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日本东北潜在大地震的规模曾被低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家已经把地球分为可以产生9.0级地震的板块边界和不会产生9.0级地震的板块边界.然而,2011年发生在日本东北的大地震与2004年发生在苏门答腊—安达曼的超级大地震却让科学家们震惊,因为这两个地区被认为都不可能发生震级超过8.4的大型逆冲地震.现在,地震科学家经重新研究后都承认现有的最大地震规模的预测模型不再有效.人们对这些模型已经提出疑问:苏门达腊什么时候驱动一个板块边界穿过它们的中心?日本东北又在何时驱动了另一个板块边界?  相似文献   

2.
美国地质调查局于今年4月份公布了最新版本的美国地震危险图.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展示这一最新成果,它能使我们看到这个国家所有可能发生的地震.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地震、地质科研人员发现,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的鲜水河地区,是研究地震活动的天然实验场.科学家们经过近10年的实地观测后认定,沿鲜水河河谷形成的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的断裂带,全长350公里.这里地震  相似文献   

4.
科学家们对1987年洛杉矾地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洛杉矶市下面有一些隐伏断层,使该市处于比原先认为的更大的地震危险之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州和科罗拉多州的18名地球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论述了他们对发生于1987年10月1日的惠蒂尔海峡中等地震的研究结果。科学家们论述到,惠蒂尔海峡地震序列造成3.58亿美元以上的破坏,这表明,我们以前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最早的一条地震记载,是《太平御览》上记载的公元前23世纪山西永济西南蒲州地震,距今已有420O多年.公元前132年,东汉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创造了世界有史以来的第一台地震仪(后人称候风地动仪),当时此地震仪测到陇西地震,众人皆服其妙.中国地震资料最丰富,地震记载时间长.明朝全国地方志盛行以来,我国地震记载遍及于各县,积累了一大批宝贵的  相似文献   

6.
提到水库发生地震, 人们凭想象往往会认为: 水库容量越大、坝体越高、坝址在地震活动频繁地区, 水库引发地震的可能性越大. 然而, 事实正好相反. 科学家统计分析发现, 水库地震与水库容量和坝体高度均没有明显关系. 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生的水库地震, 绝大部分处在地质构造相对稳定的区域内, 而地震频发区域内的水库地震却很少. 这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首席预报员、高级工程师孙士鋐的统计结果.  相似文献   

7.
1 研究背景 全球地震频发,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但科学家对地震发生机理仍未厘清.100多年以来,科学家们提出诸多地震理论,弹性回跳理论认为地震来源自断层运动,相变说认为在温度和压力作用下的深部岩体应力状态发生改变而激发地震波,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世界地震活动多发生在地壳运动相对剧烈的板块边界区域(师皓宇,2020),但均有与之相悖的现象.在诱发地震的各种机制中,应力被认为是导致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岩体应力状态改变是地震发生的必要条件,在断层和围岩介质系统的应力达到临界值时,断层突然失稳滑动,储存在断层—围岩介质系统中的弹性能突然释放,但难以解释断层间的慢滑移或深源地震现象.文中以龙门山断裂带为地质背景,采用FLAC3D软件,模拟断裂带在应力触发后的应力状态,探索应力触发和地震能量之间的关系(师皓宇等, 2019),揭开地震发生的力学机理.  相似文献   

8.
根据《地震学杂志》(Journal of Seismology)的报道,德国赫尔姆霍兹研究中心(GFZ)科学家首次成功创建了统一的欧洲及地中海地区最近1 000年地震目录(European-Mediterranean Earthquake Catalogue,EMEC),该目录包括该段时期上述地区发生的约45 000次地震记录. 由于地震发生的频率不同,在一些地区发生强震的时间间隔长达数百年,从而掩盖了真正的风险,而评估实际风险的唯一方法就是分析历史地震记录,因此,保存长期连续的地震记录资料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2011年3月的日本M9.0大地震使日本科学家的家园惨遭破坏.最近,他们通过梳理地震前的几天内记录到的一大堆杂乱的地震信号,对1000多次新近识别出的地震进行了分类整理.其结果揭示出那条致命的近海断层是如何慢慢滑动,然后突然破裂的.现在看来,那种慢滑行为使断层不断加载,最终达到了破裂点,由此引发了3·11灾难性大地震.  相似文献   

10.
去年,一位科学家在洛杉矶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前探测到了地电变化,但是,他和其他研究人员仍对这种现象可用来预报地震持怀疑态度。麻省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家马登(Theo-dore Madden)监测到的地电信号比希腊科学家们探测到的少,希腊的科学家们声称,他们利用自己的测量结果成功地预报了今年5月18日和22日发生在爱奥尼亚海下面的强烈地震。很多地震学家对希腊的声明和地震与地电压之间存在的任何关系一直持怀疑态度。帕萨迪纳的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实验室主任  相似文献   

11.
按理说,这些日子加州的地震科学家们理应感到非常后悔.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研究人员于1985年首次正式地对位于旧金山和洛杉矶之间的帕克菲尔德小镇作了一次地震预报的初步尝试.根据那次预报,在1993年之前的某一时间,帕克菲尔德将会发生一次6.0级的地震.  相似文献   

12.
100多年来,地震学家一直在寻求预测地震的方法,然而目前还没有一种可靠的方法用于实际(Geller 1997).由于地震预测在防震减灾方面的重要性,很多科学家致力于各种方法的尝试.如crampin等(2002 在冰岛坚持利用S波分裂进行长期的地震预测研究,Gao et al.  相似文献   

13.
美苏的科学家们说,他们利用推导出的一种数学公式已接近预报强地震,该公式推导出20次大地震中的16次地震前的某些地震图像。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地球物理学教授诺波夫说:“这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向预报大地震迈进了一步。”诺波夫也是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此项研究的作者之一。这个新方法还未被用来预报地震,而科学家们也不能用此方法预报地震发生的精确时间和地点。但是诺波夫说,此方法能使科学家们作出更多的一般地震预报,如预报说,一广大地区的某地3年内很可能发生一次强烈地震。这对目前科学家们的能力来说,可以说是一个进展。现在科学家们基本上局限于作出长期预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1988年7月预报,在30年内,加州南部圣安德烈斯断层发生一次里氏  相似文献   

14.
《国际地震动态》2006,(10):32-32
美国地质勘探局和瑞士地震台科学家近日宣布,他们联合开发出一套新的地震预报模型,在此基础上绘制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24小时地震概率预报图。科学家们在最近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了这一进展。目前,加州地区地震预报图已经上网,每小时至少更新一次。不过他们强调说,这套  相似文献   

15.
地质断层的运动模式与科学家曾经预期的并不相同。目前,科学家试图对地震的活动习性形成全新的认识,Glennda Chui对此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16.
最近,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授予美国著名地震工程专家豪斯纳(George W. Housner)博士该所名誉教授称号。豪斯纳博士系美国科学院和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加州理工学院终身名誉教授。他是当代国际地震工程领域内公认的著名科学家,是世界地震工程学的主要奠基者,被誉为“世界地震工程学之父”。  相似文献   

17.
美国地质勘探局和瑞士地震台科学家近日宣布,他们联合开发出一套新的地震预报模型,在此基础上绘制出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24小时地震概率预报图。科学家们在最近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了这一进展。目前,加州地区地震预报图已经上网,每小时至少更新一次。不过他们强调说,这  相似文献   

18.
《国际地震动态》2007,(2):46-46
美国科学家日前公布了一套有望提高精确度、预测长时间内发生地震的可能性的地震预测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4年前,两位科学家警告加州南部正在进入一个可能会发生较大地震的活动期,并说该地区在这个月(即1987年11月——译注)最易发生地震。这两位科学家假设,该地区某种断层上的较大地震可能与少见的日食和月食有关。加州因皮里尔河谷在星期一日落和星期二日出前后发生的两次地震似乎支持了他们的理论。因此,有人会认为这两位科学家会因这周的两次地震而沾沾自喜。然而,他们俩中至少有一人并非如此。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地球物理学家诺波夫(Leon Knopoff)说:“这两次  相似文献   

20.
1 研究背景 地震预测预报仍然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难题之一,科学家从各种角度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其中,科学家对地震前电磁异常现象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如:Fraser-Smith等(1990)通过对Loma Prieta地震前地磁场能量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在震前3小时,一个震中距较小地磁台的地磁场,在频段0.01 Hz附近能量明显增强;Hayakawa等(2000)在研究Biak地震时,发现在震前约1个月,地磁场能量在0.005—0.03 Hz频段出现增强现象;Han等(2011)和Chen等(2012)在分别研究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地震时均发现,在固定频段0.01 Hz附近,地磁场出现明显异常,而且Chen等(2020a,b)发现,地震前存在变频地壳共振信号,且临近地震发生,信号频段从低频逐渐向高频移动.另外,Chen等(2021)研究微震和地磁场扰动关系发现,地面微震动可以诱发磁扰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