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久前,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召开视频会议,就坚决遏制违法建设、销售“小产权房”问题作出部署.会议强调,要统一认识,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清醒认识“小产权房”问题的危害性,严肃查处一批典型案件,严厉追究一批责任人员的责任,坚决遏制新的“小产权房”出现.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徐德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2.
呼和浩特市在1997年编制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期年1996年,目标年2010年,确定了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用地数量及空间布局,使土地资源利用得到优化配置。规划实施过程中,严格贯彻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由于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需要加以改进,以促进即将开展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一、规划实施的成效1、增强了全社会按规划用地的意识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通过大力宣传和教育,严格依法办事,认真执行各项管理制度,许多管理者、用地者…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乌兰察布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实施7年来各项指标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全市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已经实现。建设用地中建设用地总规模未突破指标,剩余指标空间56071.6公顷。城乡建设用地与城镇工矿用地已突破指标,尤其城镇工矿用地已超出规划下达指标的22%;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指标剩余空间较大,分别为:8658.33公顷、4244.78公顷、50919.29公顷。新增建设用地、新增建设用占用农用地、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均未突破规划目标,指标剩余空间分别为4217.94公顷、5624.61公顷、3853公顷。  相似文献   

4.
目前各地正在积极进行的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中,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之前,我国已开展过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长期实  相似文献   

5.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实施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实现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方针,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对《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实施效果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对规划中的问题和规划的修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修编面临着国家粮食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城镇化、工业化对耕地需求更加旺盛,不正确的“政绩观”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的严峻局面。因此,规划修编工作任重道远。为此提出如下建议:(1)耕地需求量和基本农田保护数量以国家预测为主,然后按行政区逐级分解,上下级协调确定;(2)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以市、县预测为主,上下结合确定;(3)建议成立国家、省、市、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这两个规划编制与协调委员会,负责两个规划的协调;(4)加强规划方法研究,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建立土地规划师执业认证制度,做好基础数据的整理与变更。加强乡级规划的领导,以确保规划修编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土地承载力空间分异特征及协同提升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承载力是区域协同发展与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优化的基础要素。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指标要素,构建由人均建设用地、规划人均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人均耕地、人口密度、单位土地产出和土地利用率6项指标构成的京津冀土地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模糊评价法与GIS空间分析进行京津冀土地承载力评价与空间分异研究。研究表明:1)京津冀土地承载状态分为良好状态、一般状态、警戒状态和危机状态4个级别,空间分布上呈点状分散与带状聚集的分布特征;2)在京津冀经济发展快速与建设需求旺盛的环渤海地区、京津走廊、冀中南区域等均具有较好的土地承载状态;3)通过推进京津冀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统筹与协调配置,实施建设用地规模管理与空间管制机制,强化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可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土地资源需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的时空格局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刘涛  史秋洁  王雨  杨宇 《地理研究》2018,37(8):1609-1623
描绘了1996-2006年间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及其占用耕地的时空特征,探讨了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人口流动为主的城镇化模式导致农业转移人口在城乡“两头占地”,这是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持续扩张的主要根源;各类开发区的设立和扩张都以占用耕地为主,对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的贡献超过一半;而城市和镇的扩张速度更慢、土地来源更为多元。实证结果表明,投资和产出增长的差异性对城乡建设及其耕地占用的时空格局起到了关键作用;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但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带动作用有限;以开发区为载体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和耕地保护,而东部沿海地区的省级开发区则容易成为地方政府的圈地运动。土地集约利用和耕地保护政策应重点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城乡同时占地的问题,发挥城镇化的节地效应,并强化政策的区域差异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2003年10月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部分提出:"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征地时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途管制,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在社会主义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征用土地要给予农民"合理补偿"。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条第三款规  相似文献   

10.
强化矿山和土地复垦执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无证开采、私挖盗采、破坏环境等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加强工矿废弃地和废弃居民点土地复垦执法监察。■切实转变工作方式,从严开展卫片执法检查——把占用耕地特别是占用基本农田作为卫片检查的重要内容;对弄虚作假、顶风违法违规、被媒体曝光等重大、典型案件,从严查处,从重问责。■继续加大信访矛盾排查化解力度,切实维护群众权益——厅执法监察局(总队)直接调查处理反映强烈、违法征占土地规模较大的违法线索;继续落实厅领导包重点案件和定期接访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一把手负总责的信访工作责任制。■继续落实共同责任,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真正建立起政府为责任主体和第一责任人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重点查处违法占用耕地、私搭乱建、擅自出让农村集体土地、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违法建设销售"小产权房"等行为。■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推动执法监察工作上水平——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一张网"建设,全面提升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西部资源》2014,(2):12-14
强化矿山和土地复垦执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无证开采、私挖盗采、破坏环境等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加强工矿废弃地和废弃居民点土地复垦执法监察。■切实转变工作方式,从严开展卫片执法检查——把占用耕地特别是占用基本农田作为卫片检查的重要内容;对弄虚作假、顶风违法违规、被媒体曝光等重大、典型案件,从严查处,从重问责。■继续加大信访矛盾排查化解力度,切实维护群众权益——厅执法监察局(总队)直接调查处理反映强烈、违法征占土地规模较大的违法线索;继续落实厅领导包重点案件和定期接访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一把手负总责的信访工作责任制。■继续落实共同责任,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真正建立起政府为责任主体和第一责任人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重点查处违法占用耕地、私搭乱建、擅自出让农村集体土地、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违法建设销售"小产权房"等行为。■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推动执法监察工作上水平——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一张网"建设,全面提升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市国土资源局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保护耕地,保护我们的生命线”的基本方针,在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紧紧守住耕地“红线”不放松,全市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耕地总量实现了动态平衡. (一)健全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完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为确保全市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要求,市政府与各旗(区)、旗(区)与各苏木乡镇、乡镇与村、嘎查层层签订了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把保护面积落实到了地块,责任落实到人.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就宅基地这一热点话题,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明确表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方向是进一步扩大权能,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而不是指宅基地可以自由买卖. 一、保障宅基地用益物权 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必须坚持集体所有制、用途管制、城乡统筹、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四个重要原则.胡存智表示,这是农地改革的基本逻辑和底线.  相似文献   

14.
《地理研究》2012,31(6)
引入“一切照常情景”、“规划情景”和“优化情景”三种生态系统变化情景,采用CLUE模型,对江西省2001~2030年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化进行模型模拟,并用2005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在“一切照常情景”中,耕地持续减少;建设用地急剧增加;林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在“规划情景”中,耕地持续增加;建设用地略有增加,并在2020年后基本保持不变;林地总面积变化不大,但是高密度森林面积比重增大;河流和湖泊面积略微减少,湿地面积大幅增加。在“优化情景”中,森林增加趋势较“规划情景”有所减缓,河流和湖泊,湿地均有显著增加。本研究对研究区今后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土地可持续性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小城市发展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安徽省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偏小;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用地增长过快,且其发展是以牺牲耕地为代价;用地结构不尽合理且浪费严重,土地利用效率低;同时小城镇的生产生活环境较差。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小城镇发展动力匮乏;(2)小城镇建设缺乏统一、科学、全面规划;(3)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4)传统的二元制户籍制度和进镇代价大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5)固有的土地政策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小城镇土地市场难以培育;(6)耕地占补注重“量”忽视“质”;(7)小城镇建设中违法用地突出;(8)小城镇土地管理薄弱。要实现安徽省小城镇土地持续利用,必需完善小城镇体系规划,进行科学定位、梯度发展小城镇;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提高小城镇土地利用率;积极开展相关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培育小城镇土地市场;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基础。《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要求“研究如何强化规划管理保障措施的问题”,说明仅仅依靠一个好的规划而没有严密的管理运行机制的支撑,要想搞好土地利用工作非常困难。1.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体系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体系是指政府为了保障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开展依法建立起来的一套行政管理体制,包括管理目标、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运转程序、经费保障等多方面的内容。管理体系是保障整个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7.
35 a来海南岛耕地变化与人口经济发展间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张正栋 《中国沙漠》2005,25(5):757-763
采用1970—2004年的统计资料,用统计方法,研究了近35a来海南岛耕地变化过程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之间动态变化关系,建立了耕地资源减少量与人口总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间的三个曲线相关模型。结果表明:①35a来海南岛耕地资源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是国家政策引导和调控下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②海南岛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呈类似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关系,耕地减少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③从优化耕地库兹涅茨曲线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现阶段协调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政策建议:加快现代土地市场体系建设,提高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将土地利用的外部性内部化;进一步明晰产权,改革征地制度,强化耕地管制手段;建立有效的土地利用技术创新机制和技术体系;强化最严格保护耕地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在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统计基础上,指出广东省丘陵山地遭受的各种“合法”破坏行为.研究显示:上世纪80年代,全省丘陵山地林业在经历了3次大破坏之后重新获得恢复和发展,然而自90年代末开始又遭受到大种桉树的影响;近10年来为占用耕地作建设用地,山地丘陵被以“易地开发”、“易地保护”的合法手段大肆“开发”;近期更是提出“25°以下坡地开发规划”,这将使丘陵山地遭受全面破坏.为此,建议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严禁利用水源林地、水保林地等生态林业用地种植尾叶桉;利用卫星遥感手段加强用地监控;严格土地开发审批的相关手续,发挥群众对土地利用的监督作用;对非法滥用土地的相关领导实行问责制;切实追究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的造假和腐败行为,以从源头上整治对丘陵山地的“合法”破坏并保护好耕地和山地资源.  相似文献   

19.
利用CiteSpace文献可视化软件和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1979—2020年CNKI期刊数据库中国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研究的662篇相关文献,系统梳理其研究动态和发展脉络。结果发现:1)国土空间用途分区成果不断涌现,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总体可划分为土地用途分区(1992—2006年)、自然生态空间用途分区(2007—2017年)和国土空间用途分区(2018年至今)3个阶段,发文作者之间合作密切,形成具有规模的科研集群,“土地利用”这一关键词具有0.28的高中心性。2)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研究政策导向性强,内容不断深化。分区理论、分区体系不断优化;研究方法从定性或定量转变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分区管制研究大多集中于现存问题发现、国外经验启示和分区实践研究3个方面。针对已有研究内容较为传统,科学验证研究不深,理论总结升华不够,以及对多学科融合和大数据的运用不足等问题,提出未来研究重点应包括:开展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相关理论研究,深化生态空间、海洋空间与乡村建设空间用途分区研究,结合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构建需求拓宽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研究视角,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方法与技术的创新应用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分析北部湾沿海地区广西钦州市土地利用格局及未来变化趋势,为开展该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服务价值中的水源涵养服务能力估算提供决策依据.以2000年、2010年的TM遥感影像以及各种驱动因子数据为基础,耦合Binary Logistic及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2020年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并对研究区的水源涵养服务能力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 2000~2010年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强度大且比较复杂,尤以耕地、林地和水域之间的流动最为显著,建设占用耕地和林地的面积高达2 003.31 hm2;(2)由Binary Logistic逻辑斯蒂回归方程所得出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ROC拟合值中最小为0.686,最大达到0.952,模拟效果良好;(3)预测年2020年建设用地增加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钦州市钦南区的市区周边,向东方向扩展,变化比较剧烈的地方主要是钦州港区和研究区域的北部;(4)单位面积水源涵养能力的排序依次为:水域>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3个年份的水源涵养服务能力在空间上均呈现出“东南部高西北部低,中心地带持续衰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