变化过程。计算表明,大气和土壤的初始温湿分布,对结果有较大影响。本文的原理可应用于大气环流模式中陆气相互作用过程的参数化。  相似文献   

14.
作物农业气候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农业气候区划是根据作物在一地种植的有利程度,将该地区划分为若干地带。当然,确定一地是否种植某作物,不仅取决于气候条件,而且取决于土壤和经济这两个因素。尽管这三个因素都是很重要的,但在不同情况下,考虑的侧重点往往有所不同。农作物农业气候区划的资料和结果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知道,在种有一定农作物的地区,农田比例  相似文献   

15.
农业生产中需要经常了解当前和未来的土壤水份状况,特别北方旱作地区的农事关键季节进行土壤水份预报,对于合理安排农田灌溉、制定种植计划等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进行土壤水份预报的方法较多,但多数方法进行预报时都要依赖天气预报,且预报时效较短。为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梅雨的长期预报和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徐群  杨秋明 《气象科学》1999,19(1):9-19
本文提出了江苏省中南部两区梅雨量的一种季度预报方法,发现应用20年左右前期气候要素场找因子组建的预报方程对随后两年两区梅雨量有明显预报能力。分析表明每隔2-3年,预报因子即有相当的变化,显示出前期气候系统与地区梅雨量的隔季联系有不断调整的现象,但仍然存在一些稳定出现的前期因子群,例如前期当地区域的降水量可能通过调节深层土壤水份仍会隔季影响当地的梅雨量。  相似文献   

17.
杂交水稻是在英明领袖华主席亲切关怀下成长发展起来的。我县经过几年来试种,也表现了穗大粒多、分蘖力强、适应性广的丰产性能。我站通过对杂交水稻各生育期对温度要求的观测,并根据山区气候特点,分析了我县不同海拨高度杂交水稻的布局。一、杂交水稻种植的气象条件农作物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对水份、光照和温度的要求。我县东临沿海,境内森林密布,年雨量大,水稻所需水份一般都能充分满足。而光照和温度的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影响较大。其中,低温冷害是对我县粮食生产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这里主要分析杂交水稻各生育阶段对气温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产量分解是农作物产量预报业务的关键技术环节。针对业务上基于二项式简化模型产量的分解误差可能较大,研究影响模拟误差的气候因素和社会因素,建立基于完整模型的农作物产量分解技术方法,重点包括气候异常模拟误差△Yw和社会因素模拟误差△Y t的订正、不同农作物产量分解方法的组合使用等,结合计算机技术实现数据处理自动化,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气候影响评估和预报精确性和准确率,产生较好的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19.
研究水汽输送问题,无论在理论上或实际应用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从理论上来说,大气中的各种环流机制可以引起水汽输送,而要维持稳定的大气环流又必然要求一定的水汽输送,以达到水份、热量和能量的平衡。此外,由于水汽一温室效应是气候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正反馈机制,因此,水汽输送的正确考虑是气候模拟一个成功的关键。从实际应用方面来说,水汽输送及其时空变化的分析对于暴雨形成、旱涝分布、水分资源、水份循环等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引用作物水份系数分析了南宁地区水稻、玉米各生育期的需水量,并对比同期降水,探讨各作物各生长期的水份盈亏状况,确定水份亏缺时期的灌溉量。一、作物水份盈亏的分析方法作物一生所需水份,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植物同化过程耗水和植物体内包含的水份;(2)蒸腾耗水,蒸腾大小受植物的种类和品种类型、植株的年龄、气象条件的综合影响;(3)农田植株表面的蒸发;(4)土壤蒸发。由于(1)、(3)两部份耗水占总需水量的比例很小,通常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常以蒸腾耗水与土壤蒸发之和(蒸散)作为作物的需水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