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利用Sato模型研究邢台震区尾波Q_C值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和红山台的近场数字地震记录研究了邢台震区尾波QC值的变化特征,得到Q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即窗长为15~30 s时QC=(42.9±20.7)f(0.98±0.13);窗长为40~60 s时QC=(103.1±27.9)f(0.85±0.08)。通过分析不同频率点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发现2002年4月22日邢台隆尧5.0级地震前高频部分QC值出现"升高—降低—再升高—发震"的发震模式,对预测邢台地区的中强震的发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还发现相对Aki模型而言Sato模型更适合邢台震区的尾波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2001年云南施甸Ms 5.9地震余震序列尾波Qc值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云南保山地震台记录到的2001年施甸地震数字化波形观测资料,根据尾波散射理论,测量了震源区尾波QC(f)值,结果表明,中心频率为1.5 Hz时,施甸地区尾波振幅衰减率β(f)值在-0.012~-0.02范围内,平均值为-0.017,QC值在110~140之间,平均值为124得到施甸地区尾波QC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c(f)=77f0.75尾波波源因子A0(f)与地震震级成正比,满足关系lgA0(f)=0.899ML+0.81,与频率成反比,满足关系lgA0=-0.046×f+2.84;本文得到的一个重要结果是,施甸5.3级地震的最大强余震发生之前,QC值存在一个变化过程;QC值在均值附近±1.5倍方差线内均匀地波动→QC值逐渐下降→QC值出现低于方差线的异常点→QC值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发震;施甸地区的尾波QC值不同于构造活动较为稳定的地区,而与构造活跃、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较为接近,属于低频低QC值地区.  相似文献   

3.
龙滩水库地区P波、S波和尾波衰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发生在龙滩水库地区的144次ML≥1.0地震资料,研究了该地区地壳介质的衰减特征,并采用尾波归一化方法分别估算了P波、S波的品质因子QP和QS,用单次反散射模型计算了尾波品质因子QC.结果表明,该地区上述3个值与频率的依赖关系分别为QP(f)=(7.43±0.78)f(1.05±0.06),QS(f)=(13.08±3.20)f(1.76±0.15),QC(f)=(50.52±2.71)f(1.13±0.03),总体呈现低QO和高η值的特点.在所研究的频带范围1—16Hz内,QS/QP比值均大于1,表明该地区体波衰减中散射可能起着较大作用.QC与QS的比较结果表明,在小于8Hz时,QS<QC;而大于8Hz时,则QS>QC.这可能是由于介质的多次散射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云南武定1995年地震余震尾波QC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用云南武定 1 995地震余震数字化记录测量了震源区尾波 QC(f) ,其值属构造运动活跃区类型。 6 Hz以上 ,云龙台 QC(f )逐渐低于田心台 QC(f) ,这是发窝 -插甸断裂破碎带非弹性吸收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利用新疆地震台网吉根单台所记录的阿克陶M_S6.7地震发生前后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采用Aki、Sato等两种单次散射模型,系统地研究了该次地震序列尾波Q值随时间的变化,分析了尾波Q值在强震前后的变化特征。两种模型拟合Q_C与对应频率之间的关系表达式为Q_C=110.5±35.37f1.192±0.235,Q_C=60.85±14.78f0.975±0.088,阿克陶地震序列计算得到Aki和Sato模型的Q_C值都相对较低,该地区是以高η值、低Q_C为特征的构造活跃区。根据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吉根台记录的数字波形尾波Q值时序进程特征表明,地震序列前的Q_C值的变化特征为上升—下降—持续—发震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基于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黑龙江省大庆数字化测震台网近场数字地震波形记录资料,分析计算2005年7月25日大庆林甸M5.1地震后地壳介质的尾波Qc值变化,拟合Qc值与频率之间的依赖关系,为Qc=36.58±8.67f(0.9787±0.0837)。对大庆地区2005年7月至2006年2月的余震序列尾波Qc值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主震后该序列尾波Qc值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尾波Q值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刘芳  苗春兰  高艳玲 《地震》2007,27(2):72-80
基于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2001-2006年6月内蒙古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发生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114条ML≥2.7地震波形资料,从西到东分三个研究区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尾波Q值进行了研究,研究中首先计算各条记录尾波4~18 Hz间15个频率点的尾波Q值,并对Q值与频率之间的依赖关系进行了拟合,拟合结果为:Ⅰ区Qc(f)=(69.98±20.92)f(0.8989±0.0881);Ⅱ区Qc(f)=(55.59±14.726)f(0.9426±0.1084);Ⅲ区Qc(f)=(69.89±18.54)f(0.8352±0.0913)。研究结果表明,尾波值表现出明显的分区性特征,研究区Ⅰ、Ⅲ表现为高Q值,研究区Ⅱ为低Q值,其结果可能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独特的构造分区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8.
选取2009—2018年江苏省射阳地震台200 km范围内M_L≥2.0地震波形资料,基于Sato单次散射模型,计算该区域S波尾波Q_c值,并探求其时间变化特征。采用相同方法计算盐城、灌云地震台地震波形资料尾波Q_c值,并将3个地震台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射阳地区是江苏省尾波Q_0低值区域,Q_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为Q_c(f)=33.7±3.4f ~(1.16±0.04);在2016年10月20日射阳M_(L )4.8地震前,射阳地区尾波Q_c值有增大现象,Q_c值变化特征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发震;盐城、射阳、灌云地震台所记录地震的尾波Q_c值在震前均出现明显的高值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9.
1993年中甸M5.8地震前后区域尾波衰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嘉政  钱晓东 《地震研究》2002,25(3):214-219
以Aki,K和Chouet^[1]提出的地方震尾波散射理论为基础,利用1993年7月17日中甸MS5.8地震的前震和余震资料,研究了该次地震前后的尾波振幅衰减率β和QC^-1值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主震前后区域尾波振幅衰减率β和QC^-1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震前,区域平均β值为0.0122s^-1,相应的QC值为111;主震后,区域平均β值为0.023s^-1,相应的QC值为60。主震前后的QC值变化为1.85倍,表明在以主震为中心,半径约50km的小范围内主震前后的介质背景发生了明显变化。用释放的地震应变能ε(t)的空间分布特点分析,表明主震前高QC值地区与高应变能释放地区是相一致的。中甸地震序列的尾波振幅衰减β和QC值显示了具有前兆意义地空变化的过程,并以力学观点分析解释了产生这种变化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基于单次散射模型,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数字地震波形资料,计算了山东地区13个频段的Qc值.结果表明,在1.0-20Hz(短周期)或0.05-20Hz(宽频带)频率范围内,Qc值随频率的变化近似服从幂函数关系Qc=Q0fη,拟合得到山东地区尾波Q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为Qc(f)=118.7±26.8f0.94±0.14,并且选取的流逝时间越长,即时间窗越靠后,Qc值一般也越大.  相似文献   

11.
利用Sato模型对宁夏及邻区尾波Q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海阔  朱新运  贺永忠  张立恒 《地震》2011,31(1):118-126
本文利用Sato模型,选取2008-2009年宁夏地震台网记录的121次ML≥2.0地震的数字地震波资料,计算宁夏及邻区平均尾波Q值,并拟合了Q值对频率的依赖关系. 结果表明,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宁夏及邻区Q值较低,对频率f依赖性较高. 结合研究区同期地震活动水平及地震地质构造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四个小震密集区:吉兰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威远MS 5.4地震背景与活动特征研究,表明自贡地震监测中心加强流动监测提高了威远MS 5.4地震序列地震参数的精度和地震信息报送的准确性。威远MS 5.4地震前经历了区域地震平静至活跃、再发震的过程,威远MS 5.4地震为一般主—余型地震,其ρb值异常可能反映了其后将发生资中MS 5.2地震。威远MS 5.4地震序列及其附近的华蓥山断裂地震带和马边地震带震后时间扫描地震学参数均正常,威远MS 5.4地震区近期再次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并认为威远MS 5.4发震断裂为荣县—威远基底断裂,华蓥山断裂带及其附近荣县—威远—资中地区2018年开始的4—6级地震活跃与川西地区东昆仑断裂带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 7.0地震的发生存在呼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新丰江水库地震序列的分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丰江水库地震序列分段、地震序列参数统计、地震序列分段与库水位关系等方面探讨新丰江地区的地震特征.结果表明:①水库地震全序列低b值(≤0.9)时段与大区域地震活动的增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余震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华南地区地震活动“窗口”的作用.②水库地震晚期余震释放阶段55个ML≥3.5级地震分序列研究显示,1975年...  相似文献   

14.
1976年和林格尔6.3级地震前后震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时空变化特征、震源参数、地震波谱特征,b值,Vp/Vs,Q值,持续时间衰减比,Ap/As等方面对1976年4月6日和林格尔6.3级地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着重分析了地震前后2年左右出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变化特征,以提取和林格尔6.3级地震的短临信息,分析后认为此次地震出现的震兆特征与包头6.4级地震,张北6.级地震某些方面有相似处,对探讨分析未来阴山、燕山地震带浅源中强震的孕育过程及提取临震信息,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岫岩-海城MS 5.4地震序列空间分布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岫岩-海城Ms5.4地震序列分布范围较为集中,用平时使用的定位软件难以给出较为精确的地震参数。本文采用相对定位方法,利用辽宁遥测数字地震台网的数字记录资料,对整个序列ML≥2.0的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并对整个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文中根据南北地震带中段及附近区域1973年以来86次5.0级以上的地震序列统计结果,对地震序列类型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的地震序列以主余型为主(51%),多震型次之(29%),孤立型最少(20%);同一序列类型中,随着地震震级增大,主余型地震所占的比例增加,多震型、孤立型逐渐减少,7.0级以上地震以主余型为主,无孤立型地震;对于不同破裂类型,逆冲型地震中主余型最多,多震型地震更可能为走滑和正断性质的地震。2)主余型和多震型地震序列的主震与最大余震震级的线性关系相对较好;绝大多数地震的最大余震多发生在震后20d内,主余型最大余震集中在震后3d内发生,多震型地震中次大地震集中在震后12d内发生,孤立型地震的最大余震多发生在地震当天。3)地震序列空间分布显示,主余型地震分布相对较广,多震型地震主要集中在川西巴塘—理塘、川东马边—昭通一带、川北松潘和滇西北云龙、姚安、龙陵及附近区域,甘孜-玉树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NW段及四川盆地等地更易发生孤立型地震。4)地震序列类型的空间分布可能与本区域的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活动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2011年9月10日瑞昌—阳新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采用CAP方法反演得到了4.6级主震的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区域深度震相sPg、PmP和sPmP对主震震源深度进行了进一步确定,随后探讨了这次地震的震源破裂特征和所在区域的强震危险性.结果显示:瑞昌—阳新4.6级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5±2 km,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30°,倾角86°,滑动角-169°,节面Ⅱ走向299°,倾角79°,滑动角-4°,发震构造为郯城—庐江断裂带往震区延伸隐伏的瑞昌—武穴断裂;本次地震发生在长江中下游断块东部,所在区域的5.5级以上地震具有明显的成组活动特征,近期显著地震集中发生在郯城—庐江断裂带南段及其分支断裂上,地震能量有加速释放的趋势,未来十年左右该区域存在发生6级左右强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共和地震序列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990年4月26日发生的共和—兴海7.0级地震序列的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序列的a、b值接近西南强震,P值则略偏低。  相似文献   

19.
选取2015年阿拉善左旗5.8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北段项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数据中心及内蒙古测震台网记录到此次地震序列的78次地震波形资料,采用单纯型法、Hyposat法、双差定位方法、确定性方法(PTD方法)、CAP地震矩张量反演法重新测定深度,并将所获深度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确定性方法(PTD方法)和双差定位方法较符合震源区构造特征的深度测定,单纯型法、Hyposat法效果不佳,CAP法适用于较大地震;地震序列平均震源深度为(15.54±8)km。  相似文献   

20.
毕金孟  蒋长胜  来贵娟 《地震》2022,42(1):33-53
为系统地考察全球强震序列参数的分布特征,对可操作的余震预测(OAF)模型的构建、地震危险性评估以及序列参数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撑,采用可充分利用不完整性地震记录的Omi-R-J方法,对1973年以来的全球225个M6.5以上地震序列进行了参数拟合,并对参数拟合情况以及参数与板块边界之间的关系等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获得了225个序列参数的拟合结果,显示序列参数呈现一种优势分布特征,参数平均值为p=1.0102±0.1777, log10c=-3.1896±1.3249, log10k=-4.3609±1.4596,b=0.9919±0.1651;序列参数与板块边界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如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中美洲段p值较小,北美洲段的b值较小、p值较大等。上述序列参数的计算、分布特征的研究以及序列参数与构造带相关关系的探讨,旨在为进一步开展强震序列参数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