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吐鲁番桃树园二叠—三叠系古地磁特征初步研究,建立了二叠—三叠系界线磁性层柱,将其界线置于锅底坑组中下部,即37—36层(采点66~65).对二叠、三叠系古地磁研究表明,其古纬度为北纬26°~35°,属热带—北温带古气候环境,与古生物资料和沉积相相一致,推断古生物灭绝与新生,可能与地磁的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中国天山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磁性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天山地区二叠─三叠系地层发育齐全、沉积连续、化石丰富、出露良好,是研究和建立非海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的理想地区之一。通过对吉木萨尔县三台大龙口背斜北翼、南翼剖面及乌鲁木齐县芦草沟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古地磁特征研究,提供了二叠─三叠系界线划分的古地磁依据。国内二叠─三叠系海、相非海相剖面研究表明,在海相或非海相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均有频繁极性倒转,即伊拉瓦次(Illawarra)极性间隔的存在,为全球性二叠─三叠系界线划分与对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西藏冈底斯西段措勤地区海相三叠系的划分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西藏措勤县江让乡敌布错北缘敌布错组之下的碳酸盐岩并非原来推断的中二叠世"下拉组",研究结果显示其中含有三叠系。新发现的三叠系自下而上划分为:早三叠世印度期至中三叠世拉丁期末期的嘎仁错组(新建)、中三叠世拉丁期末期至晚三叠世卡尼期的珠龙组(新建)和晚三叠世诺利期的江让组。措勤地区海相三叠系的发现说明冈底斯西部发育早三叠世印度期—晚三叠世诺利期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而非原来认为的三叠系缺失。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吉木萨尔县大龙口非海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上下地层磁性特征的研究,在梧桐沟组-锅底坑组共发现78个极性异常,其中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一系列的正极性和过渡极性.梧桐沟组上部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2个正极性和过渡极性.这可与巴基斯坦盐岭和四川广元上寺的大隆组下部对比,即相当于Da段.梧桐沟组顶部和锅底坑组底部,正、负极性变化频繁,极性特征可与巴基斯坦盐岭和四川广元上寺大隆组中部对比,即相当于Db段.锅底坑组下部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2个正极性段,可与四川广元上寺大隆组中上部对比,即相当于Dc段.锅底坑组中下部以负极性为主,上部夹1个正极性段,可与四川广元上寺大隆组上部磁性特征对比,即相当于Dd段.锅底坑组中上部以负极性为主,间隔了4个正极性段,可与四川广元上寺飞仙关组下部对比,即相当于Fa段.根据磁性段的划分对比,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置于Fa和Dd之间,即本次研究测制剖面的41层和42层之间.根据各岩组的古地磁特征求得岩组形成时的古地磁极:梧桐沟组79.1°N,238.1°;锅底坑组72.3°N,322.2°;下三叠统77.5°N,320.8°.古纬度基本一致,为32°~35°N.  相似文献   

5.
张国常 《贵州地质》2000,17(2):109-117
本文主要应用岩石学理论,对雪1井三叠系雷口坡组、嘉陵江储集层段的沉积、成岩作用进行综合研究。探讨了雪1井三叠系雷口坡组、嘉陵江组储集层段的沉积模式,划出了有利的沉积相带(滩亚相)。认为三叠系雷口坡组、嘉陵江组储层气藏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沉积和成岩作用,储层主要发育于滩亚相发育部位,滩亚相沉积物必须配之与有利的成岩作用演化序列,才有可能发育成有利储层。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河北平原中西部两个第四系标准钻孔的岩石地层、磁性地层、生物环境及气候地层、年代地层和化学地层等的综合对比研究,参考已有的大量水文地质钻孔资料,在分析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了中更新世魏县组。魏县HZK1孔孔深500.74 m,全孔平均岩心采取率90.55%,古地磁B/M界线为105.00 m;辛集市XZK1孔孔深502.71 m,全孔平均岩心采取率90.20%,古地磁B/M界线为133.45 m。新建立的魏县组底界在古地磁B/M界线附近,年龄约0.78 Ma,该组顶界的光释光(OSL)年龄在108.1~155.7 ka之间。古地磁与OSL年龄均表明该组形成于中更新世。进一步依据孢粉组合、气候与环境旋回性演变造成不同的岩石组合等特征,将其划分为上、中、下三段,并对各段的形成时代进行了讨论。魏县组可作为河北平原中西部中更新世非海相沉积体系的代表岩石地层组。  相似文献   

7.
无锡嵩山三叠系下统青龙组叠层石生物丘及其环境钱迈平,范洪源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210016关键词:叠层石,生物丘,三叠系,青龙组,江苏TheStromatoliteBiohermsIntheLowerQinglongFm.InSongshan,...  相似文献   

8.
渭南沋河宋家北沟剖面上部为黄土堆积,下部为河湖相沉积;包括全新世黄土(0.8万年)、晚更新世黄土(0.8~13万年)、中更新世黄土(13~73万年)、早更新世中、晚期黄土(73~120万年)及早更新世早期(120~250万年)三门组和晚上新世晚期(250~300万年)沈河组上部。古地磁测定结果表明:B/M 界限位于第8层黄土(L_8)中,M/G 界限位于沈河组与三门组过渡带的上部;贾拉米诺亚带(J)位于S_(11)—S_(12)层段,奥尔都维亚带(O)位于三门组砂层中。渭南新寺剖面作为宋家北沟剖面的补充,可接续沋河组下部层位,古地磁年龄为280~350万年。  相似文献   

9.
华南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近3年通过对滇东黔西地区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新的进展:1)证实滇东黔西地区是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的良好地区;2)发现并证明研究区有连续的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3)发现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存在事件成因的“界线粘土岩”;4)丰富了研究区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古生物资料;5)分析研究了宣威组露头地层层序;6)进行了华南海相和陆相二叠-三叠系地层界线之间的对比。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断陷期白垩纪营城组的时代归属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本文结合生物地层,同位素年代学,古地磁及地层序列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松辽盆地断陷期营城组的时代归属。营城组孢粉组合多繁盛于白垩纪早—中期的Hauterivian期—Albian期;营城组同位素年龄分布表现出两个峰值135 ~ 120Ma和115 ~ 110Ma,结合采样层位及地层序列特征认为135~130Ma代表营城组下段中基性火山岩的年龄,130 ~ 120Ma代表营城组一段酸性火山岩的年龄,115~110Ma代表营城组三段基性火山岩及顶部酸性火山岩的年龄;古地磁研究表明在Hauterivian期底界偏上的135Ma发生过磁性的倒转以及松辽盆地的快速北移。这些特征表明营城组的时代为Hauterivian期—Albian早期,同位素年龄为135 ~ 110Ma。  相似文献   

11.
新疆乌鲁木齐郝家沟剖面郝家沟组及八道湾组底部的孢粉分为 3个组合。即郝家沟组的 Alisporites-Chordasporites- Chasmatosporites组合和 Aratrisporites- Alisporites- Chasmatosporites组合以及八道湾组底部的Asseretospora- Dictyophyllidites- Cycadopites组合。前两个组合主要由常见或仅见于三叠系的属种组成 ,时代属于晚三叠世无疑 ;后一组合中前期分子大量消失 ,蕨类孢子迅速崛起 ,反映植物群出现显著变化 ,其中常见和仅见于晚三叠世的分子不复存在 ,主要成分为晚三叠世到侏罗纪常见的分子 ,具有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的过渡特点 ,时代趋向于早侏罗世。因此 ,本文提出三叠系—侏罗系的界线划在郝家沟组之顶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2.
藏北双湖地区三叠纪地层新资料   总被引:3,自引:9,他引:3  
在西藏北部双湖江爱达日那地区新发现一套出露较完整的三叠纪地层体,从多重地层的角度阐述了三叠系各组级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特征。通过剖面测制,获取了丰富的三叠系地层、沉积相和古生物化石资料,尤其是下三叠统硬水泉组生物扰动灰岩、鲕粒灰岩、豆粒灰岩和中三叠统康南组舍菊石灰岩的发现,为羌塘盆地三叠系地层、沉积相划分与对比,生物古地理研究和沉积盆地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资料。根据岩石类型和生物组合等特征,将上三叠统土门格拉群含煤系地层划分为3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红水沟组、石门关组和江爱达日那组。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纪含钾岩层古地磁及物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四川合川地区沥鼻峡部面上进行了古地磁和岩石物性的研究工作,样品采自三叠系须家河组、雷口坡组、嘉陵江组和飞仙关组.共采集手标本500余块,对2200个样品测定了剩余磁化强度及方向、磁化率和密度.对样品进行了热退磁和交变退磁处理,并对部分样品作了镜下签定,确定了该区主要沉积岩石的磁性矿物是磁铁矿和少量磁黄铁矿.根据古地磁测量结果可知,四川盆地三叠纪时远离赤道由南向北漂移,在早三叠世时的古纬度为北纬18.72°附近,随后到达北纬26.68°附近,且后者相对于前者顺时针转动了30°.在此期间还发生了垂直升降作用.这些资料表明,本区在三叠纪时处于有利于成盐的中低纬度地区.我们还依据综合岩石物性资料,划分了本区的岩层.合川剖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将古地磁和岩石物性研究用于探讨盐矿生成环境,进行地层对比是非常有用的手段,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滇西北德钦—维西一带有一类重要的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含矿岩石为一套夹中酸性—基性火山岩的沉积岩系。目前的地质文献中,该沉积岩系的时代和名称争论颇多。笔者研究后认为应是中三叠统攀天阁组、中—上三叠统崔衣比组。建议以巍山地区歪古村组、三合洞组、挖鲁八组及麦初箐组作为兰坪—思茅中、新生代上叠陆内盆地的上三叠统地层名称;而攀天阁组、崔衣比组及石钟山组则为金沙江构造带维西陆缘弧带的三叠系地层名称,便于两个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三叠系地层的对比。  相似文献   

15.
东昆仑三叠系一个不可忽视的地层单位——希里可特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昆仑三叠系的希里可特组为一大套具活动类型的重力流浊积扇体沉积,具有特定的岩性、生物群、岩相和构造背景。加强对该地层单位再认识,对深化东昆仑地区三叠系以及印支运动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川东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的阴极发光特征与成岩作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系飞仙关组是近年来我国发现的重要天然气储层, 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的碳酸盐储层都分布于白云岩地层中, 因而碳酸盐的成岩作用, 尤其是白云岩化作用和白云岩的成因为石油地质学家和沉积学家高度关注.对四川盆地东部罗家寨构造三叠系飞仙关组42个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阴极发光分析, 结合与之有关的Mn、Fe、Mg元素分析和岩石学研究, 讨论了包括白云岩化作用在内的碳酸盐岩成岩过程中可能的成岩流体性质及来源.四川盆地东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普遍具有很弱的阴极发光性, 这与其很低的Mn、Fe含量有关, 说明沉积期后非海相流体对飞仙关组碳酸盐岩的影响非常有限, 海源流体在成岩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不同石灰岩类型和不同白云岩类型仍然具有不同的阴极发光性, 成岩组分含量越高的碳酸盐岩, 或者说与沉积期后流体(主要是孔隙流体) 关系越密切的碳酸盐岩的阴极发光强度越低, 说明随着埋藏成岩作用的进行,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系碳酸盐岩孔隙流体受海源流体的影响是逐渐增强的; 阴极发光分析结果表明, 作为四川盆地东部主要储集岩的结晶白云岩形成机制与埋藏过程中的深循环流体有关, 这种深循环流体没有或很少穿越铝硅酸盐地层, 但穿越了三叠系内部的某些海相地层, 这些海相地层可能是广泛存在于四川盆地三叠系的蒸发盐地层, 由蒸发盐成岩过程提供的海源流体参与了结晶白云岩的白云岩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陆相二叠纪-三叠纪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对认识该时期全球性重大生物和环境事件具有重要意义.以大兴安岭南段阿鲁科尔沁旗坤都地区新发现的下三叠统老龙头组为研究对象, 重点对二叠系-三叠系接触关系开展详细调查研究, 系统采集了界线上下的古生物化石, 对老龙头组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测试分析, 并确定了老龙头组与下伏林西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两者之间存在短暂沉积间断.生物地层显示林西组时代为晚二叠世晚期, 老龙头组古生物匮乏, 可能与二叠系-三叠系之交的生物灭绝事件有关.而老龙头组中3个同位素年龄值分别为251.5±2.2 Ma、249.7±2.5 Ma和249.5±1.8 Ma, 时代指示为早三叠世, 然而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准确位置还需进一步研究.大兴安岭南段普遍存在可能与古亚洲洋闭合有关的早三叠世岩浆事件, 古亚洲洋沿着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发生碰撞闭合, 其闭合时限至少持续至早三叠世, 老龙头组是两大板块拼贴碰撞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根据露头、 岩心、 薄片、 古地磁、 成像测井、 岩石力学实验等资料;对东濮凹陷北部三叠系砂岩储层构造裂缝特征及形成期次进行分析。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储层主要发育北北东、 北东和近东西向3组高角度构造裂缝;裂缝走向近于平行或垂直主断层;倾向为北西和南东。二马营组裂缝较为发育;和尚沟组和刘家沟组裂缝相对不发育。储层裂缝为3期;分别为燕山早期的北西向扩张裂缝和北北西、 北西西向剪切裂缝;燕山晚期形成北东向拉张裂缝;喜马拉雅期形成北北东、 北东向拉张裂缝、 北北东向剪切裂缝和东西向扩张裂缝。古、 今构造应力场和岩石力学性质的各向异性分析表明;现今构造应力场最大水平主应力和岩石抗压强度的各向异性均影响燕山早期北西向裂缝的张开度及有效性。储层裂缝表现为两期;分别为燕山晚期的北东向拉张裂缝、 喜马拉雅期的北北东、 北东向拉张裂缝;北北东向剪切裂缝和东西向扩张裂缝。研究结果阐明了东濮凹陷北部三叠系砂岩储层构造裂缝特征及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19.
王立亭 《贵州地质》2002,19(3):175-178,162
根据黔西北及邻区二桥组中双壳类的垂直分布,可将其分为两个组合;下部Indosinion-Permophorus组合及上部Qiyangia-Hunanella组合。前一组合的时代为晚三叠世瑞替克期,后一组合的时代则为早侏罗世早中期。该区非海相三叠系/侏罗系的界线应划在上述两个组合之间。故该区二桥组实为跨三叠系与侏罗系的岩石地层单位。  相似文献   

20.
渭河盆地东南缘蓝田-渭南一带发育较连续完整的新生代地层,其中包含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特别是灞河组中产 出典型的三趾马化石,并曾据此建立了灞河期标准生物地层。鉴于灞河组及灞河期沉积地层在中国北方环境变化及古生物 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对陕西蓝田灞河南岸厚约246 m的段家坡灞河组典型剖面进行了详细古地磁年代学研究。磁性地层分 析确定的极性序列可与标准古地磁年表(GPTS) 较好对比,结果表明段家坡剖面灞河组年龄为11~7 Ma,属于晚中新世。 本研究支持灞河期单独作为一个地层年代单位,为哺乳动物化石的区域对比提供了相对准确的年代界定,同时结合与其它 盆地同时期沉积的对比探讨了灞河组的沉积环境和古气候,认为当时为半干旱型草原气候,沉积环境和气候与上覆的蓝田 组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