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钉支护结构极限支护深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屠毓敏  王士宏 《岩土力学》2009,30(7):2087-2090
土钉墙支护软弱地基基坑,只能适用于一定的开挖深度,即土钉基坑支护结构具有极限开挖深度。为此,提出了土钉支护结构极限开挖深度的确定方法,以淤泥类地层基坑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钉支护结构的极限开挖深度问题,以及研究了土钉墙墙面坡度、地面超载、土层物理力学性指标以及土钉直径等变化时对极限开挖深度的影响。对于位于淤泥类、淤泥质类土层中的基坑,其极限开挖深度可分别取为5.0 m和6.0 m。  相似文献   

2.
小湾水电站进水口高边坡地质条件及开挖坡型复杂,断层、节理裂隙发育并相互切割,坝顶平台至进水口底板平台平均开挖坡度88,最大高差106m,其中垂直开挖段81m,最大水平退坡深度170余米。伴随边坡开挖过程中,边坡上部岩体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形破裂现象,主要表现为沿混凝土坡面分布的张开宽度和延伸长度不一的裂缝及起壳现象。本文结合边坡的实际工程地质条件和监测结果数据,对变形破裂现象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地处高地应力区岩体在边坡开挖过程中产生的卸荷回弹表现,是正常的卸荷松弛变形。在此基础上,对边坡的稳定性分析表明,该边坡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基坑开挖对近邻运营地铁隧道影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峰  庞晋  徐云福  杨开放 《岩土力学》2016,37(7):2004-2010
对某邻近基坑开挖的地铁隧道的水平位移和沉降的时空分布做了深入分析。由于软土的蠕变效应,应考虑基坑分块开挖的先后顺序造成的时空效应的影响,以及基坑围护体系的水平支撑结构对土体位移的限制作用。基坑开挖对邻近地铁隧道的影响范围为2.5倍开挖深度,而对于远基坑的右线,影响范围更低,甚至低至1.5倍开挖深度。将基坑和隧道的监测数据联系分析,得到比值与水平距离的关系曲线,将基坑监测数据代入拟合公式,对地铁水平和垂直位移进行估算。隧道水平位移与邻近的同深度土体水平位移的比值(?),其最大累计位移点的? 较多地处在0.60~0.65范围,在底板浇筑都已完成后,稳定在0.60。隧道沉降与邻近地表沉降的比值(?),其最大累计沉降点的?,较多地处在0.50~0.60间,底板浇筑完成后,稳定在0.52±0.05水平。  相似文献   

4.
基坑开挖会导致周边土体产生变形,不可避免地将影响到土体掩埋的地下管道。为研究基坑开挖对邻近管道的影响,本文基于昆明市某基坑项目,采用MIDAS GTS NX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实际项目建模并计算,并重点针对3种常见的影响因素:管道材质、管道直径与管道距离坑边距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管道材料刚度越强,抵抗土体变形能力越好;管道直径在2 m时,抵抗变形能力最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得管线在2.5倍基坑开挖深度以外,基坑开挖对管线变形最小。  相似文献   

5.
深圳星河酒店基坑两侧紧邻地铁,周边环境复杂,开挖深度达18.6m。该基坑支护主要为钻孔及人工挖孔咬合桩,为适应基坑周围环境的多样性,还采用了锚杆、植筋墙,利用结构本体换撑,静爆加切割拆除内支撑等工艺。分析了该基坑不同部位水平位移的原因,及基坑变形特征。经监测,基坑变形各项指标均在设计的控制标准之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基坑支护效果。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19,(6)
管井降水是一种采用钻孔成井,利用单井单泵以抽取地下水的井点降水方法,由于管井直径较大,出水量较大,主要适用于中、强透水含水层,基坑降水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基坑开挖施工进度能否满足工期要求。以延安市黄河引水工程东川水厂基坑管井降水为例,对管井降水的适用范围、管井设计和施工方法在水厂基坑降水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最终确定管井降水方案为:在基坑顶部开挖线以外3 m布设单排井点,井管内径为DN600 mm,井距为11 m,井深18 m,每眼井内安设1台潜水泵,将井内渗水抽引至基坑顶部开挖线以外5 m处的环形防渗排水沟内,最终再通过防渗排水沟将渗水统一引排至水厂西侧的排洪渠内,实现了缩短工期和降低工程成本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7.
侯海清 《探矿工程》2008,35(11):59-61
珠海某大厦深基坑原始地貌单元属剥蚀残丘,后经人工挖填整平。基坑开挖深度为10 m。基坑施工中共设置坑顶位移监测点10个,侧向水平位移观测孔4个,地下水位观测井4口等,对基坑进行实施监测,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某明挖隧道基坑位于土岩组合地层,基坑大面深度约17.1 m,深挖部位约27.9 m,原设计整体基坑采用地下连续墙+4道钢筋混凝土支撑,坑中坑内侧壁采用钻孔灌注桩作为竖向支护结构,深坑部位加设2道钢管支撑。为节约工期和工程造价,综合考虑地层分布及地质条件,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了系列优化。运用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优化前后基坑支护体系和周边环境的变形特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支护方案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基坑按优化方案施工,并开展了现场监测工作,基坑监测结果表明:(1)基坑连续墙水平位移、地表沉降、支撑轴力、周边建筑物变形及坑底隆起等指标均小于控制要求;(2)连续墙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土岩分界面以上一定高度,最大值约为浅基坑深度的0.025%;(3)异形基坑两侧变形不对称,最大地表沉降发生在浅基坑侧,基坑外地表影响范围约为1.0H;(4)下部基岩段基坑开挖侧向变形量小,且对地表沉降槽范围影响不大。优化方案节约了工期和造价,可为类似基坑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冯强  蒋斌松 《岩土力学》2015,36(12):3482-3488
煤层开挖后,采空区卸载的同时侧帮产生支撑压力作用于侧帮底板上,导致底板应力重分布;根据最终应力场由初始应力场与开挖应力场叠加的特点,建立底板岩层的力学分析模型;采用Fourier积分变换方法求解双调和方程,并利用形式函数待定法求解对偶积分方程,得到底板应力场与位移场的解析表达式;然后根据Mohr-Coulomb准则判断底板岩层的塑性破坏深度。通过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在采空区底板中主应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至原岩应力;而在侧帮底板中最大主应力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至原岩应力;在侧帮底板深度小于10 m时,主应力发生旋转, 变为中间主应力并且随深度逐渐减小,当随深度继续增加时又逐渐增大至原岩应力;在采空区的中心发生最大底臌位移为0.236 m,侧帮底板受支撑压力作用产生向下的位移;塑性破坏范围呈中间大两边小,最大破坏深度为31.2 m,为半开挖宽度的1.04倍。最后通过FLAC3D模拟煤层开采,发现两者计算结果虽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总体趋势基本一致,说明该解析方法能较准确地分析底板的应力与位移,可为工程实践提供指导与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高边坡在开挖过程中会造成坡体应力的重分布,如果对坡体进行一挖到底,势必会对坡体造成较大的潜在风险。采用两种开挖方案:(1)开挖坡比为1:1,分八级开挖,每级开挖深度为7.5 m,每级平台宽度为2 m;(2)开挖坡比为1:1.2,分六级开挖,每级开挖深度为10 m,每级平台宽度为2 m。对未支护下的边坡进行多级开挖,分析不同开挖时步下的坡体稳定性,根据时步开挖下坡体安全系数变化对边坡进行分级支护,分析支护后的坡体稳定性。对比结果表明,如果坡体开挖过程中采用及时支护方式,则边坡安全系数呈现先减小后变大的趋势,这种边支护边开挖方式对高边坡分级开挖极为有利。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环境耦合诱发的地质灾害事件频发,而耦合作用机制还待深入研究。文中以开挖和降雨耦合诱发的四川万源前进广场滑坡为例,结合前进广场滑坡地表位移及深部位移监测数据和降雨数据分析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1)前缘基坑的开挖是导致老滑坡复活最主要的原因,降雨起到了激发和加速作用;(2)前缘基坑开挖一方面为滑坡提供了良好的临空面条件,另一方面导致后方土体失去支撑,导致滑坡由前至后产生多级台坎状拉裂下错变形;(3)基坑开挖后,研究区长时间强-中降雨,地表水通过开挖导致的张拉裂缝进入坡体内部,一方面基岩裂隙水受大气降雨补给,导致部分非饱和土变为饱和土、承压水压力增大、有效应力下降,另一方面,部分地下水可能到达滑带,驱动变形发展。最终文中提出了由于斜坡前缘基坑开挖与降雨耦合导致滑坡的“基坑开挖-斜坡多级拉裂-集中降雨-滑带弱化-加速变形”演化过程机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环境耦合诱发的地质灾害事件频发,而耦合作用机制还待深入研究。文中以开挖和降雨耦合诱发的四川万源前进广场滑坡为例,结合前进广场滑坡地表位移及深部位移监测数据和降雨数据分析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1)前缘基坑的开挖是导致老滑坡复活最主要的原因,降雨起到了激发和加速作用;(2)前缘基坑开挖一方面为滑坡提供了良好的临空面条件,另一方面导致后方土体失去支撑,导致滑坡由前至后产生多级台坎状拉裂下错变形;(3)基坑开挖后,研究区长时间强-中降雨,地表水通过开挖导致的张拉裂缝进入坡体内部,一方面基岩裂隙水受大气降雨补给,导致部分非饱和土变为饱和土、承压水压力增大、有效应力下降,另一方面,部分地下水可能到达滑带,驱动变形发展。最终文中提出了由于斜坡前缘基坑开挖与降雨耦合导致滑坡的“基坑开挖-斜坡多级拉裂-集中降雨-滑带弱化-加速变形”演化过程机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环境耦合诱发的地质灾害事件频发,而耦合作用机制还待深入研究。文中以开挖和降雨耦合诱发的四川万源前进广场滑坡为例,结合前进广场滑坡地表位移及深部位移监测数据和降雨数据分析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1)前缘基坑的开挖是导致老滑坡复活最主要的原因,降雨起到了激发和加速作用;(2)前缘基坑开挖一方面为滑坡提供了良好的临空面条件,另一方面导致后方土体失去支撑,导致滑坡由前至后产生多级台坎状拉裂下错变形;(3)基坑开挖后,研究区长时间强-中降雨,地表水通过开挖导致的张拉裂缝进入坡体内部,一方面基岩裂隙水受大气降雨补给,导致部分非饱和土变为饱和土、承压水压力增大、有效应力下降,另一方面,部分地下水可能到达滑带,驱动变形发展。最终文中提出了由于斜坡前缘基坑开挖与降雨耦合导致滑坡的“基坑开挖-斜坡多级拉裂-集中降雨-滑带弱化-加速变形”演化过程机制。  相似文献   

14.
依托天津地区5个典型工程案例,对基坑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规律进行了基本分析。由于基坑降水引起地面沉降的范围较远,往往能达到墙后5~10倍基坑开挖深度的距离,而实际基坑工程坑外沉降的测点往往布置在墙后1~4倍基坑开挖深度的距离,因此难以全面的获得不同类型基坑(如基坑深度不一)降水对地面沉降的影响范围。本文利用有限差分软件Modflow建立三维地下水渗流模型,并利用文化中心站的工程实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验证,最后利用该模型研究不同开挖深度的基坑(5~25m)降水对地面沉降的影响范围,并探讨5种不同止水帷幕截断方式的工况下坑内降水后坑外水位及地面沉降随时间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5.
排桩锚杆联合支护结构在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工程概况拟建综合楼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繁华地段,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组成,地上部分主楼24层,裙楼4层,主楼与裙楼均设2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为10.5m,基坑开挖平面尺寸为95.5m×34.8m。主楼为框剪结构,裙楼为框架结构。拟建建筑物±0.000m比北侧街道侧石高600mm。  相似文献   

16.
邯郸市某基坑采用了土钉墙支护形式,开挖至7.0m见地下水,进行了基坑降水。并对地面沉降、边坡水平位移、地下水位变化以及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进行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基坑边坡处于稳定状态,对周边建筑物影响非常小。  相似文献   

17.
1 工程概况江门市某大厦地面上二十三层 ,地下室一层 ,内设停车场、消防水池、电梯井、配电房等。地下室面积2 90 0m2 ,基坑深 5 6m。场地土层为 :①耕植土 ,厚 0 8~ 1 0m ;②粘性土 ,厚 1 0~ 2 5m ;③淤泥 ,厚 2 3~ 3m ;④粘土 ,厚 1 5~ 2 0m。场地地势较低 ,地下水为潜水 ,水源补充条件良好 ,水位在地面以下 1 0m处变化。2 基坑施工排水技术措施基坑原设计采用粉喷水泥土桩支护开挖 ,后从经济角度考虑 ,改为二级放坡、明排水法开挖 (图 1)。施工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排水技术措施 :图 1 基坑开挖方案示意图Fig .1 Th…  相似文献   

18.
对基坑开挖期间近邻地铁车站和隧道变形等进行分析,总结基坑开挖期间近邻地铁车站、隧道变形的发展规律。以量化的形式定义表征隧道不均匀变形程度的不均匀变形参数 ,并对地铁车站引发的隧道近站部分不均匀变形分布及其大小预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基坑开挖期间地铁车站表现为上浮而近站隧道表现为沉降;基坑开挖期间地铁车站和近站隧道之间的位移差显著,对隧道结构的损伤严重;基坑开挖对近站隧道的影响范围约为基坑开挖深度的4倍;地铁站引发的近站隧道不均匀变形主要分布在距地铁站1倍基坑挖深的范围内,得到的 分布预测公式可对隧道近站部分不均匀变形的大小和分布进行预测。所得结论及某工程参数A、B的取值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9.
计岭  汪超培 《地下水》2011,(4):83-84
占地面积为230×70 m2的惠州市某酒店建筑场地位于东江河河流阶地上,建筑基坑边缘距东江河岸仅42 m,开挖底面标高+9.20 m,建设场地内的地下水位埋藏深度+11.00 m,高于基坑开挖底面1.8 m。本文在调查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研究了傍河岸边基坑降水设计与施工方法,分析了采用降水法控制基坑地下水位的投...  相似文献   

20.
钱静 《地下水》2014,(4):40-42
上海宝钢集团建设的加热炉区漩流池,其基坑平面形状为直径约25 m的圆形,开挖深度32 m,场地内承压含水层,水头高度43.50 m,采用深井井点降水,最终将建设场地承压含水层地下水位埋深降低到29.28 m以下,避免了基坑突涌破坏,实现了基坑的安全开挖,采用跟踪法降水,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