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广东非天然地震的特征与识别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林伟  吴叔坤  陈杏 《华南地震》2004,24(1):35-43
概述了非天然地震的范畴、广东非天然地震的类型。通过对非天然地震事件和天然地震的震相分析、统计计算、分析研究得出广东非天然地震的一些规律与特征.如非天然地震的振幅比AS/AP和波的持续时间τ值比天然地震小.发震时间比较规律等.讨论了非天然地震的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2.
水库地震在发震机理和活动规律上表现出和普通天然地震不同的特征。通过研究和分析水库地震的活动特征,探寻水库地震应急管理和决策的有效途径,把水库地震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害降至最低点。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处于地震灾害高风险区域的城镇数量也不断增加。在城镇防震减灾工作管理体系中,市县地震部门的防震减灾工作是关键。然而,这些基层部门在推进防震减灾工作中面临着公共服务科技含量不高、工作手段缺乏、基础数据缺乏等难题。本文针对城镇地震防灾与应急处置的关键环节和薄弱部位,研究针对性强、操作简便的城镇地震防灾与应急处置一体化服务系统,为市县地震部门平时的震害防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应急准备以及震时应急响应和震后应急处置提供重要依据、工具和手段,全面提高市县防震减灾能力。从而提高为城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能力,为城镇化建设营造安全的抗震环境。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浙江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越来越多的非天然地震事件,2015年至2021年记录到2 400余个非天然地震事件。为便于工作人员快速分析、研判地震事件性质,及时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对非天然地震事件的区域特点及识别方法的总结尤为重要。本文概述天然地震与非天然地震的波形特性,对浙江台州临海、舟山岱山、温州文成和湖州长兴4个典型区域的非天然地震波形进行震相分析、统计计算和频谱分析,并与同区域的地震波形相比较,获得浙江省非天然地震的规律与特征,归纳出浙江省不同区域的非天然地震波形特征和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4年以来内蒙古测震台网观测报告,对所记录的非天然地震事件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了区分天然地震与非天然地震的一般方法。从地震事件的三要素、波形、频谱等方面对比分析内蒙古地区非天然地震与天然地震间的差异发现,内蒙古地区非天然地震具有发震时刻与发震位置较固定与集中、震级ML<3.5、面波较发育、能量衰减较快、优势频率主要集中在1—6 Hz等特征。并通过对比内蒙古不同地区典型震例,进一步总结出内蒙古地区非天然地震的地方性特征。研究结果有利于提高内蒙古地区非天然地震的识别能力,可为今后开展该区非天然地震自动识别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选取2022年以来乌兰浩特地震监测中心站记录的非天然地震事件和地震数据,基于发震时刻、P波初动方向、振幅衰减特性、AS/AP(振幅比)、频谱特性等,对非天然地震事件特征及识别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非天然地震事件具有发生时间规律明显、P波初动向上识别率高、振幅衰减快、AS/AP比值偏小、低频特性明显等特征。此研究结果可作为地震台站识别非天然地震事件和地震的有效判据。  相似文献   

7.
目前对于水库诱发地震机理的认识仍存在很多盲区,水库地震事件不断引发社会的广泛争议。我国西部水能资源的大力开发面临一定水库诱发地震风险,需要对此有更为科学的认识和判断。本文介绍了利用现代监测手段,结合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震学、岩石力学等相关学科开展水库诱发地震研究的最新成果。认为深入开展水库地震监测和监测资料分析,以科学地探索水库诱震机理,提炼水库诱震因素,揭示水库地震规律以及预测和识别水库诱发地震,为指导水库正确运行和灾后救援提供决策依据,是水电工程建设中急需开展的攻关课题。  相似文献   

8.
采用FSS-3DBH型井下地震计,测量山东省邹城市区域发生的矿震、爆破和天然地震相关事件信息,通过波形分析与波谱分析,对比研究不同类型地震事件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发生的矿震、爆破和天然地震的波形、幅值及频率等特征指标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实时监测该区域地震事件和进行相关的特征分析,可以为研究区域地震的基本规律提供客观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海两次5.0级地震均波及华宁,地震发生后,华宁县防震减灾局迅速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本文简要介绍了华宁县防震减灾局地震应急处置的主要做法,根据亲身经历,结合工作经验,分析了县级地震部门在地震应急处置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总结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对县级地震部门地震应急处置工作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BBVS-120型甚宽频带数字地震计典型地震波形记录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太原基准地震台BBVS-120型甚宽频带地震计记录的不同震中距及不同类型天然地震和非天然地震波形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该地震计能够清晰记录近震、远震、极远震及爆破、塌陷等震相,对各类地震具有较好的监测能力,基本实现全频带观测,可为获得丰富的震相资料并提升地震台监测能力及速报质量,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应对2009年4月6日合肥市肥东县发生3.5级有感地震所开展的在地震速报、震后趋势判定与现场应急等方面的工作效能,探讨省级地震部门在应对大中城市或附近突发有感地震时,如何适应政府和公众社会的需求,建立卓有成效的地震速报与现场应急工作机制,在应对城市有感地震的防灾减灾、安定民心、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给出一些新的思考与启迪。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03年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的现场调查,从地震宏观异常、人的感觉和行为反应、人员伤亡、政府决策能力、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地震的社会救助、应急预案执行情况、地震谣传等各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总结了防震减灾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社会因素在灾区抗震救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给今后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以启迪。  相似文献   

13.
2003年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社会影响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2003年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的现场调查,从地震宏观异常、人的感觉和行为反应、人员伤亡、政府决策能力、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地震的社会救助、应急预案执行情况、地震谣传等各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总结了防震减灾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社会因素在灾区抗震救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给今后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以启迪。  相似文献   

14.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增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社会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具有重大意义。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式对山东省公众防震减灾科普认知和需求进行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1)山东省公众对于地震科普知识的整体认知水平偏低,对于地震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有限,辨识地震谣言的能力不足,地震应急避险能力有待加强,应急救护技能掌握水平和震时避险原则认知水平不高;(2)山东省公众对于地震应急避险与技能、地震预报与预警、地震谣言识别及建筑抗震等方面的科普内容需求度较高;(3)山东省公众最期望获取防震减灾科普信息的途径是通过线上的新媒体APP或网站,对于参加地震应急演练、科普讲座、科普馆参观等线下活动的意愿较强。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文对地震科普工作给出了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共享模式的地震灾情集成发布平台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典型破坏性地震应急处置过程及其产生的灾情信息的分析总结,针对地震应急过程中不同用户群体对地震灾情信息的需求、不同工作场景中可用的信息传播途径和灾情信息用户的双重身份特点,利用内容管理技术、信息集成发布技术、RIA技术、自适应网页设计技术等,设计实现了基于共享模式的分级分层地震灾情集成发布平台,实现了通过网页、手机APP、手机微信、短彩信等方式实时快速地发布地震应急过程产生的各类灾情信息,可为指挥人员、应急专业人员、政府和社会公众等提供便捷快速的灾情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6.
地震应急信息是政府开展地震应急处置决策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云南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为主的政府部门对地震应急信息需求开展问卷调查,结合云南历史震害经验和应急救援经验,采用统计分析和卡方检验方法,分析政府部门对地震应急信息产品的需求情况及差异,提出地震应急信息差异化服务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金属矿山的深部开采易引发冒落型矿震。本文对繁峙和代县两相邻铁矿区相继发生的2次塌陷地震,从其发展到发生的过程特点、形态特征和成因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这两次塌陷的孕育发生与区域构造应力、降雨和人为开采等因素密切相关。2次塌陷前前兆特征现象明显,据此可充分利用测震台网记录到的塌陷数据,通过甄别,收集更多的震例,研究总结其规律,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日常监测中,以便能对较大矿震事件做到尽早预报预警,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应急等相关部门。  相似文献   

18.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社会关注度高、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往往突然爆发让人措手不及。因地震灾害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直接相关,地震突发事件极易引发网络舆情,其中不乏各类谣言,若不及时处置或处置不当,必将带来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本文以“三亚地震”话题为例,分析了“三亚地震”话题的构建主体类型,并对其舆情产生的主要内容、公众情感及传播区域进行了解析,探讨了地震突发事件舆情的应急管理及舆论引导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1989年至1999年10a间在山西大同一阳高连续发生了3次中强地震,这是地震预报实用化攻关后,我国大陆地区发生的几次较大地震。叙述了大同一阳高地震的震害评估、应急救灾及其对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贡献。指出,大同一阳高地震为我国开展震害损失评估、地震应急救灾、重建家园及有关法规法律的制订等工作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