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强震前水氡异常台站时空分布非均匀性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学忠  王晓青  李志雄 《地震》2000,20(1):39-44
研究了华北地区6级左右强震前水氡观测值异常的时空非均匀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强震前水氡观测异常台站的空间分布非均匀性发生显变化,Cv值明显的和蔼同过程。这说明,强震前短临地震前兆异常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增强,变得更加不均匀,这可能邮地壳应力场的增强过程。  相似文献   

2.
研究川西地下流体化学各观测组分的异常特征及其与中强震的对应关系发现四川及邻区5.5级以上中强地震前1~2年,均能观测到地下流体化学层次跟踪方法发生异常;在观测台点较多的地区,中强地震前1年时间内,可观测到2个以上台项地下流体化学形态异常及短临异常;地下流体化学异常与地震的对应关系较好;地下流体化学异常台项比在很大程度上受震中附近水化观测台项多少及其台点分布均匀与否的影响,其大小往往不能客观反映川西地下流体化学异常与地震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北部浅层地温异常特征及中短期地震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浅层地温时空演化特征与中强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1980年以来发生的几次中强地震前浅层地温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分布在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的地温测站在地震前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强地震发生的中短期异常指标在空间上表现为地热涡的出现、活动和迁移,在时间上多数地震以高值异常为主,持续时间随震级大小而变化,中强地震一般持续1-6个月,强震持续时间可达1-2年。  相似文献   

4.
王志贤  彭远黔 《中国地震》1997,13(2):189-196
通过研究唐山7.8级地震ρs震时突变现象。发现ρs震时突变具有变化幅度显著,空间分布普遍以及与震前ρs异常变化性质的相反的似弹性回跳现象等。研究了与ρs震时突变有关的震前ρs的前兆标志及其特征,用从复杂的ρs异常变化中识别和判定与地震有直接关系的地震前兆,对提高地电方法地震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李茂玮 《内陆地震》1991,5(2):119-125
分析了南天山东段的强震活动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应变释放特征。结果表明,该区6级以上强震活动具有准周期性,平均时间间隔约10年,且有间隔愈来愈小的趋势。强震活动的空间分布表现为有规律的纬向往返迁移;6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存在若干年的应变释放加速和中强地震活动增强的预释放时段,并出现明显的背景性地震空区、空段等趋势异常。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唐山地震丰富的观测资料,按照统一的异常判别方法,采用新的研究思路,再次对唐山地震前水氡的前兆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唐山地震前,水氡前兆的时间分布具有整体性、阶段性、加速性和层次性;空间分布具有网络性和条带性。此外,对水氡异常的机制及其与地震孕育过程的关系做了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7.
江苏地区强震观测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72年原国家地震局南京地震大队与原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合作筹建长江大桥强震观测台网起至今,江苏省的强震观测已经走过了30年的路程。30年中,江苏强震台网在1974年溧阳地震,1983年荷泽地震和1990年常熟地震中获得的有科学价值的地震记录,为大型桥梁空间动力性质的分析提供了实证资料,也为中国东部深井地震性质等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实证资料,江苏省地震局的科技人员还进行了大量与强震观测相关的科研工作,至今,在江苏省及邻近地区已形成了固定观测与流动观测相结合的强震观测台网,本文简要的回顾了江苏强震观测30年历程,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强震前短临地震前兆时空分布非均匀性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给出一个描述前兆时空分布非均匀性的参数——CV值.研究了华北北部地区6级左右强震前水氡与电磁波观测值异常的时空分布非均匀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强震前,水氡与电磁波观测异常台站的空间分布非均匀性发生了显著变化,CV值有明显的升高过程.这说明,震前短临地震前兆异常在空间上分布的非均匀性增强,变得更加不均匀.这可能与地壳应力场的增强过程有关.如果这个结果得到进一步证实,不仅有助于认识地震孕育发生过程,还对地震预报具有现实意义,并将为充分利用现有前兆资料进行地震预测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系统梳理2020年7月12日唐山古冶区5.1级地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等异常,结果如下:①地震活动:震前存在地震平静、小震高频、中等地震成组等中短期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震前主要为电磁和流体异常,短期异常主要分布在震中100 km范围内;③震后回溯:北京及周边震前存在地震发生率异常,利用其他综合方法主要识别出年尺度异常。此次唐山5.1级地震发生在1976年唐山7.8级地震余震区,而7.8级地震序列地震活动呈非均匀衰减特征。此次唐山5.1级地震震源机制为走滑型破裂,截至7月31日,序列b值为0.70、h值为1.8,序列参数基本正常。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中短期异常较显著,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占比明显偏低;震前对该区域出现的中期和短期异常有所察觉,但短期异常的预测强度偏低,震后总结时按震前异常预测的地震强度为4—5级,接近实际发生地震的强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标度变换法、相关函数法、最小二乘法分别计算时间分维D_t、空间分维D_s、强度分维D_m(b值),系统清理了云南地区1976年以来6级以上强震前时空强分维的变化特征,表明强震前的降维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各次强震前的异常三要素又表现出复杂的多样性。结果还表明,强震前小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的明显不均匀性主要表现在强震孕育地区,而在空间分布上的明显不均匀性却主要表现在强震孕育的外围地区。  相似文献   

11.
唐山7.8级地震前水氡异常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华北地区36个水化观测点的水氡观测资料,以半年为尺度对唐山7.8级地震前水氡的异常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次地震前水氡异常存在由外围向震中区迁移的特征,异常先在外围地区出现,短临阶段才地震中区附近形成较强的异常区,异常形态有由复杂向简单演化的特征。震后水氡动态演化图像呈现离散态势,并逐步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唐山地震前后北京地区地磁场总强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1976年唐山地震的磁效应,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利用北京测区六年(1975——1981)的磁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地磁场长期变化的局部差异,正常(无强震)时期地磁统计量的变化特性,以及长期变化局部差异对地磁统计量的影响.正常时期与地震前后地磁统计量的对比分析表明,唐山地震对北京地区地磁场总强度统计量的影响是显著的.通过不同区域测点、测线的各种组合,计算了地震前后统计量的空间分布,以确定测区信息最强的区域.唐山地震在北京地区所产生的磁效应的统计性质如下:1.异常信息不是短期的波动,而是呈趋势性变化,其持续时间至少一年;2.离震中较近的 S 区异常显著,其主要根据是,地磁统计量 Smj,bsn和Fk2在 S 区变化显著.特别是统计信息的局部差异与长期变化明显不同,前者呈东西分布,后者主要呈北南走向;3.趋势性异常变化的平均空间差异随时间的变化在测区总体并不显著,但在 S 区这种差异的时间变化,在震前1976年3——6月却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3.
张元胜  宋德新 《内陆地震》1996,10(2):181-186
1990年乌苏5.2级地震是北天山地区地下流体观测网改造以来,发生在监视区内的第一次中强地震。地震前出现了大面积、多井孔的地下流体异常,显示出了异常在空间上的一些变化。(1)震前异常形态复杂多样。由于不同的观测井其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球化学环境以及观测参数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表现出的异常形态也各不相同。另外,异常井孔的受力方式和受力性质的不同也是形成不同异常形态的重要原因。(2)位于震中区的观测井出现异常的比例显著高于外围地区;震中区异常出现时间较晚,外围地区异常出现较早,表现出异常从外围向震中迁移的变化图像。(3)与地震震中处于同一构造带的观测井(泉)容易受到震源应力的牵动和影响,出现异常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4.
定义了地震活动模糊熵概念,计算了唐山地震前地震活动模糊熵随时间,空间的变化,发现唐山Ms7.8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模糊熵值下降,唐山Ms7.8地震发生在地震活动模糊熵值较低的地方,这符合大地震前震源区地震活动从无序趋向有序的规律,地震活动模糊熵反模糊因子与震群活动熵统一起来,比震群活动熵更突出地反映地震活动异常。  相似文献   

15.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 6.4地震是甘青地区自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后发生的最大震级地震,其震中距宁夏边界230 km。通过梳理震前宁夏地区地震活动异常和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异常发现,震前存在测震学异常2项;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异常6项,其中,形变异常4项,地下流体异常2项。5项异常为中长期异常,2项测震学异常和甘盐池井水温异常为短期异常,无临震异常出现。  相似文献   

16.
啜永清 《地震》2002,22(1):70-76
为探索地震活动性前兆异常图像在1年尺度上的时空演化特征,应用地震活动因子预测方法,对华北地区进行了全时空扫描分析,筛选出对应效果较好的4个因子进行了全程统计。结果表明,震前1年左右扫描区域内异常小区由多到少到发震的现象,以及发震构造单元的异常小区所占比例较高的现象。归纳出根据异常小区数从多-少-发震的时间预测方法和根据构造单元的异常小区高比值的地点预测方法,它是利用地震活动因子进行预测的更易于识别的时空异常特征指标,经R值评分检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17.
唐山地震前京津地区水氡异常场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京津地区十个重点井孔水氡资料的处理分析,发现唐山地震前,京津地区水氡异常场有几个显著的特征。京津唐一带区域性水氡的升高变化,是该区构造应力场加强的结果,当观测区域受力达到线应变为10-6—10-5数量级的状态时,可以观测到水氡明显的异常变化。水氡中短期异常的扩散现象及临震突跳的收缩现象,是与震源应力场直接有关联的前兆变化。水氡异常的机理是复杂的,是多种作用的综合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动态趋势和短临异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新来  薛经  王贺生  李玉春  李玉 《地震》2002,22(1):97-103
在无其他因素引起水量增、减条件下,地下水动态大于一年的趋势变化是地下水动态的异常变化。识别地下水动态异常变化的条件是调查观测井的水文地质环境、水动力条件及水量有无变化。在趋势异常发展背景下地下水动态趋势的转折与地震活动有关。列举了河间等三口井近年来的水位观测结果,表明短临异常在震前均有趋势变化背景,因此短临异常的判别要以趋势变化分析为基础。地下水动态趋势异常和短临异常随时间的分布是有序的,用序列异常方法分析异常与地震活动形势,研究序列异常发生、发展、演变的规律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强度有较好的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天山地区的高压自流水、高压油气藏及地热异常区的出露与天山地震带分布的一致性表明,孔隙水压异常高的动力条件可能成为触发浅源地震的重要机制。本文以丰富的震例为依据,认为天山地震带中强地震前地下流体出现两类异常:一类是应力应变能积累阶段的趋势性异常;一类是应力应变能预释放阶段的临震突发性异常。两类异常在形态上和时空分布上有完全不同的特征,它们显示出地震孕育过程中的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20.
山东地区水化学短临跟踪标志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杰  任桂香 《地震研究》1999,22(2):144-152
在系统整理山东地区水化学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对山东菏泽5.9级地震、苍山5.2级地震及大同6.1级地震和南黄海5.3级地震前的地震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水化学多组分的同步异常变化,同震源应力场孕育过程,多组分的同步异常变化,具有统一的物理力学机制,是震前源兆异常的重要标志,这些异常基本同步出现,相互印证,增强了异常的可信度,为短临异常的判定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依据。某一井孔水化学多发出现同步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