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新观察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一九七九年六月份在西藏日喀则地区着重对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进行了补充观察,发现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层序与理想的洋底的蛇绿岩层序非常相似,由下而上的顺序为:橄榄岩(主要是方辉橄榄岩和纯橄榄岩)、辉长岩或辉长岩脉群、基性火山岩、枕状熔岩和含有孔虫硅质岩等,属于少数保存较完整的蛇绿岩套之一。在空间分布上硅质岩系多出露在蛇绿岩带的南侧,并常与三叠系复理石呈断层接触;在北面则与晚白垩世日喀则群呈断层接触  相似文献   

2.
再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构造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为欧亚与印度板块缝合线的雅江蛇绿岩带在野外并未发现统一的构造极性,岩石处于脆性一韧脆性变形和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构造样式沿南北剖面上总体呈现对称状;两侧复理石建造与蛇绿岩套之间没有大型南北向剪切糜棱岩带;局部可直接观察到复理石与蛇绿岩深海沉积整合接触;许多“构造混杂岩”属于深水陡坡滑塌堆积;蛇绿岩带南北两侧的中生代一新生代沉积建造的沉积环境演变具有时间上的宏观对应性;蛇绿岩带常以狭窄的平行条带产出.此外,高喜马拉雅的基底岩石组合可与拉萨地块及羌塘基底进行宏观对比,但与印度陆块则有很大区别.上述地质特征暗示雅江蛇绿岩带属于部分洋壳化的弧后裂陷盆地.印度与欧亚板块的真正界线——新特提斯洋可能位于喜马拉雅南坡西瓦里克覆盖之下.新的构造演化框架是:晚三叠世起,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高喜马拉雅陆弧被向南拉出,弧后盆地张开.晚侏罗至晚白垩世,弧后盆地陆续出现线状洋壳:其北侧形成冈底斯岩浆弧.从古新世早期起,弧后盆地塌缩,并伴随高喜马拉雅弧与欧亚碰撞而完全闭合.盆地内条带状新洋壳向南、北两侧小规模俯冲,沉积层褶皱冲断,形成构造混杂带,海相陆续消失.渐新世晚期至中新世中期,印度陆块与高喜马拉雅陆弧发生陆.弧碰撞,北侧发育冈底斯盖层林子宗火山岩系.中新世中期至今,高原南部地壳透入性变形缩短,区域性隆升,伴随藏南滑移系、穹窿作用和南北向裂谷发育,残留的雅江弧后洋壳整体出露.  相似文献   

3.
伊尼萨拉蛇绿混杂岩带位于西准噶尔谢米斯台山南侧,由基性岩、超基性岩、硅质岩、大理岩(大理岩化灰岩)及火山碎屑岩组成,均呈断片形式产出.首次在硅质岩岩片中发现了丰富的放射虫和海绵骨针化石,放射虫共2科6属(包括1未定属种):Inaniguttid gen.et sp.Indet.,Inanigutta sp.,Inanibigutta sp.,Inanihella bakanasensis(Nazarov),Triplococcus acanthicus(Danelian et Popov),Antygopora sp.,所指示的时代为早奥陶世晚期-中奥陶世,代表了伊尼萨拉蛇绿混杂岩带形成时代的上限;硅质岩的结构、构造及其中的深水相化石表明蛇绿岩套发育在早寒武世-中奥陶世的古大洋环境中,大洋的水深应在碳酸盐补偿深度面(CCD)之下.形成时代的一致性,支持将伊尼萨拉蛇绿混杂岩带、塔尔巴哈台蛇绿混杂岩带和洪古勒楞蛇绿混杂岩带连成一套统一俯冲增生杂岩系的可能,并可以继续向东延伸至准噶尔东部.早寒武世-中奥陶世,准噶尔北部应存在一条贯通东西的古大洋.  相似文献   

4.
碧口群西段董家河蛇绿岩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家河蛇绿岩位于碧口群火山岩系西段,由蛇纹石化、滑石菱镁岩化变质橄榄岩、辉长岩、堆晶辉长岩和浅变质亚碱性拉斑玄武岩组成,具有典型的蛇绿岩套岩石组合特征.变质橄榄岩为轻稀土亏损型,辉长岩与变质玄武岩具共源岩浆演化特征,均表现为MORB型玄武岩的稀土元素及不活动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是本区蛇绿岩的重要组成端元,指示扬子北缘碧口地区一个已经消失的古洋盆.辉长岩中锆石的激光探针U-Pb测年结果((839.2±8.2)Ma)表明,该洋盆形成于新元古代晋宁期.  相似文献   

5.
研究结果表明, 康县-琵琶寺-南坪构造带是一个复杂的、包括不同成因岩块的混杂带. 该带中分布有蛇绿岩块(古洋壳残片)、洋岛拉斑玄武岩块和洋岛碱性玄武岩类. 该混杂带不仅在构造形迹上与勉县-略阳蛇绿构造混杂带直接联通, 而且在形变特征、混杂带的物质组构以及蛇绿岩性质上与勉县-略阳蛇绿岩以及德尔尼蛇绿岩完全可以类比. 因此, 康县-琵琶寺-南坪蛇绿构造混杂带乃是勉略带向西延伸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羌塘茶布-双湖地区基性超基性岩和火山岩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茶布-双湖地区广泛出露了早二叠世和晚三叠世的基性火山岩类和少量的异剥辉石岩、异剥橄榄岩脉体和玻基辉橄岩的异离体。这些超基性岩,是幔源熔体深部结晶或拉斑玄武岩浆早期分凝作用的产物;研究表明,本区基性超基性岩和火山岩不构成蛇绿岩组合,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属性与MORB有本质的差别。火山活动发生在以陆壳为基底的初始拉张的板内裂陷槽环境。  相似文献   

7.
洋壳核杂岩是由低角度正断层的大规模拆离作用而形成的大型洋底穹窿状凸起构造.其大规模拆离作用产生的韧性构造现象,最终会随着洋盆的闭合保存在造山带的蛇绿岩中.本文以将今论古的思路,系统总结现今洋壳核杂岩的岩石-构造特征.现今洋壳核杂岩包括了上盘火山熔岩与深海沉积、拆离断层带和下盘地幔橄榄岩与辉长岩侵入体等三部分.造山带中古洋壳核杂岩在全球造山带不同程度被揭示出来,我们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西阿尔卑斯Chenaillet蛇绿岩、阿尔巴尼亚Mirdita、伊朗扎格罗斯造山带Kermanshah、西藏普兰和加拿大阿帕拉契亚的Thetford-Mine)蛇绿岩中可能的古洋壳核杂岩及其特征.通过系统的对比,我们认为古洋壳核杂岩较为普遍,其有如下鉴别特征:超基性岩-基性岩单元规模较大、直接出露洋底导致发育一定规模的蛇绿质角砾岩;基性熔岩少或缺失,一般相对是晚期产物;深海沉积物(硅泥质岩、灰岩)或枕状熔岩直接覆盖在超基性岩之上;发育强韧性剪切变形拆离断层带,局部可发育高角度正断层;蛇绿岩中发育辉长岩、斜长花岗岩等侵入脉体.总之,造山带中的蛇绿岩有相当一部分是古洋壳核杂岩,是洋底拆离断层作用形成的.蛇绿岩中的韧性变形带不一定都是就位在造山带时的变质底板成因,极有可能是初始形成洋中脊时的拆离断层成因.然而,蛇绿岩中发育的韧性变形,以前普遍被认为是蛇绿岩在仰冲就位过程中形成的.两种不同成因的韧性变形代表截然不同的地质意义,前者形成于拆离断层的伸展环境、伴随一系列伸展构造,代表新生洋盆的形成;而后者则形成于逆冲就位的挤压背景,表示蛇绿岩的就位、洋盆的消亡.造山带中含蛇绿岩质的角砾岩不一定是造山阶段隆升剥蚀的产物,也可能是初始形成洋中脊时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大别山西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特征成成因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近期1:5万区调和科研成果,认为大别山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或两期:一期为前寒武纪变质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另一期为中生代未变质镁铁质一超镁铁质岩,前者由橄榄岩,橄辉石,辉橄岩,榴辉岩、角闪石岩、斜长角闪岩等组成,原岩是由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或火山岩经过构造应位的;后者由辉石岩,新闪岩,辉长岩,闪长岩组成,属于燕山期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具有同源岩浆演化序列,通过对其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详细地研究表明,大别山目前还不存在蛇绿岩套,北大别榴辉岩及燕山期基性-超基性侵入岩的确定,为认识大别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用板块构造学说对中国部分地区构造发展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便于在大陆上研究板块构造,作者提出了几项原则,作为参考:1.板块接触带时常表现为一条大断层或断裂带,延伸至少数百公里,经常超过一千公里;2.在两个相邻的板块上,沉积岩相和古生物群有显著的划分;3.有混杂堆积的出现;4.有蛇绿岩带的出现;5.有蓝片岩的出现;6.侵入岩与喷出岩具有规律性的分布;7.地震震中的分布;8.两个相邻板块所指极向的不同移动轨迹. 根据上述原则,结合中国地质情况进行分析,作者认为我国有几条山脉和地区可能是板块构造接触带.这些是:1.秦岭东西构造带,2.台湾省东岸,3.西藏的雅鲁藏布江,4.金沙江上游,5.龙门山及“康滇地轴”,6.祁连山北部边缘. 在工作中也遇到了以下几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大陆板块对大陆板块互相碰撞的说法,似应作一定的修改.因为几乎所有大陆上的俯冲带都是沿着地槽的一边或两边发生的,而不是两个大陆板块直接相互接触.它和大陆边缘的海洋板块对大陆板块的移动,极为相似。2.超基性岩是否能侵入到大陆地壳,还是只能生成于地幔?3.如果说超基性岩只出现于地槽,则古老地块中有超基性岩出现时,是否可以说,这是以前地槽沉积的变质岩,而不是古老的岩浆岩体,例如秦岭的大华群和大别山的淮阳地盾等。  相似文献   

10.
洞错蛇绿岩出露于班公-怒江缝合带西段,可恢复的洋壳总厚度大于5 km,自下而上依次由地幔橄榄岩、堆晶杂岩、基性岩床(墙)杂岩和基性熔岩组成,呈构造岩片侵位于侏罗系(木嘎岗日群J2mg)地层中.洞错蛇绿岩的堆晶岩杂岩具有纯橄岩-橄长岩-橄榄辉长岩的岩石组合,反映其属DTG系列镁铁-超镁铁堆晶岩;基性熔岩富碱(Na2O+K2O),TiO2,P2O5,且具有LREE显著富集的右倾REE配分型式((La/Yb)N=6.94~16.6)和Th,Nb,Ta,Zr,Hf略具正异常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属典型的洋岛玄武岩(OIB),与洋中脊玄武岩(MORB)和板块汇聚环境下的岛弧玄武岩(IAB)存在明显差异.基性熔岩所具有的87Sr/86Sr比值(0.704363~0.705007)高、143Nd/144Nd比值(0.512708~0.512887)低,以及εNd(t)值介于2.7~5.8等,反映其来源于亏损地幔(DM)与富集地幔(EM Ⅰ)二组分混合的地幔源区.综合分析表明洞错蛇绿岩形成于有大量富集地幔物质上侵的洋岛(OIB)环境,与"岛弧型"蛇绿岩和"洋中脊型"蛇绿岩存在明显差异.新获得的堆晶橄长岩中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32±3)Ma,玄武岩的全岩39Ar/40Ar年龄为(137.4±2.7)和(140.9±2.8)Ma,一致地反映洞错蛇绿岩形成于早白垩世,揭示班公-怒江缝合带西段在早白垩世尚处于洋盆形成和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西藏日喀则地区蛇绿岩的氦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了日喀则地区蛇绿岩组合岩石的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白朗的玄武岩具有比较均一的He同位素组成 ,3He/ 4He平均值为 5 35 9Ra;变橄岩的He同位素比值范围为 1 10 4~ 3 384Ra,平均为 2 383Ra;从东部的仁布和大竹到西部的下鲁和白朗 ,辉绿岩的3He/ 4He由低变高。采于吉定的新鲜辉绿岩平均高达 31 5 7Ra,该值接近于在夏威夷发现的高比值。分步加热法结果显示高R值的He是在低温步释放的 ,根据这种高R值的He可以推测雅鲁藏布江蛇绿岩的成因环境有地幔柱的作用 ,该构造带很可能出现过裂谷洋盆或未能发育成熟的深大裂谷带  相似文献   

12.
俯冲过程是板块构造运动的核心过程,而地幔楔作为俯冲系统中连接俯冲盘和仰冲盘的关键构造单元,在地球层圈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汇总了全球代表性俯冲带橄榄岩(包括俯冲带型蛇绿岩和地幔楔型造山带橄榄岩)的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俯冲带型蛇绿岩地幔单元和地幔楔型造山带橄榄岩分别代表着大洋和大陆俯冲带侵位的地幔岩石,是研究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的关键对象.该相互作用的本质是俯冲板片和地幔楔之间在物理过程主控下发生复杂的化学交换作用.俯冲带型蛇绿岩能够记录从大洋岩石圈产生到俯冲启动直至成熟到消亡等不同阶段复杂的熔-岩和水-岩相互作用、变形变质过程、金属成矿元素富集以及壳幔物质交换等.地幔楔型造山带橄榄岩则反映洋-陆和陆-陆俯冲/碰撞、折返等阶段强烈的变形变质历史,多种性质的熔/流体交代作用(硅酸盐熔体、碳酸盐熔体、含硅酸盐组分的C-H-O流体/超临界流体),以及复杂的壳幔物质循环过程等.利用俯冲带橄榄岩进一步探索壳幔相互作用,需要采用高空间分辨率、高精度的测试方法从微观尺度上约束复杂的化学交代过程和变质变形历史,并与宏观构造的时、空演化相联系.  相似文献   

13.
周春平 《地震地质》1989,11(1):60-64
胶南群中发育大量的超基性岩、榴辉岩和强烈变形的糜棱岩,它们在空间上呈带状分布。超基性岩-榴辉岩带和糜棱岩带多赋存于胶南群洙边组之中,具有明显的层控特点。因此,它们可能是同一套变形地层单位被褶皱的产物,并且可能代表了一条形成于中深地壳、现已褶皱并出露地表的大型滑脱带。 海州群变质较浅,发育许多中高压矿物,并有蓝片岩产出。因此,它可能是一条高压变质带  相似文献   

14.
在对西秦岭重点地区地质建造、结构构造等研究基础上,结合前人工作成果,对西秦岭造山带地质结构、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等提出了新的认识,包括:1,首次对前人在西秦岭北带厘定的晚泥盆世磨拉石地层-大草滩群(D3dc)进行分解,认为它是晚泥盆世滨浅海相砂岩、粉砂岩及碳酸盐岩在不同地段分别逆冲到二叠系、侏罗系及白垩系之上所形成的岩片叠置体系。并根据构造解析的原则,结合区域地层结构,将西秦岭北带构造-地层体划分为三个单元,即上古生界-中生界表构造层次准原地系统、古生界浅构造层次推覆岩片及元古界中深构造层次推覆岩片,它们相互叠置而成的西秦岭北带的岩片堆垛体系;2,对西秦岭西成矿田的研究表明,西成矿田的容矿地层不仅包括泥盆系,而且还包括元古宇,其中最大的矿床-厂坝-李家沟超大型铅锌矿床产于元古宇而不是泥盆系,西成矿田是后生热液矿床而不是海底喷流沉积矿床,它的形成完全受元古宇构造岩片由西向东的逆冲-推覆及其所造成一第列构造效应所控制;3,西秦岭南带勉略构造带为一构造走滑体系,产于勉略带的蛇绿岩与产于勉略宁地块内部的蛇绿岩是同一时期、同一构造背景的产物,为中新元古代板块构造演化的记录,在南秦岭,不存在可靠的晚古生代蛇绿岩。  相似文献   

15.
西秦岭武山E-MORB型蛇绿岩及相关火山岩地球化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秦岭武山地区发育一套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组合,主要出露于鸳鸯镇、李家河、鲁班沟、高家河等地区,呈多个构造岩片逆冲侵位于武山-唐藏断裂带中,主要由变质橄榄岩、辉长岩和玄武岩组成.变质橄榄岩具有高SiO2、高MgO,低ΣREE等特征,球粒陨石标准化的REE配分型式类似于大洋中脊变质橄榄岩特征;鸳鸯镇、李家河、鲁班沟玄武岩主体以相对高TiO2、低Al2O3,Na2O>>K2O,REE平坦或LREE轻微富集,以及HFSE不分异为特征,总体具有E-MORB地球化学特征;而高家河玄武岩则具有岛弧火山岩地球化学性状.综合区域地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认为,武山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组合主体属于构造肢解的E-MORB型蛇绿岩,形成于古洋盆初始裂解阶段的洋中脊构造环境.在区域构造地质对比、年代学研究基础上,认为武山的E-MORB型蛇绿岩代表了秦岭早古生代古洋盆岩石圈残片,其与以高家河玄武岩为代表的岛弧火山岩共同构成蛇绿混杂岩,标定了秦岭早古生代古洋盆闭合后的缝合线.  相似文献   

16.
勉略构造带蛇绿岩及相关火山岩的系统研究表明, 该构造带由德尔尼-南坪-琵琶寺-康县至略阳-勉县地区, 并越巴山弧型构造向东到达随县花山, 最东延伸至大别山南缘清水河地区. 从西到东1500余公里断续残存蛇绿混杂岩, 包括蛇绿岩及相关的岛弧、洋岛等火山岩, 揭示了沿线曾存在已消失的古洋盆与古碰撞缝合带. 洋盆主要扩张形成时期是在石炭纪-二叠纪期间, 它对于确立华北-秦岭陆块与扬子陆块的碰撞时代和秦岭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均有重要的大地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州花山蛇绿构造混杂岩的厘定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地质、地球化学综合研究证明 ,在秦岭造山带南缘襄 (樊 ) 广 (济 )断裂带的三里岗 三阳区段残存有花山蛇绿构造混杂岩 ,是以多条断裂和韧性剪切带为骨架 ,剪切包容花山蛇绿岩块、小阜岛弧火山岩、深海沉积岩、弧前沉积以及来自两侧陆块的基底和盖层沉积岩块 .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花山蛇绿岩的玄武质岩石类似于MORB的性质 ,形成于初始小洋盆构造环境 ;小阜火山岩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 .该混杂岩带因存在蛇绿岩及岛弧火山岩而成为具有重要大地构造意义的蛇绿构造混杂岩 ,指示曾存在古板块构造缝合带 ,标志着南秦岭与扬子板块之间确曾存在过古洋盆———花山小洋盆 .  相似文献   

18.
金沙江缝合带构造地层划分及时代厘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金沙江缝合带所出露变质混杂岩体岩石组合、构造环境、地球化学特征、所含化石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综合研究 ,重新厘定为额阿钦杂岩 ,金沙江蛇绿混杂岩 ,戛金雪山“群”和中心绒“群” ,前者属非正常岩石地层单位 ,后三者系构造地层单位 .首次指出额阿钦杂岩为该区早中元古代残留基底或微陆块 ,其原岩的时代应早于 ( 16 2 7± 192 )Ma ;首次测出金沙江蛇绿岩中斜长花岗岩的锆石U Pb年龄分别为 ( 2 94± 3)和 ( 34 0± 3)Ma ,指出金沙江和哀牢山蛇绿岩的形成时代大致相当 ,自晚泥盆世至石炭纪 .根据戛金雪山“群”和中心绒“群”玄武岩夹层U Pb年龄测定 ,其时代分别为石炭纪 二叠纪和早中三叠世 .进一步说明金沙缝合带在大地构造上应归属于古特提斯洋东缘弧后盆地 ,该盆地始于泥盆纪晚期 ,形成于石炭至二叠纪 ,二叠 三叠纪之交至中三叠世的碰撞事件 ,导致该盆地闭合和缝合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西藏洞错蛇绿岩的构造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鲍佩声 《中国科学D辑》2007,37(3):298-307
洞错蛇绿岩出露于班公-怒江缝合带西段,可恢复的洋壳岩石总厚度约5 km,自下而上依次由地幔橄榄岩、堆晶杂岩、基性岩床(墙)杂岩和基性熔岩组成,呈构造岩片侵位于侏罗系(木嘎岗日群J2mg)地层中。洞错蛇绿岩的堆晶岩系具有纯橄岩-橄长岩-橄榄辉长岩的岩石组合,反映其属PTG系列蛇绿岩,形成于洋中脊构造环境;基性熔岩富碱(Na2O+K2O)、TiO2、P2O5,且具有LREE显著富集的右倾REE 配分型式([La/Yb]n=6.94~16.6)和Th 、Nb、Ta、Zr 、Hf略具正异常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属典型的洋岛玄武岩(OIB);基性熔岩所具有的87Sr/86Sr比值(0.704363~0.705007) 高、 143Nd/144Nd 比值(0.512708~0.512887)低,以及εNd(t)值介于+2.700504~+5.774559等,反映其来源于亏损地幔 (DM)与富集地幔 (EMⅠ)二组分混合的地幔源区。综合分析认为,洞错蛇绿岩可能形成于有大量富集地幔物质加入的洋中脊环境, 与板块汇聚环境下的“岛弧型”蛇绿岩存在明显差异。新获得的堆晶橄长岩中锆石SHRIMP U-Pb 年龄  相似文献   

20.
据地层及其时代,岩相古地理,基性-眼基性岩及蛇绿岩套,花岗岩类,古生物地理区系,古地磁,地球物理,遥感影像及韧性变形变质带等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康古尔塔格-黄山深断裂带为晚古生代双向俯冲对接碰撞带。其南为塔里木板块,早古生代为库都克奇克-沙泉子俯冲带;泥盆纪北移至康古尔塔格-黄山一带,经泥盆-石炭纪拉张,双向俯冲、对接碰撞,二叠纪固结-裂解演化,两者间为觉罗塔格岛弧增生带,其北为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南缘大南湖岛弧带,有基性-超基性岩、火山岩和中酸性斑(玢)岩及铜镍、金和铜钼矿分布,中酸性斑(玢)岩及铜钼矿呈对称分布,进而建立区域构造-造浆-成矿模式,进行战略性和战术性成矿预测,千万吨资源量的赤湖-土屋斑岩型Cu,Mo(Ag)矿的发现,验证了这种模式和预测的正确性,对地质构造研究及找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