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春  陈世加  赵继龙  苏洲  陈戈  刘学彦  高乔 《地质学报》2020,94(11):3488-3502
库车南部斜坡中—新生界属于库车陆相油气系统,油气主要来源于库车坳陷的三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本文利用色谱、色谱- 质谱及碳同位素分析手段, 对库车南部斜坡带已发现的白垩系和古近系油气地球化学组成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在明确油气来源基础上,根据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油气运移输导路径,优选油气地球化学运移参数示踪油气运移充注路径。研究表明:库车南斜坡中—新生界原油呈现低密度、低黏度、低凝固点、低含硫及高含蜡的陆相原油特征。原油总体以藻类和水生浮游生物母源为主,反映生烃母质弱还原- 弱氧化的沉积环境,体现混合型干酪根母源特征,其中白垩系原油母源以湖相水生生物为主,主要来自三叠系湖相烃源岩;古近系原油除了三叠系湖相烃源岩的贡献外,伴随有以陆生高等植物输入为主的侏罗系煤系烃源岩。天然气具有中等甲烷含量、重烃含量高、氮气含量高和无硫化氢的特点,白垩系天然气主要是三叠系湖相原油伴生油型气;古近系天然气主体属于煤成气,主要来源于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部分混有早期三叠系湖相烃源岩的原油伴生油型气。区内中—新生界发育由砂体、不整合、断裂构成的复杂油气输导体系,三叠系烃源岩生成的大量原油主要是沿白垩系底部不整合或下伏连接砂体运移到白垩系下部的圈闭中,侏罗系烃源岩生成天然气主要是沿古近系底部不整合面及下伏巨厚砂体运移到古近系底砂岩段圈闭中。综合油气藿烷参数Tm/(Ts+Tm)、重排藿烷参数C30DH/C30H、甲基二苯并噻吩(MDBT)参数4- /1- 甲基二苯并噻吩、C1/C2值、iC4/nC4值、天然气烷烃碳同位素组成,认为库车南部斜坡带存在却勒到玉东构造带由北向南和英买力、红旗构造带由北东向南西方向的2个主运移充注路径和却勒到羊塔克构造带由西向东的1个次级充注运移路径,下一步油气勘探应针对不同的油气运移路径方向,优先选择主运移通道上的岩性尖灭砂体实施部署。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塔河油田古近系油气藏油气物理性质、饱和烃色谱、分子标志化合物及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塔河 古近系油气藏油气均表现出陆相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塔河油田海相油气特征形成鲜明对比。结合前人对塔北地区烃源岩研 究成果分析,认为塔河古近系油气来源于库车坳陷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库车坳陷充足的油气源是塔河油田古近系油气成 藏的物质基础。喜马拉雅期塔河中新生界区域北倾构成了油气由北向南运移的构造背景,库车坳陷烃源岩在新近纪康村组沉 积晚期-库车组沉积早期达到高成熟期,其所生油气沿南翼斜坡的输导系统向南运移至古近系圈闭成藏。塔北地区古近系与 白垩系之间的不整合是北部陆相油气远距离侧向运移的重要通道,油气向南侧向运移直线距离超过100 km。塔北地区古近系泥 岩是良好的区域盖层,多种成藏要素相互配合造就了塔河古近系远距离油气聚集模式,该模式较为合理的解释了塔河地区古近 系油气藏分布特征,丰富了对塔河碎屑岩油气成藏规律认识,有助于塔河地区新生界碎屑岩油气勘探领域的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坳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准噶尔盆地北部乌伦古坳陷地层主要由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及白垩系组成.研究区分别在三叠系、侏罗系、石炭系发育3套烃源岩.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和侏罗系碎屑岩储层为本区主要勘探目的层,白垩系和三叠系发育的厚层泥岩为本区两套区域性盖层.三叠、侏罗系烃源岩于侏罗系末期开始排烃,石炭系烃源岩于三叠纪末进入生烃门限.断层和不整合面共同构成该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边缘深大断裂带附近及石炭系不整合面附近,是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以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春光油田白垩系为例,讨论了陆相坳陷湖盆斜坡带层序格架下典型沉积模式及隐蔽圈闭的勘探经验。运用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开展了白垩系层序地层学及沉积体系研究,建立了层序充填样式,对春光油田白垩系成藏规律及有利区带展开了分析。结合层序格架提出了低位体系域冲积扇-下切谷-斜坡扇、湖扩-高位体系域辫状河三角洲退积-进积2种坳陷湖盆斜坡带沉积模式,与典型断陷湖盆的沉积模式进行了比较,并认为等时地层格架内的砂体展布与油气成藏条件密切相关。低位体系域下切谷及湖扩体系域退积型三角洲为有利的成藏区带。因此,对陆相坳陷湖盆斜坡带进行勘探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可以寻找到较好的隐蔽圈闭。研究区的勘探重点应该集中在对不整合面及断裂面分析,以等时地层格架下有利砂体的展布为重点,同时还要结合油气的时空匹配性进一步对成藏可能性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形成经历了南华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3大伸展-挤压构造旋回,其多旋回构造演化导致油气成藏和分布十分复杂。随着近年来盆地超深层已经成为油田的重点勘探领域,有必要对盆地的油气成藏规律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基于最新的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及油气地质资料,发现塔里木盆地油气规模成藏主力烃源岩为库车地区三叠系—侏罗系及塔西南地区石炭系—二叠系陆相烃源岩、台盆区寒武系海相烃源岩。盆内烃源岩及储盖组合的发育均受控于盆地3大伸展-挤压构造旋回,烃源岩的发育位置决定了塔里木盆地发育库车山前、北部坳陷、麦盖提斜坡及塔西南山前四大含油气系统。盆地在历经3大伸展-挤压旋回,其台盆区、库车前陆及塔西南前陆地区油气成藏组合差异大。台盆区发育石炭系膏泥岩与志留系—石炭系海相砂岩、奥陶系泥岩与灰岩、中寒武统膏盐岩与震旦系—寒武系白云岩储盖组合;库车地区发育新近系—第四系泥岩与砂岩、古近系膏盐层与白垩系砂岩、侏罗系泥岩与三叠系—侏罗系砂岩储盖组合;塔西南地区发育中新统泥岩-砂岩、古近系膏盐层与白垩系砂岩、石炭系—二叠系泥岩与碳酸盐岩储盖组合,分别组成了台盆区、库车及塔西南地区的上部、中部及下部...  相似文献   

6.
库车坳陷南缘油气资源丰富,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勘探潜力巨大。圈闭形成、生烃史、有机包裹体研究表明。库车坳陷南缘油气充注为两期,第一期成熟油、气充注为库车末期(5-2Ma)。第二期高熟油充注为第四纪-现今(2-0Ma)。控制油气成藏的最主要因素为油源断层的沟通作用、优质的储盖组合、圈闭的有效性及其与油气成藏期的匹配关系,其次为古隆起的构造演化背景、多期成藏-晚期为主的成藏特征及良好的保存条件等因素.油气成藏模式主要为早期油气藏-晚期聚凝析气藏型。近期的油气勘探应以中新生界构造圈闭为主.构造变形程度相对强烈的东秋里塔格构造、亚肯平缓斜坡构造带的背斜、断背斜以及阳霞凹陷的阳北构造带等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7.
仲米虹 《地质与勘探》2019,55(6):1528-1539
扎格罗斯盆地是我国油气公司海外勘探的重要区域。基于最新油气田资料,系统分析了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总结了油气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扎格罗斯盆地主要发育志留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四套主力烃源岩及古近系次要烃源岩,其中白垩系烃源岩贡献最大。碳酸盐岩是盆地的主要储层类型,从二叠系至中新统均有分布,其中上白垩统班吉斯坦(Bangestan)群和渐新统-下中新统阿斯马里组(Asmari)是主力产层;碎屑岩为次要储层,大部分位于土耳其境内的托罗斯褶皱带内。受造山运动挤压褶皱作用控制,盆地主要发育背斜构造圈闭,且油气总体上表现出垂向运移的特征。分析认为迪兹富勒坳陷、基尔库克坳陷和帕卜德赫坳陷蕴含了盆地绝大多数的油气资源,且新生界和白垩系的油气最为富集,其分布规律主要受控于烃源岩展布、圈闭分布、断层和裂缝发育程度及区域盖层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东河塘油田位于塔北隆起西部,其周缘多个构造带均获得油气,是一个重要的富油气区带,泥盆系东河砂岩和侏罗系地层是两套最为重要的储集层。原油主要来自于中、上奥陶统海相烃源岩,晚海西期和晚喜山期是两个重要的充注期,其中早期形成的油气藏普遍遭受降解破坏,现今发现的正常原油以晚期注入为主。侏罗系还包括晚喜山期库车坳陷生成的陆相油气的注入,白垩系卡普沙良群之下的不整合面是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与之相接触的层位均有机会捕获陆相油气。综合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及横向、纵向地质对比,东河砂岩深部的奥陶系、志留系可成为潜在的勘探目的层,而东河塘地区侏罗系陆相油气的存在,进一步拓宽了塔北隆起陆相油气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黔南坳陷安顺斜坡石油地质特征、油气成藏条件、油气勘探潜力等进行分析认为:安顺斜坡位于黔中隆起南斜坡地带,构造运动较为稳定,具十分有利的油气成藏背景,是油气勘探有利地区.斜坡上烃源岩、储层、圈闭发育,盖层及保存条件较好,具十分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勘探目的层主要为下古生界侵蚀面,次为中泥盆统生储盖组合、石炭系生储盖组合,二叠系煤层(成)气及三叠系相变带储渗体;中部安顺三叠系构造带是有利勘探区带,最有利勘探目标有O1—∈2+3侵蚀面、安顺构造及T1-2相变带附近类似羊昌河地区.  相似文献   

10.
缅甸安达曼海已成为中国石油企业的重要海外探区之一。受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和西缅甸微地块多期斜向俯冲的影响,该区先后经历了被动陆缘、过渡型陆缘及主动陆缘的演化阶段,盆地属性与油气成藏特征极为复杂。通过系统梳理安达曼海弧后坳陷的烃源岩、储盖层、圈闭、输导体系与油气生-运-聚匹配史等成藏要素,总结出该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本区发育渐新统-下中新统、中中新统与上新统3套泥质烃源岩,前二者为成熟烃源岩,后者为生物气源岩;岛弧带上碳酸盐岩礁体与斜坡带上砂体的储集条件良好;斜坡带继承性古隆起之上的断背斜圈闭容积大;高角度张性断裂与连通性砂体分别构成以垂向、侧向为主的输导体系。结合油气成因、运移方式与圈闭类型的主要特征,建立了2种成藏模式:①中央凹陷带浅层生物气或混源气垂向运移断块圈闭成藏模式;②东部斜坡带、西部斜坡和岛弧带热解气侧向运移断背斜-岩性圈闭成藏模式。西部斜坡及岛弧带上的碳酸盐岩礁体和东部斜坡带继承性古隆起之上的大型断背斜是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1.
阳霞凹陷超压成因及与油气成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层超压的形成和分布不仅与油气的运聚成藏有关, 而且还直接影响油气钻井工程.因此, 超压的研究和预测成为当今含油气盆地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阳霞凹陷属于库车坳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 钻井揭示凹陷内有超压发育.笔者应用测井资料、测试资料和地震资料分析了阳霞凹陷内超压的成因以及超压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得出以下认识: (1) 在阳霞凹陷内, 上第三系吉迪克组膏泥岩中的超压是以欠压实成因为主控因素, 下第三系和白垩系中的超压是以构造成因为主控因素, 形成了上下两套成因机制并不完全相同的超压系统. (2) 从构造演化时间上来看, 巴西盖组与巴什基奇克组的超压形成时间最晚在上新世的库车组时期, 早于油气大规模运移时期(库车晚期—第四纪西域期).由于缺少断层的疏导, 积聚的超压无法通过断层释放, 阻挡了后期油气在巴西盖组与巴什基奇克组中聚集成藏, 使得库1井所钻遇的圈闭成藏规模不足.   相似文献   

12.
库车褶皱冲断带天然气成藏体系及有效运移优势通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库车褶皱冲断带天然气成藏体系由侏罗系煤系烃源岩、侧断坡断层输导体系和侧断坡相关背斜构造圈闭构成.相对于走滑断层而言, 侧断坡断层是有效的天然气运移优势通道.研究表明, 侏罗系煤系生成的天然气通过侧断坡断层向上运移到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侧断坡相关背斜的砂岩储集层聚集成藏, 异常压力的幕式泄压可能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方式.克拉2、迪那2、迪那1和吐孜1等气田的发现是库车褶皱冲断带天然气成藏体系的有效体现.侧断坡相关背斜是库车褶皱冲断带天然气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志留系油气聚集控制因素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塔中隆起志留系中沥青及可动油气显示十分丰富。油气聚集的基本特征是多油气源、多成藏期、多油气藏类型、多油气产状。纵向上志留系油气分布受盖层控制,沥青和稠油分布在塔塔埃尔塔格组下段红色泥岩段以下,而现今可动油则集中分布在柯坪塔格组上二亚段灰色泥岩之下。平面上,志留系油气聚集受构造背景控制,继承性发育的古隆起决定各个时期油气运移指向,塔中地区油气基本上是自北西向南东方向运移。潮坪相沉积决定了薄砂层单个砂体规模不大,一系列砂体靠断层沟通。塔中地区志留系形成了油气丰度不高、在空间上叠置连片、大面积分布、受多种圈闭类型控制的油气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断裂分析及构造演化,并结合油气地化指标,综合研究认为,哈得逊油气的总体运移特征为“多期充注,晚期成藏”,即有垂向又有横向。海西末期-喜山期主干断层继承性活动,形成断穿石炭系底部的复活断层及伴生断层,沟通寒武系、奥陶系油源。晚加里东期、晚海西期来自寒武-奥陶系的油气沿羊屋2 井区深大断裂纵向运移,哈得逊石炭系整体南倾,未发育有效圈闭,两期油气均未有效成藏。晚喜山期受南北向造山运动影响,石炭系地层发生翘倾作用,形成有效圈闭。同时,古生界的深大油源断裂复活,聚集在奥陶系古油藏中的油气沿断裂垂向调整至石炭系东河砂岩,并在北倾斜坡的背景下,油气自北向南短距离侧向运移,聚集于哈得逊石炭系圈闭中,形成现今哈得逊油藏。  相似文献   

15.
沈扬  贾东  赵宏亮  韩祥磊 《地质通报》2010,29(4):581-588
准噶尔盆地西部车排子凸起远源成藏,新近系油气藏和油气显示基本都在一套厚砂层和其上的薄砂层中,厚砂层和薄砂层之间存在密切的油源联系。针对这一成藏现象,利用区域构造、油源对比、输导体系、化验证据、成藏特征等手段,系统研究车排子的成藏体系。结果表明,车排子轻质油源岩为侏罗系,主要来自昌吉凹陷西部,油气运移指向为东南到西北方向。区域构造运动形成的白垩系与侏罗系的不整合面和红车断裂的长期活动使得油气能从深部生烃区向浅层凸起区长距离运移。沙湾组一段区域展布的厚砂层高效的横向输导作用是车排子凸起油气规模富集的关键,喜马拉雅期小断层的纵向沟通促成了沙湾组二段薄砂岩性体的最终成藏。白垩系与侏罗系的不整合面-红车断裂-沙湾组一段厚砂层的紧密接触、良好匹配构成了复式、高效的输导格架。通过成藏体系研究,归纳总结了车排子地区的成藏模式,并提出沙湾组二段岩性油气藏和一段上倾尖灭或超覆油气藏是最有利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点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北隆起自早古生代以来经历了长期的挤压隆升剥蚀过程,结合寒武系膏盐的塑性上拱,形成了两种基本的碳酸盐岩圈闭类型,即风化壳潜山和内幕背斜圈闭。塔北隆起南临古生代满加尔凹陷、北临中新生代库车坳陷,具有捕获南北两侧海陆两相油气来源的条件,经历了海西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山期3期成藏。储集空间主要靠溶蚀孔洞和裂缝。石炭系中—上泥岩段和白垩系卡普沙良群泥岩两套区域性盖层对碳酸盐岩风化壳潜山油气聚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整合面和断裂是控制塔北隆起油气成藏的两个最关键的因素,不整合面既控制着岩溶储层的发育分布又是油气侧向运移的优势通道;断裂活动形成破碎带、裂缝带进而改善储层性能,同时断裂也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优势通道。  相似文献   

17.
The hydrocarbon potential of the Hangjinqi area in the northern Ordos Basin is not well known, compared to the other areas of the basin, despite its substantial petroleum system.Restoration of a depth-converted seismic profile across the Hangjinqi Fault Zone(HFZ) in the eastern Hangjinqi area shows one compression that created anticlinal structures in the Late Triassic, and two extensions in ~Middle Jurassic and Late Early Cretaceous, which were interrupted by inversions in the Late Jurassic–Early Early Cretaceous and Late Cretaceous, respectively.Hydrocarbon generation at the well locations in the Central Ordos Basin(COB) began in the Late Triassic.Basin modeling of Well Zhao-4 suggests that hydrocarbon generation from the Late Carboniferous–Early Permian coal measures of the northern Shanbei Slope peaked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predating the inversion in the Late Cretaceous.Most source rocks in the Shanbei Slope passed the main gas-migration phase except for the Hangjinqi area source rocks(Well Jin-48).Hydrocarbons generated from the COB are likely to have migrated northward toward the anticlinal structures and traps along the HFZ because the basin-fill strata are dipping south.Faulting that continued during the extensional phase(Late Early Cretaceous) of the Hangjinqi area probably acted as conduits for the migration of hydrocarbons.Thus, the anticlinal structures and associated traps to the north of the HFZ might have trapped hydrocarbons that were charged from the Late Carboniferous–Early Permian coal measures in the COB since the Middle Jurassic.  相似文献   

18.
王珂  曹婷  魏红兴  肖安成  周露 《地质学报》2020,94(6):1716-1726
库车坳陷东部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其构造变形机制与南天山造山带密切相关。综合采用露头共轭节理及白垩系残余厚度分布,分析了库车坳陷东部晚白垩世古隆起特征及构造应力场属性。吐格尔明、克孜勒努尔沟、库车河、卡普沙良河、吉迪克以及库车河西6条剖面的共轭节理分析表明,库车坳陷东部新生代构造挤压应力为NNW-SSE向,而中生代的构造挤压应力为NE-SW向。原型盆地恢复显示,库车坳陷白垩纪的沉积中心大致位于大北1井―吐北2井―克拉2井一线,且发育秋里塔格―新和―牙哈―提尔根古隆起带,白垩系原始沉积厚度总体上北厚南薄。在晚白垩世区域抬升剥蚀的构造背景下,坳陷东部受压隆升遭受剥蚀,白垩系残余厚度减薄,呈西厚东薄的趋势。位于坳陷东部的吐格尔明背斜在石炭纪―三叠纪为一个长期存在的继承性沉积古隆起,晚白垩世进一步隆升形成构造古隆起,背斜周缘的白垩系残余厚度进一步减薄。吐格尔明背斜和背斜周缘白垩系残余厚度等值线以及库北1井和库车河剖面周缘白垩系残余厚度等值线的长轴方向均为NW-SE向,进一步证实了库车坳陷东部晚白垩世的构造应力为NE-SW向。库车坳陷东部晚白垩世古隆起与构造应力场属性主要与特提斯造山带中地体增生和拼贴作用导致的特提斯北缘盆地群中发生的区域性抬升有关。  相似文献   

19.
贝尔凹陷油成藏要素空间匹配关系及对油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广  牟敦山 《沉积学报》2012,30(6):1149-1155
通过贝尔凹陷油成藏要素--南屯组源岩、裂缝及断层圈闭和源断裂的空间匹配关系研究得到,贝尔凹陷裂缝和断层圈闭与南屯组源岩在空间上有4种接触关系,第一种是布达特群裂缝圈闭位于南屯组源岩侧上方,由T5-T1源断裂连接;第二种是南屯组断层圈闭位于南屯组源岩内,由T23-T1源断裂连接;第三种是南屯组断层圈闭位于南屯组源岩外侧,由T23-T1断裂沟通的砂体连接;第四种是大磨拐河组二段断层圈闭位于南屯组源岩之上,由T23-T1断裂连接。贝尔凹陷3个成藏要素空间匹配关系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南屯组源岩分布控制着油藏分布;②油藏均沿源断裂分布;③圈闭距南屯组源岩距离越近越有利于油藏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