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土地复垦典型技术   总被引:65,自引:2,他引:63  
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矿山开采又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根据典型矿区土地复垦的成功经验,总结了适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包括剥离-采矿-复垦一体化工程技术,矿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地表整形工程技术,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土壤培肥改良技术,植被恢复技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等。  相似文献   

2.
常州市农业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作为长江流域传统农业生产大市的常州,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严峻挑战。通过对常州市水质、土壤、空气、声等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的实地调查分析,结合该地各农业产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不同特点,提出如要从根本上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农业产业布局的调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并对此作了新的布局规划;此外,还指出完善环境管理和改善生产技术也是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两个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3.
冯海燕 《山地学报》2003,21(6):775-775
自西部开发战略提出以来,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新世纪西部开发战略的核心,西部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所具有的特殊优势愈加明显。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研究工作引起了有关学科领域专家的关注,相关研究报道频多,但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缺乏生态意识,往往只是被动地注意生态环境的治理,将生态环境治理和产业经济发展分割开来,结果是西部大部分农民依然面临贫困,生态环境建设的效应依然难以持续,人与地、经济与环境的矛盾依然是一道难解的命题。针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个层面,《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转变发展战略,实…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福建省农村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礼邦村,以科技进步为突破口,系统研究了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技术模式及其成效.最后,基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实践,得到5点启示: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综合治理工作的持续长效发展;政府牵头形成合力;从规划入手因地制宜解决养猪污染问题;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必须要有资金支持;依靠科技进步形成公司+农户的综合利用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应用焦点小组法和深度访谈法等方法,对京张区域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进行实地调研.发现京张区域之间的发展应以张家口的发展为核心,尤其是张家口的生态环境治理对京张区域的影响更为深刻.生态环境治理已成为北京与张家口关系中最重要的纽带,在其发展产业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区域生态治理这一现实基础.通过对京张之间的探讨,提出京张区域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战略:张家口发展生态旅游;京张区域优势互补,进行农业合作;张家口利用优势发展物流业;张家口为北京输送劳务人员.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虽然湖南农业目前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取得了显著成果,生态环境和污染治理现状有了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生态危机,维护好农业生态环境,解决好农业发展问题,不仅对湖南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促进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分析湖南省农业生产特点和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农业生态危机突出地表现在5个方面:水资源失调、农用化肥使用过量、农产品质量低劣、水土流失和城市工业污染严重。在深入分析这些生态危机的基础上,同时提出了解决生态危机的8条对策:进行土地利用系统结构优化和生态设计,加强科普宣传,培养生态农业典型,施用生态肥,完善生态税制,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强化检测,推行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福建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省各地区农业畜禽养殖产生的粪尿污染特点及其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促进福建省畜禽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辽河是我国七大河流之一,该流域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能源和商品粮生产基地。但近年来,该流域水污染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辽河水系水质污染严重,城市下游河段污染突出,水体丧失自净能力,主要的污染河段分布在大中城市下游段的城市群附近。但随工农业生产对水的需求增加,工业、城镇、农业争水问题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辽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措施与对策:节约用水,强化水资源的监管力度,加强水土保护工作,重点对大城市生活污水治理和重点企业废水治理,跨流域调水。  相似文献   

9.
农业非点源磷流失潜在风险评价——磷指数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非点源污染主要输出污染物--磷已经成为决定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因子,但农业非点源污染具有空间分布的广泛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对其控制和治理难度较大.目前通过识别农业非点源磷流失潜在高风险区,从而更加有的放矢的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已经成为提高农业非点源磷控制效率的有效途径.磷指数法(Phosphorus Index,PI)是考虑多因子协同作用,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来评估磷流失潜在风险的有效方法,该方法简单、实用,并且注重与GIS的结合使评估结果具有更好的可视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对PI法的提出、因子选取、计算方法等关键技术环节的改进进行系统的评述,并总结该方法目前应用的范围和尺度,以促进该方法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泉河是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一条重要的河流,工业点源、农业面源污染使得泉河污染,水质超标。为净化水质,建设了泉河河道走廊人工湿地工程,总长度23km,规模319.7hm2,总投资5170万元。主要采用河道滞留塘+表面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汶上县污水处理厂外排水、沿河周边农村生活污水及农田退水,污水处理规模2.0万m3/d。工程2010年10月开工,2011年6月建成并正常运行。通过1a多的运行结果表明,该人工湿地工程具有较高的污染负荷去除率,实现了河道的生态修复和沿河生态环境治理,泉河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历来是我国自然灾害多而重的省份之一,而农业自然灾害是农业的主要障碍因素.通过调查分析,得出陕西省农业自然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和治理工作未能跟上所致.据此提出了成立机构,依法治理,建立高效生态农业系统,实行特殊政策等综合防治对策,使农业自然灾害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2.
邵喜武  周杨  吴佩蓉 《地理科学》2022,42(5):831-840
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立足于粮食主产区,并引入非主产区作为对照,通过评估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粮食增产对农业生态污染的影响,探讨粮食增产与农业生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① 粮食产量与农业生态污染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两个变量的空间相关性在时间上存在异质性,这就意味着空间同质性假说不再适用,传统的关于粮食增产影响生态污染的研究可能存在局限性;② 粮食增产并未加剧农业生态恶化。粮食主产区的设立本是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其结果是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非粮化”的趋势,还削弱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③ 粮食增产并未加剧农业生态恶化的原因在于,粮食生产规模比重的增加所产生的规模效应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降低了粮食主产区的化肥施用强度,而农业机械化投入对农业生态污染的影响存在一定的门槛效应,大中型农机跨区服务可能有利于减少主产区农业生产对生产环境的污染程度。上述结论意味着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之间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未来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过程中应激发农业机械化抑制农业生态恶化的潜能;考虑到空间效应的影响,应建立邻近区域农业污染治理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我国滨海城市化不断加快,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了近海海洋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海洋生态链不断受到侵蚀。滨海城市化对近海海洋环境的直接污染主要来自于城市生活与工业生产污染物对海洋的就近排放,提高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策略的有效性必须以辨明其海洋环境效应为基础。基于1991年~2012年间全国沿海省级行政区(港澳台地区除外)的统计年鉴和公报数据,分别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除上海、海南外的大部分沿海省份,在人均GDP接近40000元左右时,工业污水排放呈现下降趋势,表明我国沿海工业对海洋污染的EKC拐点已经出现,工业废水排放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2)不同于工业废水排放逐步趋缓的态势,生活污水连续11年持续上升。2011年左右成为重要时点,少数省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有所放缓或略有下降,但多数省市尤其是海洋经济大省则出现加速上升趋势,这与全国大规模海洋发展战略开启的时点相暗合,加之生活污染监测与治理不足,前景堪忧。研究结果显示,在滨海城市化战略下,以往偏重城市工业污染防控的海洋环境治理策略建议进行相应的调整,滨海城市生活排污量与新型污染物质的激增等更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今后的治理策略要着力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污染防控的并重,实现产业升级与环境优化的协同,引导利益分配与生态风险的互动,从而切实提升我国城市化质量与环境治理能力,确保滨海城市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近几年来,我国几个重要湖泊水库,如太湖、巢湖、滇池、三峡库区支流相继不同程度地暴发过蓝藻水华污染,湖泊生态环境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在对饮用水遭到严重污染感到担忧之外,也对藻类这种低级水生生物的治理和利用进行着思考。海洋中约有4000余种浮游藻类,有330多种浮游生物能形成赤潮,有70种能产生毒素,可通过鱼或贝类等食物链对人类造成毒害,使人类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洲丘陵赤红壤开发中的问题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恬  朱照宇 《热带地理》2007,27(5):395-399,404
丘陵赤红壤是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土壤资源,但是长期以来的人为干扰和不合理利用使土壤性能退化,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丘陵赤红壤的可持续利用。文中总结了丘陵赤红壤的基本特性及利用现状,探讨其生态环境重建及实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认为丘陵赤红壤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水土流失、养分贫瘠、表土砂质化、土壤结构退化、土壤水分性能退化、酸雨和重金属造成的污染等。指出实现其可持续利用的途径主要有: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培育土壤肥力,调节土壤水分;增加生物多样性,建立良好的生态结构;防治"三废"污染,使用清洁能源;发展绿色农业与观光农业。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2003—2016年的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长三角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特征,运用STIRPAT模型探讨城镇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结果表明:① 2003—2016年,长三角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均有提升,且城镇化水平的地区差异大于生态环境质量。长三角形成以上海、南京和杭州为中心的城镇化水平高值集聚,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明显且空间差异小。② 长三角城镇化明显改善本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对相邻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本城市而言,多维的城镇化从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层面疏解生态环境压力,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优化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以人口集聚和结构优化为特征的人口城镇化,促进消耗集中、排放集中,提升了资源使用效率和污染治理效率。以产业集聚和经济发展为特征的经济城镇化,通过产业集中布局和创造经济效益,在资源配置和污染治理上发挥集聚效应,并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资金支持。对相邻城市而言,城市的城镇化“虹吸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城市的产业转型和环境规制会使污染向相邻城市转移,从而对相邻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 西部是我国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使一些地方水土流失得到遏制,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水土流失总体形势依然严峻,水土流失仍然是制约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必须把控制水土流失作为发展西部农业的重要工作来抓。 一、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的现状 西部地区地处我国长江、黄河流域的中上游,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是我国21世纪发展的重点地区,但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耕地质量存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兴起以及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生产的需要,耕地质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防止耕地退化,维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的呼声日益高涨。文章系统地剖析了当前河南省耕地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土壤养分偏低,城镇和村庄超标侵占优质耕地,工业"三废"和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不合理污染耕地,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加剧了耕地生态环境恶化。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综合措施,改善耕地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科学合理利用耕地和保护耕地,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对绿色农业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汀县是我国丘陵红壤区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县份之一,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综合治理,长汀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区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乡村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得到了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对长汀县水土流失防控的阶段性经验的分析(如适合中度、强度侵蚀区的生态林草复合治理模式、适合所有侵蚀地的地表草被覆盖模式、山地果茶园复合循环模式、以产业提升为目的的农业综合开发治理模式及典型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等)表明,水土治理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多方密切配合,治理过程需做到统筹协调。提出的未来水土流失治理和乡村绿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可为未来乡村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为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子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土壤污染的发生因素与治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建业  汤艳杰 《热带地理》2003,23(2):115-118,122
污染土壤的面积在迅速扩大,迫切需要修复、治理,污染土壤的修复工作已成为环境保护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土壤污染特征主要与土壤特性和功能相联系.导致土壤污染的内在和外在的可能因素繁多,土壤污染组分日益复杂化,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程度也逐渐加深.研究表明,重金属类和农药类有机污染物是土壤的主要化学污染物.现有的污染土壤治理方法,如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都不同程度存在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污染土壤的生态化学修复,即生物技术与化学方法相结合,代表了21世纪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