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广州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80~2000年广州市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建设的发展经历了较不协调阶段(1980~1990年)、逐步协调阶段(1991~1995年)、基本协调阶段(1996~2000年)。20年间,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环保投资,削减工业废水排放量,控制大气质量,扩大绿地面积,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今后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进程中,尚需加大环保投资力度,控制人口规模,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加强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李瑾  李颉 《地理科学》2023,(3):500-508
构建涵盖城镇化、经济与就业、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文化与教育、卫生与健康6个维度的综合发展指标体系,分析广东省各市民生福祉发展程度以及差异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 2016―2020年,广东省民生福祉发展水平总体上持增长态势,但空间分布不均衡,两极分化明显。(2)将福祉发展差异分解为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四大分区的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发现区域间差异是广东省差异的主要来源;而地区内部差异中,珠三角内部城市的民生福祉发展差异最大。(3)民生福祉发展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公共基础设施和文化与教育因素对民生福祉发展差异贡献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王建军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1):99-103,115
运用Theil指数定量评价了1990-2009年广东省入境旅游经济时空尺度上的市际、地带间和地带内差异变化状况,其结论如下:(1)在时间尺度上,广东入境旅游经济市际差异Tp、地带内差异Twr演变呈逐渐收敛趋同的阶梯状下降趋势;珠三角地带间及地带内差异也呈阶梯状下降,东翼、西翼、山区地带间及地带内演变趋势不明显.(2)在空间尺度上,广东省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存在非均衡性,市际差异Tp主要来源于地带内差异Twr的贡献,尤其是珠三角地带内差异的贡献;珠三角与东翼、西翼、山区地带间差异较大,而东翼、西翼、山区地带间差异很小,地带间差异Tbr指数珠三角>东翼>山区>西翼.引入区域分离Separation(缩写为SEP)指数来定量比较广东省四大地带入境旅游经济分离收敛的空间变化规律,并对广东省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干旱区地理》2021,44(3):867-876
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内外环境明显变化,城市扩张特征和驱动机制也呈现出新特点。以乌鲁木齐市为例,描述1990—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研究扩张时空机制,重点分析2010年以后扩张新特点。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建设用地由1990年的84.37 km~2增加到2018年的361.91 km~2,城市形态由南北带型演变为"T"字型结构,城市形态空间紧凑度逐渐下降;城市扩展速度稳定,扩展强度逐渐加强。城市扩张的"核心-边缘"结构经历"增强-减弱-增强"的时空变化过程。(2)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时间维度主要受人口规模、产业规模和政府推力的影响,其中人口规模作用最大,产业规模中第二产业作用略高于第三产业作用效果,2010年以后,政府推力对乌鲁木齐市城市扩张产生加速作用。(3)空间维度来说,交通类和商业类空间要素是驱动城市空间扩张的主要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城市扩张的空间动力由少数关键因子驱动转变为多因子共同驱动。  相似文献   

5.
蔡勃伟  邢祖哥  周进  黄耿志 《热带地理》2022,42(8):1228-1240
采用熵值法综合比较了2006―2019年珠三角经济升级和社会升级的现状,运用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衡量其经济升级和社会升级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变化,并分析影响经济和社会升级耦合协调度的因素,结果表明:1)2006―2019年珠三角经济升级和社会升级过程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全球金融危机和珠三角的产业结构转型是影响2个系统升级过程的重要因素;2)2006―2019年珠三角2个系统的整体耦合度呈现“U”型演变的态势,由高水平耦合阶段降至磨合阶段再恢复至高水平耦合阶段;3)2006―2019年珠三角9市2个系统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经济升级系统和社会升级系统之间的协调性逐渐增强;4)人力资本、消费需求、外商投资和政府治理对珠三角经济升级和社会升级的耦合协调度有正向影响,而环境污染则起负面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城市规模Zipf法则检验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东省1990年~2007年各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数据计算广东省城市规模分布的Zipf指数,得出广东省城市规模分布由分散分布向均衡的位序——规模分布过渡的结论。同时,选取5个解释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广东省城市规模分布的zipf指数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990年以来,5个解释变量对广东省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作用有所变化。1990年~2000年,促使城市规模分布趋于集中的力量强于分散力量。进入2000年以后,集中力量逐渐减弱,与分散力量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7.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的广州城市环境发展趋势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问题的凸显,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中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引入城市生态环境变化预测的研究中,选取广州市1990―2007年的一组环境变量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 13.0软件为分析工具,研究环境变量随人均GDP的变化规律,预测环境变量的未来发展走势。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不代表环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只是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过程的定量描述而已。经济增长并不会自动改善环境,只有经过"后治理"阶段才会出现环境质量的好转。如果只有"先污染",而没有"后治理",环境质量是不可能出现好转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意义在于强调环境政策和环保投入在改善环境质量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推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经济发展效率和资源环境效率两个维度构建广东省产业生态化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究2005—2015年广东省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和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2005—2015年广东省产业生态化综合水平显著提升,总体呈现以珠三角地区为核心、珠三角外围地区为边缘的"核心-边缘"格局;经济效益与结构、污染控制、能源效率、循环利用各主因子高值主要位于珠三角地区,不同主因子空间分布存在差异;将广东省各城市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分为高水平、次高水平、次低水平和低水平4个类型,各类型基本保持稳定,总体上从高水平到低水平类型的各主因子发展水平依次递减,表明产业生态化是内部各因子协同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广东省产业生态化水平具有空间关联性,空间上具有产业生态化发展的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9.
《地理研究》2012,31(2)
全球化背景下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跨国和跨地区转移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采用2000~2009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发现其污染密集型产业其呈现"S"型的时间发展特征和"分散-集中-分散"的空间发展特征,说明广东省污染密集型产业存在空间转移的现象。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产业空间转移的影响机制,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国际产业转移主要采取污染密集型产业出口的形式,而非FDI;二是环境管制是促进污染密集型产业由珠三角地区向非珠三角地区转移的重要驱动因素;三是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机制是地方政府的管制,如迁入地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条件、服务水平和优惠政策等;四是低人力资本不是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影响因子。最后,本研究也说明广东省仍然是国际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污染避难所",而非珠三角地区正在成为珠三角地区的"污染避难所",因此要加大产业转移中的环境监管。  相似文献   

10.
沈静  向澄  柳意云 《地理研究》2012,31(2):357-368
全球化背景下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跨国和跨地区转移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采用2000~2009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发现其污染密集型产业其呈现"S"型的时间发展特征和"分散-集中-分散"的空间发展特征,说明广东省污染密集型产业存在空间转移的现象。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产业空间转移的影响机制,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国际产业转移主要采取污染密集型产业出口的形式,而非FDI;二是环境管制是促进污染密集型产业由珠三角地区向非珠三角地区转移的重要驱动因素;三是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机制是地方政府的管制,如迁入地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条件、服务水平和优惠政策等;四是低人力资本不是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影响因子。最后,本研究也说明广东省仍然是国际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污染避难所",而非珠三角地区正在成为珠三角地区的"污染避难所",因此要加大产业转移中的环境监管。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日本京都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京都市1990年至1997年人口变化持域差异。一般地,城市中心地带人口呈减少趋势,城市外围地带人口呈增长趋势,但是,与城市中心区的一般发展规律相异,位于京都市中心地带、老城区的光德学区,人口社会变化、自然变化都呈现上升的趋势,优越的区位条件,良好的居住环境、适当的住宅类型、相应的居住人群使光德学区具有居住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公众参与既有利于提高环境治理举措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又有利于保护公众基本环境权利,满足其实际生计需要,是提高水源地周边农村环境治理综合成效和社会认可度的重要途径。水源地周边农村环境治理公众参与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环境行为,是参与意愿的行动表征,同时受心理认知因素、环境规制因素和内外部条件等的综合影响。论文构建了农村环境治理公众参与行为理论框架模型,并基于福建西芹水厂水源地周边农村144个农户和17个村委调查数据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公众参与意愿高但实际参与行为发生少,村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支付愿意村际差异较大,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公众参与行为个体差异较大。水源地周边农村环境治理公众参与行为不仅取决于其行为意向,还受心理认知、内外部条件及政府管制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内外部条件往往更为关键。性别、环保认知和对政府环境管制的感知是影响农户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支付意愿的关键因素。个人环保素质、环保设施条件和环境服务质量对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公众参与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生态、经济和社会3个维度全面分析城市水环境治理效益并进行综合评价.以武汉市为例构建包括3项二级指标和27项3级指标的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线型加权模型进行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外部性理论,对武汉市水环境治理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论如下:(1)生态效益水平的提高是城市水环境治理最直接的影响;(2)城市水环境治理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比重接近总效益水平的50%,凸显了水环境治理效益的正外部性以及政府建立合理的水环境治理机制的必要性;(3)从经济效益来看,武汉市水环境治理对于房地产及旅游业的影响最为明显;(4)水环境治理社会效益不明显,反映了公众对政府水环境治理认同感及自身环保意识的欠缺.据此,对改善城市水环境治理机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工业碳排放量持续增加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由于工业产业升级和转移所引起的碳排放空间重塑也成为低碳发展研究的新方向。本文综合运用碳排放量物料平衡法及结构分解模型,核算2001—2017年广东省城市工业各行业的碳排放量,揭示其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同时在产业转移背景下,分析工业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以及碳转移格局变化,以期从各市碳排放变化与市际间碳排放转移两个角度探讨低碳发展的有效策略。研究表明:2001—2017年期间,广东省的工业碳排放量整体呈现增加趋势,且地区差异也逐渐增大,呈现由中心向周边扩散的空间特征,由单核心演变为“T字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工业产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效应由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技术强度综合决定,其中规模效应的作用强度最大、技术效应次之,结构效应的作用最弱;工业碳排放转移格局呈现由珠三角地区向外围转移的趋势,珠三角地区为高、中能耗工业碳排放主要转出地,粤东西北地区为高、中能耗工业碳排放主要转入地。  相似文献   

15.
珠三角城市群工业生产空间的时空演化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俊  王开泳 《地理研究》2018,37(1):53-66
基于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和GIS技术,对珠三角城市群不同时期的工业生产空间信息进行精准提取,利用多种模型定量分析了其空间扩展格局与特征,并进一步揭示了影响其时空演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1990年以来,珠三角城市群的工业生产空间总体上呈现由核心向边缘扩散的特征,且扩展热点格局不断变动,热点区的中心极化作用逐渐减弱;② 珠三角城市群工业生产空间的形态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和异质性,2007年以前工业生产空间的破碎化程度增加而紧凑性降低,其面积的增加以外部扩展为主,而2007年以后的变化与此相反;③ 在工业生产空间扩展的不同阶段,驱动机制有所不同,政策因素、经济全球化、区域城镇化以及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等,推动着珠三角城市群工业生产空间的演化与重构。  相似文献   

16.
罗庆  李双金  刘荣增  李小建 《地理研究》2018,37(10):1971-1981
设计城市多维剥夺度量方法和提高剥夺地理识别的精度,是近年来城市社会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政府高效建成和谐舒适的人居环境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根据居住小区规划标准和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要求,从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邻近入手构建城市居住环境评价框架与识别方法,对郑州居住环境剥夺开展街道尺度的地理识别,并对识别出的街道按照消除剥夺政策措施的相似性进行类型划分。结果表明:① 多维居住环境剥夺指数低的街道呈现“十”字型分布格局,剥夺指数值由“十”字型的中心向外逐渐增加,并且任何两个环境剥夺维度间相互作用对解释多维居住环境剥夺指数的空间分异有非线性增强作用;② 单一维度的剥夺指数值呈现显著空间集聚特征,但不同环境维度的空间变化呈现不同形态;③ 32个街道被识别为多维环境剥夺区,根据剥夺维度将其划分为噪音环境剥夺型、教育医疗剥夺型、生活出行剥夺型、品质生活剥夺型、居住条件缺乏型五种类型。依据不同剥夺类型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改善街道居住环境的适宜性和增强其街道活力。  相似文献   

17.
将空间句法模型与GIS结合,基于1990年、2009年公路网数据,定量分析1990年以来珠三角公路网通达性时空演变,进而探讨其对城市潜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近20 a来,珠三角公路网拓扑连接等级差异趋于缩小、整体通达性显著提高,但核心区内部和外部路网发育差距趋于扩大;②公路通达性总体上呈"核心-外围"结构,核心区范围不断扩大,至2009年以广-佛核心都市区、深-莞-惠都市区为最高,向外围逐渐递减,并形成了"∧"型高集成度轴线分布带及由此向外放射状延伸的态势;各等级公路轴线分布格局变化空间分异明显,公路网拓扑连接的区域不均衡性更加明显;三大地带公路通达性空间差异明显,中部最高且提高较快,东部次之但与中部差异趋于缩小,西部相对最低且与中、东部的差异进一步扩大;③公路网总体布局上智能性、可理解性有较大提高,但核心区外部公路智能度仍普遍较差;④公路通达性与城市潜力呈正相关性并得到增强,公路交通对城市潜力变化影响更加显著,但2009年仍属中度相关。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市际金融排斥度综合评价及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国俊  周春山  许学强 《地理科学》2014,(12):1409-1417
从金融服务的渗透度、使用度、效用度3个维度构建了省域尺度金融排斥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鉴人类发展指数的计算方法,对广东省2002年、2007年和2012年市际单元的金融排斥度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Arc GIS的空间分析模块,对广东省市际金融排斥度的空间格局演化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广东省金融排斥度的市际差异大且相对稳定,珠三角的金融排斥度远远低于外围区;2市际金融排斥度呈现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集聚特征,珠三角与外围区的金融排斥度空间差异显著,且演变格局基本保持稳定态势;3广东省金融排斥度区域差异格局演化受金融供给主体的战略选择、实体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政府经济行为的诱导、社会文化与制度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19.
乌鲁木齐市冬季采暖期大气污染严重,SO2浓度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超标频率逐年增多,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2012年乌鲁木齐市实施"煤改气"工程,旨在改善乌鲁木齐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工程的实施是否对SO2浓度的控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文中选用改造后的冬季采暖期(10月15日~翌年4月15日),采用Thermo Scientific TEOM 1405-F连续监测仪对SO2日均浓度值进行不间断的监测采样,并对"煤改气"前后城市不同区域的SO2日均浓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煤改气"对SO2浓度的降低效果显著,但降低幅度在区域间存在差异,"煤改气"前冬季SO2日均浓度普遍存在超标国家二级环境质量标准的现象,全市不同区域超标率在25%~40%之间;"煤改气"工程实施后,冬季SO2日均浓度在空间上呈现出由南向北逐渐增加的态势,市南(中)区SO2日均浓度基本达标,而北面SO2浓度虽有降低,但超标频率依然较高,值得当地政府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关注。  相似文献   

20.
精准识别土地城市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对推动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论文以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基于“本地—邻地”研究视角,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土地城市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地城市化对本地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邻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产生了负向空间溢出效应。(2)城市间吸收能力差距会弱化土地城市化对邻地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溢出效应。城市间的吸收能力差距越小,土地城市化对邻地生态环境质量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越小。(3)土地城市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存在时空异质性。在时间维度上,长期的负向影响效果大于短期;在空间维度上,中西部地区的负向影响效果大于东部地区。因此,应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扩张,更新盘活城市中闲置或者低效利用的存量土地,进一步提高土地市场化水平,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政府等多元主体在环境治理领域的作用,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以改善土地城市化推进过程的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