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大量野外观察、分析测试和综合研究,结合覆盖全区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及其邻区早—中二叠世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及其邻区中、北部早—中二叠世为陆内盆山裂谷系统,主体处于伸展构造背景,总体表现为堑垒相间的构造古地理格局;南部为巴颜喀拉洋盆,早—中二叠世是巴颜喀拉洋盆扩张最为剧烈且规模最大的时期,巴颜喀拉洋盆中洋岛、海山遍布;早—中二叠世晚期强烈的华力西构造运动使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巴颜喀拉洋盆大洋岩石圈板块向北强烈俯冲,形成东昆仑陆缘岩浆弧及其南部增生带,东昆仑陆缘岩浆弧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宗务隆山—西秦岭陆源裂谷盆地进一步发育,形成十分复杂的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早—中二叠世是研究区地球动力学机制从强烈扩张到强烈汇聚的转折时期,加强其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对建立该区地层序列、探讨其地质演化历史以及指导找矿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辽宁元古宙侵入岩岩石谱系单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广泛发育元古宙侵入岩,它们具有成分及结构演化不同特征。应用岩石谱系单位划分、归并的原则,划分单元25个,归并超单元6个,非正式单位杂岩8个。总结出古元古代侵入岩与辽东裂谷形成与演化密切相关,经历了造山前超基性→基性、造山期中酸性→酸性、造山后构造崩塌期基性→中性→酸性,钠质→钾质岩浆演化规律及大陆动力学演化过程;中元古代及新元古代侵入岩形成于陆块区及陆缘活动带区两种构造背景。提出了元古宙侵入岩成因类型有幔源、壳幔混源、壳源。  相似文献   

3.
胶南地区的变质杂岩主要由中、晚元古代的变质深成岩组成。按照同源岩浆演化理论,这些深成岩可划归四个超单元:①海阳所超单元,由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构成一个较完整的岩浆演化序列,为中元古代幔源深成岩类,形成于洋内裂谷环境,属非造山岩浆岩类;②荣成超单元,由二长花岗岩类构成,为晚元古代壳源S型花岗岩类,形成于碰撞造山阶段,属同造山岩浆岩类;③铁山超单元,由石英正长岩-正长花岗岩组成,为晚元古代幔源分异型(A型)花岗岩类,形成于陆内张裂环境;④月季山超单元,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组成,为晚元古代壳幔混合源(Ⅰ型)花岗岩类,形成于板块碰撞后期,亦属同造山花岗岩类。胶南地区前寒武纪地壳演化进程为:在早元古代陆缘海的基础上,中元古代该区地壳拉张形成裂谷,海阳所超单元沿裂谷侵位;晚元古代地壳由拉张环境转变为挤压环境,裂谷闭合发生板块碰撞造山作用,伴随产生大量同造山岩浆岩类。其中板块碰撞引起的部分融熔作用形成荣成超单元,板块碰撞造成的局部拉张环境使幔源分异的A型花岗岩类铁山超单元定位,稍后壳幔混合岩浆沿造山作用产生的推覆构造空腔定位形成月季山超单元。  相似文献   

4.
扬子古陆北缘的弧形地带为一发育完整的中晚元古代沟弧盆体系。碧口群属洋壳残片,为海沟及俯冲带之产物,俯冲带内构造变形强烈并有大洋和阿尔卑斯型基性超基性岩带、蛇绿混杂岩带、高压变质蓝闪片岩带。岛弧主体由西乡群及上覆地层组成,经历了水下弧阶段,主弧褶皱隆起阶段和岛弧断块阶段。弧后盆地基底为陆壳,由下元古界后河组及其上的麻窝子组、上两组组成。主孤近陆一侧发育高温低压变质带。由上所述从海沟俯冲带—主弧近陆一侧,发育着完好的双变质带。 中晚元古代位于华北、扬子地块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个古秦岭大洋,在古洋壳不断扩张作用下,在南侧产生岛弧,开始为水下弧,逐渐露出水面,青白口纪晚期板块俯冲达到高峰期,出现断块作用。早震旦世变成活动陆缘形成火山磨拉石组合。这里应当提出的是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可能在青白口纪—早震旦世发生碰撞拼合。  相似文献   

5.
辽河断陷的中元古代构造演化与华北北缘和郯庐断裂带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大红峪期,华北北缘在大陆裂谷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被动大陆边缘,郯庐断裂带随之响应发生张裂接受沉积。之后海平面升降,辽宁境内表现为杨庄上升和凌源上升,其不整合面均为沉积属性,在这期间,郯庐断裂带与华北北缘一致保持着裂解趋势。由兴城上升至芹峪上升,辽河断陷沉积了大红峪组、高于庄组、杨庄组和雾迷山组,洪水庄组和铁岭组尚待确定。芹峪上升表示华北北缘开始由被动大陆边缘转换成主动大陆边缘,洋壳低角度俯冲使华北北缘挤压抬升并迫使华北克拉通向南挤压,NE向郯庐断裂由张裂转换成挤压滑动,辽河断陷抬升遭受剥蚀。辽河断陷内的杨庄组和雾迷山组可能就在这一时期剥蚀殆尽。随后洋壳高角度俯冲,华北北缘形成弧后盆地,辽河断陷与燕山地区一样沉积下马岭组。蔚县上升为华北北缘陆陆碰撞造成,陆陆碰撞使华北北缘再次抬升,郯庐断裂挤压走滑增强,辽河断陷褶皱抬升,下马岭组遭受剥蚀。直到罗迪尼亚大陆开始裂解,郯庐断裂带再次张裂,辽河断陷沉积长龙山组和景儿峪组。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论述中国沿海及其邻侧火山作用的构造背景、火山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其有关的成矿作用。认为该区自震旦纪以来的火山作用,尤以中新生代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最强,与板块俯冲、裂谷作用有关,并伴随丰富多彩的成矿作用。指出,由于太平洋-库拉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形成的晚侏罗世巨厚的中酸性火山岩建造是西环太平洋火山岩带外带的主体组成部分,由大陆板块边缘至内部,离俯冲带愈远,幔源组分逐渐增加;从白垩纪至新生代,火山作用主要与裂谷作用有关。由大陆至海洋,裂谷拉张规模愈来愈大,时代愈来愈新,呈现出由陆内裂谷→陆间裂谷→大洋裂谷、由双峰式火山岩→玄武岩的演化规律。还指出,形成于不同构造背景的火山作用具有不同的成矿专属性。与晚侏罗世俯冲带型火山岩有关的叶腊石(含寿山石)、瓷土和优质高岭土等矿产;与早白垩世陆内裂谷型火山岩有关的明矾石、珍珠岩、沸石和膨润土等矿产;与新生代陆间裂谷型玄武岩有关的蓝宝石、红宝石、红锆石和风化壳型三水铝土矿,以及产于火山口湖的硅藻土、膨润土和泥炭等矿产。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南部地区早古生代主动大陆边缘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晚奥陶世期间 ,鄂尔多斯南部地区为古秦岭洋北侧具沟、弧、盆体系的主动大陆边缘。在此背景下 ,有序地发育了可分别用镶边碳酸盐陆棚模式及重力流模式概括的弧后盆地与残留海盆地沉积类型 ;构造轮廓为向洋呈阶状断落和块状错移结构特征的基本格局。晚奥陶世末 ,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陆 -陆碰撞作用结束了主动大陆边缘构造阶段  相似文献   

8.
胶东东部广泛发育的一套片麻状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系列,依据同源岩浆演化理论,可划分为大时家、威海两个亚超单元,共10个单元,归并为荣成超单元。该超单元位于秦岭大别胶南造山带的北东段,呈NE—NNE向展布,侵入于早元古代荆山群及中元古代海阳所超单元中,并被晚元古代玲珑超单元所侵入,形成时代为晚元古代晋宁期(同位素年龄值648~890Ma),属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同构造期花岗岩。其中大时家亚超单元形成于活动板块边缘,导源于洋陆俯冲以幔源物质为主,硅铝质物质为辅的壳幔混合岩浆;威海亚超单元形成于陆陆碰撞带,为硅铝质陆壳广泛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基于不同构造单元地质记录的分析,结合板块重建及地球动力学背景,对缅甸含油气盆地群的形成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缅甸含油气盆地群的基底是晚基梅里期变质杂岩;晚白垩世至始新世,新特提斯洋壳向西缅地块之下NNE向斜向俯冲,在西缅地块西缘发育增生楔,而在西缅地块内形成了火山弧、弧前裂陷盆地和弧后裂陷盆地;渐新世以来,新特提斯关闭,随后印度地块与西缅地块北段陆陆碰撞,西缅地块北部的盆地演化为弧后前陆盆地;印度洋壳向西缅地块中段和南段之下NEE向俯冲,西缅地块西缘先期增生楔逐步隆升为印缅山脉,印缅山脉东侧的西缅地块中南部盆地均演化为弧后挤压盆地,印缅山脉西侧的若开盆地成为弧前盆地。   相似文献   

10.
东昆仑乌妥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跨东昆仑弧盆系北昆仑岩浆弧和东昆仑南坡俯冲增生杂岩带,该文对其内发育的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断裂、韧性剪切带和褶皱等构造行迹进行了研究,从局部特征推演至整体特征,达到对研究区构造演化及变质变形的再认识。结合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事件、同位素年龄值及区域资料等,确定各构造群落形成的相对时代,进而比较合理地建立起测区的构造变形序列,认为区内自吕梁期-燕山期-喜山期,至少经历了7期12世代的构造变形,期间任一时期构造体制的变更,造山作用类型的变化、盆地类型的转化,都遵循伸展和压缩交替进行这一普遍的地壳演化规律。将东昆仑造山带乌妥地区的构造演化划分为古元古代基底的形成阶段、多旋回的洋陆转换阶段、陆内造山阶段及高原隆升阶段。  相似文献   

11.
蒙山地区平水组细碧岩角班岩系经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征和构造变形特征研究表明,形成于岛弧环境,岩浆物质来源为幔源型,来源深度约为19Km±,是扬子古板块活动陆缘增生阶段的产物;依据其构造变形特征,探讨多期变形构造叠加型式和变质作用,并确定其构造变化序列,同时显示出与双溪坞群不同的成岩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区域地质构造演化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省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分为5个阶段.①陆核形成阶段形成太古宙高级区,地壳分异成稳定的花岗岩穹窿和活动的绿岩带,第一次克拉通化完成.②陆块发生形成阶段地壳向刚性发展,在华北陆核硅铝壳的基础上先后有3次张开、闭合裂谷作用,第二次克拉通化完成.这一阶段演化在鲁西地区主要表现为挤压作用,形成大量造山花岗岩;鲁东地区则以拉张作用为主,形成海槽,产生沉积.③秦昆洋形成演化阶段四堡期沿鲁东南部地壳拉张,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间形成秦昆洋.晋宁期秦昆洋关闭,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对接碰撞,沿胶南造山带产生大量同碰撞花岗岩,同时产生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形成丰富多彩的碰撞构造.晋宁运动最终形成统一的原始中国古陆,第三次克拉通化完成.④陆块发展阶段鲁西地区地壳频繁升降,形成广泛的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鲁东地区则以造山抬升为主,地层沉积较少.⑤滨太平洋发展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断块构造发育,形成盆岭构造格局,产生大陆边缘花岗岩,构造体系由古亚洲构造域转向滨太平洋构造域.  相似文献   

13.
胶东金矿成矿构造背景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编制1∶50万山东省大地构造相图基础上,通过对大地构造相研究显示:胶东微地块是经多期增生和碰撞而形成的,其漫长的板块构造演化明显具有阶段性。侏罗纪是该区板块构造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换期,构造演化由原来的南、北分异转变为东、西分异,胶东地区NE向新生构造起了主要作用。胶东地区中生代有2次重要的碰撞造山事件,印支造山作用主要表现为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形成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及同造山花岗岩及后造山高碱正长岩;燕山造山作用的大陆动力学环境起源于中亚-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化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在胶东地区表现为3次造山和3次伸展。晚侏罗世造山早期玲珑片麻状花岗岩组合是区域构造挤压导致地壳增厚引起地壳重熔的产物,代表了大陆弧花岗岩特征;早白垩世造山中期郭家岭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代表了造山期大陆弧花岗岩的特点;造山晚期伟德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表现为大陆弧花岗岩,后造山A型崂山晶洞过碱性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为大陆造陆隆升花岗岩与后造山花岗岩,代表燕山构造的结束。胶东地区构造-岩浆事件和金矿成矿作用受控于特提斯、古亚洲洋和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相互作用,金矿形成的动力学背景是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和岩石圈减薄,起因与太平洋板块向华北板块的俯冲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4.
华北陆台北缘分布的前寒武系是我国境内古老、复杂而且规模宏大的岩性构造带。这个岩性构造带记录了前寒武纪众多的地质信息,赋存着大量与之有关的多金属、贵金属及非金属矿产,同时还控制着中国北方前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演化和成矿作用。因此,正确认识华北陆台北缘早期地壳演化,评价区内成矿作用和矿产分布规律,具有十分特殊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中元古代处于拉张期,发育多裂谷系.分析鄂尔多斯盆地野外地质调查、物探和钻井等资料,划分沉积相剖面,研究沉积演化及相类型.结果表明:盆地南缘中元古代沉积陆相三角洲至海陆过渡相的长城系与滨浅海至深海盆地相的蓟县系,并于蓟县系中发现液化底劈构造、震褶岩、震裂岩、震浊积岩、津浪丘状层和风暴岩等震积岩序列单元;沉积水体逐渐加深,为裂谷非补偿型沉积,蓟县系中存在震积岩序列,反映该区中元古代盆地南缘处于裂谷带内,受裂陷作用持续影响.通过沉积相及震积岩序列划分耦合裂谷说,为区域构造研究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6.
东昆仑造山带是一个经历多期构造活动的复杂造山带,大致划分为昆北花岗岩浆弧带、昆中双型俯冲带、昆南混杂岩带。其地质特征反映了昆中断裂带在历次构造演化中的主导性。。晚元古代华北、华南两大古板块沿昆中断裂一线俯冲碰撞,为后期构造演化奠定了基础。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演化别具一格。经整体分析、现位恢复,具有泥盆—早二叠伸展滑覆、早二叠纪末—中三叠纪B型俯冲、中三叠纪末—早侏罗纪A型斜向俯冲三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7.
华北板块南缘自中元古代始,表现为沟弧盆体制的B型俯冲带,至中生代演化为大陆板块间碰撞挤压的A型俯冲带。这一大地构造格局及其演化决定着板缘成矿区带划分,并控制着区内不同矿产种类、不同矿床类型的成生规律和时空构型。板块南缘内生矿产丰富,矿床类型甚多,分布有序。它们是以燕山期构造-热事件为成矿动因的具有成生联系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成矿系列。板缘金矿类型甚多,主要有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斑岩-接触交代型。各类矿床都具有成矿物质多来源、成矿溶液多来源和成矿作用多期次多阶段的特点。金的沉淀富集作用取决于有利的构造部位和成矿溶液性质的改变,而引起这一改变的原因是不同性质溶液的混合作用和热液运移过程中温压条件,及所遇围岩性质发生了根本转变。金的载体矿物主要为石英和黄铁矿,但随着不同矿化阶段和矿化环境常形成多样的矿石类型。  相似文献   

18.
胶东地区的基底地质构造演化经历了陆核形成期、陆壳增生期和汇聚定型期3个主要阶段,古元古代克拉通化汇聚碰撞作用的形成使得原始的绿岩带矿源岩系活化改造;三叠纪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间陆陆碰撞形成了山东东部的胶南-威海造山带,碰撞造山作用使克拉通地体再活化,二大板块的物质成分在区内重新熔合分配并促使金元素转移富集;侏罗-白垩纪时期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强烈洋陆俯冲作用,形成了活动大陆边缘俯冲造山带的大陆弧花岗岩,包括玲珑序列二长花岗岩组合、郭家岭序列花岗闪长岩组合和伟德山序列花岗岩组合,这些花岗岩的强烈岩浆活动为金元素迁移成矿提供了热驱动;巨型走滑系统即郯庐断裂带及其巨大的左型走滑系统及其所形成的次级羽状断裂系统为  相似文献   

19.
Llanos盆地是南美洲重要的前陆盆地,从构造演化角度出发,利用Vail层序地层学原理搭建层序格架,研究了层序沉积充填;再利用储集物性、岩石组分、排驱压力等资料,分析了Carbonera组储盖组合条件。研究表明从中生代至今盆地及周缘地区的形成演化经历了4个阶段:裂谷-弧后裂谷(三叠纪-白垩纪)、早前陆盆地(古新世-早始新世)、前安第斯期前陆盆地(中始新世-早中新世)、安第斯期前陆盆地(中中新世-现今)。依据构造沉积演化及海平面变化特征,将中新生界划分为5个二级层序,其中Carbonera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每个三级层序由高位体系域(HST)和海侵体系域(TST)组成,缺失低位体系域。据地震相、砂地比和岩性资料编制Carbonera组高位体系域沉积相平面图,在图中识别出多个主河道,并认识到海平面变化呈上升趋势。Carbonera组砂泥旋回是有效的储盖组合,同时上覆Leon组是盆地内具良好封闭性的区域盖层。盆地中部和北部Carbonera组具有良好的储盖组合条件。   相似文献   

20.
秦巴造山带是夹持在华北古陆与扬子古陆之间的印支期陆内造山带。其内部自北而南可分为北秦岭变质-构造-岩浆岩构造带、中秦岭褶皱构造带及南秦岭伸展-滑脱构造带等三大不同构造面貌及演化过程、不同物质建造差异的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