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地壳形变测量是监测地壳变形,研究地壳构造运动、地震形变和地震预报的重要手段。变形观测数据分析方法的研究,对于正确把握变形状态和变形过程,了解变形机理,提高地震预报实用化水平都有重要作用,引起了国内外地震测量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美国在地震预报研究中所采用的各种观测地壳形变的技术(包括常规大地测量技术、空间技术及连续观测技术)、形变网的布设与观测结果的分析、皮农弗拉特观测台站、与地震有关的地壳形变理论方面的研究结果及通过观测地壳形变预报地震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地壳形变场及其动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北京地区多期精密水准资料进行同网形、同方法和同起算点的平差处理,采用曲面拟合的方法绘制了从60年代至90年代的地壳垂直形变速率图。系统地研究了北京地区30余年的趋势性形变特征和各地震活动时期不同时间段内的地形变特征。其研究成果不仅对地震预报研究而且对理论形变场等地学问题均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PS InSAR技术在地壳长期缓慢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单介绍了地壳形变测量方法,对所有方法进行了比较。重点阐述了PS In-SAR技术理论在地壳形变监测中的应用可能性及应用现状,讨论了PS InSAR在应用中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以发挥该技术在地震地质研究及地震预报工作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地震预报的基础问题与大地形变监测预报战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目前地震预报的科学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加强基础工作的建议,探讨了科学有效地进行了大地形变监测及其在此基础上推进地震预报研究的有关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6.
1999~2002年地震预报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了中国在1999~2002年开展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进展. 重点回顾了在此期间利用地震学、形变、电磁、流体和综合5类学科方法开展中短期地震预报研究的成果,以及这些成果在地震预报实践中的探索性应用.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应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建设江苏地区高精度地壳形为监测网方案。旨在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和实施,掌握江苏及其邻近区域的块本运动及块内地壳形变的现状与活动趋势,进而为地震预报服务,为省内重点工程的地址、施工运行服务。  相似文献   

8.
地震实验场,是世界各国地震学界为探索地震孕育、发生的规律,实现地震预报的实验场所,同时也是研究地壳形变的良好基地。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地震实验场中地壳形变研究的意义、基本思路、技术方法、仪器设备以及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对今后进一步搞好地震试验场的地壳形变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用大地形变测量手段进行地震预报的研究有着广阔的前景,给出了对形变资料由形估到值估进而进行统计预报地震的方案,并以京、津、唐地区部分短基线、短水准资料为例,给出了部分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地壳形变与地震前兆探索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国华 《地震》2012,32(2):22-30
本文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中地壳形变观测技术、 数据处理方法和软件及地壳形变前兆观测研究进展。 1966年邢台地震后, 我国地震预报工作经历了难得的成功、 更多惨痛失败和“地震不可预报论”等干扰, 发展曲折。 尽管2008年汶川和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预报失败,但这两次和其他大地震前后GPS和其他观测得到的地壳形变表明, 大地震是有前兆的, 是可以预报的。 比较了我国地震预报所采用的主要的地形变观测技术和分析方法, 讨论了观测和数据处理方法的特点, 简要介绍了地壳形变地震前兆新近的研究结果, 重点阐述了GPS观测技术多方面的优势。 事实证明, GPS观测得到的汶川大地震前的形变异常或前兆, 是我国地壳形变观测与地震前兆探索最突出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在对常用的跨断层形变资料处理方法和震情预测效果进行系统论述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畸形参数附带卓越周期拟合法,并以燕家台垂直基线为例,证明了该方法对剔除干扰、提取形变异常特征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还给出用断层形变异常判断地震三要素目前使用的方法和指标,并据此分析了危险地点的预测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北6.2级地震前河北北部的地壳形变异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河北省地震局掌握的张北6.2级地震前河北北部及邻省山西的地壳形变资料利用周期滤波,调和分析两种方法进行了分析处理,获得异常12项,其中趋势异常10项,短临异常2项。本文分析了这些异常的特性及张北地震的关系,同时针对这些异常分析了形变手段地震预报的现状及当前的困难,并探讨了今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1992-2007年的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为统计样本,对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的年度地震预报进行了检验,从一个侧面评价了当前地形变监测地震能力.结果显示在16年中无中强地震漏报,其中报对地震4个,报错地震19个,对错比例为21%.这表明地形变对中强以上地震有较强的监测能力,但由于二者之间尚无确定的对应关系,导致了错报率较高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王双绪  薛富平  李宁 《地震》2012,32(2):114-120
本文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壳形变监测与地震预测实践的简要回顾, 结合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 2008年汶川8.0级大地震前区域地壳运动变形背景的已有研究结果, 分析阐述了在现今地壳形变观测技术不断向高精度、 高分辨和高效便捷发展的趋势下, 注重地质构造活动背景和构造变形模式差异布局, 提升地震形变监测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进而根据鄂尔多斯西南缘区域构造动力背景和变形模式, 探讨了针对这一重点监视区优化监测布局、 有效捕捉地形变异常动态信息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华北GPS地形变监测网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李延兴  沈建华 《中国地震》1993,9(3):256-263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利用监测地壳运动进行地震预测的新手段。华北是一个重要的地震监视区。应用GPS技术在华北布设了一个四维地形变监测网。由于采取了一系列先进的方法和措施,首次观测获得了高精度的成果,为今后大震预测和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is a new method to monitor the crustal deformation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Now a four-dimensional crustal deformation monitoring network applying GPS techniques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North China,which is an important seismic monitoring area.Results with high precision have been achieved in the first measurement since a series of advanced methods and measures were adopted,and thus a good foundation has been laid for future researches on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d geodynamics.  相似文献   

17.
杨绍富 《高原地震》2012,24(1):33-37
介绍了地形变测量学的定义及其包括的内容,分别从大地形变测量、台站形变观测和重力观测方面,阐述了地形变测量应用于中国地震预报的研究进展。通过震例介绍具有较好预报效果的地形变测量手段,说明利用地形变测量可以做出具有一定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测预报。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地形变测量水平能有较大的提高,为地震预报提供更多支持。  相似文献   

18.
断裂区带变形分析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博  周伟  陈阜超  韩月萍 《地震工程学报》2010,32(3):215-219,225
应用GPS观测技术专门研究活动断裂区带的地壳形变及其服务于地震预测的数据处理方法目前还不够完善与充分。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并结合实际的需求,从场的角度提出了适合于断裂区带活动特征分析的数据处理方法,并以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带为例,依据1999-2004年的GPS资料对其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①经过这种处理与描述可使人们从多角度更清楚全面地了解断裂及两侧的相对活动,及在空间上的演化特征;②走滑运动等值线显示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两侧相对活动量最大达15 mm/a,分布宽度约400 km,然而活动量的2/3只分布在断层两侧近100km的范围内,清晰而定量地显现了高剪切应变的积累与存在的空间;③走滑运动梯度显示川滇形块体东边界带南段变形大于北段;④张压性运动结果显示断裂两侧没有明显的差异变化。  相似文献   

19.
GNSS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尺度、高精度的观测结果,为强震变形模型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观测约束。本文针对GNSS技术在中国大陆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系统梳理了断裂带滑动特征描述、变形场动态演化解析、应变集中过程识别、潜在震源危险程度判断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典型震例总结了GNSS资料在长、中、短临不同的地震预测阶段的应用。针对地震中长期预测,基于构造动力过程给出了强震危险性时空逼近的科学思路,即“板块边界动力作用—大-中尺度动态形变场—应力应变增强/集中区—孕震危险段中短期危险性的时空逼近”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针对GNSS监测能力提升、地震孕育过程相关的多尺度地壳形变动态信息获取、GNSS多参量动力学模型构建及产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发展展望。总体而言,GNSS技术的应用显著增强了我国地震预测的地壳形变观测基础支撑,丰富了对大陆地震孕育发生物理过程的科学认识,推动了大陆地震预测科学思路和预测方法的发展,并促进了地震预测由经验预测向物理预测的拓展。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山西形变台网的基本情况,应用台网的观测资料,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前的异常变化及同震响应,给出了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