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GIS技术下地籍管理系统建立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邹艳红 《四川测绘》2000,23(1):25-27
建立基于GIS地籍管理系统是目前土地管理部门正在开展的一项建设性工作。本文在分析GIS技术应用于地籍管理特点的基础上 ,对建立地籍管理系统时GIS地籍数据库的建设、GIS平台的选择以及系统功能开发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GIS兴起和发展满足了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化的要求,为海量地籍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提供了可能。本文以北京市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为例,重点论述了应用GIS技术进行城镇地籍管理系统的建设的思路、功能设计和关键技术,包括基于矢量数据的初始地籍建库系统,基于工作流技术的日常地籍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建设获得应用ArcIn-fo8.0、ArcSDE8.0及MapObjects组件开发应用系统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CASS地形地籍成图软件是基于AutoCAD平台技术的数字化测绘数据采集系统,而城镇地籍管理系统普遍采用GIS平台进行处理空间矢量化数据,另外地形、地籍属性等数据均需要无损导入GIS平台。结合某市1∶500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浅析地籍数据库建设中利用CASS软件进行数据采集的方法,为国土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GIS技术,建设准确、动态、高效、安全的共享型地籍信息数据库,从而实现空间数据共享.文章就基于KANQ GIS的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在城镇地籍调查中的应用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5.
地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GIS)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把表征地理要素特性及其分布的图形、数据等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实现对地理信息现代化管理的先进技术系统,是一种综合的资源信息系统。而坐标地籍则是用数字来表示土地的位置及其它属性的,是实现地籍管理自动化和建立土地信息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GIS为坐标地籍的实施提供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坐标地籍又是产权地籍管理的基础前提和发展方向。本文就坐标地籍的优点及在产权地籍管理中的地位和用途进行了论述。笔者还结合GIS在土地开发建设中的初步应用,提出了加速坐标地籍管理的探索性建议,以适应当前土地有偿使用和地籍管理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地籍信息是城市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是数字城市的核心应用系统之一.为了便于进行房地产的统一管理,上海浦东新区建设局利用GIS技术进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开发,介绍了该系统的建设背景以及系统的体系结构及其设计特色.  相似文献   

7.
朱睿  潘洁晨  龙洋  姜川 《东北测绘》2012,(3):159-162
地籍管理工作是我国土地管理的核心。运用现代化手段实现地籍自动化管理己是当今的潮流。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GIS技术也逐步应用到地籍管理中。由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MapGIS平台上自主开发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满足了地籍管理的自动化要求。基础数据是地籍管理的血液,因此,建立满足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要求的数据库才是地籍自动化管理系统最为重要的。本文把MapGIS应用于山东省沂源县的地籍数据库建设中,描述了从测量数据、地籍数据、档案数据的收集,系统库的建库步骤及数据库质量保证了信息的更新与维护等一个完整的籍数据库建设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科学管理服务,是新时期地籍管理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和迫切要求。GIS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创造了条件。Arc-GIS Server Basic的空间数据库引擎依托在大型关系型数据库上,为海量数据的存储和查询提供了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ArcGIS的二次开发能为业务量身定做,满足土地行业的特殊要求。从建库方法和系统设计及开发等方面对基于GIS的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进行探讨,并针对建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市县两级管理模式下的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毅靖 《测绘科学》2007,32(Z1):70-73
系统地论述了市、县两级管理模式下的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法,提出了"集中式管理、分布式应用"的总体设计思路,以及围绕该总体设计思路如何在市、县两级管理体系中合理部署城镇地籍空间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的具体方案。文章阐明了如何运用成熟的GIS平台和工作流技术来实现城镇地籍管理过程中的空间数据管理和土地登记发证、审批等业务要求,详细描述了包括数据采集、建库、输入输出、更新等环节基于GIS的城镇空间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内容和方法,以及基于城镇地籍空间数据库如何搭建城镇地籍业务审批系统的方法。最后,以广安市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为例来阐述市、县两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系统中的功能设定,通过剖析广安市城镇地籍数据的管理、业务审批与具体实现方法,进一步说明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在市、县两级国土资源管理模式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
基于工作流和GIS的抚州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抚州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需求,分析了传统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在抚州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过程中通过GIS技术与工作流技术的集成,提出了建立基于工作流和GIS的图文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方法。同时对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系统的结构模型、功能模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利用GIS技术进行市级城镇地籍管理系统建设的思路,进行了系统功能设计,包括基于矢量数据的建库系统和基于工作流技术的日常地籍管理系统,并对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市级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利用GIS技术进行市级城镇地籍管理系统建设的思路,进行了系统功能设计,包括基于矢量数据的建库系统和基于工作流技术的日常地籍管理系统,并对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介绍在国家最新发布的城乡统一《土地分类》基础上,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根据其自身土地资源和房产地籍业务合一管理的特点,实施城镇地籍和土地利用数据标准一体化建设的技术方案。该数据标准现已通过专家组论证,在全市的地籍测量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及GIS数据库建设中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南京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始建于1993年,经过8年的建设,现已形成权属管理、图形管理等7个子系统,数据覆盖南京市市区6597km2,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形成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的“南京模式”。系统以ORACLE和MicroSta-tion/Geographics为数据库和GIS平台,根据软件工程思想,采用C/S和B/S体系结构,应用网络GIS技术进行开发。系统是在南京市初始城镇地籍工程中建立的,在市区和四县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等工程中得到发展,在日常地籍管理工作和多个重点项目中逐步完善;在系统建设中,根据工作实际情况统筹考虑、分步实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检验和完善,系统的建立又推动了各项工程的进展,最终促进了南京市现代地籍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肖海波  贺彪  俞晖 《测绘通报》2015,(6):116-118
完成地籍初始调查后,地籍数据更新是地籍管理的核心内容,建立地籍管理数据模型、分析地籍变化来源因素及对应的地籍更新规则是建立地籍动态更新模式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地籍调查和土地业务两个维度分析,建立了通用的地籍管理数据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籍更新源及更新规则,给出了地籍更新整体流程,从而建立了地籍动态更新模式;应用GIS、工作流技术建立了地籍信息系统,形成了系统发起任务、专人专岗更新的地籍动态更新模式,并在深圳市的地籍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现有地籍GIS的基础上,引入时态概念,重点介绍了建立动态地籍GIS过程中,宗地数据模型的建立、数据质量控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的动态地籍GIS平台。反映了地籍要素中宗地变更的时续性和动态性,实现了宗地的历史追踪。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国内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理论方法,结合浙江省部分地区地籍管理的现状,重点讨论了基于GIS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在国家最新发布的城乡统一《土地分类》基础上,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根据其自身土地资源和房产地籍业务合一管理的特点,实施城镇地籍和土地利用数据标准一体化建设的技术方案。该数据标准现巳通过专家组论证,对全市的地籍测量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以及GIS数据库建设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面对现代地籍数据管理的需求,传统的静态GIS因其未考虑时间变化的因素而不能对地籍数据进行追根溯源的分析,而时态GIS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不足。文章对时态GIS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引入时空数据模型来管理地籍数据,并采用STER模型对数据库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浦东规划土地局第一土地所在日常地籍管理中,应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取得显著的成效,本文以此为实例,阐述日常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方法,过程,并且从规土一所对软件具体应用和取得的成功角度,阐述GIS在日常地籍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迫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