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降水季节演变特征的分析,选取日降水量和降水频率两个特征量来定义青藏高原各站点及全区的雨季,揭示了1961—2019年青藏高原雨季开始时间、结束时间、雨季长度和总雨量等的气候和变化特征.分析发现,青藏高原雨季的开始自东向西推进,而结束西早东晚,雨季持续时间自东向西缩短,雨季雨量东多西少.就青藏高原整体而言,雨季开始的平均日期在5月4日,结束的平均日期在10月15日,雨季平均持续163天,雨季雨量平均为413.2 mm.近60年,青藏高原雨季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开始时间提前、结束时间推迟、雨季延长、雨量增多.青藏高原各站点雨季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差异,主要表现为:高原雨季的开始整体提前,但是,高原东部边缘雨季开始提前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高原雨季的结束时间在南部和北部提前而在中部和东部推后;高原大部地区雨季雨量增多,但南部边缘等部分地区雨季雨量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提供的资料, 2004年8月华北地区(33.0°~42.0°N, 111.0°~125.0°E)共发生ML≥3.0地震3次(见表1), 25日21时19分辽宁普兰店ML3.3地震是本月显著的事件. 本月地震频次略低于上月, 参考1992年以来的月平均地震频次, 8月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地震活动月能量释放处于偏低状态. 震中分布在辽宁半岛曲家屯断裂带和聊城-兰考断裂带南段河南境内.  相似文献   

3.
尽管现有研究中普遍存在人为区分白天和夜间极端高温的做法,但实际上它们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可能同步或连续发生.考虑到它们的潜在先后顺序,本研究把连续的白天或夜间极端高温过程认定为一次完整的热浪过程,并研究1961~2017年间中国地区热浪过程中白天和夜间极端高温的发生率及发生次序的变化.结果表明, 82%的热浪为既包含白天也包含夜间极端高温的复合型热浪,仅7%(11%)为只包含白天(夜间)极端高温的纯白天型(夜间型)热浪.复合型热浪过程中,白天高温常常领先夜间高温一天或几天出现,这符合热浪过程中气象和辐射条件的变化,比如逐日增加的云量和近地面空气湿度以及减少的太阳辐射. 1961~2017年,复合型热浪数量增幅最大,呈0.44次每十年的显著趋势.纯白天型热浪的变化趋势不显著,为0.00次每十年;而纯夜间型热浪显著增加,趋势为0.09次每十年.复合型热浪过程中夜间极端高温出现得更早结束得更晚,并且昼夜同步极端高温天的天数增加显著,趋势为0.20天每十年.特别地,城市相对于乡村地区受到愈加频繁且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的复合型热浪影响,昼夜同步极端高温天天数也越来越多,而这种白天到夜间持续性的热浪过程有着更严重的影响.本研究为研究人员选择合适的热浪指数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2E红外遥感资料为依据,采用小波变换与功率谱相对变化法对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MS6.6地震进行震例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显示:震前热异常具有明显时空特征,2014年8月上旬震中及其周围区域出现热红外异常,异常区范围随时间逐渐扩大、幅度陡增;8月30日左右异常面积达到最大,异常持续时间近一个月,异常幅度最大值达到平均值的14倍多,最大值45天后发生地震;该次地震热红外异常特征显著,容易识别,可作为一种识别地震热异常信息的判据,进一步验证卫星热红外异常在地震预判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提供的资料 ,2 0 0 1年 8月首都圈地区 ( 3 8.0°~ 41 .0°N,1 1 3 .0°~1 2 0 .0°E)共发生 ML≥ 2 .0地震 1 7次 (见表 1 ) ,ML≥ 3 .0地震有 3次 ,3 0日 2 1时 0 9分发生在滦县的 ML 3 .3地震为本月最显著的事件。首都圈本月地震活动强度较上两个月有所回升 ,频度与 3月相当 ,能量释放略低于 3月 ,震中分布在首都圈东区和中区基本相当 ;东区小震活动频次略高于中区和西区。本月唐山地区地震能量释放有较明显的增强。表 1  2 0 0 1年 8月首都圈地区 ML≥ 2 .0地震序号发 震 时 刻  年月日时分秒 …  相似文献   

6.
<正>1全球地震活动概况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全球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12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7次,最大地震为9月11日巴布亚新几内亚7.6级地震(图1)。1.1全球7级以上大震活动明显偏弱2022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7次,最大地震为9月11日巴布亚新几内亚7.6级地震。全球7级以上地震强度较2021年有所降低,频次显著低于1900年以来年均20次的活动水平,且显著低于2021年(解孟雨等,2021;马亚伟等,2022),2022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频次为1900年以来最低水平(图2)。  相似文献   

7.
《地震》1981,(1)
一、全球地震活动性: 1980年全球共发生M_S≥7级地震13次,最大地震为1月2日亚速尔群岛的7.7级,活动的频次和强度均低于正常年。全球地震活动仍以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活动为主,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亚欧地震带活动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8.
新丰江水库在蓄水之前,1937、1953、1959年在其近邻曾发生过有感地震,但蓄水之后,地震明显增加,并且强度有所增强,于1962年3月19日,在大坝附近(东北2公里处),发生6.1级地震一次,其后相继在同月29日和1964年9月23日发生5.1级地震各一次。6.1级主震后,新丰江水库区地震活动频繁,余震持续时间长,能量衰减缓慢,并且地震集中在水  相似文献   

9.
林县小震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6年3月邢台大地震后约一个月,河南省安阳市西50多公里的林县,开始发生小地震,起初小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不高,1966年10月下旬以后有所增强。1966年10月29日至12月5日发生小地震12次,其中3级以上的两次,最大为12月5日10时20分的3.6级地震,当地群众强烈有感。1967年3月26日发生5级地震,小震活动水平达到高潮。  相似文献   

10.
四川及邻区强震前地震活动频度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发生在四川及邻区的17次6级以上强震事件的震前中小地震活动进行了分析,发现在这些主震前均出现了区域性、中期或短期的中小地震活动增强或平静的过程。这种过程可用四川地区3.5~5.9级地震的月频次变化来进行量化,并可作为预测四川及其邻区6级以上强震的一项指标。经反复试验,本文提出判别地震月频次异常的标准,给出将异常用于强地震预报的规则,同时,对该项指标的预测效能进行了内符检验:结果表明:月频次异常指标对于研究区具有较好的中期预测效能及一定的中短期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室提供的资料 ,2 0 0 1年 4月首都圈地区 ( 3 8.0°~ 41 .0°N,1 1 3 .0°~ 1 2 0 .0°E)共发生 ML≥ 2 .0地震 1 0次 ,ML≥ 3 .0地震有 1次 ,即 2 0日 1 9时 1 0分发生在北京海淀的 ML≥ 3 .6地震 (见表 1 )。该震为本月最显著的事件。首都圈本月地震活动强度较上月有一定程度下降 ,频度低于 3月 ,能量释放较上月也降低 ,震中主要分布在首都圈东区 ,东区小震活动频次明显高于中区和西区 ,地震频次中、西部基本相当 ,但能量释放中部略强于西部 ,中区地震活动强度在经历 2年低水平后出现增强态势。表 1…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文昌县蓬莱区南和村水井两次出现翻滚、冒泡现象。第一次发生在1983年10月5日上午8时,井水有两处翻滚、冒泡,持续5天,9日结束。第二次发生在1986年5月22日下午2时,井水有7处翻滚、冒泡,至26日结束,持续时间为5天。南和村水井位于民生岭西北角半山腰的夹缝里。原是一口有二、三百年历史的古井。水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提供的资料,2004年8月华北地区(330°~420°N,1110°~1250°E)共发生ML≥30地震3次(见表1),25日21时19分辽宁普兰店ML33地震是本月显著的事件。本月地震频次略低于上月,参考1992年以来的月平均地震频次,8月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地震活动月能量释放处于偏低状态。震中分布在辽宁半岛曲家屯断裂带和聊城兰考断裂带南段河南境内。表1 2004年8月华北地区ML≥30地震序号发 震 时 刻  年月日时分秒震中位置φN/°    λE/°震级ML震 中0120040805T02:58:08356115432   河南濮阳0220040805T21:29:0…  相似文献   

14.
1993年上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共发生M_s≥4.5地震19次,6级以上的地震3次,其中最大一次是1993年3月20日发生在西藏拉孜的M_s6.6地震(见下表)。除我国台湾地区外,全部集中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和西南地区,地震活动的能量和频次均有所增强,总体活动水平出现回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50年来群发性高温事件的识别及统计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一种简化的识别群发性气候事件方法,对近50多年来全国群发性高温事件识别结果表明该方法物理意义明确,客观有效,符合实际.通过对近50年来群发性高温事件统计发现,不论是从发生频数、持续时间、影响站数还是综合强度来看,2000年以后的群发性高温事件都是5个年代中最显著的.与此同时,群发性高温事件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长江以南地区发生频率最高,其次为黄河下游华北地区,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地区亦是多发区,各个区域群发性高温事件在不同月份的分布差异体现了我国季风雨带移动及下垫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江苏及邻区震群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系统地整理研究了江苏及其邻近地区36次小震群活动,总结了震群活动的参数特征,探讨了震群活动与大震的关系,分析检验了前兆震群类型的判定指标.江苏地区震群活动分布集中,强度以ML2.0~3.9地震为主,震群序列总频次在30次以下居多,持续时间在15天以内的震群占总数的55%;震群序列中地震总频次和震群持续时间与震群的最大震级之间不成正比;研究区78%震群发生后对应M4.6以上中强地震,其中500km范围内时间间隔在1年内的占对应地震总数的57%,具有一定的中短期地震预测指示意义;震群与未来中强地震的距离较为离散,但尚无在原地发生大地震的震例.震群强度大小与未来中强地震的对应率高低和对应的地震强度大小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震群频次的多少与其后发生地震的对应率高低也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采用U-p组合或者全组合判定震群类型的效果相对较好,检验正确率约占总数的50%,但总体而言效果并不十分有效,需要参考其它方法和手段综合判定.  相似文献   

17.
《地震》1982,(1)
一、全球地震活动性: 1981年全球共发生M_S≥7级地震17次,最大地震为1月2日琉球群岛的8.0级,地震的频次和强度均高于去年。但与正常年份相比,频次略低。全球地震活动仍以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活动为主。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79~2010年NCEP-DOE 2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北半球春季平流层极夜急流核心纬带(65°~75°N)纬向平均纬向风最后一次转为东风的日期定义为春季平流层最后增温事件(SFW)的爆发日期,研究发现,SFW事件平均在4月中下旬发生,且由平流层高层向低层依次滞后,10 hPa的SFW爆发平均超前50 hPa约13天;爆发当日伴随纬向风场时间变率和行星波辐合的最大值,平流层环流实现由冬向夏的季节转换;过去32年以来SFW的爆发早晚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最早的SFW事件发生在3月中旬,最晚的SFW事件在5月下旬才出现.合成分析表明,SFW爆发偏早(晚)年的春季,纬向风场由西风向东风的转变更为快速(缓慢),爆发前5天至爆发后5天,30 hPa纬向风减小约20 m s-1(5 m s-1),伴随的平流层行星波活动也相对较强(弱);表现在环流异常场上,SFW爆发前后平流层极区环流异常呈反(同)位相分布,表明发生较早的SFW事件主要受波强迫驱动而伴随爆发性增温,而发生较晚的SFW事件则更反映了极涡的季节变化特征.无论SFW偏早还是偏晚年,爆发后极区平流层与对流层温度异常之间均呈反位相关系,反映了SFW爆发事件中的平流层-对流层动力耦合特征.另外,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SFW爆发日期还存在明显的年代际转折,90年代中期之前SFW平均发生日期较之后约偏早11天;与之相联系的是冬末、春初行星波活动在90年代中期之前偏强,而在90年代中期之后有偏弱趋势.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提供的资料 ,2 0 0 3年 8月华北地区 (33.0°~ 4 2 .0°N ,1 1 1 .0°~ 1 2 5.0°E)共发生ML≥ 3.0地震 1 0次 (见表 1 ) ,2 6日 0 2时 4 8分原平ML4 .1地震是本月最显著的事件。本月地震频次高于上月。参考 1 992年以来的月平均地震频次 ,8月处于中等水平 ,地震活动月能量释放处于中等偏低状态 ,震中分布在山西地震带中南段、宝坻断裂带以及渤海和黄海海域。表 1  2 0 0 3年 8月华北地区ML≥ 3.0地震序号发 震 时 刻  年月日时分秒震中位置φN/°    λE/°震级ML震 中0 12 0 0 3 0 8 0 1T0 …  相似文献   

20.
共和7.0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前兆的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40个地下流体观测点的资料,对1990年4月26日青海省共和MS7.0地震的前兆动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地震带内观测点的水氡趋势异常及水化、水位群体异常及频次异常与断层平均形变速率呈同步变化.地下流体群体异常频次的累加值曲线在地震前表现为指数加速变化图形.(2)震源外围240km范围内的水氡中短期趋势上升异常,表现为由震源逐渐向外围扩散的特点.在短临阶段各测点水氡的异常变化基本同步.(3)流体短临前兆出现明显的起伏加剧和层次现象,突出的表现是流量、断层气日变化在临震阶段出现3次加剧,且异常幅度一次高于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