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首先,从生态环境评价的内涵出发,根据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自然生态环境特点,探讨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法,包括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各指标权重确定、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数学模型研究等;然后,利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及多种专题资料,客观地对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指出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环境及其保护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客观、定量地评价生态环境变化。选取1990、2002、2013年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湿度、绿度、干度、热度4个评价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遥感生态指数RSEI,进行南京市生态环境变化定量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990~2013年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生态环境变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以明城墙为范围的老城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变差的区域分布在新近建设的"一城三区"。进一步分析发现,在4个分指标中,代表干度的指标NDBSI对于生态指数RSEI的贡献度最大,说明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与不透水面的大幅增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遥感技术对矿区生态环境进行监测与评价,对矿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遥感生态指数(RSEI)改进方案,除了采用原模型的绿度指标、湿度指标、热度指标及干度指标4个生态指标外,引入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指标,并对矿区生态环境进行各单生态指标评价分析,然后采用改进后的遥感生态指数,对神府矿区2000—2016年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2000—2016年,神府矿区的遥感生态指数呈整体升高趋势,RSEI增幅约为0.1/10 a,大部分区域植被生产力逐渐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恢复,生态环境质量逐渐提升。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南极无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南极无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的GIS模型,基于此模型,实现了南极典型无冰区--菲尔德斯半岛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定量化评价.从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单元的确定、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综合评价等4个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5.
基于遥感数据的新生态环境指数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彩霞  杨帆  胡晋 《测绘通报》2021,(11):12-15,53
针对生态环境评价指数获取困难、评价标准各异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新生态环境指数(NEI),即以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干度指标、湿度指标及空气质量指数综合反映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客观确定权重。结果表明,NEI的指标选取和结果均与《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中的生态环境指数(EI)具有较强可比性。但NEI指数具有结果量化、可视化及实时化的特点,对于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基于层次分析与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的矿区生态环境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与模糊数学(fuzzy mathematics)综合评判法将AHP与模糊数学法结合起来,分别取其优点,以实现更为精准的评价.为此,以昌平地区建筑用砂矿区为研究区,将AHP与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引入到矿区生态环境评价中,以遥感技术为辅助手段来监测矿区的生态环境:选用水体密度、植被覆盖度、居民地密度、地形地貌、矿业占地和生态多样性等6项指标建立了生态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AHP与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在GIS平台上对各评价指标进行加权叠加,得到实验区生态环境的等级评价图,实现了矿区生态环境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进行矿区生态环境评价是有效的,对于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现有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运算操作复杂、表现形式不够直观等问题,现基于图解建模(ArcGIS Model-Builder)框架,提出一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自动化方法,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快速、精确评价;同时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实现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的空间化、网格化、尺度化.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完成该区域多尺度下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不仅为全面而直观地掌握该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状况提供技术支持,也为后续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提供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8.
生态评价对自然保护区的科学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空间分辨率为30 m的Landsat影像和时间分辨率为8 d的GLASS数据,采用由生态环境功能指数、生态环境稳定指数、生态环境胁迫指数加权构建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QI),对2005-2019年金花茶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金花茶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良好;2005-2019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差和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四周,所占比例自2014年逐年增加,这与周边居民人为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6年TM、SPOT 4及QuickBird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的支持下,结合野外调查及其它辅助数据,运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对北京市2006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对2000年与2006年北京市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 2006年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为59.707,处于良好等级;2000~2006年间,北京全市生态环境状况稳定保持在"良"的状态,总体变化不大,但北京市耕地面积减少了339.09 km2,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了285.24 km2,水域面积减少了118.98 km2,其主要原因是降水量的减少、城市化扩张以及人为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0.
《测绘》2016,(5)
昆明市呈贡新区城市建设迅猛发展,使得当地地表变化频繁,由于地处滇池东岸,当地生态环境状况对于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及滇池水质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开展呈贡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客观反映当地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情况,可为当地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导新区建设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基于呈贡区从2007-2015年间的4期高分遥感影像获取的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参照我国现有的生态环境评价标准,构建了基于地表覆盖分类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对呈贡区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7-2015年,呈贡区林地、草地和水域三大生态要素的总覆盖度增加,虽然近年来当地植被覆盖指数、生物丰度指数、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均略有下降,但变化幅度较小,未造成生态环境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1.
郑钧宁  徐红 《测绘通报》2020,(8):126-130
选取贵州省纳雍县为易地扶贫迁入地研究对象,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对迁入地资源环境压力进行了评价;同时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资源环境压力,并将结果划分为相对高、中、低压力区3个等级。分析结果表明,纳雍县整体资源较为贫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人均资源量较少,造成资源环境整体压力较大;由贫困发生率与资源环境评价值作相关分析,资源环境压力与贫困发生率呈弱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客观地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可以为各级政府部门的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依据基于综合指数法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原理,进行了系统设计并以VisualBasic6 0为开发工具,建立了基于综合指数法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系统。该系统体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实现了评价过程的自动化。本文结合贵州省遵义县的实例,说明了其应用情况。同传统的手工评价方法相比,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减少了误差。  相似文献   

13.
基于ArcGIS Obejects,设计并开发了基于粮食安全的村镇区域农用地质量综合评价系统,该系统能够对不同尺度的农用地进行评价,特别是村镇区域,充分考虑了污染物对农用地质量的影响,融合了多种指标获取、指标量化、权重确定、分值计算等技术,并能够对评价的成果进行专题图的制作,适用于不同目的的农用地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4.
针对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套基于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的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量化标准。综合生态学和地质学的相关理论,探讨了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建立评价模型并利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从推广应用的角度研发了评价展示三维系统,通过都汶公路的应用实践,客观描述了区域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状况和生产生活适宜性分区,为当地经济建设和防灾减灾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用地现状、人口调查、经济统计等信息为基础,搭建了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分析和评价信息平台,设计了统计分析、指标评价、决策支持等模块。按照区县单元分析了武汉城市圈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关性和协调性,其研究结果对开展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武汉城市圈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姜烨  蒋玉祥 《北京测绘》2020,(5):628-633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耦合4个生态评价指标(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干旱区绿洲城市武威市凉州区2000年~2016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遥感生态指数能客观定量揭示区域生态变化,RSEI均值由从0.447提高到0.458,整体提高了2.46%;武威市凉州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稍有改善但变化不大,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由中等向两极化发展,东北荒漠区大面积开垦耕地使得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中部地区城市扩展和新区建设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西南部山区受人为扰动少,生态状况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7.
汶川县震后5年生态环境质量恢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汶川县震后5年生态恢复状况进行评价,以多源遥感数据为主,其他调查统计数据为辅,构建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对汶川县2007年、2008年和2013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得到震前、震后以及5年后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分级图,并对震后5年汶川县生态恢复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汶川县有79.4%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良好,2008年5月12日地震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靠近震源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更为严重。通过震后5年恢复,到2013年汶川县生态环境质量恢复比较显著,有55.84%的区域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特别是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地区改善幅度较大,但仍未达到2007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水平。最后为今后该区域生态环境恢复重建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和探索区域生态地质环境的评价体系,该文以饶河边疆区为例,利用遥感数据提取相关生态环境信息,选取地形坡度、土壤侵蚀强度、土壤退化因子、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地质剖面结构、工程地质岩性性状、地貌特征类型等8个指标因子构建生态地质环境分区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因子的权重,借助隶属函数将各个因子图像生成对应级别的模糊栅格图像,建立了基于GIS系统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较好地区分了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的相对稳定程度,为相关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质量是衡量一个区域宜居水平的关键指标,动态监测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可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为探究天津市近年来生态质量变化,利用天津市2014、2017和2020年的遥感影像,在遥感生态指数(RSEI)指标的基础上,加入人口密度(PD)、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两种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MRSEI),对天津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MRSEI有一定合理性,可更加全面地评价生态环境质量。(2)绿度(NDVI)和湿度(WET)与MRSEI呈正相关,而热度(LST)、干度(NDBSI)、PD、AOD与MRSEI呈负相关。(3)天津市2014、2017和2020年的MRSEI分别为0.59、0.54和0.67。(4)天津市生态质量向南扩展。南部生态环境偏差,北部生态环境偏好,但差距正逐渐缩小。(5)林地的MRSEI均值为0.75,灌木为0.73,耕地为0.68,草地为0.57,不透水面为0.43,荒地为0.28。综上,本文基于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更加全面地评价了天津市2014—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区域的生态治理提供了参...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测图质量评价特点与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西灿  边微 《测绘工程》2005,14(2):63-65
随着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测图已代替了传统的模拟法测图.分析数字化测图地形图质量评价的内容与特点,提出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数字化测图质量的定量评价指标,建立了多指标多层次数字化测图质量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建立数字化测图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